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1-5)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01)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有個人名叫劉安,不知怎麼迷上了修道成仙的事,他做夢都想成為仙人,飛升仙境,那該是多麼逍遙自在悠哉游哉的事啊!於是他整天吃齋唸經,求仙誦咒,如癡如狂。他放著淮南王不當,而專門結交那些會道懂巫的人,尊他們為座上賓,向他們請教得道成仙的秘訣。
劉安癡迷修道的事廣為天下人所傳,於是,四面八方的巫師術士道人,全都聚集到劉安居住的淮南地方。這些巫師道人,有的帶來了自己煉製多年的靈丹,獻給劉安說:「吃了這些東西您便可以成仙了。」有的巫師道人住在劉安家為他現場熬製妙藥。他們拿著誘人的妙藥對劉安說:「您吃了這些東西便可以得道了。」劉安十分高興,他重賞了給他獻丹獻藥的人,將這些靈丹妙藥都收藏好。
劉安有了巫師術士道人們獻的這些丹、藥,修道更全心全意了。他每天唸咒吃藥,真的有一天,劉安忽覺身輕氣爽,不知不覺竟飄了起來。原來,他真的得道了。他慢慢地成為仙人升天了。
他的妻子一看,丈夫得道升天了,便將那些靈丹妙藥也拿來吃,果然也成仙升天了。接著,劉安家其他的人都爭著吃那些剩下的靈丹妙藥,一個個都得道飛升仙境。
後來,連劉安家那些雞、鴨、貓、狗,因為舔食了盛藥的器皿裡的殘餘仙藥,也都隨著成仙升天了。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得勢陞官,家中親戚和那些與他有關係的朋友,都跟著沾光,一個個飛黃騰達起來。這種醜惡的裙帶關係,是社會的一大公害。
一女想二嫁
齊國有一戶人家,養了一個女兒。女兒漸漸長大,到了要找婆家的年齡了,父母便開始考慮為她選個好女婿。
聽說這家要嫁女,說媒的人立即找上了門。同時來求婚的有兩戶人家。住在東邊的一家,家境不錯,有田有地,日子過得挺富裕的,可就是兒子長得很醜。住在西邊的那一家,兒子長得有模有樣,十分漂亮,可是家境不好,生活很是貧困。
這老兩口想來想去,總難定奪。
父親說:「把女兒嫁到東家去吧,女兒到了東家,吃喝不愁,住的房子又寬敞,我們還可以跟著沾光呢。」
母親說:「那怎麼行呢?那個醜女婿我閨女看得中嗎?吃得好穿得好有什麼用?還是過得一點也不開心!我看還是答應西家吧,西家兒子的相貌才配得上我閨女!」
父親一聽又不同意,說:「長得漂亮有什麼用?連肚子都吃不飽照樣過不開心!不能讓女兒跟著他受委屈。」
老兩口思來想去終究拿不定主意,只好直接去徵求女兒的意見。
老兩口把女兒叫出來,對女兒說:「閨女呀,你年齡不小,該出嫁了。這來提親的兩家的情況,想必你也知道了,願意到哪一家,就由你自己來決定好了。如果你不好意思說出口,就露出一隻胳臂來表示。」
接著,母親開口問:「那西家的女婿人長得不錯,就是家境很窮。你的意思如何?」
母親話音剛落,女兒就露出了右胳臂,這表示她願意嫁到西家。父親不覺一怔。
父親趕忙說:「東家十分富有,不愁吃穿,只是那女婿長得很醜。你願意去東家嗎?」
不料沒等父親話說完,女兒又露出了左胳臂,這表示她願意嫁到東家。
老兩口都被女兒搞糊塗了,一齊問道:「閨女,你這是什麼意思呀?」
女兒不慌不忙地說:「這還不清楚嗎?我願嫁到東家去吃飯,再嫁到西家去住宿,白天夜晚各去一家……」
老兩口又氣又急:「這可怎麼使得?這可怎麼使得?」
這個女兒的想法實在荒唐,明明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卻偏偏不知廉恥地異想天開。
一毛不拔難為人
有一隻猴子住在山林裡,牠非常羨慕人類。牠覺得,人實在太快樂了。果實熟了的時候,他們可以一擔一擔往家挑,不像猴子,一年到頭四處尋覓食物,找一個吃一個,饑一餐飽一餐的;冬天裡颳風下雪,人可以呆在自己的家裡,一家人親親熱熱在一起,家裡有過冬的糧食,不像猴子,一到冬天,只能冷冰冰地蜷縮在石洞裡,又冷又餓。這隻猴子想,來世我一定不再做猴了。
後來,這隻猴子真的死了,牠去到陰間拜見閻王。閻王問猴子說:「來世你還想做猴嗎?」猴子連忙說:「不想做猴了,請大王讓我變人吧!」閻王說:「也好。不過想變人有個條件,那就是必須將你身上的毛全部拔掉。」說完,閻王命一個夜叉將猴子帶到掌管超度變人的地府去。
猴子到了地府,接受地府鬼的「超度」。地府鬼讓猴子趴下,準備給牠拔毛。可是剛被拔了一根毛,猴子便大叫起來:「哎喲,受不了,受不了!」地府鬼叫牠忍耐一下,猴子哭喪著臉說:「這麼痛苦,實在不能忍受!」地府鬼只好把猴子又送回閻王那裡。
閻王笑著對猴子說:「看你一毛不拔,又怎麼能成人呢?」
這隻猴子活著的時候只看到人的快樂,卻不知道人的快樂是付出辛勤勞動後才獲得的。像猴子這樣「一毛不拔」的傢伙,怎麼能做人呢?
一枕美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廟,廟裡有一個玉枕頭,枕頭上有一個小孔。據說,枕著這個枕頭睡覺,可以在夢裡經歷許多美好的事情。
那個時候,單(shan)父縣有個名叫楊林的人,以經商為生,生意不怎麼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臉的,希望能時來運轉,突然在哪天就發大財,當大富翁。
