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面癱
針灸治療面癱確實很有效果,我們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針灸取穴,還是從中醫理論來著手:面癱是風邪侵襲經絡,所以治療重點是把經絡的「風」驅除掉。中醫分陰陽,取穴的時候一般以頭面部陽經穴位為主,比如:印堂、陽白、四白、承漿、魚腰、迎香、顴髎、下關、地倉、頰車等穴位,一般在面癱局部(半邊臉)上要用到10個以上的穴位,以淺刺、斜刺、透刺手法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後、手上取穴。針灸治療面癱的取穴,大概就是這樣的原則。
各個穴位詳解:
印堂穴:位於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陽白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太陽穴: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症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於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可以先將雙手食指和中指併攏,放在緊靠鼻子兩側處,中指尖位於鼻子中部即鼻長二分之一處,拇指支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後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攢竹穴治眼瞼(目閏)動。
迎香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地倉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頰車穴:人體頰車穴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承漿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顴髎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顏面上的病,項牙痛、頭痛、發熱、口乾、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
根據面神經解剖特點選擇穴位
(1)面神經干針灸療法:取患側完骨、翳風、耳垂下(耳垂與頰麵皮膚交際點直下約3分,以指尖上下刮動有一直徑約3mm且使患者有酸脹感者之繩狀物即為面神經干)。病程在半月(2周)以內者灸法為主,採用溫和灸,每次10~20分鐘,日2次。病程在半月以上者,以針法為主,每次用上穴一穴,交替使用。耳垂下穴斜刺時,只捻轉,不提插,留針20分鐘。
(2)面神經定位診斷法選穴:此法按面神經損害部位定位後選用不同穴位處方。①核上性面癱(中樞性):本證中醫多見於中風病,而不做面癱病診斷,面癱癥狀只見口無眼斜,或伴偏癱及外展神經受損等。針刺此型面癱,選兌端透巨,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翳風、合谷;同時,應用頭針頂顳前斜線下2/5(即面運動區),取患部對側。面部各穴平補平瀉,頭針留針30分鐘,其間運針兩次,再次0.5分鐘,捻轉左右各2周,100轉。②乳突孔以下至末稍部位損害:本證只見單純周圍性面癱,此時選兌端透巨,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絲竹空,四白透承泣,翳風,合谷。③面神經管至面神經核部位損害:本證見周圍性面癱並且兼有癥狀複雜,基本方用兌端透巨,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大迎,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絲竹空,四白透承泣。再配穴如下:a髓外根段:症見舌前2/3味覺減退,淚、唾分泌減少,配金津、玉液、海泉、睛明、攢竹等。b岩骨內段:在a取穴基礎上,有眩暈,共濟失調,聽力障礙加頭針暈聽區;有外耳道皰疹者加耳門透聽會,或聽會、完骨。c髓內根段:癥狀見周圍性面癱,常伴病側外展神經癱、偏癱等,可按中樞病變治療。
根據面癱癥狀選擇穴位
皺眉不能:攢竹透絲竹空、陽白。
眼瞼閉合不能:睛明、攢竹、絲竹空、陷谷、申脈、照海。
額紋消失:陽白透魚腰,眉沖透攢竹,頭臨泣透魚腰,頭維透絲竹空。
流淚:睛明,四白透晴明,內睛明,頭臨泣。
下瞼拘急:四白。
鼻唇溝平坦:巨透迎香,地倉透迎香。
聳鼻不能:上迎香(鼻通),迎香透晴明。
人中溝歪:水溝、承漿。
口角下垂:太陽透頰車,地倉透頰車,下關透地倉。
流涎:地倉、夾承漿、承漿。頦唇溝歪:承漿。
口乾、舌麻:廉泉、金津、玉液面腫:下關、合谷。
舌前2/3味覺減退:金津、玉液、海泉。
乳突疼痛、重聽:翳風、風池、聽宮、率谷、完骨、外關。
根據子午留住方法選擇穴位
以毫針刺法,先針主穴,後針配穴,平補平瀉,10天一療程。
主穴:按子午流注納甲法推算出患者就診時的開穴,取雙側。如92年4月25日9時就診,其時為辛日已時,按納甲法開然谷、陰谷二穴,此即為主穴。26日9時就診,則為壬日已時,開太沖穴,為主穴(依此類推,見納甲法表開穴)。
配穴:翳風、頰車、地倉、迎香、下關、水溝、承漿、陽白、攢竹、四白、巨。每次按病情選1~3穴。中醫理論認為:面癱一證,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脈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治當通經驅邪。子午流注針法,根據人體內氣血流注的盛衰規律,掌握時間,按時開取五輸穴,即隨氣血開闔而刺之,從而,起到推動經氣,促使氣血流通,驅除病邪的作用,屬全身整體療法。「夫開者針之必除其病」即此義。有人認為:此法臨床有療程短、取穴少、治癒率高、減少面肌痙攣及後遺症等優點。
面癱的針灸治療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又稱為「口眼斜」。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冬季和夏季。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的發生。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最常見於貝爾麻痹。認為局部受風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經管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缺血、水腫,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局部營養血管痙攣,導致組織水腫,使面神經受壓而出現炎性變化。
中醫學認為,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於約束,出現僻。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癥狀,由於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
【臨床表現】
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後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
肌電圖檢查多表現為單相波或無動作電位,多相波減少,甚至出現正銳波和纖顫波。病理學檢查示面神經麻痹的早欺病變為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
1.風寒證見於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證見於發病初期,多繼發於感冒發熱,兼見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3.氣血不足多見於恢復期或病程較長的患者,兼見肢體睏倦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症。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活血通絡、疏調經筋,針灸並用,平補平瀉。
處方: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經腧穴為主。
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合谷
方義:面部腧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端選穴(面口合谷收),與近部腧穴翳風相配,祛風通絡。
加減:風寒證加風池祛風散寒;風熱證加曲池疏風瀉熱;抬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恢復期加足三里補益氣血、濡養經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過重,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合谷行平補平瀉法,足三里施行補法。
2.其他療法.
