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玉器時代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中)
玉器時代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中)
19、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在清水河谷以及南岸的山坡上。大地灣遺址的年代距今約8000~5000年。 作為黃河文明的搖籃,或者是傳說中伏羲和女媧的故鄉,大地灣文化體現了相當高超的細石器加工技術和制陶技術。在這裡,也出土了極少數玉制的錛和鑿,但對於玉,大地灣人亦可能將其視為一種堅硬的石頭。儘管大地灣也是一個比較發達的農業文明,大地灣人亦十分愛美,他們喜歡用陶土製作各種首飾來裝扮自己,但是將玉器作為一種奢侈品來消費的現象,似乎還沒有產生。
20、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期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它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澠池仰韶村。半坡文化,或者稱作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它位於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這個遺址的年代在距今6000年以上。整個仰韶文化地區發現的玉器極少,而半坡出土的玉器則比較引人注目。但是不管怎麼看,在5000年以前,黃河中游地區裝飾性玉器的佩帶和使用都十分有限,也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或者規模,所以更不用說,這一地區的玉器文化會對其它地區產生強大的影響。半坡出土了一件類似於玉璜的玉器,但它也許只能稱之為「璜形器」,因為它不具備任何代表性,也沒有在當地或者周邊地區流行起來。
21、營盤山遺址,位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南2.5公里,其存續時間為距今5500~6000年,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的文化遺址,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地方文化類型遺址中面積最大、考古工作規模最大、發現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對探討古蜀文化與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我們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營盤山遺址出土的古玉,仍然不能擺脫以玉石作為斧和鑿的西部特色,而鑽孔玉刀和玉環的出現,卻說明了長江上游地區玉器的製作,正在朝著精細化和裝飾性方向的發展,所以這些玉器,似乎不能看作是東北玉器文化的南傳,而它本來就有著一定的基礎。
22、在整個大西北地區,基本上仍將玉石當作一種堅硬的石頭,而不是當作一種美麗的石頭來使用和消費的時候,距今6000~5600年前,在東北平原和蘇皖平原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人們對玉石的看法,突然之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農業和養殖業的發展,造船技術和航運業的發展,原始的長途商業貿易,部落和族團的合併,部落聯盟的形成和貴族集團的形成等等諸多因素,促成了人們對權力和財富的更高一級的追求。於是,玉器先是作為一種昴貴的裝飾物,隨後又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富有和強大的象徵,甚至作為一種神性的象徵,開始成為人們瘋狂追逐的對象。當強大的南方部落聯盟迅速北上到達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後,南北文化的和平交流便開始演變為衝突。也許,黃帝與炎帝的戰爭、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就發生在這一時期。但是,主流的歷史學家卻告訴我們:炎帝與黃帝的戰爭,發生在一千多年以後,也就是距今4600年以前。顯然,人們多半認為從黃帝至大禹,相隔只有數百年時間,而實際上,二者可能相距大約1500年之久,這1500年,就是所謂的「五帝時代」。