這天,楊林帶著貨物來販賣,走得滿頭大汗,肩上挑的擔子好像有千斤重,壓得他苦不堪言。楊林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經過焦湖廟,就打算進去歇歇腳。
楊林跪在菩薩跟前祈禱,口裡唸唸有詞:「老天爺保佑我時來運轉,發家致富,一輩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廟裡的巫人見了楊林的情況,就對他說:「我讓你體會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願意嗎?」楊林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真的?好哇好哇,我太願意了!」
於是巫人就取出那個神奇的玉枕給楊林,說道:「你先去睡一會兒吧。」
楊林枕著玉枕躺下,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戶人家,那裡亭台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裡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官高位顯的趙太尉熱情地將他迎到客廳裡,和他談笑風生,接著,趙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財萬貫。妻子如花似玉,溫柔賢惠,給他生下了6個兒子。這6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事。
楊林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身邊又有妻兒相伴,過得快樂極了。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是一點都不想回家。
忽然,楊林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廟裡,躺在玉枕上。夢中那美好的一切都無影無蹤,只有身邊沒賣完的貨物還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悵。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虛幻的美夢得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實實地辛勤勞動,才能把願望變成現實。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02)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一蟹不如一蟹
一天,海潮退了,天氣很好,艾子走到海灘上去散步。忽然,艾子發現自己腳跟前有一個小動物在爬著,艾子好奇地蹲下身子去仔細地看這小東西。只見這小動物的身子又扁又圓,周圍長著許多腳,爬行的方向是橫的。艾子把小動物拾起來放入袖口,找到一位住在海邊的人,問他道:「請問這是什麼東西?」那人告訴艾子說:「先生,這是梭子蟹。」
艾子在海灘上繼續往前走,他又看到一個小動物,身子也是又扁又圓,同樣長著許多腳,但形體比先前那個要小些,行動似乎也遲緩一些,於是艾子拾起這個小動物,放到袖口裡,又去找那個住在海邊的人,問:「您看,這是什麼東西呀?」那人告訴他說:「這是隻螃蟹。」艾子記住了,原來又是一隻蟹。
艾子繼續朝前,不料又看到一隻小動物在海灘上爬著,形狀、體貌與先前看見的梭子蟹、螃蟹一模一樣,只是比前兩個更小了。艾子又拾起這個小東西,把牠放進袖口,去問那個住在海邊的人說:「您看,這又是什麼東西呀?」那人回答說:「這是蟛蜞(peng qi),也是一種蟹。」
艾子離開那個人,想著今天的事情頗覺有趣。這梭子蟹、螃蟹、蟛蜞都是蟹,而形體卻一個比一個小。艾子不覺感歎道:「咳!為什麼一蟹不如一蟹呢!」
生活中的確有如這些蟹似的人和事,一個不如一個,越往後越糟糕。
九方皋相馬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間他說:「您的年紀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後輩人中有誰能夠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回答道:「對於一般的良馬,牠的特徵很明顯,是可以從其外表上、筋骨上觀察得出來。而那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呀,看起來牠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論其特徵,也是很難捉摸,好像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過,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剎那間從你眼前一閃而過,不一會兒遠馳得無影無蹤,讓人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著它奔跑的足蹄印兒。