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滿族的形成與發展:民族交融發展的一個縮影
滿族是我國東北地區半農耕、半漁獵民族的代表。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創建者,滿族從我國東北之一隅走向全國,在改變自身民族發展格局的同時,更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滿族直接來源於明末清初形成的滿洲區域共同體,即以明末的女真人為核心,並融合進大量東北其他各漁獵、游耕族群,以及大量漢、蒙古等多元文化因素,體現出了「多元一體」的族群特徵。而在歷經清王朝近300年的治理後,該族群逐步呈現出多元交融的文化特徵,並在近代西方民族觀念傳入後,以民族共同體的樣式呈現,而到新中國成立後被正式確認和完全識別,體現了「一體多元」的民族樣式。滿族共同體的這種「多元一體」與「一體多元」相統一的格局,正是我國各民族交融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
滿族的先世
滿族最早可追溯到的先民是先秦時期的肅慎人。肅慎又名息慎、稷慎,是滿族先民的自稱。肅慎人活動的區域,大致分布於今長白山到黑龍江之間。
肅慎人雕塑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肅慎人已經有了原始手工業以及初步的農業、畜牧業,並已開始採用穴地而居的傳統居住方式。肅慎人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最早的文獻記載集中表現在其與中原王朝的交往活動中。如《魯語》載,「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八蠻,肅慎氏貢楛矢、石弩」。
對西周時期的考古發掘也印證了這一點,使用楛矢與石弩也成為肅慎演變到滿族完整歷程中一個典型的共同族群體系特徵。《周書·王會篇》記載周成王時期「稷慎大麈」,《尚書序》則記載了「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俾榮伯作賄息慎之命」的情況。
在春秋時代的考古發掘中,黑龍江地區出土了魏國平周布,印證了先秦時期肅慎與中原地區的文化往來交流。從文獻記載來看,肅慎人也不是純粹的游牧民族,黑龍江寧安境內的鶯歌嶺遺址文化也證明肅慎人兼具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特徵。
漢代
漢代以後,滿族開始以挹婁族群體系的稱謂出現在我國的典籍中。《後漢書》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三國志》載挹婁「古肅慎氏之國也」,都明確傳達了挹婁是肅慎人的後代的信息。挹婁人開始蓄養豬,耕作五穀,並在有水的地區進行漁獵生產。因此,東北地區一直是典型的「半牧半農」文化區。
南北朝時期
勿吉人是南北朝時期肅慎系的代表。勿吉,滿語為森林之意,他們生活在松花江一帶,善射獵。《魏書·勿吉傳》載,勿吉「舊肅慎國也」。勿吉人以森林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兼有農業活動,同時也採用「築城穴居」的居住方式。勿吉人與中原王朝的交往比較頻繁。如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勿吉曾派遣使者向中原王朝進貢楛矢等地方特產。
森林狩獵
隋唐時期
靺鞨是隋唐時期肅慎的代表。《唐書》記載:「靺鞨,蓋肅慎之地,後魏謂之勿吉。」靺鞨本字為靺羯,是「勿吉」的音轉,傳達著靺鞨對勿吉的一種直接繼承的聯繫。靺鞨人分為粟末和黑水兩部,散居於松花江及其以北區域,多以角弓、楛矢來射獵為生,穴地而居,兼有粟、麥的種植和漁獵生產活動。隨著與中原王朝交往的進一步深入,加之肅慎族群一系兼有農耕的傳統,更易認同中原王朝的漢地文化和治理體系,靺鞨時代起的肅慎一脈族群開始深入仿習漢地中原體制,在較為原始的部族制基礎上尋求構建中原式的王朝國家,因之成為東北區域的主導族群。如粟末部建立的渤海國,其制度與文化深受唐文化的熏陶,被譽為「海東盛國」。
遼代
遼代開始直到明代中後期,肅慎體系內的女真人成為主體族群。女真人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一帶,其中影響最大、建立了金王朝的女真完顏部就興起於松花江沿線的按出虎水區域(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女真人繼承並保持了肅慎族系傳統的狩獵生產方式,兼有漁獵、農耕和畜牧活動,保持穴地而居的居住習慣,沿用肅慎一系的語言,並在金王朝立國之初創立了女真文字(女真大、小字),使這一族群體系首次有了自成體系的文字,對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到元明時期,女真文字仍為女真部族沿用。