灘家灘遺址,位於長江下游的巢湖地區,該遺址存續的年代在距今5600~5300之間。然而,我們只要看到其中貴族大墓所使用的玉器殮葬的規模,就不難推測當時南方部落集團的強大和富有,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南方的炎帝集團,能夠大規模地向北擴張,並且一路勢如破竹。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炎帝部落是神農氏的後代並且起源於陝西,而炎帝神農氏曾經到神農架的大山之中去「嘗百草」,或者又去了湖北隨州的厲山放火燒荒、播種百穀。殊不知炎帝一族在陝西、河南、安徽、河北和山東的出現,正是南方集團向北擴張的結果,最後當炎帝族敗退時,復又回到了湖南的老家。
從春秋早期的芮國大墓中,我們看到了玉器殮葬文化的傳承——墓中有大量的琮和璜,這些都是古老的南方玉器,而不是北方玉器。而在牛河梁紅山文化大墓中,我們又看到了東北貴族集團的闊綽,東北制玉的成本,遠遠高於南方,這是因為古代紅山人有著極高的藝術天分,而且善於圓雕,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並不利於使用機械加工,也不便於批量生產,所以,每一塊紅山玉,都顯得非常珍貴。
23、在巢湖之濱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我們看到了南方制玉藝術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這並不是開始,也並非絕唱。凌家灘古墓葬群,極有可能屬於在同黃帝交戰失敗之後,退守南方的末代炎帝家族,這也是炎帝集團在長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地區的,最後一個據點。傳說末代炎帝死後歸葬於湖南株洲炎陵縣鹿原坡,而他的兒子祝融,葬在了南嶽衡山。可是直到隋代以前,「南嶽」卻是指在安徽西部大別山區南側的霍山,並非湖南的衡山。所以最後的炎帝,應葬於巢湖之南,太湖山的南坡,而非在洞庭湖之南。我們可以將凌家灘玉器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這個顯赫家族的王或者王后所用的神器、禮器和專門的生活用品,其它人無權也不允許使用,這包括玉版、玉冠、玉龜和玉勺;第二類,是高級神職人員或者官員所用之物,這包括玉龍、玉喇叭、玉人、玉龜狀筒形器等;第三類,就是玉璜、玉玦、玉環、玉鐲和玉璧等裝飾用玉器,這反映了一個地區和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自重慶至上海和杭州,包括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陽湖和洪澤湖地區,都流行著這一類玉器,這是以炎帝為首的南方部落集團的文化特色。
24、江淮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歷來受著大汶口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影響,就是凌家灘文化本身,也包含著紅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距今5600年前,在東北興隆窪玉器傳入寧紹平原1400年後,南方的長江文明與北方的遼河文明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了第二次接觸。這一次的交流,因為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早已連成一片,雙方再也用不著飄洋過海了。只不過時隔一千多年之後,無論是東北玉文化,還是長江玉文化,均已經今非昔比了。在凌家灘文化時代前後,江淮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時還存在著太湖崧澤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和潛山薛家崗文化。所有這些地方的文化,因其帶著濃重的凌家灘玉璜文化的特色,故而均可視為凌家灘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流行和輻射,而太湖地區,還極有可能曾經是炎帝集團的糧倉。