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對於好馬的特徵,我可以告訴他們,對於千里馬的特徵,那隻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自己相馬的經驗來判斷,他們是無法掌握的。不過,在過去同我一起挑過菜、擔過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很高,的確不比我低,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九方皋到各處尋找了三個月後,回來報告說:「我好不容易為大王您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不過,那匹千里馬眼下正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就把伯樂叫來,對他說:「你該怎麼說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認識出千里馬呢?」
伯樂這時長歎一聲說道:「想不到他識別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萬倍乃至無法計算的長處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馬具有的精神和機能,他看馬時,眼裡只看到了馬的特徵而不著馬的皮毛,注重牠的本質,去掉牠的現象;他只看那應該看到的東西,不去注意那不該注意的東西;他審察研究時,只注意那應該審察研究的方面,拋棄了那不必審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馬的價值,遠遠高於千里馬的價值,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從沙丘那地方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這篇故事啟發我們:看問題時要有所捨棄才有所專注,同時要將獲得的感性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
人也有「黃」
有一條毒蛇因咬死了人,被陰曹地府的官吏抓到,送到判官那裡。判官指著毒蛇喝道:「你傷害了一條人命,依照法律該判你重刑!」那條蛇向前爬了幾步,申訴道:「判官,我知道我的確有罪,但是我也有過功勞,我的功勞足以贖我的罪過呀!」
判官問道:「你一條毒蛇,有什麼功勞?」
蛇指指自己的身體說:「我身上有蛇黃,蛇黃可以治病,我的蛇黃已治活了好幾個人,你看我不是功大於過麼?你不應判我重刑。」
判官四處查訪核實,證明蛇所說的是真話,便對蛇從輕發落了。
一年後,地府官吏又抓捕一頭牛來審判。判官問過抓牛的原因後,斥責牛說:「你依仗個子大,用犄角觸死了人,應該將你處死!」
牛連忙請求說:「判官,我身上有牛黃,牛黃可是寶啊,它能治病,曾經治活了好幾個人,我的功勞難道不能抵償一些罪過嗎?你不能判我死刑啊!」
判官經過調查瞭解,證明牛所說情況屬實,於是牛也得到了輕罰。
又過了一年多。一天,地獄官帶上一個人來,對判官說:「這個人活著的時候殺過人,可是在人世間他僥倖免死,現在也應該償命了。」
那人一聽,嚇得直發抖,他連聲說道:「判官,我的身上也有『黃』啊!」「什麼?他的身上也有黃?」幾個地獄官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這一下,激怒了陰曹地府大小官員,判官大怒,指著這個人責問道:「蛇黃、牛黃都可以入藥,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你是個人,哪有什麼黃呢?」
於是判官命左右官員交替著仔細查問,那個人狼狽極了,他無可奈何地說:「實不相瞞,我身上沒別的黃,只是羞愧惶恐而已。」
那個人企圖混水摸魚、矇混過關,假稱自己像蛇、牛一樣也有「黃」,可是假的畢竟是假的,他的欺騙、狡辯還是掩飾不了事實,在認真仔細的盤查之下,他也終究難混過關。
人云亦云的八哥
一群喜鵲在女兒山的樹上築了巢,在裡面養育了喜鵲寶寶。牠們天天尋找食物、撫育寶寶,過著辛勤的生活。在離牠們不遠的地方,住著好多八哥。這些八哥平時總愛學喜鵲們說話,沒事就愛亂起鬨。
喜鵲的巢建在樹頂上的樹枝間,靠樹枝托著。風一吹,樹搖晃起來,巢便跟著一起搖來擺去。每當起風的時候,喜鵲總是一邊護著自己的小寶寶,一邊擔心地想:風啊,可別再颳了吧,不然把巢吹到了地上,摔著了寶寶可怎麼辦啊,我們也就無家可歸了呀。八哥們則不在樹上做窩,牠們生活在山洞裡,一點都不怕風。
有一次,一隻老虎從灌木叢中竄出來覓食。牠瞪大一雙眼睛,高聲吼叫起來。老虎真不愧是獸中之王,牠這一吼,直吼得山搖地動、風起雲湧、草木震顫。
喜鵲的巢被老虎這一吼,又隨著樹劇烈地搖動起來。喜鵲們害怕極了,卻又想不出辦法,就只好聚集在一起,站在樹上大聲嚷叫:「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老虎來了,這可怎麼辦哪!不好了,不好了!……」附近的八哥聽到喜鵲們叫得熱鬧,不禁又想學了,牠們從山洞裡鑽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扯開嗓子亂叫:「不好了,不好了,老虎來了!……」
