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欣賞】京劇經典:017《鐵籠山》

雨中笠翁 歡迎光臨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京劇經典:017《鐵籠山》

劇目概況一名《草上坡》,又名《大戰蠻兵》、《九伐中原》。見《三國演義》第一零九回,原書系司馬昭事。另有《姜維探營》,有時演於《草上坡》之前,只一場。湘劇、徽劇、秦腔、豫劇都有此劇目。 鐵籠山(一名:山頂拜泉;一名:敗陣祈泉;一名:大戰蠻兵)主要角色姜維:武生司馬師:凈迷當:凈《鐵籠山》李苦禪飾姜維情節蜀漢延熙十六年秋,大將軍姜維,率兵伐魏。司馬師命弟司馬昭為大都督,徐質為先鋒,亦率兵以御之。姜維用計殺徐質,魏兵大敗,追至鐵籠山。司馬昭無路可走,命兵將上山屯紮,死力拒守。姜維四面圍困,斷其汲水道,軍心惶惶,潰散之象,即在目前。司馬昭幾欲自刎,用主簿王濤之謀,拜泉祈井,竟然得邀天佑。頃刻間井泉源源而來,取之不竭,人馬不至枯渴。姜維茫然不知,正幸殲厥巨寇,計日可待,因此並不逼攻。伐魏之先,姜維以金帛結好羌王迷當,約其發兵助戰。魏將郭淮,探悉羌兵已至,遣陳泰詐降,誘迷當而擒之。復用好言撫慰,且以厚利相許,迷當遂為魏用,暗率魏兵往見姜維。姜維以為迷當之來踐前約也,坦然不疑,迎入帳中,不料一哄而起,姜維急急跨馬逃逸,腰間只有一弓。郭淮從後追趕,姜維拽弓作聲,接連十餘次,並無一箭發出。郭淮知其無箭,反拔箭以射,姜維接箭回射,郭淮應弦而倒,乃得脫去。此次先勝後敗,姜維折損人馬,果然不少。注釋劇本所述四十五萬大兵,只剩七人五騎,未免言過其實,太覺看輕姜維。且魏都督司馬昭,誤為司馬師,不知是何用意。中間射殺郭淮一節,頗有精彩,亦不敘及,與《三國演義》,大不相同矣。談《鐵籠山》<莫道桑榆晚, 奮力事耕耘> 傅德威 口述; 陳國卿,陳宜玲 整理長靠戲重氣派, 講究工架造型, 要求氣質、神采, 《鐵籠山》是一出有代表性的重頭戲。姜維是文武全才的儒將, 西蜀此時的軍政大權都在他手中執掌, 承諸葛亮的重託, 帶領四十五萬鐵甲雄兵, 經過一場鏖戰, 將魏軍團團圍困, 並要決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戰役, 他的年齡、身分、地位、任務,決定他不同於一般的文臣武將, 演員要帶著這種感情出場。緩鑼後入大饒, 氣氛更顯莊嚴肅穆, 這是一個三軍主帥出征前的整裝待發, 穩重而有力,腳後跟不能掂起來再落地, 腳掌要實。至台口往回拉, 退步莫別腿, 第一步身上要有股內應力, 趁勁兒, 後退至上場門亮相, 山膀要拉到家, 不能亮「 愣」 相兒(頭部猛烈轉回), 渾身上下的勁頭兒, 好比秋後的螃蟹—滿膛滿餡, 走出來的東西是鼓的, 不是癟的。起霸中靠旗不要輕易抖動, 不要在翻身兒的數量和抬腿的高度上去作文章。音樂起「 走馬鑼鼓」 , 開始觀星(過去此處有迷信色彩)。姜維盼老大王米黨借兵而遲遲不到, 於是觀察天象氣候, 思索對策, 心情焦慮, 雖無語言, 用舞蹈造型、眼神、手指, 甚至後背表現出複雜的心境。有的演員遇思考時, 總愛低頭, 面部表情看不見, 這不好。只須擰眉、聾拉眼皮即可, 左手按劍、右手撫胸、上下浮動, 指間內外點動。走至上場門台口, 轉身推髯, 抬頭仰望天象, 要穩住了, 把勁頭催上去, 至下場門, 看出問題即在此處, 既驚又愁, 怎麼辦? 退步, 考慮尚不成熟, 心中有事腳下沉重, 上步至台口, 揉靠肚, 抖旗變身, 拉山膀, 騎馬蹲檔式, 以右手雙指左、右、中,對我不利?半個圓場, 至上場門台口轉身,繞至上場門, 再看, 趨步上前, 奔下場門台口, 跨腿轉身, 再急速跨腿轉身, 左手抓劍, 右手按鞘, 踮左腳尖仰望, 撤左步踮右腳再望, 肯定對我不利!退回上場門捻髯, 這是藝術誇張, 如同生活中摸下頦鬍鬚思考一樣, 我以右手三指尖捻, 不能倒膀子, 要撐圓。