25、5000年前中國玉璜文化的分布範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淮地區以及五湖流域。這一片地方,正好是傳說中的炎帝部落所控制的範圍。只是在距今4000年前後,玉璜文化才北上越過秦嶺以及黃河,擴散到黃土高原的廣大地方。所以我們說,5000年前中國南方的玉文化,就是玉璜文化,或者也可以叫做「江湖玉文化」,甚至還可以直接稱之為,南方炎帝族系的玉文化。因此可以推測,凌家灘遺址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璜,以及其它代表著王族身份和地位的玉神器、玉禮器,只能是末代的炎帝家族及其子孫所遺留。然而凌家灘文化僅僅存續了大約300年時間,而且這種延續有著明顯的遞減性,在經過大約兩三代人的繁榮之後,便迅速地走向沒落,到最後淪為一個典型的工匠部落的文化遺存,這就是五帝時代早期的,共工氏部落的文化遺存。而5600年前凌家灘玉器的繁榮和奢華,只不過是南方部落聯盟大酋長及其流亡家族在最後歲月中的迴光返照。從此,世上再也沒有炎帝,而只有祝融和共工。
26、遺憾在紅山牛河梁,人們至今仍難以確定這個古老文化的族屬。嫩江、松花江還有遼河,紛紛將大森林中的肥水,傾注在東北平原的深處,使得這塊黑色的土地,既富得流油而又極容易產生淤積。所以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人曾夢想「移民」於此,而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這裡竟然依舊被人們稱之為「北大荒」。沒有人能解開西遼河平原紅山玉器之迷,只因這璀璨的藝術,實在太超乎於人們的想像。值得注意的是,興隆窪的玉玦,有很多是出土於遺址的居室,而並非出土於墓地。也許,安定而又富裕的西拉木倫河谷,還有老哈河、赤峰的丘陵地帶,在最初可能曾多次成為流浪在蒙古高原上的一小股一小股的遊獵部落,襲擊和搶劫的目標。
27、這裡講「遊獵」而不說「游牧」,是因為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單純靠著對自然資源的採集和漁獵,是一種極為原始的生存方式。所以最初的草原居民,雖然強悍但卻並不強大,當然更談不上富有。因為有限的自然資源,並不能養活一個龐大的群體,而每獵獲一頭野生動物,都要付出高昴的,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所以一直等到後來草原畜牧業的興起,草原民族才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但是紅山人卻不同,這是是蒙東和遼西最早從事農耕、畜牧兼漁獵的民族,他們過著定居的生活,不但強悍,而且強大,不但強大,而且富有。儘管他們在幾千年時間內一直與草原民族為鄰,也經常受到這些以前的獵人,後來的獵人兼牧人的襲擊,但是他們似乎從來沒有被消滅過,直到距今3000年以前,一部分商族人向東北地區遷徙,以及在後來的戰國時代,蒙古匈奴族人的興起。今天,赤峰市仍然是內蒙古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從距今8000~5000年這大約3000年的時間內,源於西拉木倫河敖漢旗的玉器,又向周邊擴展到內蒙古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阿魯科爾沁旗、林西縣,以及遼寧省建平縣、阜新縣、凌源縣,還有河北省北部以及山西省北部的廣大地區。
勾雲形和獸面勾雲形玉佩,可能來自於遠古紅山人對於白雲的崇拜,天上的雲彩,變幻莫測,它們不知從何處來,亦不知向何處去,雲彩帶來的降雨,既能形成風暴和可怕的洪水,也可以給草原帶來綠色以及田野的豐收,所以白雲就被賦予了神性。於是,在蒙古族歌謠中,我們經常聆聽到人們對天上白雲的讚美。我們不知道雲神具體的形貌,總之她是不定形的,能見其首則不見其尾。
學者們根據傳說和史料的記載,證明黃帝一族是崇拜雲神的,即所謂「雲官而雲師」,但是在整個五帝時代以及夏、商和周,一代又一代統治者們雖然無不自稱是黃帝的子孫,奇怪的是我們卻並沒有在黃河以及中原地區,見到紅山文化玉器的傳承。反而是來於自良渚的玉器,從東自西遍佈於山東、河南、山西、陝西、西川,甚至是甘肅和寧夏。於是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推論:紅山文化及其玉器文明,基本上與黃帝一族無關,但是若說她與女媧族有關,倒是有幾分可能。