這時候,一隻寒鴉經過,聽到一片吵鬧之聲,就過來看個究竟。牠好奇地問喜鵲說:「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動物,你們卻在天上飛,牠能把你們怎麼樣呢,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大聲嚷叫?」喜鵲回答:「老虎大聲吼叫引起了風,我們怕風會把我們的巢吹掉了。」寒鴉又回頭去問八哥,八哥「我們、我們……」了幾聲,無以作答。寒鴉笑了,說道:「喜鵲因為在樹上築巢,所以害怕風吹,畏懼老虎。可是你們住在山洞裡,跟老虎完全井水不犯河水,一點利害關係也沒有,為什麼也要跟著亂叫呢?」
八哥一點主見也沒有,只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管對不對,以至於鬧出了笑話。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一定要獨立思考,自己拿主意,不盲目附和人家。不然,就會像人云亦云的八哥一樣可悲又可笑了。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0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人窮志不短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遊。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著,忽然發現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著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著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麼多錢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著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5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著皮祆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於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著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麼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著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財的人嗎?」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裡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看了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只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麼盛氣凌人,我有什麼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說著,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著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別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十萬貫
唐朝時候,有個地方官叫張延賞,為官處事還算正直清廉。這一日,張延賞接到一樁案子,牽涉到人命,案情嚴重,非同一般。張延賞按照一貫的作法,十分重視此案,他決心追查到底。於是他傳下令來,命捕快們嚴加偵查搜捕,務必盡快將罪犯捉拿歸案。
不料,第二天早晨張延賞來到衙門,正待坐下處理公務,卻發現案上有一紙條,上面寫著:「送上三萬貫,請求不要追查此案。」張延賞一看,臉色頓時一沉,十分氣憤。他將紙條扔在地上,歷聲喝道:「誰敢如此大膽,竟敢拿三萬貫錢來買本官清廉,干擾本官辦案!」於是他再次下命令,對這一案件加緊緝查,並決心嚴懲不貸。
再過一日,張延賞上衙,又一次發現公案上放一紙條,上面並無多的內容,單寫著一個驚人的數字:「十萬貫。」這一下,張延賞幾乎被唬住了,他左右為難,看樣子,對方的確來頭不小。張延賞思考再三,最後決定把這樁案子擱置起來,不再繼續追查。張延賞那原有的一點廉正,終於被十萬貫「買斷」了。
後來,張延賞的一個手下親信找了個機會,私下裡問張延賞說:「大人,為什麼將案子放棄不問?」
張延賞回答說:「錢到十萬之多,便是神仙也能買通的,何況人呢!既然什麼人都可以買通,那還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如果我還執迷不悟繼續追查,那將會處處碰壁,除了自找苦吃,自尋災禍,還會有什麼結果呢?所以我也只好停止查辦,保住身家性命,保住烏紗前程啊!」
可見,在那個錢可通神的社會裡,哪裡還有公正,哪裡還有王法!