⑴皮膚針:叩刺陽白、顴髎、地倉、頰車,以局部潮紅為度。適用於恢復期。
⑵刺絡拔罐:用三棱針點刺陽白、顴髎、地倉、頰車,爾後拔罐。每周2次。適用於恢復期。
⑶電針: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接通電針儀,以斷續波刺激10~20分鐘,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於恢復期。
⑷穴位貼敷:選太陽、陽白、顴髎、地倉、頰車。將馬錢子銼成粉末約1~2分,撒於膠布上,然後貼於穴位處,5~7日換藥1次;或用蓖麻仁搗爛加麝香少許,取綠豆粒大一團,貼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換l次;或用白附子研細末,加冰片少許做麵餅,貼敷穴位。每日1次.
【驗案舉例】
冉某,男,54歲。左側口眼斜5天。患者因沐浴後汗出較多,室外乘涼,入睡前自覺左耳有不適感。次日晨起左耳後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側閉目露睛,左側額紋及鼻唇溝消失,鼓腮漏氣。曾予中藥及維生素B1、B12注射液肌肉注射,癥狀無變化。診為「面癱」。取風池、翳風、陽白、頭維、攢竹、絲竹空、四白、顴髎、下關、地倉透頰車、健側合谷。治療10次後,病情明顯好轉。32次後基本痊癒,鞏固治療l周出院(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石學敏針灸臨證集驗.第1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文獻摘錄】
1.《靈樞·經筋》:卒口僻……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2.《針灸甲乙經》:口僻不正,翳風主之。
3.《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客主人,治偏風口歪斜。
4.《玉龍歌》:口眼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5.《針灸大成》:中風口眼斜,聽會、頰車、地倉;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陷中二七壯,艾炷如麥粒大,頻頻灸之,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按語】
1.針灸治療面癱具有良好療效,是目前治療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
2.面部應避免風寒,必要時應戴口罩、眼罩;因眼瞼閉合不全,灰塵容易侵人,每日點眼藥水2~3次,以預防感染。
3.周圍性面癱的預後與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由無菌性炎症導致的面癱預後較好,而由病毒導致的面癱(如亨特氏面癱)預後較差。
4.本病應與中樞性面癱相鑒別
附: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是以陣發性、不規則的一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為特點的疾病,屬於中醫學的「面風」、「筋惕肉瞤」等範疇。本病以神經炎症、神經血管壓迫等神經損傷為主要原因,但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誘發本病的因素有膝狀神經節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緊張、疲勞、面部隨意運動、用眼過度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面部經筋出現筋急的病變。外邪阻滯經脈,或邪郁化熱、壅遏經脈,可使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抽搐;陰虛血少、筋脈失養,導致虛風內動而抽搐。
【臨未表現】
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抽搐,起初多為眼輪匝肌陣發性痙攣,逐漸擴散到一側面部、眼瞼和口角,痙攣範圍不超過面神經支配區。少數患者陣發性痙攣發作時,伴有面部輕微疼痛。晚期可出現肌無力、肌萎縮和肌癱瘓。
本病的主要病理為面神經的損傷,出現異常興奮,肌肉放電較隨意運動時的頻率為高,肌電圖檢查可出現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波。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疏筋通絡、熄風止搐,只針不灸,瀉法或平補平瀉。
處方:以面頰局部取穴為主。
翳風攢竹太陽顴髎合谷!
方義:翳風、攢竹、太陽、顴髎均位於面部,疏調面部經筋、脈絡之氣;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從手走頭面,「面口合谷收」,與諸穴相配可熄風止搐。
加減:風寒阻絡加風池祛風散寒;風熱襲絡加曲池、內庭清瀉鬱熱;虛風內動加太溪、三陰交滋養腎陰而熄風。
操作:先刺合谷,後刺翳風及面部穴,用捻轉瀉法;面部穴操作手法不宜重。
2.其他療法!
⑴皮內針:取面部扳機點,將撳針埋人,膠布固定。3~5天後更換穴位,重新埋針。
⑵三棱針:取顴髎、太陽、頰車,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加閃罐法。
⑶耳針:取神門、眼、面頰,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⑷穴位注射:選患側翳風穴,用2%的利多卡因2ml注人。
【驗案舉例】
胡某,女,38歲。左側面肌抽動7年,呈陣發性、不規則的面部肌肉抽搐。屢治無效,乃求針灸治療。針刺風池、太陽、顴髎、禾髎、攢竹、列缺(右)。用九六補瀉法的瀉法,得氣後留針20分鐘。經治20次,面肌痙攣逐漸減輕而愈(楊依方.楊永璇中醫針灸經驗選.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按語】
1.針灸治療面肌痙攣一般可緩解癥狀,減少發作次數和程度。但對於病程較長而癥狀較重者療效差,可作為輔助治療。
2.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防止精神緊張及急躁。
3.癲癇小發作也可以引起局限性面肌痙攣,多見於口角部位,常伴有口眼轉動,有時可累及肢體抽搐,腦電圖有異常放電現象。可作鑒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