28、玉馬蹄形器,又稱斜口箍形器,它廣泛地出土於蒙東、遼西與河北。關於它的用途,最流行的說法是用作發箍,但人們同時也發現,用此物箍發顯得尺寸過大,不過如果將所有的頭髮全部盤結在一起,以它箍發倒也可行。此物常置於墓主人的頭部,但有時也放在胸前。作者認為這正是「冕」的前身,一種史前北方貴族或者是高級神職人員所戴的一種玉制的「高帽」。冕即是娩,這是一種紅山貴族們希望死後獲得「重生」的法器,既得重生,固而免死。後世的冕上又加上了一塊冕板,它象徵著天,而冕板的前後沿上掛著許多珠串,稱之為「旒 」,毫無疑問這些珠串象徵著多子多孫。傳說黃帝發明了冕,而戴著「頭衣」——即帽子的是南方之人。但是冕之為物,當源於紅山。我們可以設想在6000年前左右,紅山文化的傳播,以及紅山民族的勢力,已經越過燕山而達到山西的北部,還有河北。只是面對著黃河,紅山人沒有進一步南下,因為那時的黃河在天津入海,整個黃河下游的河道,由河南直入河北,而基本上與山東無關。
29、黃帝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傳說,許許多多的事迹實在真假莫辨。關於5000年前的紅山人,究竟是黃帝族還是女媧族?近年來各路的專家和學者們爭論得沸反盈天 。不過在下卻以為紅山文明就是紅山文明,她與黃河文明並無關聯,相反,紅山文明曾對黃河文明,尤其是在宗教方面,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而黃河的彩陶文明,同樣影響著紅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一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代表著黃河部落聯盟的黃帝,曾與炎帝爭奪華北,最初的黃帝,久戰而不敵。但是由於蚩尤的分裂,削弱了炎帝集團的實力,而當蚩尤獨自與黃帝作戰時,黃帝仍然不能取勝。於是黃帝只好求助於北方的玄女,稱女魃,這應當是紅山部落派來助戰的大巫師和軍師,她布下皮鼓陣,用以互通消息,然後舞蹈作法,驅散風雨,竟生擒了蚩尤。想來黃帝對北方女巫的神力,又敬又畏,他沒有讓女魃北返,而是將她留了下來——所到之處,連年大旱,寸草不生,這討厭的女神,被人們稱作「旱魃」,即便是中原人民,亦對她敬而遠之。於是黃帝乘勢奪取河南、河北、又渡黃河又奪取山東,居淮北而都於彭城,樹立蚩尤之旗,威嚇天下,而炎帝則退居淮南,從此一厥不振。從距今5600~5300年,黃帝部落用了300年的時間,來鞏固他對黃河流域和華北平原的統治,在北方與遼西玄女族結為同盟,在南方則一步步打擊炎帝的後裔共工氏。
30、玉豬龍,源於紅山人對於土地之神和山林之神的崇拜。野豬大量出沒于山林和沼澤,它有著兇猛、警覺、善於在土壤下覓食的特點和強大的生殖和生存能力,所有這些,都是古代先民們希望學到的本領。從興隆窪遺址到大汶口文化遺址,豬或者豬頭成為最普遍和最流行的一種陪葬品,豬是人類最早訓化的較大型的野生動物。華夏民族對龍的崇拜,一部分起源於東北的豬神崇拜,另一部分可能始於紅山人對雲神的崇拜。在商代遺址中常見的玉龍,其形狀更接近於在凌家灘遺址和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龍,而並非紅山文化常見的玉豬龍,這可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原黃河文明更加傾向於吸收南方長江文明的成果,而不傾向於直接吸收紅山文化的成份,儘管從地緣和歷史的角度上看,紅山人曾經是黃帝族的支持者、長期的盟友,甚至是世代通婚的對象,但是從社會結構上看,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都比紅山文明先一步進入了男性掌權的時代,而西遼河地區卻一直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結構,這極有可能是黃河文明對紅山文明始終敬而遠之的原因。