三人同屋
有這麼三個人,性情愛好各不相同,又同住在一間屋子裡,常常為一些事情爭論不休。
一天,甲從外面回來,由於在外面趕路便覺得燥熱,一進門便嚷著屋裡太悶太熱,隨手將門窗全都大開。乙在家呆了一天,哪裡也沒去,正覺渾身寒冷,便責怪甲不該打開門窗。兩個人互不相讓,一個要開,一個要關,一個說悶,一個說冷,為一點小事鬧了好半天。丙從外面回來,一聽甲、乙各自的說法,心裡便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了,可是甲和乙都認為丙這個人天性愚笨,因此根本聽不進丙的勸解,都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
又一次,乙從集市買回一隻紙糊的燈籠,一進門便遭到甲的反對,甲責怪乙沒買綢罩的燈籠,綢罩的燈籠又好看又高貴;乙則說紙糊的燈籠點亮後一樣漂亮,價錢卻要比綢燈籠便宜好多。甲說紙燈籠便宜但不如綢燈籠耐用;乙說買一隻綢燈籠可買十隻紙燈籠;甲說寧買一隻綢燈籠也不要十隻紙燈籠;乙說十隻紙燈籠可變換花色品種……丙夾在兩人中間,一會兒勸甲,一會兒勸乙,可是依然不能使甲和乙停止爭吵。
甲和乙在爭吵時總是強調自己的理由,只注意自己對的一面,卻看不到自己的偏激。而丙,雖然比甲、乙要笨一些,但由於他沒有參與爭吵,所以他能較客觀地看問題,所以他能判斷誰是誰非。
我們平時處世待人,不能像甲和乙那樣,固執已見,主觀偏激,而應像丙那樣,客觀冷靜,我們的頭腦就能明辨是非。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裡!事實上,人虎相怕,各佔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從這故事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04)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上行下效
晏子辭世已經17年了。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o)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牠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牠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裡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看來,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話是有道理的。
亡羊補牢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裡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裡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亡國怨祝
晉國的中行寅面臨大敵,家族就要被人滅亡了。他急忙找來給自己負責祭祀的太祝,準備問罪處罰他。
他怒氣沖沖地詢問太祝:「你為我祭祀,肯定祭品不肥厚,齋戒時也不誠心。結果現在觸怒了天上的神靈,導致我亡國,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太祝簡回答道:「原來的君主行密子,只有十乘車。可他並不覺得太少,只是擔心自己的德行不夠,生怕有一點兒過錯。現在您已經有了戰車百乘,您卻不僅不擔心自己的沒有道義德行,只是嫌戰車太少。您就知道多造戰車戰船,這樣勢必增加了對百姓的賦稅。賦稅勞役一多,百姓自然不滿意,對您詛咒責罵。而您以為真的光靠向上天祈禱,就可以為家族帶來福運嗎?民心不服,上下都背離您,咒罵您,您也會滅亡。您只指望我為您的祈禱祝福,然而全國都咒罵您,我一個人的頌揚祝福能比得過全國人的詛咒責罵嗎?您的家族面臨滅亡難道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嗎?我又有什麼罪過呢?」
中行寅聽了太祝簡的話感到萬分羞愧。
