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 | 聽莫礪鋒講白居易的詩意人生

今天假裝回一次課堂

聽莫礪鋒教授繼續聊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意人生

莫礪鋒

白居易是除了李白、杜甫之外唐代的最著名的大詩人,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中把很多風格獨特的大詩人,都封為某一種風格領域中間的主,譬如孟郊是清奇僻苦主,只有白居易不是哪一種風格的主,他被尊為廣大教化主,意思就是他的詩歌具有特別廣泛的影響。從唐代開始,白居易的詩歌就受到日本等東亞鄰國的高度重視,可見他的影響早已越出國界。

白居易本人把他的詩歌分成四大類:諷喻詩、感傷詩、閑適詩、雜律詩。其中他本人最重視的一類就是諷喻詩。諷喻這個詞原來的意義就是用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這叫諷喻。古人都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是跟《詩經》一脈相承的,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對他自己的諷喻詩概括了一個最重要的特徵,說是「美刺比興」。

所謂美刺就是讚美與諷刺,所謂比興,其本來意義是指《詩經》所運用的兩種藝術手法,但是從陳子昂到杜甫,唐代詩人都傾向於把比興理解成《詩經》那樣一種以委婉的方式來進行美刺的一種特徵。白居易把美刺和比興合成一個名詞,正是強調要繼承《詩經》的優良傳統,所以白居易寫諷喻詩,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政治,而不在於文學。就是他要用詩歌來針砭時弊,干預政治,這樣一種詩歌,就象白居易在他的著名的詩歌綱領中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是說完全是為了時代,為了社會現況才寫的。有些後人批評,白居易的這種觀點好像抹殺了詩歌的個人抒情性質,其實白居易的這兩句話,僅僅是對他的諷喻詩來說的。他的感傷詩,他的閑適詩,他的雜律詩不是這樣子的。白居易的諷喻詩,即使到了現在,也應該是白詩中間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分,這些作品無情地揭露了當時中唐社會的種種弊端,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悲慘的生活和不幸遭遇,也批判了封建統治者荒淫無恥、不恤民情的真實嘴臉。應該說,這樣的詩歌表達的是人民的心聲,所以白居易這樣的詩人,也可以被稱為是人民的代言人。

相傳白居易的詩風非常通俗易懂,他的詩老嫗能解,不識字的老太太都能聽得懂。只有這樣切近民眾的這樣一種內容,才可能達到這樣通俗的程度,或者換句話說,白居易風格通俗的基礎,正是這些詩內容上的切近民眾。關於白居易的諷喻詩,大家從中學語文開始都反覆地閱讀過了,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名篇,像《杜陵叟》、《賣炭翁》,這樣的詩大家都熟悉,就不用更多的時間來講解。下面我們看看後面幾類,歷來在文學史講授中不太受重視的幾類詩。比如說第二類,白居易把它稱為是感傷詩,感傷詩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長恨歌》和《琵琶行》這兩首長詩,它們也可以被稱作白居易的代表作。稍微來看看這兩首詩的情況。

《長恨歌》吟詠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長恨歌》一問世就傳誦萬口,其奧秘在於一個當然是詩寫得好,詩中的內容感人。還有一個奧秘在於它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楊玉環,這兩人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而是大唐王國的皇帝和貴妃,所以這兩人的愛情經歷不但影響了他們本人的命運,而且關係著整個大唐王朝的興衰。所以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筆,把這個故事寫得既生動引人,又悱惻感人,就成為一首從古到今都傳誦不絕的名篇。

《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難就難在《長恨歌》的主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長恨歌》的多重主題肯定有主次之分,但是這些主題並不是互相排斥的,不必要象有些學者一樣非要堅持哪一種是主題,排斥其它的主題,它們是可以並存的。在後人的多種說法中,我覺得是感傷主題和諷喻主題,這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道理,但是它們不是《長恨歌》最主要的主題,最主要的主題還應該是愛情主題。

《長恨歌》標題中間的這個恨字,不是仇恨,也不是怨恨,而是遺恨。白居易對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主要態度,不是批判而是同情,他是為李楊兩人的愛情不得善終感到抱恨無窮。白居易把這首詩題作《長恨歌》,就是永久的遺恨,就表明了他在主觀上最想表現的是愛情主題。從這首詩全詩的篇幅分配來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長恨歌》大致上可以分成前面兩段和後面兩段,一共分四段。前面兩段一共42句,其中有比較多的諷喻的意思,當然也有愛情的描寫,後面兩段一共78句,主要的都是用來抒寫愛情主題。就是從全詩篇幅分配來看,白居易顯然把這首詩的重心是放在愛情主題上面的。因為古典詩歌的篇幅是非常的珍貴的,優秀的詩人都是惜墨如金的,如果不是他最重視的主題,他不會在這上面潑墨如水。

