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散文之《荀子》《韓非子》
第四節 《荀子》《韓非子》
《荀子》
一、荀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荀子名況(約前330~約前230),趙國人,又稱荀卿或孫卿(漢代人為避漢宣帝劉詢諱而把荀況改稱為孫卿)。戰國後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生卒年難考,主要活動於前298至前238年之間。曾長期遊學於齊國,後曾歸於趙、聘於秦,最後自齊適楚,依於楚
荀子是戰國後期最著名的儒學大師。雖同為孔學後裔,但荀子與孟子的思想有諸多的不同。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孟子主張重義輕利,荀子則隆禮重法(弟子韓非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張法先王,荀子主張兼法後王;孟子尚王道,荀子兼稱霸力等。
荀子對儒家學說的薪火相傳貢獻極大,許多儒家經典都是經荀子傳下來的。
二、《荀子》散文的文學特點: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33篇,今存32,大部分為荀子自著。除《賦》5篇和《成相》篇及《佹詩》2章是文學作品外,其他各篇都是嚴密完整的論說文。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發展到《荀子》時,已臻於成熟,主要表現為: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語言豐富、說理透闢。與戰國中期《孟子》散文的雄辯滔滔,《莊子》散文的虛構無端相比,《荀子》是體製成熟的論說文。
從文學角度看,《荀子》說理散文值得注意的是:長於比喻。大量運用常見的事物做比喻,深入淺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寓言極少。如《勸學》(《勸學》乃《荀子》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中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文中的四段,著重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和學習的態度),前半篇幾乎是由一個一個的比喻連接組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另外,《荀子》還多見排比、對偶等句式,文章整齊流暢,富於感染力,又便於誦讀和記憶,體現出文章的駢偶化傾向,對後來的漢賦和駢文有一定的影響。
——————————————————
《韓非子》
一、韓非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公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與李斯同具侍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他曾屢次上書韓王,主張修明法度、富國強兵,但終不為用,乃發憤著書十餘萬言,探究政治得失,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據載,韓非的文章傳到秦國之後,秦王(後來的始皇)見其書(《五蠹》《孤憤》),慨嘆:「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遂起攻韓國以求韓非。韓王派韓非使秦,非入秦後未被重用即遭李斯等人讒毀,竟下獄,自殺於獄中。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評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不能道說,而善著書。」韓非在繼承荀子思想的基礎上,又吸收商鞅等法家的學說(前期法家學者如商鞅、申不害、慎到,講「法」治、「術」治、「勢」治),又借鑒老子的哲學思想,從而建立了自成體系的政治、哲學理論,成為戰國後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人性觀上,韓非繼承了荀子的性惡論,但荀子主張通過後天學習達到善,韓非則認為人的本性無法改變也無須改變,君主只要掌握賞罰二柄,就能維護自己的統治(韓非對用道德來規範、約束人不抱信心,甚至對血緣倫理感情持消極悲觀的態度,他把社會上一切關係都還原為冷冰冰的個人利害,其法家思想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就根於他對人性的悲觀認識)。韓非的主要思想是任法術、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他在前代法家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結合的理論,建立起一套極端專制的政治理論,對秦以後歷代專制極權主義影響頗大。
二、《韓非子》散文的文學特點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派的集大成之作。《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今存。大部分為韓非自著,也雜有少數後學者之作。《韓非子》的文章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論文,一類是以歷史故事、寓言故事來表達思想、說明事理的說理文。
①其政論文都是針對社會重要現實問題而發,且論點鮮明、論述透闢、邏輯嚴謹、語言犀利、文風冷峻峭刻。
《韓非子》的論說較《荀子》更為成熟。有長篇大論,如《顯學》、《五蠹》、《孤憤》等,也有短篇小制,如《難一》、《難二》、《難三》、《難四》中的短篇。有立論,也有駁論。
②說理文充滿了洞察社會人生的智慧,且含意豐富、構思巧妙、語言幽默、文學趣味甚濃。
說理文主要有《內儲說》、《外儲說》、《說林上》、《說林下》。
《韓非子》最具文學色彩的就是它的寓言:
①寓言使用居先秦各家之首,多達323則[①]。
②集中收集、整理、創作寓言,使之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先秦其他各家著作中,寓言主要是議論說理的手段,尚未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韓非則開始有意識地系統收集、整理、創作寓言,並分門別類地編排成《內儲說》、《外儲說》、《說林上》、《說林下》等寓言故事集,使寓言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文學體裁。
③寓言一般比較平實。《韓非子》的主要取材於歷史傳說和民俗故事,和《莊子》散文中奇幻玄虛、怪誕神奇的寓言故事,具有截然不同的風格。如「鄭人買履」、「老馬識途」、「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買櫝還珠」、「郢書燕說」等。
小結:韓非為人,不善言辭而善著書,窘於人際交往而長於觀察思考、善於總結歷史經驗,而且立足社會現實深謀而遠慮。因而他的文章具有高度的總結性和非凡的深刻性,既細緻、周詳,又透徹、鋒銳。不同於《論語》的雍容和順、娓娓而談,也不同於《孟子》的氣勢浩然,雄辯滔滔,更不同於《莊子》的汪洋恣肆和縱橫家的誇說浮辭。
參考資料:
1、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探析》,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0第1版。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1版,
3、郭慶藩、王孝魚《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1月2版。
4、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
5、梁啟雄《韓子淺解》,中華書局,1960年8月1版。
[①] 見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