舞台上任何身段、造型, 都要顧及左右上下的平衡對稱, 使兩面都是飽滿的。姜維感到此戰不利, 但又不能不戰, 他拔劍在音樂「八打倉倉倉」 後, 飛腳轉身,右腳不落地站住亮相, 表現了他要決一死戰的決心, 這是考驗基本功的時候了。起「 急急風」 , 頭一下大鑼穩住長身, 響饒拔劍入鞘, 再走反圓場。楊先生念詩第三、四句是「龐涓誤入馬陵道, 項羽突圍九里山」 , 我念是「張良效用三略法, 姜維曾受武侯傳」 ,這樣好象更貼切些。在教學中要把各種念法、演法告訴學生, 使之明瞭淵源。當念到「 那司馬師」 時, 不用「倉倉倉」 三鑼, 用「 頃—-倉」 , 撤右步、蹌左腳, 內心的激情與氣魄, 欲出又舍, 上身隨手勢, 朝下壓兩下, 再念「 被某一戰」 , 用胸腔共鳴的虎音念, 起「八打倉」 , 右腳向前跺步, 落地如千鈞之重, 但不能砸勁兒;「 被困鐵籠山」 , 表示自己前一段戰功, 艱苦一役。如果這句詞草草帶過, 就輕飄飄了, 實在說明前功來之不易, 烘托艱苦的戰鬥氣氛。派將下後, 預感出師不利, 求助「 蒼天哪!……奪取中原在一戰中! 」 傳令不能毛躁, 要有威勢。從前起霸時有不加大鐃的, 到觀星時才用, 俞振庭先生是用三面鑼、三大鐃;楊、尚二位老師為了加強氣氛, 起霸時即用大鐃渲染。此劇表演與音樂的緊密配合極為重要。楊演戲離不開鮑桂山(鼓師), 尚必須張來友,合作嚴謹, 配合默契。伴奏要打在心勁兒上。我很重視鐃鈸的特出效果, 它在武場樂器中是定星, 好比文戲唱腔轉換, 關鍵時給一楗子, 底板就坐住了, 因之我愛用鐃, 如前述寶劍入鞘、大槍下場的「 四擊頭」 、《金錢豹》頭場下場前的亮相等,均如此, 既突出動作的目的性, 又有新鮮感。「 會陣」 見老大王, 姜維尚不知其叛,對話中有疑問, 提高警惕, 念「 待俺半下雕鞍」 , 果然叛約。一再容讓後, 迫不得已,「 恕姜維」 繞槍, 以眼逼視對方, 「無禮了!」 這裡眼神很重要, 似逼人的寒光, 表示忍無可忍;「急急風」 後第三番眼神, 威震敵膽。楊先生演此戲, 始不睜眼, 此時猛然睜開, 咄咄逼人, 似匕首利劍, 刺透敵人, 威嚴凜凜, 台下掌聲四起。也有人學,結果只有其形, 未得其神, 效果不佳。《鐵籠山》的開打是四六把子, 不求快, 但要準確乾淨, 有板有眼, 尺寸分明,不能混打, 要打出身分來, 還有藝術美。「 丟刀攢」 體現少數民族飛刀的特點, 有人借口不火爆而取消, 這不合情合理, 丟掉了此劇獨有的武打特色。敗陣後卸靠, 蜀兵一敗塗地, 姜維丟盔棄甲, 四十五萬鐵甲雄兵, 只剩七人五騎, 姜維戴水發, 執弓和馬鞭上, 頭上有真容(亦稱面牌), 幾樣飾物與道具要摘得乾淨。三通鼓後出場, 雖戰敗奔逃, 身段仍要利落,不丟主帥的身分氣質。最後聽馬岱念「……再復此仇」 , 姜維決心再圖舉兵復仇, 甩水發舉弓, 先趁一下, 叫「馬岱」 , 再趁兩下,憋住了念「 回營」 !這一趁兩趁,柔中有剛, 軟中有骨氣, 體現出他要重整旗鼓, 準備再戰的氣魄。「三叫頭」表示他愧對恩師諸葛亮, 羞慚內疚,「走」字不能脫口而出。我每演至「走」字在心裡上下轉, 然後像開閘的潮水噴出來, 要有力量。勒馬、「四擊頭」腿不落地, 騙腿跨虎, 兩膀撐圓, 轉身落地成騎馬蹲襠式, 向外大甩髯口, 跺泥亮相。尚和玉先生這下得攀極了, 最終也不失半點主帥的身分,我想這就是長靠武生戲《鐵籠山》的核心吧。《也談鐵籠山》 常立勝 中國京劇; 2004年12期讀《中國京劇》2004 年第7 期馬鐵漢先生《漫談〈鐵籠山〉》後,引起了我的回想,我就讀於中國戲曲學校時,曾學過這齣戲。1962年春,武漢的高盛麟與北京的張君秋「走馬換將」,高盛麟在北京先後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小樓)派專家朱家氵晉列為榜首。與此同時,我們58班也安排了兩組學生學習《鐵籠山》,一組是武生,由傅德威老師教授,學生有宋岩華、李岩、余龍義等:另一組是花臉,由駱連翔老師教授,學生有賈君祥與我。