我們現在來讀《長恨歌》也感覺到,或者說多數讀者都會感覺到從藝術水準來看,《長恨歌》里寫得最出色的應該是後半部分。《長恨歌》中最能感動讀者的內容就是李隆基和楊玉環這兩個人,生生死死、永無盡頭的愛情。封建帝王一般都是多內寵的,他有很多寵愛的嬪妃,但是《長恨歌》中的唐玄宗跟一般的封建帝王有不一樣的地方,帝王一來是多內寵,所以他寵愛的嬪妃經常會有所謂的色衰見棄的一種悲劇命運,這幾乎是一種歷史規律。因為紅顏不常在,再美的女性年紀大了總歸會失去美貌。所以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漢武帝把皇后陳阿嬌打入冷宮了,漢成帝多次見異思遷,但是《長恨歌》中的唐玄宗,當然這不是歷史上的唐玄宗,這是《長恨歌》中的唐玄宗,他跟那些帝王不一樣。他愛上楊貴妃以後就非常的專一,自此以後再也沒有發生移情別戀的事情。在馬嵬坡事變發生以後,唐玄宗和楊貴妃二人已經一生一死天人永隔了,但是彼此之間的相思之情卻綿綿不絕。

《長恨歌》最美麗的那些詩句,幾乎都是詠嘆這種刻骨相思的。比如說「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都是寫愛情的,都是形象地烘托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綿綿不絕的思念。反過來也是一樣,《長恨歌》中的楊貴妃,本來是上界的仙女,偶然來到塵世跟唐玄宗結下一段姻緣,照理說一個仙人是不應該思凡的,但是楊貴妃回到蓬萊仙山以後,還是時時思念著唐玄宗,時時思念著兩人在昭陽殿里的那段恩愛之情。像「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等句子,都生動地刻划了楊妃的思凡之情。相傳神仙是沒有情愛的,而楊貴妃這位上界仙女,卻在遭遇了馬嵬事變的悲劇以後,依然珍藏著唐玄宗送給她的愛情信物,就是金鈿和金釵,她還依然牢記著兩人在長生殿里的山盟海誓。正因為這樣,《長恨歌》最後兩句點題的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兩句話到底是楊貴妃回憶當初在長生殿中的盟誓之言呢,還是白居易這個詩人在說了這一段愛情故事以後,他內心的感慨,兩種解釋都能讀得通,但是不管怎樣解讀,反正這兩句詩,就是《長恨歌》這一首詩的結尾,也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長恨歌》之所以命名為《長恨歌》,就是指這一點,指這個主題。長恨是什麼,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的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引起的一種永久的缺憾,是那一段迴腸盪氣的愛情悲劇留給人間的永久的遺恨。相信大部分讀者所以喜歡讀《長恨歌》,多是著眼於它是一首美麗的愛情頌歌。

另外一首著名的感傷詩就是他的《琵琶行》。白居易因為勇於言事得罪了朝中權貴,被貶到江州去擔任一個司馬的閑差,他在江州三年多的貶謫生涯中,在政治上是一無所成,沒有任何值得記載的事情。但是他在江州三年生活不是白過的,因為他在那裡創作獲得了豐收,其標誌就是寫出了《琵琶行》。這首詩的產生好象是出於偶然,一天傍晚,白居易到潯陽江邊去送客,偶然邂逅了一位從長安流落到這裡來的長安故倡,聽到她彈奏琵琶,心有所感,就寫了這首詩。

這個題材本身好像並沒有重大的意義,詩歌中間也沒有離奇曲折的內容情節,僅僅是寫聽琵琶過程的一首詩,為什麼會成為千古絕唱呢。首先會想到的因素可能是《琵琶行》這首詩有高超的藝術技巧,《琵琶行》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描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那樣一種化境。敘事方面,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正當酒酣耳熱之時,卻缺少絲竹助興。因為唐人送別,一般需要有絲竹來助興,但現在沒有音樂,他們很掃興,主客雙方都鬱鬱寡歡。本來就想分手了,突然傳來一陣天樂一樣的琵琶聲,然後他們一起根據聲音去尋找,最後終於請出了那樣一位彈奏琵琶的商婦。等到一曲彈畢,這位琵琶女自訴生平,她的話引起了白居易的深切共鳴,因為雙方都是淪落天涯的不幸的人。這首詩在敘事上應該說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發展非常地自然,引人入勝,敘事非常好。

