標籤:

悠遠博大的歷史觀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要善於透過具體的文字把握抽象的精神內涵,穿過多變的句子挖掘不變的思想情懷。強烈的歷史情懷,成為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一個鮮明特點。一種悠遠博大的歷史情結,一種宏大敘事的歷史觀,貫穿講話精神始終。

歷史是最基本的哲學觀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分析歷史、揭示規律、啟迪未來,是貫穿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一條核心邏輯主線。講話篇幅的前四分之一,基本都是圍繞歷史展開的,一直到引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主題思想。這種大篇幅的對黨的歷史貢獻的客觀回顧、對歷史經驗的精鍊總結、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揭示,使整篇講話建立在一種豐富確鑿、充實生動、宏大充盈的歷史基石之上,產生著一種無可辯駁、無法質疑、無比自信的思想力量。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黨史研究的理論觀點,無一不是從大歷史框架下分析提煉得出的。比如,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三個「深刻改變」,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作出的三個「偉大歷史貢獻」,以及95年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給我們的啟迪(三個「歷史告訴我們」),等等。從歷史中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貫穿於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一種基本哲學方法論。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社會主義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乃至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都是總書記關切的對象,並且這些歷史發展的規律又反過來成為總書記分析考察客觀世界的方法和鑰匙。歷史是最不能忘記的初心

談到95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總書記指出:「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突出歷史的重要性,強調尊史,明確歷史的「不能忘卻」和「不能否定」,進而將全黨同志的心靈引領到歷史的開端,也就是「初始之地」,是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核心思想。那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到底是什麼?「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我們不管走到哪裡,走得多累、多遠、多久,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記自己的出發地是人民群眾,不能忘記艱苦奮鬥這條黨性深處最根本的底色,不能忘記為人民全心全意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能忘記隨時隨地拒腐防變、奮發圖強、公而忘私;相反,忘掉歷史,忘記初心,丟掉出發時的理想,就會丟掉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丟掉精神之鈣,讓靈魂迷失於赤裸裸的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荒漠。歷史是最原始的動力

「95年前,中國人民對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麼強烈,但前途又是多麼的渺茫;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想到積貧積弱的95年前,又目睹已經幡然自信開啟復興之路的95年後的今天,面對對比如此強烈、反差如此懸殊的歷史和現實,全黨正朝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這種從歷史的深重苦難中破繭而出的憂患意識、自強意識、復興意識,釋放出一種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生生不息的力量,是總書記講話的一條思想主線。早在2012年11月29日,總書記上任伊始,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用了三句詩詞分別形容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這三句跨越時空的詩詞,深刻地詮釋著一個永遠不變的道理:只有一個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會真正懂得復興的涵義;也只有一個曾經歷經過深重苦難的民族,才會對復興有著如此深切的渴望。歷史是最深刻的自信

自信,是貫穿講話始終的一個重要主題詞,而且,這種自信深深地植根於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乃至中華民族歷史的深切理解和熱愛。在講話的引言部分,總書記以「歷史還告訴我們」為首句,一連講了三個「長期堅持、永不動搖」,充分體現出總書記對黨和人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的強烈自信情懷,既有對黨的領導地位和領導能力的充分自信,也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充分自信,還有對當前國家發展戰略的充分自信。在正文部分,總書記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極大地提升了「自信」的廣度和深度,並且指出「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進一步向全世界宣誓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自信。這種自信同樣來源於厚重而滄桑的歷史:「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總書記將5000多年來的傳統文化、95年來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到「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的高度,這種自信的力度、高度、深度和廣度,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敬畏歷史的高闊視野、熾熱濃烈的赤子情懷和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總書記的這種源於歷史的自信情懷,體現在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中。總書記在2013年12月26日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5000年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歷史是最緊迫的事業

「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這實際上是總書記曾經多次講過的「夢在前方、路在腳下」的又一詮釋。歷史的道路上充滿艱辛,荊棘叢生,機遇稍縱即逝,要創造歷史,要成就偉業,要實現夢想,就不能猶豫,不能觀望,不能懈怠,不能軟弱,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去干,去跋山涉水,以大無畏的精神去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這是總書記對9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歷史進行深刻研究後得出的又一重要結論。據此,總書記在講話中還語重心長地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這就告誡全黨,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總書記在講話結尾處對屈子名句的引用,更是彰顯了總書記在厚重、蒼茫、凝練的大歷史情懷之下的憂患意識、政治擔當、奮鬥精神和頑強意志。(來源:學習時報,作者:張顯球)
推薦閱讀:

從張愛玲到王安憶:服飾描寫中的歷史觀

TAG:歷史 | 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