滿族的形成
滿族的形成是一個不斷演化的歷程,包括三個發展階段:
1滿洲的形成
滿族作為一個近代意義的民族,其最初稱謂源於明末建州女真人在構建以自身族群為主體的清王朝中形成的新族群共同體——「滿洲」。歷史上,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為草原蒙古族滅國後,留居東北的女真人成為元代女真人。明代,女真人分布在明王朝遼東地區以東直達大海的廣闊區域,主要分為野人、海西、建州三大部,其中的建州部女真人就成為日後推動「滿洲」這一新族群共同體形成的核心部分或者主體部分。
《女真人生活圖》局部。作者:陸儼少
明代中後期,以努爾哈赤為核心的建州女真部不斷向外拓展疆土,形成「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清太宗實錄》)的局面,成為明末女真部崛起的核心力量。而建州女真部在疆域拓展的同時,注意吸納其他女真各部到政權中來,新族群共同體的主體開始醞釀。皇太極在收附黑龍江流域野人女真各部時就明確詔諭,「此地人民,語音與我國同,攜之而來,皆可以為我用。攻略時,宜語之曰:爾之先世,本皆我一國之人,載籍甚明」(《清太宗實錄》)。對周邊女真各部的吸納,壯大了以建州部為核心的主體女真實力,大大增加了女真族群規模。在新族群共同體的主體中推行八旗建制這一軍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使女真部族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同時,維繫了新族群主體的穩定。八旗這種以軍政為一體進行管理的模式,是對其先世女真金王朝採用過的猛安謀克制度的一種繼承,這也是一種共同族群內部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編入八旗,即標誌著加入新族群共同體。
《黑龍江外記》中就記載了獲得新族群歸屬的方法,「第一步,把他們從原住地遷到寧古塔,住上幾年;第二步,再移居到盛京,也住上一二年;第三步,最後定居於北京,取得新滿洲資格」。除了東北女真各部外,蒙古族、漢族、朝鮮族等民族也被大量吸納到新民族共同體中。寧古塔孟氏一族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其家譜記載了「明末瀋陽撫順一支漢人孟氏,入寧古塔指導當地人耕作,後隨軍抗俄,立軍功入漢旗」,成為滿洲人。這一例證也是漢族入旗的典型案例。就這樣,在以女真族群為主體、吸納大量新族群的情況下,新的民族共同體呼之欲出:「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清太宗實錄》)
2文化特徵的內化
清王朝建立後形成的滿洲族群,事實上是一個以原女真建州部為核心的、彙集東北區域其他族群為一體的新族群共同體,遠非現代意義上的擁有共同血緣、文化記憶、語言、習俗的單一民族,多元文化特徵逐漸內化為新形成的滿洲族群的共同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歷史劇《盧溝曉月》展現了女真族的獨特文化和生活習俗。馬馺 攝
一為新多元文化特徵的內化。新滿洲畢竟是女真人在從東北一隅走向全國的進程中促成的新族群共同體,其吸納的大量漢、蒙古、回、朝鮮等民族,帶入了多元文化因素,在近300年的彼此交融發展中,賦予了新形成的滿洲鮮明的多元文化特徵。而在滿洲進入漢地後,漢文化對其的直接影響更為強烈。滿洲族群雖居於領導者地位,但考慮到中原漢地文明的繁盛和健全體系,以及適應治理廣大漢地區域的需要,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納了漢地文化。在漢地的詩書禮樂、典章制度為清廷所用的同時,漢族的風俗習性也深深地影響著大量進入漢地的滿洲群體,多元文化特徵促使滿洲人很快適應了中原文化。草原地帶的蒙古族對女真早有影響,在女真崛起建國的進程中,蒙古族又成為了女真人外部爭取的主要軍事、政治同盟,滿洲貴族、上層還多與蒙古貴族通婚,這種密切關係都使得草原游牧文化對清王朝和新滿洲族群共同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滿洲文化介於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塑造著中華民族的近現代文化核心,是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的產物。