那麼抒情,這首詩當然也非常好了,琵琶女傷今撫昔,琵琶女自感身世,而白居易這個詩人也是漂泊江湖,他也正好鬱鬱寡歡,自傷懷抱,所以雙方的感慨都可以說是字字是血,聲聲是淚,感人至深。《琵琶行》全詩都沉浸在一種濃郁的傷感的抒情氛圍中,抒情抒得好,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當然《琵琶行》在藝術方面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描寫,它的描寫真稱得上是繪聲繪色。我們看琵琶女的姿態,她剛剛走出船艙的時候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一種在地方官員面前羞怯的一種舉止,到一曲彈畢以後,「整頓衣裳起斂容」又是一種非常收斂的舉止,栩栩如生。再譬如說,詩中偶然寫到潯陽江上的那一輪秋月,也寫得非常地生動。一開始寫白居易送客,說「別時茫茫江浸月」,等到寫到琵琶女姨曲彈畢,琵琶彈完了,靜下來了,又寫到江月「唯見江心秋月白」,再寫到琵琶女訴說生平,訴說自己如何失意,又說「繞船月明江水寒」。三個地方都只用一句與江上的明月,但是我們讀了以後彷彿一輪秋月就在眼前,我甚至後來一看到水面上的月影,不想到其他的專門詠月亮的詩,往往想到《琵琶行》中的這幾句,可見它的描寫是何等的生動。

當然《琵琶行》中最出色的描寫,就是對琵琶聲的描寫。音樂藝術是很難用文字來描寫的,因為音樂跟文字跟詩歌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門類,詩歌是訴諸文字,訴諸視覺的,它是相當具體的、物象的,而音樂則是訴諸人的聽覺的,它沒有物象,是抽象的,所以用詩歌來寫音樂非常難。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說是因難見巧,寫得非常好,寫得出神入化,寫得使人讀了以後,彷彿身臨其境,彷彿親聞其聲。我相信凡是讀過《琵琶行》都難忘詩中那一段對於琵琶聲的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什麼叫做繪聲繪色,《琵琶行》中的這一段話就是繪聲繪色,這種高超的描寫是《琵琶行》受到讀者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琵琶行》所以感人至深,所以至今受到眾多讀者的衷心喜愛,是因為它的清詞麗句嗎?《琵琶行》所以傳誦千古,是因為它對琵琶聲的那一段音樂的描寫臻於化境嗎?不是的。高超的藝術水準,只會使讀者產生欽佩感,只有作品中間蘊含的情感,才能使讀者深受感動,所以《琵琶行》使我們深受感動的,就是詩歌中間所蘊含的所滲透進去的,那樣一種滿腔同情,是白居易對素昧平生的琵琶女的同情和共鳴。

詩中最有價值的警句還不是剛才說的那一段描寫琵琶聲的句子,而一定是這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女本來只是一個供人娛樂的歌妓,白居易卻是身為朝廷命官的士大夫,兩個人的社會地位身份本來是天差地別的,可是異質同構的命運使他們在潯陽江邊偶然相遇,也使他們之間產生了真誠的共鳴和由衷的同情。當琵琶女最後用琵琶聲訴說心事,彈奏出一種「凄凄不似向前聲」的凄怨的曲調的時候,為什麼「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原因就在於這裡。同情心是所有善良的人們都具有的本性,而共鳴是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們都能產生的情感,社會地位的高下,文化修養的高低,或者是貧富貴賤,都不會從根本上阻止人跟人之間進行這種情感交流。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就產生了這樣的情感交流,這種情感交流跟男女之愛毫無關係,跟功利目的毫不沾邊,所以它純潔、真摯、感人。

《琵琶行》最感動我們的就是滲透在全篇字裡行間的同情心,它的警句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信所有的朋友,即使你漂泊到到天涯海角,即使你暫時感到舉目無親,只要你懷著這樣一種善良的情懷,你就一定會在陌生的人群中發現共鳴,找到同情,讓我們永遠牢記「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兩句詩句。這樣一種美好的情懷,會給冷漠的社會增添一亮色,會給孤獨的心靈帶來一縷暖意,這是《琵琶行》一詩最大的價值之所在。

