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心理行為與親子關係——1

 劉瑩:嬰幼兒的劃分,現在有很多種,但是一般來講1歲以前都叫嬰幼兒,或者叫乳兒,2-3歲孩子叫幼兒,4-6歲孩子叫學前兒童。

  關於怎麼認識嬰幼兒心理變化,我想講講自己三個體會。

  1. 孩子生來不是一張白紙

  以前可能有這樣的教育觀念,認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我們可以往上面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每一個孩子出生時候都是獨特的,都會有與生俱來的一些獨一無二的特質。所以孩子的心理發展,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也是非常複雜多樣的,不可以拿很教條、很封閉的觀念去套用,這是我們認識嬰幼兒心理的一個基礎。既要看到嬰幼兒心理的這種共性,也要看到他們之間的個性、複雜多樣性,這也是《斯波克教子寶典》的作者斯波克老先生經常強調的。

  2. 孩子的成長發展既有階段性,又有不平衡性

  孩子的成長發展,無論生理也好,心理也好,都是既有階段性,又有不平衡性。孩子不同成長階段,他會的東西不一樣,媽媽們對此都會有體會。比如說最簡單的嬰兒期「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走」等等,都有一套規律,想把這套規律打破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孩子發展又有不平衡性。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一個月齡,某一個年齡段,他的發展成長會非常快,過一段時間好像孩子又沒有什麼進步、沒有什麼發展了。或者有的時候會看到一個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如說運動能力會比語言能力更強,會有不平衡性,這也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在看待孩子或引導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到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過度的拔苗助長,要避免這一點。因為現在很多年輕父母都是望子成龍,不管時代怎麼樣變化,我們與上一代有多少區別,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和觀念,至今有增無減。而且這個時代有些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態也是很明顯的,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不要過度拔苗助長。

  3.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應該是內因跟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親子之間相互影響的一個結果。一本書中提到,不同的孩子出生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可能會遺傳父母身上一些特質,也會有自己與生俱來的一些特質。

  國際上有一種分類,把人分成四種類型,根據行為模式,還有性格特點,按一個緯度劃分出來DISC四種模式,爸爸有四種模式,媽媽也有四種模式,孩子也有四種模式,他們一家三口之間又會有不同的排列組合。不同類型的媽媽組合不同類型的爸爸,然後有一個不同類型的孩子。這中間的親子關係,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就會千變萬化,有各種各樣的類型。

  有的時候不能單方面的期望說,我在孩子身上花了時間,花了精力,就一定能收到跟別人同樣的效果,那是不一定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較好帶,比較聽話,父母對他的培養教育比較容易看到效果。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較有個性,比較有自己的主見,父母教育起來可能比較費力。這是一個親子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

推薦閱讀:

心理百寶箱
因為情商低而被人取笑怎麼辦?
去專科醫院檢查看醫生說並不嚴重?
中國特色心理專家
女生各個方面特別自卑走不出來怎麼辦?

TAG:親子關係 | 心理 | 親子 | 幼兒 | 幼兒心理 | 行為 | 關係 | 嬰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