中行寅行將滅亡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責備太祝。他哪裡知道,其實他滅亡恰恰是因為自己的貪奢引起民心不滿。
大道無處不在
東郭子向莊子請教道家所謂的「道」究竟存於何處,莊子簡單而明確地告訴他:「大道無處不在。」
東郭子似乎對這一回答並不滿意,他希望莊子能具體指出「道」在何方。
莊子於是說:「『道』就在螻蛄和螞蟻中問。」
東郭子不解地問:「『道』怎麼會在這麼卑微的生物中間存在呢?」
莊子接著說:「『道』還存在於農田的稻穀和稗草之中。」
東郭子更糊塗了:「這不是越發低賤了麼?」
莊子仍然不緊不慢地說:「怎麼能說這是低下呢?其實,『道』還存在於大小便裡哩。」
東郭子以為莊子是在戲弄他,便滿臉不高興地悶坐在一旁,再也不作聲了。
莊子知道東郭子產生了誤會,便耐心地對他解釋:「您再三追問『道』存在於什麼地方,但這個問題並不是『道』的本質。因為我們不可能在某一個具體事物中去尋找『道』,大道無處不在,萬事萬物都蘊含著『道』的規則,並無貴賤之別。」
莊子的理論說明,世間萬物在生存的意義上都得遵循生存的規律,彼此並無高下尊卑之別。而有些人在生活中往往要刻意去分辨貴賤並分別待之,這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淺薄與無知。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0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大鵬與焦冥
晏子是齊國有名的賢相。晏子很有學問,足智多謀,善於諷喻又敢於直諫,他經常跟齊王一起議論國家大事或談論學問。
有一天,齊景公和晏子坐在一起聊天。齊景公問晏子說:「天下有極大的東西嗎?」晏子回答說:「有哇。大王想要我說給您聽嗎?」齊景公說:「我想知道天底下最大的生靈是什麼?」
晏子說:「在北方的大海上,有個叫大鵬的鳥,牠的腳游動在雲彩之中,背部高聳入青天,而尾巴則橫臥在天邊。大鵬在北海中跳躍著啄食,牠的頭和尾就充塞在天和地之問。 牠的兩個闊大的翅膀一伸展,就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
齊景公驚奇地說:「真是不可想像!不可想像!那麼,天下有沒有極小的生靈呢?」
晏子回答說:「當然有。東海邊有一種小蟲,牠小到可以在蚊子的眼睫毛上築巢。這種小蟲子在巢裡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它們經常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飛來飛去,可是蚊子連絲毫的感覺也沒有。」
齊景公說:「太妙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新奇的事,那是什麼蟲子呀?」
晏子說:「我也不知道牠確切的名字叫什麼,只聽說東海邊有些漁民稱這種蟲子為『焦冥』。」
齊景公十分感慨地說:「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啊!」
大鵬和焦冥,是先人們想像中的極大和極小的生靈。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形式是極其複雜、多樣的,因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
小吏烹魚
某一天,有人把一條鮮活的大魚送到鄭國子產的府上,以表達對這位卿相的恭敬。豪門大戶平時並不缺一頓飯菜,所以子產便叫一個小吏把魚放到池塘裡養起來。
相府池塘裡的魚雖然很多,但並不是一個小吏所能輕易享用的。這次小吏見魚就在手裡,便悄悄拿回去煮著吃了。
事後,小吏報告子產說:「我已經把那條魚放到池塘裡去了。您猜怎麼著,那魚剛一入水,呆頭呆腦,穩不住身子。我當牠是活不過來了。可是沒過多久,魚就緩過氣來,甩了甩尾巴,一頭鑽進深水中去了。」子產高興地說:「好、好!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如魚得水』。牠找到合適的去處了。」
小吏見謊話沒有被識破,從子產那裡出來時很得意。他自言自語地說:「都說子產很聰明,我看有點言過其實。魚已經被我煮著吃了,他還以為正在池塘裡歡著,嘴上不住地說什麼『找到合適的去處了』。難道這合適的去處竟然是我的肚腸嗎?哈、哈!真有意思。」