31、讓我們打開顧頡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歷史地圖》,在第一頁我們便看到了「傳說中的古代中國」,在這裡我們發現從西安至山東半島的黃河一線,以及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上,密密麻麻地注滿了五帝時代各個華夏部落的名稱和城址。但是在長江流域,除了在上游標著「蜀山氏」,在江、漢之間標著「西陵」,在洞庭湖至鄱陽湖之間標著「三苗」以外,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太湖周邊地區,以及淮河流域和遼河流域,它們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幾千年來,黃河下游這巨龍的尾巴曾不停地上下擺動,不停地改道,不停地決口,在河南、河北和山東,曾經吞噬了億萬的生靈,淹沒和摧毀了無數的遺址。中國的五帝時代,如何出現在幾乎沒有美玉的地方、遍地黃沙的地方和水禍橫行的地方?而輝煌一時,登峰造極的新石器時代玉器文明,竟紛紛出土於這張地圖的「無人區」,或者是「夷狄」們出沒和逃竄的地區?所以,我們面對著這樣的「傳說」和地圖,不禁會感到毛骨聳然。因為依照這樣的描述,不知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的玉器文明和禮制,到底傳承自何方何人之手?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8000年來中國古代的玉器史,追蹤和還原中華民族失落已久的文明。
32、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玉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示意圖。這張圖描繪了距今7000~4000年以來該地區史前玉器文明的分布狀況,不過焦點卻是在太湖周邊地區,這裡有人們現在所熟悉的一些現代化大中城市,包括上海、南京、合肥、武漢、杭州還有寧波。在大約距今4200~5300年以前,中國最文明和最富有的地方在長江下游太湖的東部、南部和北部,而不是在黃河流域的某一個地方。這個存續了一千一百年之久的南方文明,以前曾被劃入龍山文化,現在則稱之為「良渚文化」。如果說夏王朝誕生於距今4000年以前,那麼,良渚文化時代正好與帝嚳、帝堯和帝舜時代相吻合。距今5300年以前,位於巢湖凌家灘的玉璜帝國最終走向消亡,而位於太湖良渚的玉琮帝國則悄然興起,在青銅文明到來之前,良渚人繼凌家灘人之後,再一次在長江下游地區,打造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玉器王國。在這個時代,黃帝、炎帝、蚩尤和少昊等傳說中的領袖人物均已死去千百年,其人與骨皆已朽矣,而治水的神禹,卻遲遲沒有誕生。所以,五帝時代的華夏文明與所謂來自西方的青銅、羊毛、神馬、牛奶和小麥等沒有半點的關係,與所謂西方或者北方強大的游牧部落也沒有半點關係。
33、在良渚的瑤山,當中國西部和黃河流域的部落還在使用玉石或者偶爾使用玉石打造玉斧和玉鑿的時候,江南良渚的貴族們卻用玉器堆積出一個極度奢華的世界,從生活用品、裝飾品再到禮器和神器,無不精雕細刻,極盡工巧。在凌家灘,炎帝的子孫共工氏部落的頭領們還習慣於將玉斧、玉錛、玉鏟和玉鑿等木工工具大批地帶進墳墓,這表現出炎帝集團對勞動者和生產技術的高度重視,但是僅僅時隔300年,在良渚,我們看到的卻是貴族們正在進行著一場歷時千年的享樂和競賽,所有的玉制或者石制的勞動工具已經與他們毫不相干,而源源不斷的財富卻讓他們享受不盡。很明顯,當時的中國已經進入這樣一種形態: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一個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集團,對另一個曾經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但卻在戰爭中失敗的集團的奴役。海量的財富,高度地集中於極少數的統治者之手,而這些人則以神自居,並且世代相承。
34、精美的玉璜,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良渚文化的脈絡,因為玉璜是最早流行於長江流域的文化,只不過此時,炎帝族的殘餘大部分已退入南方的大山。有趣的是在良渚,玉璜竟然成為女性專用的飾物,而在凌家灘,無論男女貴族都佩帶著玉璜。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測,最早的良渚貴族,正是來自於山東和河北一帶的黃帝族人,在一路南下的過程中,他們殺掉了凌家灘工匠集團的首領和頑強抵抗的戰士,但是卻有選擇地留下了其中大批的工匠,還有凌家灘古國中年輕的女人們。凌家灘人的富有,曾經讓這些北方的征復者們瞠目結舌,他們很快就知道了凌家灘人創造財富的秘訣:采玉、制玉、打造石器、製造工具、製造船隻以及開展水上貿易。