二為舊有東北女真漁獵文化的繼承。清王朝入關後的200餘年間,以東北女真人為主體的新滿洲族群仍保留著我國東北漁獵族群文化的特徵,其突出表現在對漁獵族群風俗習慣的繼承和發揚上,這是東北「半牧半農」區域文化特徵。如,「國語騎射」,是原東北女真傳統文化的典範,並為新滿洲族群所繼承,滿洲王室是這方面的表率。為了維持尚武精神和狩獵騎射的民族特徵,清王室極力推崇的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獮就是個中典範。崇尚「薩滿文化」是居於漢地的滿洲新共同體的又一鮮明的特徵。薩滿崇拜是我國北方、東北各族群自然崇拜的集中體現,清朝入居中原後,祭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明的活動仍四時進行,有些甚至延續至今。
3近代「滿族」的形成
清末,滿洲王室、上層的統治危機日益加深。為維護自身統治與利益,清廷統治階層片面地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阻撓變法,鎮壓革命,以維護舊有的特權和落後制度,致使國家和整個中華民族逐漸深陷風雨飄搖中。為了維護滿洲貴族和王室利益,清政府陸續炮製了皇族內閣等違背時代潮流的舉措後,激起了滿洲內部的離心離德,激進的革命此起彼伏。他們紛紛以排滿為口號,滿洲這個清初的族群共同體名稱就成為了這一政治宣傳打擊的目標,但實際還是為了打擊清廷王室,救亡圖存。而在不斷的排滿興漢的反清鬥爭中,清王室及對滿洲文化認同的群體,逐漸形成了強烈的自救意識,同時在西方民族觀念的影響下,滿洲這一共同群體概念,就演化為近世所說的民族——滿族。因此,滿族、中華民族與中國進入了歷史轉型期,是滿族普遍認同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清代歷史與中華民族歷史、中國歷史的一脈相承,「華夷一體」思想的一脈相承。
這一時期的滿族文化狀況為:八旗這一具有滿洲特色的族群治理模式隨著清王朝的傾覆而瓦解,而經過清代長期定居關內的生活後,滿洲共同體已基本通用漢語、漢文,通曉滿語、滿文的已經不多,習俗方面也是如此。但清王朝的滅亡和滿洲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併未使滿洲文化特質消失。滿族對於自身民族的集體記憶,仍是滿族存在的根本,而這是中華民國建立時推行五族共和的政策中,將滿與漢、蒙古、回、藏等民族同列為五大民族之列的原因。
滿族服飾。新華社記者 任勇 攝
從以上三階段可以看出,滿族的形成並不是以單一血緣的延續形成的族群和民族體系,其形成模式呈現出「多元一體」與「一體多元」兩支主線。在其形成過程中,經歷了一個逐步演變發展的過程,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
當今滿族及其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滿族被完全識別並最終確認為一個獨立民族,成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在對待滿族的識別和認定上,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堅持以區域交融、民族認同、共同民族地域與共同民族習俗為準繩,實現了對滿族的最終確認。主要的確認路徑包括:
一是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後裔凡自報滿族者。
二是北京的「阿爾巴津人」和貴州的「盧人」。
三是三代以上世居遼寧省、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滿族聚居地區的人。
四是安徽省部分聚居的金代女真後裔。
望奎縣滿族風情園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的人口數量約為1410.1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77%,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其中遼寧省的滿族人口為最多,有533萬,佔滿族人口的51.26%,是滿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區。此外,滿族在河北、黑龍江和北京等省市均為第一大少數民族。
由於滿族的分布較為分散,因而並未設立滿族自治區,但仍在主要的滿族聚居區域相繼設立了11個滿族自治縣,包括河北省的青龍、豐寧、圍場、寬城4個滿族自治縣,遼寧省的岫岩、清原、新賓、寬甸、本溪、桓仁6個滿族自治縣,以及吉林省的伊通滿族自治縣,這些以滿族聚居為中心的自治區域的劃分,為滿族以自身特點發展、並獲得相應的民族政策扶植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郵票的發展
※《中國詩歌發展簡史》
※直腿硬拉,發展大腿後側肌肉的好幫手
※數的由來和發展(1)
※貝克漢姆透露秘密:將被封爵 然後會去美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