子產能在鄭國被人稱為一個賢相,必然具備一定的才華。他被小吏所矇騙的事實說明,一個有才學的人雖然難以被不合情理的話所蒙蔽,但不等於說他不會被合乎情理的話所欺騙。
小偷退齊兵
子發是楚國的一位將領,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長的人,善於利用這些人的長處為自己服務。楚國有一位擅偷竊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便去投靠子發,小偷對子發說:「聽說您願起用有技藝的人,我是個小偷,以前不務正業,如果您能收留我,我願為您當差,以我的技藝為您服務。」
子發聽小偷這麼說,又見他滿臉誠意,很是高興,連忙從座位上起身,對小偷以禮相待,竟連腰帶也顧不上繫緊、帽子也來不及戴端正。小偷見子發果然是真心,簡直是受寵若驚了。
子發手下的官員、侍從們都勸諫說:「小偷是天下的盜賊,為人們所不齒,您怎麼對他如此尊重?」
子發擺擺手說:「你們一時難以理解,以後就會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適逢齊國興兵攻打楚國,楚王派子發率軍隊前去迎戰齊兵。結果,連續交鋒3次,楚軍都敗下陣來。
軍帳內,子發召集大小將領商議退齊兵的策略,將領們想了好多計策,個個忠誠無比,可是對擊退齊兵卻一籌莫展,而齊兵反而愈戰愈強。
面對緊張的形勢,那個小偷來到帳前求見,主動請纓。小偷說:「我有個辦法,請讓我去試試吧。」子發同意了。
夜間,小偷溜進齊軍營內,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齊將首領的帷帳偷了出來,回到楚營交給子發。子發便派了一個使者將帷帳送還齊營並對齊軍說:「我們有一個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將軍的帷帳,現特前來送還。」齊兵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潛進齊營,取回齊軍首領的枕頭。子發又派人送還。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進了齊營,取回來齊軍首領的頭髮簪子。子發第三次派人將簪子送還,這一回,齊軍首領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齊軍營中議論紛紛,各級將領大為驚駭。於是,齊軍首領召集軍中將士們商議對策。首領對大家說:「今天再不退兵,楚軍只怕要取我的頭了!」將士們無言以對,首領立即下令撤軍。
齊軍終於退兵而走。楚營內大大嘉獎那個立功的小偷,眾將士無不佩服子發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損害社會人民,的確該繩之以法;如果改邪歸正,把技藝特長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時也能幹出大事來。
山芋害人
有一天,柳宗元得了重病,脾臟腫得很大,而且時常心臟悸悶。他急忙請一醫生治病。醫生察看病情後說:「依你現在的病情來診斷,服食茯苓應當最見療效。」
第二天,柳宗元就叫人到集市上去買了一些茯苓來,自己煎著吃了。結果服藥之後,病不僅不見好轉,相反地更加重了。柳宗元非常生氣,派人把醫生找來,責怪他醫術不精,開錯了藥方。
醫生聽了柳宗元的話十分奇怪,自己行醫多年,這種病也見過一些,的確是對症下藥的。他便提出看看藥渣子,是不是藥買錯了。醫生一看藥渣,一陣驚呼:「唉呀,這全都是老山芋呀!是那個賣藥的騙了你,你不辨真偽買下來。你自己糊里糊塗不識貨,現在卻又來責怪我,你也太過分了。」
柳宗元吃驚地望著藥渣十分慚愧,慢慢又憤恨起來。
從這件事推廣開想,有不少事是與之類似的。人世間,拿著老山芋去冒充茯苓出售,使得人家病情加重的事,其實多得很!又有多少人能夠辨別其中的真偽呢?
推薦閱讀:
※荀子與儒家《春秋》的經典化
※《論語》10則經典:老話新說!
※中國十大身價最高的紅色經典畫作欣賞,最高成交近3億元!
※佛教經典100句
※于丹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