前面說了白居易的諷喻詩和感傷詩,這也可能是在我們以前的文學史課本中,用比較多的篇幅講述過的兩類作品。白居易的詩中間還有兩類,他稱為閑適詩和雜律詩,這兩類詩基本上是寫他作為一個士大夫,作為一個官員,不管是在位的還是退休的,作為一個官員,他個人的一些生活情況,抒發了他個人的一些人生感受。這些作品歷來不太受文學史教材的重視,也比較少出現在唐詩或者白居易的選本中間,但是它們也是白居易詩歌中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是用一點時間來講一講。因為這兩類詩,主要是白居易作為一個士大夫,作為一個官員,訴說自己的一已之情懷,其中沒有寫到民生疾苦,也沒有對琵琶女表示同情,完全寫他個人的生活狀態,寫他個人如何詩酒風流,或者有時也有煩惱,寫他個人對人生的一些感受等等。這些詩的價值何在呢?這些詩的價值在於,白居易在詩中真實地披露了一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的一種情懷,這些詩對於後人怎麼處理自己的人生是有一點借鑒意義。

讓我們看看這些詩的內容,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要面臨一個人生的重要選擇,就是選擇出來做官還是退隱,這跟我們現代社會不一樣,我們現代社會的選擇多元化,古代基本上兩元化,讀書人就是兩條路。白居易是怎麼辦的呢,他的解決方案是折中,所以他提出了一個答案叫做中隱,中隱既不是大隱,也不同於小隱,就是既不是在朝廷里做大官,又不是退隱山林。他是在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做一個不太重要的閑官,他認為這是中隱。

白居易早年的人生態度是非常積極的,他在政治上曾經勇於進納忠言,他在文學上也勇於批判現實,他早年很有為了正義的事業奮不顧身的氣概,但是當他因為直言進諫而被朝廷貶官以後,就是在政治上受到嚴厲打擊以後,白居易的人生態度就發生了幅度非常大的轉變。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以後,在歷任地方官任上還是一個好官,還勤於政事、勤於政務,還朝以後還堅持氣節,但是總的來說後期的白居易從政的熱情已經逐步地消減了。這個時候中隱的思想,在他心裡就佔據上風了,從白居易的整個人生經歷來看,他選擇中隱的生活方式,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躲避災禍,躲避政治風波帶來的殺身之禍,或者其它災難。白居易後來是是平平安安地躲過了那一場,朝里很多士大夫流血成河的所謂的甘露事變,就是因為他中隱了。後人對白居易終生都在做官,而且白居易的詩裡面經常對他做官所帶來的那種比較優裕的物質生活,譬如說做什麼官,領多少薪水,津津樂道,經常寫到,後人對他有很多的批評,特別是南宋的朱熹批評得非常嚴厲,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白居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普通人,他並不是一個非常地高尚,非常有堅強的意志退隱的這樣一個人他對於當官得到的薪水收入是不拒絕的,但也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所以朱熹批評白居易,說他對俸祿津津樂道,其實說不上是津津樂道,白居易僅僅是感到滿足,知足常樂。

比如他退居洛陽以後,在《池上篇》詩的序言中就說,我現在有什麼什麼生活條件了,覺得很滿意,其實不但是退居洛陽,退居洛陽,他的生活比較優裕。即使在白居易仕途很失意的時候,譬如說在江州的時候,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在寫給元稹的信中說,我在江州的生活有三泰,我在三個方面都很安泰,第一泰是全家團聚,全家人都住在江州都在一起,第二泰是全家能得溫飽,全家人不受饑寒之苦,第三泰說我在江州附近的廬山上蓋了一座草堂可以養老。這三泰對於唐代的一個官員來說,應該說是最基本的,甚至是相當低的一個生活標準,但是白居易覺得很滿意了,可見他的所謂對於官場官員的物質生活感到滿意,主要是一種知足常樂。

人們也許會問白居易怎麼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滿意足,他的知足常樂的這種生活態度來源是什麼。應該是有比較複雜的思想源頭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白居易經常把自己的生活處境跟別人進行比較,比較是有對象的,專門選那些在某一方面條件不如自己的人來比,這一比就產生了滿足感。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白居易比過很多次。他晚年寫了一篇文章叫《醉吟先生傳》,他自號醉吟先生,在其中把自己跟五個古人相比,所以被稱為是五比,他跟哪五個古人相比,以在哪方面進行對比?