35、但是,玉器畢竟是一種極為昂貴的消費,單純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本身,並不能夠直接產生財富,所以只有發達的農業才是良渚人的立國之本。除了玉器,良渚的石器也是同樣的豐富和精美。良渚的統治者大力扶持農業,農民們普遍使用當時全中國境內最為先進的石犁、有肩石錛、石刀和石斧。與此同時,良渚貴族集團並非單純的剝削者和吸血鬼,他們善於以神的名義,向農民們提供精確的曆法支持。良渚人還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屯墾和戍邊制度,在良渚周邊的山地和丘陵,每一位種地的農民都擁有一柄鋒利的石鉞,他們拱衛著良渚的核心地帶,在平時他們是普通的農民,在戰時變作勇敢的士兵。貴族和各類的工匠們則居住在最為安全的河谷沖積平原和海濱,製造技術的核心機密受到保護,不可以外傳,近海的碼頭便於開展貿易,而海濱的鹽場成為另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
36、在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人們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玉琮形器、鏤雕的玉璜形器和一種圓筒形的玉鐲,這些玉器有著明顯的凌家灘文化特色,但是又吸收了山東大汶口文化的成份。這預示著在凌家灘遺址中從未出現過的玉琮,可能產生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北方民族向南方移動和擴張的過程之中。此外,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才大量出現的玉錐形器,本來是光素無紋的,但是當它傳播到了良渚,不但被刻上了神徽,而且成為僅次於玉琮的法器。因此許許多的跡象表明,良渚文化雖然是新石器晚期南方玉器文化最後的輝煌,但是它們的主人,卻並不屬於原來的南方統治者炎帝集團,而屬於五帝時代奉命南下討伐共工氏的黃帝家族的後代。
37、炎帝與黃帝爭奪東方的土地,一個由南向北擴張,一個由西向東挺進,最後相遇於河北,從而暴發了新石器晚期最大規模的部落衝突。炎帝部落聯盟雖然取得了最初的勝利,但是連年的戰爭使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爭打打停停,黃帝退守於太行山以東和燕山以南的一角,並且隨時準備退入山西。而在關鍵時刻,炎帝的大將蚩尤發動兵變,他擁立炎帝集團的另一位大貴族少昊為君,陳兵泗水,驅逐炎帝。此舉獲得了居住在山東半島一帶的萊夷和牟夷的支持。由於後院起火,炎帝不得不與黃帝議和,而黃帝則答應與炎帝一起共同對付蚩尤。蚩尤的支持者是山東省東北部的原始居民,他們是最早從黃河中西部遷移而來的太昊族人,對於他們來說,炎帝原本就是若干年以前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入侵者。於是炎黃二帝一同與蚩尤作戰,但是他們加在一起卻仍然打不過蚩尤,戰火燃燒到了燕山腳下,越過燕山,就是位於西遼河平原上的玄女之國,於是黃帝求告於玄女,出於對自身安危的考量,玄女族答應派出「神兵」相助,於是驅雲作法,擊鼓為號,居然大破蚩尤軍於諑鹿之野。蚩尤死後,黃帝揮師南下,一舉掃蕩華北平原,最後駐師淮北。為了安撫炎帝和少昊氏東夷,黃帝令炎帝和少昊分而治之,炎帝去帝號而居淮南,少昊則居於汶、泗,但他們都只能算是是黃帝治下的一方諸侯,而黃帝則一躍而成為天下共主。在此之後的近百年時間內,各方休養生息,兵戈不興。其後少昊氏末年政衰,黃帝的曾孫顓頊氏遂取少昊而代之,入主山東。顓頊氏興起於江、漢上游,後來北上越過秦嶺,進入渭水河谷,這是黃帝族的發源地之一,天府糧倉,號稱八百里秦川。出渭水入黃河,顓頊氏成為繼黃帝之後又一個在黃河中部興起,向東而入主華北的部落。在顓頊氏當政期間,其實力已遠遠超過當初的黃帝,於是顓頊氏決心實行宗教改革,他去除了一度盛行於華北平原的原始東北巫教的不良影響,振興農業,整肅綱紀,史稱「絕地天通」。帝顓頊重視曆法和農耕,他任命少昊氏貴族重氏司天,黎氏司地,以教化人民。所謂司天,即觀測天文,修訂曆法;所謂司地,即根據節候的變化,適時地開展各項農業生產。帝顓頊的後代,包括後來的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後氏和後來移居南方的祝融部落,他是傳說中南方的吳人、越人和楚人的祖先。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