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不要再讓我內疚 因為我想靠近你~!

請不要再讓我內疚 因為我想靠近你~!

前一陣,有位朋友在我的博客留言中,寫到了她和母親之間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

「我懷孕七個多月了,媽媽來『照顧』我,相比她帶來的精神痛苦而言,她的幫助實在微不足道!我二十四小時被關注著,很壓抑!清晨,我一起床,就看到她等待命令的眼神:「今天,做什麼給你吃?」哎!那份充滿母愛的早餐啊!她不在時,我一般一邊看電視一邊洗漱,然後喝開水 (這是我的習慣),然後煎兩個蛋夾在饅頭裡,吃點牛奶水果之類,簡單愜意。可是她來了之後生活忽然變得太複雜,每頓簡單的飯菜都飽含深情,她站在一邊看我吃,我無法承受!我媽有一種很可怕的能力,她總能把家裡的飯菜分成三六九等,自己吃差的,剩下的,快過期的,或乾脆不吃菜看你吃!你如果讓她吃,她就大聲的跟你客氣!推來讓去,弄的比人民大會堂國宴還熱鬧! 」,最後這位朋友寫到,「經過各種「外交辭令」,我給她買了明天的車票……我想,迎接孩子之前我需要一些調整。」

寥寥數語讓我想起海靈格那個著名的故事——「愛的禮物」。

在非洲有一個傳教士被派往一個新的區域。在出發的那天早晨,有一個人,步行了幾個小時來拜訪他,送給他一些錢作為告別的禮物。那些錢大概價值30分。傳教士很清楚那個人是為了多謝他,因為這個人生病的時候,傳教士很關心他,看了他幾次。他知道這30分對那個人來講是一筆很大的財富,試圖把錢退回去,或許還要加一些。但是,經過再三考慮之後,還是接受了那筆錢並表示感謝。對於那滿懷愛意的付出,他有責任要同樣滿懷愛意地接受。

「我們所處的關係,我們經歷到的罪責和清白,首先是付出和接受。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權利和義務之間不斷地變換,是每種關係中又一個讓人產生罪責和清白的基本動力。當我們接受了某人的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內心有愧和有所牽掛。當我們接受的時候,我們就會感激付出者,會感到欠了他的情。這些義務讓我們感到周身不適、壓力重重,並試圖通過回贈一些東西來消除它。接受是罪責的一種形式。」

「在這種交換中,當我們全數接收過來,並回贈稍多一些的時候,在權利方面就會感覺到舒服些,就會產生清白無辜的感覺。當我們全數接受,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當我們也全數付出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不拖不欠、無憂無慮和輕鬆自在。在關係中人們相互交換等方面,為了維持和得到清白無辜的感覺,人們往往採種三種模式:禁慾、幫助、全數交換。」

「禁慾的人用最小的方式參與生命,堅持清白無辜的幻象。不能全數的接受他們需要的東西並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閉自己節食禁慾。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擺脫需求和義務,因為他們沒有需求,不需要接受。雖然他們不必對任何人感到感激,自己問心無愧,但那種清白只能讓他們成為袖手旁觀的觀察者。他們潔身自愛,因此經常把自己想像成為高人一等或與眾不同。生活給他們帶的快樂也僅僅限於蜻蜓點水而已,相比較而言他們會感覺到空虛和不足。 」

「另有一些人想通過否定自己的需要來維持清白感,除非他們已經付出足夠多並感到有權利。在接受之前,以前的付出讓我們擁有一些很短暫的權利,一旦接受我們需要的東西,那權力就會煙消雲散。他們寧可維持自己權力感也不願意看到那些對自己付出的人們說三道四,他們會這樣想:『讓你感到欠了我的情,好過讓我欠你的情。』很多理想主義者都保持這種態度,這就是廣為人知的『助人者綜合征』。這種人自我中心、拋棄需求的,為自由奮鬥們。他們從根本上講是和關係對著乾的。無論誰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只不過是想維持高高在上的幻象,拒絕接受生命的施捨,否認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平等。別人很快不想從拒絕接受的人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了,反而會怨恨他們,會遠離他們。因此,長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獨的,最終變得痛苦不堪。 」

後一種人無疑最容易讓我們感到內疚和持久的壓力。面對他們「無條件」的付出,我們感到難以消化。和他們的親密關係到最後常常演化成一種慢性的相互折磨。付出的人暗自難過,「對一個人好怎麼這麼難?」,接受的人暗暗叫苦,「你能不能不要對我這麼好?」。他們付出越多,我們就會感受到更大的「罪責」,也因為這份罪責而內疚,最終無法排解的內疚讓我們選擇離開。

其實,「在付出與接受中,第三種通往清白無辜的途徑,也是最好的途徑,就是完全付出和接受,通過大量的付出和接受的交換,得到心滿意足的感覺。這種交換是關係的關鍵:付出者接受,接受者付出。接受者和付出者雙方是平等的。對這種清白無辜感來說,不但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很重要,而且之間的量也很重要。少量的付出和接受,並不會帶來多大的好處;大量才會讓我們變得富有。大量的付出和接受讓人們感到富足和幸福。 」這也是在愛的關係中,無論愛和被愛的一方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愛他的妻子,想送給她一些東西。因為她也愛他,所以就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他的禮物,結果,感覺到需要回贈一些東西。憑著自己的感覺,她回贈了丈夫,為了萬無一失,她送的禮物比接受的稍微多一點。因為她是懷著愛送這份禮物的,丈夫也很期望接受她提供的禮物,並在回贈的時候也稍為增加了一些。按這種方式,良知保持著動態地不平衡,夫婦之間的關係在這種付出與接受的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持續發展。 」

「這種快樂不會從天而降,而是在親密關係中通過需求和接受自覺地增加愛得結果。隨著這種大量的交換,我們感覺到輕鬆自由、公平和滿足。在付出和接受方面,所知道的清白無辜的所有方式中,這是到目前為止能夠得到最深層滿足的方式。」

「在某些關係中,付出與接受之間的差異是不可克服的。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父母和老師主要是付出者;孩子和學生是接受者。然而,這種差異只能減少卻不能完全消除。在所有付出有差異、得不到平衡的情況下,必須通過不同的手段取得均衡和滿足。父母自己也曾經是孩子,老師也曾經是學生。當他們把從上一代接受過來的東西,付出給下一代時,他們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人們在必須接受那些自己無法回報的東西時,表達誠懇的感激之情,是平衡付出和接受的另一種方法——『你給我並沒有考慮到我能否償還,我帶著愛接受你的禮物。』感激不僅讓我們肯定彼此之間的付出,同時也肯定我們彼此雙方是一個整體。」

請別讓我再內疚,請允許我也為你做點兒什麼,因為我想靠近你。

(本文作者:汪冰)

推薦閱讀:

當你沒有內疚感時,錢才會到來
羞恥和內疚的差異
為什麼我們總對父母感到內疚|5個跡象表明你曾被父母操縱
內疚與羞恥

TAG: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