第一比他說我富於黔婁,黔婁是古代一個著名的貧士,家裡一貧如洗,黔婁身後他的遺體放在門板上,夫人用一個床單把遺體蓋起來,遺體長床單太短,蓋住了頭腳就露出來,蓋住腳頭又露出來,真的是一貧如洗,所以白居易跟他比,說我比他富。第二是跟顏淵比,孔子的弟子,跟他比壽命,顏源是著名的短壽之人,很早就死了,孔子哀悼過他,只活了32歲就夭折了,白居易跟他一比,白居易活到七十多歲,覺得我很長壽也很滿意。第三跟伯夷比誰吃得飽,伯夷是餓死的人,餓死在首陽山上,你跟他比,當然不管吃多少都比他吃得飽,所以他又很滿意了。第四跟一個叫做榮啟期的人比,這個人不太有名,是《孔子家語》里提到過的古代一個隱士。據說他曾經碰到過孔子,他說我很快樂,孔子問他有什麼快樂,他說我有人生三樂:第一我是人,意思是我沒有投生為牛馬,我做了人了;第二我是男人,古代男尊女卑,到了現代社會,也許女人更快樂了,古代不一樣,他說我是男人;第三樂呢我長壽,我活到九十歲,應該說榮啟期的三樂中,除了長壽以外,前面兩個樂,是人,是男人,這有什麼值得快樂的。所以白居易跟他比,說我比他更快樂。第五比最有意思了,是跟東晉的一個名士叫做玠,字叔寶,跟衛叔寶比健康。衛叔寶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美男子,但是他弱不禁風,27歲就死了。相傳衛叔寶是被別人看死的,因為他太美貌,走到哪裡人家都圍著他看,《世說新語》里記得很清楚,不但是男性看他,女性也圍著看他,無數的火辣辣的目光把他給看死了,27歲就死了,那麼白居易跟衛叔寶比什麼呢?衛叔寶有兩個條件,第一美男子,第二他不健康,白居易要是跟衛叔寶比相貌,肯定比不過他,白居易沒有人說他是美男子,他不美。所以他不跟衛叔寶比這個,他比健康。衛叔寶弱不禁風被人看死掉了,白居易是不會被人看死的,所以他跟衛叔寶比健康,說我比他健康。這樣一比,白居易剛才這五種比較,比的方法基本上就像田忌賽馬的方法,田忌賽馬三局兩勝,白居易一定是五局全勝。他專門挑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來比,這樣左比右比,比來比去,白居易總覺得我比人家優越,我比人家條件好,我很滿意,我知足常樂。所以白居易根本的人生態度,善於比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說到這裡,同學們也許會批評白居易,覺得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是不是太消極,專門跟人家的短處比,比得自己很滿意。的確,假如說是在一些大的方面,比如說我們著眼於整個國家跟民族的前途,當然不能小富即安,應該不斷地前進。即使是我們對於個人的事業,對於年輕的同學們來說,將來我們前程遠大,我們要做好人生的事業,應該奮發圖強,力爭上遊,不能光瞄著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應該這樣。但是假如像白居易那樣,以這種比下有餘、知足常樂的思想方法,僅僅是用在對於個人的生活,尤其是對於個人的物質享受這一方面,那麼白居易的態度觀點是有相當大原參考價值的。因為不論在什麼方面,一個普通人永遠處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永遠是這樣子。只有你比下有餘,你才能夠獲得一種安寧、愉快、滿足的心境,否則的話就終天焦慮不安,終天悶悶不樂。白居易退居洛陽以後他的表現基本上就是如此,所以他知足常樂,他的人生中充滿著愉快。白居易體現在他的閑適詩和雜律詩中的這種人生態度,主要是生活態度,而且更主要的是對待物質享受的態度,這樣的一種觀念,這樣的一種價值觀,還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後人很多批評白居易退居洛陽以後,說他整個創作也處於低潮了,人生也走下坡路。當然白居易退居洛陽後,年紀比較大了,基本上退出政治生涯。這個時候我們還要嚴厲批評他是不太以為然。確實白居易退居洛陽以後的種種表現比不上他早期那麼積極,不太關注民生疾苦,也不再寫《新樂府》那樣的詩了,但是晚年的白居易,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忘記天下蒼生,他只是覺得在兼濟天下方面,已經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所以就主要來獨善其身了。一個人到了體衰力弱的暮年,與其終日戚戚不安,不如愉快的過日子,而且晚年的白居易並沒有隻顧享樂,他退居洛陽後,還捐家資開鑿龍門險灘,還積極編纂自己的文集,這也是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所以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既充實又有意義,退居洛陽後寫的大量的閑適詩基本上展現了一種唐代的夕陽紅的狀態,這對我們現在社會上很多老年人怎麼安度晚年,是有相當大的參考意義的。

總的來說,白居易的作品不管是哪一類,他的四類作品都是我們唐詩中間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現在珍愛。

>據莫礪鋒公開課《詩意人生五典型·第六講·白居易》整理


推薦閱讀:

「另類」宗師詩意武俠(觀影)
女孩取名內涵詩意名字
詩意綠江
詩意遠方
紀映欣寫意仕女畫孟浩然《春曉》詩意圖

TAG:人生 | 白居易 | 詩意 | 公開課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