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雜說」之五十一:《教孩子學會謙讓與分享》

  鄰居家有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叫壯壯,長得虎頭虎腦,聰明伶俐,招人喜愛,誰見了都喜歡逗逗他。父母視若掌上明珠,更是疼愛有加。

  可有一天,不知為什麼,他家的寶貝兒子壯壯卻和爸爸大鬧起來,導致爸爸媽媽兩人也吵得不可開交,鬧得雞犬不寧,四鄰不安。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天,我一問才得知:

  原來壯壯媽媽買回來一些香蕉、蘋果,一進門,就高高興興地洗了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準備給兒子壯壯吃。這時候,壯壯爸爸隨口說:「聽說這種蘋果樣子好看,味道不見得怎麼樣。」爸爸邊說,邊從壯壯媽媽的手裡接過來嘗了一口。

  爸爸怎麼也沒想到,就這「一口蘋果」,竟然「捅了馬蜂窩」了。兒子壯壯一看,卻大鬧了起來,竟然用食指直指著爸爸的鼻子,聲嘶力竭地高聲喊道:

  「誰叫你咬的?不行!這是我的,你得賠我!」

  他媽媽連忙又遞過來一個,可壯壯卻死活不要,說這個沒有爸爸吃的那個個兒大,非要爸爸賠他不可。他爸爸看兒子這麼霸道、簡直是渾不講理,一氣之下,乾脆把個蘋果給扔到垃圾桶里了。

  壯壯是說什麼也不幹了,躺在地上哭鬧、撒潑。媽媽不說兒子,反而跟爸爸吵了起來,指責爸爸那麼大人了,為什麼那麼嘴饞,跟孩子爭吃的!

  爸爸反過來指責媽媽:「都是你把孩子慣得沒樣兒!」大人吵,孩子哭,家裡亂成了一鍋粥。

  兒童最初的心理世界是「自我中心主義」

  這種場景並不是絕無僅有。在許多家庭里,好吃的吃獨食,好玩的玩具獨佔,凡是好事都是孩子獨霸,一切好處都是孩子獨享。凡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一旦到了手裡,就別想再要過來。孩子心裡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誰也甭想分享。這樣的現象在許多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獨生子女更為嚴重一些。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剛剛學會說話,就總是把「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掛在嘴邊。家長很擔心孩子從小就這樣自私,不知道與別人分享,將來到社會上怎麼能與人共事、合作,怎麼立足社會。這個擔心不是杞人憂天。

  然而,孩子總是把「我的」掛在嘴邊,我們不能簡單地給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批評、斥責。

  這是因為:

  第一,簡單地予以批判、斥責,孩子並不知道錯在哪裡,就是講一些不能自私的大道理,那也等於「對牛彈琴」,孩子也聽不懂;

  第二,孩子總說「我的」,並不都是因為「自私」。也就是說,小孩子總說「我的」不都是「品性」問題,也是年齡特徵決定的。

  家長們從撫養孩子的經歷中可能也注意到了:孩子一般從兩歲起,就愛說「我的」或「這是我的」等等辭彙。其實,兩歲的孩子還不大懂得這個「我」字的含義。兒童最初的心理世界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義」。兒童心理發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孩子所體驗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渾然一體的,它既不是內部的,也不是外部的,一切體驗或感知的事物都成為主體本身的活動,把每一件事物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

  你看,是自己的東西,小孩子說「是我的」,他從別人手裡搶過來的東西,也說「是我的」。這足以證明,兩三歲、四五歲的孩子總是說「我的」,並不單純就是「自私」的品性,而是這個年齡階段必然產生的心理特徵。

  兩歲左右的孩子剛剛開始意識到有個「自己」,「我」這個詞進入他的生活以後,就會不斷地試著運用。他會逐漸地通過大人的啟示,對自己的「所有權」有點兒模糊概念了。

  大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是不自覺地暗示他們,比如「這個娃娃是給你的,要收好,可別弄壞了!」這樣,孩子自己的玩具當然不能給別的孩子玩。而見到別的孩子拿著與自己的玩具不同的玩具,他也要去「搶奪」。在大人的眼裡,那是叫「搶奪」;在孩子眼裡,那不是「搶奪」,而是經不住誘惑「拿」過來。

  可被「拿」的孩子的感受就不同了。「這是我的」,當然要緊抱著不放。這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十分正常的現象,不必多慮。

  你看,幼兒園裡總是準備許多相同的玩具,這是為什麼?為的是人手一個,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手裡的玩具不新鮮,衝突也就不會發生了。

  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謙讓」、「分享」

  教孩子學會「謙讓」、「分享」,有利於密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增強團隊意識,融入集體生活。

  兩三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中心」的年齡階段,面對孩子不能「謙讓」、「分享」的情況,切不可操之過急。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要培養孩子心裡有別人,能與別人分享快樂,主要是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加以引導。

  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讓孩子主持進行「分配」,家裡的大人孩子每人一份,並鼓勵孩子把大個的、好吃的分給爺爺、奶奶。如果爸爸還沒下班,要啟發、引導孩子主動地給爸爸留一份。孩子這樣做了,就給予表揚、鼓勵。

  有小朋友要到家裡來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動拿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並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塊玩,或交換玩具玩。孩子這樣做了,就給予肯定、誇獎。

  像這樣不斷地加以強化,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和不斷體驗到分享的愉悅,就漸漸地心裡有別人,學會與人分享了。

  有的孩子總是特別的自私,那是跟家長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有直接關係。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總是說「這好吃的是專給你買的」;家裡要來小朋友做客,家長事先教孩子把最好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小客人看到,等等。家長這樣做,孩子沒法不自私自利。

  為了讓孩子適應現存的社會生活,對孩子是要培養競爭意識和能力。但首先還是培養分享意識。特別是很小的孩子,要先進行諸如「謙讓」、「分享」等這樣基礎性的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競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不要把「謙讓」、「分享」跟「競爭」對立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要在社會競爭中取勝,首先需要的是合作;而合作的前提,還必須做到甘苦與共、利益分享。不能只教孩子知道競爭,而忽略謙讓與分享。

  小孩子還不懂得競爭的「規則」在什麼場合運用,只是一味地灌輸競爭意識,孩子很容易濫用。而生搬硬套競爭規則,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地濫用,會破壞人際關係的和諧。

  中國的古人向來重視培養孩子謙讓、分享的品質,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流傳久遠,謙讓、分享的意識早已深入人心。今天還應當繼承發揚。


推薦閱讀:

不傳秘術—五鬼運財,學會便大發橫財,財運自來
人生需學會 卸下你的「累」 坦然面對苦與甜!
學會自我介紹
寶寶挑食要學會變著花樣喂
學會大笑

TAG:孩子 | 分享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