傅老師藝兼楊(小樓)尚(和玉)兩家,是當年中華戲校的高材生;駱先生是武生、花臉兩門抱,是昔日富連成的中流砥柱。兩位先生治學嚴謹,學生受益匪淺。上課之初,駱先生就對我們講:「姜維是員儒將,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他是智勇雙全,可不是猛勇,一猛,就不是姜維了,所以姜維的氣度要威嚴,神情要凝重,身段要大氣渾圓。」他教我們念的定場詩是這樣四句:「小小一計非等閑,司馬被困鐵籠間。張良效用三略法,姜維曾受武侯傳。」這後兩句與流行的「龐涓誤入馬陵道,項羽突圍九里山」明顯不同,當時因年少而未問出處,今我卻認為駱師教的這兩句詩,更符合人物與劇情。《鐵籠山》是一出大武戲,現今大都從「迷當發兵」演起,實則全部《鐵籠山》應從「草上坡」開始,主演姜維有三個重點場子,即「起霸觀星」、「連環八件」、「接箭射淮」。在「起霸觀星」中武樂增加了大鈸,以渲染戰前的肅殺氣氛,這種藝術處理不見於其它劇目。有人指責「觀星」是宣揚迷信,我則以為這是高明的將軍於大戰之前通過觀察天文的變化,藉以部署兵力的一種措施。觀星這段戲突出了京劇的雕塑美,把許多優美的塑像貫穿在一起,很好地表現了姜維凝重威嚴的大將氣概。如回身斜望,推髯側望,挺身高望,按劍仰望,結合著所觀到的星星的方向、位置,或進或退,或左或右,每個姿勢都是那麼優美、舒展、凝重、大方。聽先生說,不管是楊小樓還是尚和玉,他們唱此戲從不使花活,最難的身段是「推髯側身踹丫」和派將後的「飛腳跺泥」。能把姜維這個典型人物的身份演出來,才是上乘之作。動作花哨,就不是姜維了。「連環八件」即馬鐵漢先生文中所說的「打八件」,其內容本文不再贅述,所要說的是與姜維開打的四位羌女的飾演者非一般武行,個個都是能唱主演的武旦。駱先生講,當年他的師兄弟方連元、邱富棠、范富喜、閻世善扮羌女,他們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好武旦。楊小樓唱《鐵籠山》,頭家羌女就是方連元,二人配合默契,有絕技驚獻於舞台。「接箭射淮」是表現姜維戰敗、奪路而逃的情景。此時的姜維已卸去大靠,身穿箭衣,頭上戴甩髮,左手持弓右手執馬鞭「趟馬」上場,他穿山越澗,終被敵將郭淮趕上,郭淮認扣搭箭猛射姜維,姜維接住射來之箭、急張弓搭箭回射郭淮,正中其胸部。馬岱趕來,當姜維聽完馬岱彙報:所帶領的四十五萬鐵甲雄兵只剩七人五騎後,這沉重的打擊使他口吐鮮血…….姜維雖然戰敗了,但不能把他刻畫為敗軍之將,他是虎死架不倒,是惜敗的英雄。按照教學大綱,學生每學完一齣戲是要安排實習演出的。王連平、耿明義、陸建榮三位老師給我們班排這齣戲,戲從「草上坡」排起,使我知道了《鐵籠山》的全貌。「草上坡」是表現西羌國主迷當操練兵馬、行圍射獵之事,屬群體表演,以舞蹈為主,是姜維上場前的鋪墊,有濃郁的舞台色彩。劇中群體連唱[粉蝶兒]、[北泣顏回]、[石榴花]、[琵琶泣顏回]等幾支曲牌,而且邊唱邊舞,形成不同的組合,有鹿、熊、虎、兔跳形兒上,羌兵羌女分別獵殺的情節,饒有情趣。這場戲不僅有演出效果,而且對培養演員的整體表演意識,在京劇舞台上如何表現少數民族的生活,都是極有啟迪作用的。可惜自我們班之後,四十多年沒有在舞台上見過「草上坡」了,深覺遺憾。

簡介: 京劇:《鐵籠山》:1、上海京劇院演出;2、奚中路 飾 姜維;3、郝帥 飾 馬岱;4、任廣平 飾 米當;5、吳響軍 飾 陳泰;6、王易山 飾 司馬師。

點擊欣賞京劇:001《火燒余洪》

2011年11月13日


推薦閱讀:

板眼——戲曲的節奏
大C的聽戲筆記(03)怎樣優雅地撩妹
儺戲人物(二)
大C的聽戲筆記(01)從京劇《四郎探母》入門戲曲欣賞
【戲曲欣賞】京劇經典:636《楚漢相爭》

TAG:經典 | 戲曲 | 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