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亞歷山大馬其頓軍團的東征:如果遭遇秦軍誰獲勝?

亞歷山大創立帝國之不世武功主要依賴其擊敗波斯帝國的四大戰役的成果。這和華夏戰國時期諸國百年千戰的戰爭密度來比較似乎相對來說不夠慘烈。而當時的中國,從春秋時代到戰國時代,再到秦帝國的建立,經過了千百次戰火的洗禮才達到國家的一統。

毫無疑問,亞歷山大是西方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但其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軍事成就、傳奇般的遠征和希臘文化的傳播方面。三者缺一不可。就其軍事方面來說,大路不認為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能勝過羅馬帝國、秦帝國、漢帝國以及後來的蒙古帝國的軍隊。美國T·N·杜普伊在《武器和戰爭的演變》中曾說「假如在菲利普,後來又在亞歷山大的親自統帥下,這支軍隊也許能夠戰勝以後18個世紀,即在黑火藥兵器佔據優勢之前的任何一支軍隊。」這個說法流傳比較廣。但是,在此書關於蒙古軍隊的章節里又說,「蒙古人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養成,建立了一支以弓箭為武器,騎兵為基礎的軍隊。戰爭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自相矛盾之處,一目了然。以此關公戰彼秦瓊,誰是最後的勝者?

歷史上關於亞歷山大的記述大都來自於阿里安(FLAVUS ARRIANUS)的《亞歷山大征戰記》,而這部征戰記充滿了傳奇色彩。其內容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歷來受到西方歷史學家的質疑。阿里安是個羅馬時代的希臘人,寫這本書已經是亞歷山大死後三百多年的羅馬時代了。

現代版的《亞歷山大征戰記》前言指出,阿里安的作品的史料價值值得懷疑。「因為阿里安並不隱瞞他寫的這部書是以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二人的記述作為主要的依據。關於前者,阿里安還曾天真的說出他的看法,認為托勒密作為國王不至於說謊;甚至還說,托勒密寫書時亞歷山大已經死去,他再吹拍諂媚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阿里安這個看法只能說明他尊敬帝王,也許這一點是值得讚揚的;但同時也說明他缺乏批判精神。」前言里還說,有一位中世紀的讀者寫的一首諷刺短詩,描繪托勒密的無知和欺詐。由此可見阿里安所依賴的托勒密的所謂原始隨軍記錄的可信度。

關於雙方四大戰役中的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來看,《亞歷山大征戰記》有諸多不可思議之處。一方面毫無顧忌的誇大波斯一方的軍隊人數,從而突出勝利者的功績。另一方面則竭力壓低馬其頓方面的傷亡人數。這方面的不實數據前面已經提到不少了,這裡再提一下。最大戰役高加米拉會戰中阿里安估計波斯軍被殺者為三十萬人,而被俘者則更多,至於亞歷山大方面則認定只損失一百個人和一千匹馬。

無論無何,亞歷山大所有的經歷和戰績都無可辯駁的證明了他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遠征充滿了神話般的色彩,他的短暫的帝國大大推動了東西方的人種融合和文化交流,其影響之深之廣是古今中外少有的。

馬其頓軍隊的軍制、裝備和戰術

馬其頓軍團威力最為強大的是重裝步兵方陣,即馬其頓方陣。步兵方陣起源於希臘方陣。馬其頓方陣的創建人是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到亞歷山大時代,一個標準的巨大方陣共約16384人,由四個組織嚴密小方陣組成,每個小方陣(約4096人)由一名將領統率。每個小方陣每一橫排為256人,縱列為16人。四個小方陣橫排成一個長方形大陣,每排就成為1024人,縱列仍為16人。(大路按:看起來有點類似我國演義評書里的十六條一字長蛇陣構成)。方陣的基本戰術組成單位為方陣的縱列,即16人,名為洛考斯。16個洛考斯組成一個辛塔哥馬(256人),相當於營。一個小方陣由16個辛塔哥馬組成,相當於一個師。亞歷山大在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里動用了兩個巨大方陣。

從這個戰術組成來看,馬其頓方陣很嚴密。重裝步兵方陣的前6排士兵平持長矛,後10排斜持長矛。有時後排士兵會把長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頭。方陣整齊行進時,步調一致,長矛挺立,蔚為壯觀,其陣勢現在只有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和建國45周年閱兵的場合里才可以看到,呵呵。這種方陣在進攻方向可按前後左右更換,由於方陣可以臨時變為整個陣勢也可因敵因地而變隊形。儘管如此,這種方陣最適合的作戰地形是平原。而且最適合的戰鬥情形是,敵軍和馬其頓軍團做面對面衝鋒,拚死決戰,這樣正落入亞歷山大下懷。

馬其頓軍團的巨大方陣主要是作為中軍來用。它的右翼主要為重裝騎兵。馬其頓軍的重裝騎兵是由年輕貴族組成的精銳部隊。(大路按:這支精銳英文名為Hetairoi,國內的中文資料翻譯上比較混亂,如夥友,王友,御林軍,國王的朋友等等不一而足)。用我們中國的說法,這都是一群「膏粱子弟」。但這批貴族子弟自幼刀馬嫻熟,又富有希臘式的騎士精神,並有向亞歷山大效忠的赴死鬥志,所以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


推薦閱讀:

欲進組織必先改名,歐洲小國馬其頓的心酸
如果秦軍遭遇馬其頓方陣,怎麼破?
歐洲系列 — 皮林馬其頓,里拉山,索非亞,科索沃戰役

TAG:馬其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