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有想法但卻不行動?

發布:2014.06.15

我們太注重各種不同形式的反饋,以至於我們重視反饋大於這件事情本身。

有想法,無行動文/theblind,簡書

知乎上有兩句名言深得人心,一句出自水木清華: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一句出自於楊絳先生:

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初讀這兩句話時,你感受到了力量。那種感覺,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知曉了人生真理一般,熱血沸騰。但與任何一碗流行的心靈雞湯無異,它的保質期只有一天,對於有些人甚至更短。到底是這句話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

於是我們發明了拖延症這個名詞來解釋這種現象(儘管拖延症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是一種心理疾病),說得好像只要我們戰勝了拖延,就能夠將想法付諸於行動。因此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了各種《戰拖延》,《自控力》,乃至於《正能量》等等,指導你去戰勝這個洪水猛獸。

事實上,你戰勝了拖延症,用的不是番茄工作法,也不是Get Things Done,而是自我審視。你注視著自己的心,不斷拷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的蒼白。當你意識到這點時,又很容易陷入一種新的困境:「無趣」。

和拖延症激戰的那段期間,你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你想學習寫作,繪畫,攝影,想精通一門樂器,想開發一款產品,想改變世界。而這一切都不能實現的原因則是拖延症從中作祟,對此你深信不疑。可是當我們克服了拖延症,直面這個世界時,你又發現原來自己對世界並不是那麼的感興趣,你不想絞盡腦汁的去咬筆桿,也不想徹夜通宵的畫圖,而改變世界,呵呵,那是喬布斯才能做的事情。你開始變得很無趣,為什麼又會這樣?

接下來我想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從而引出我的結論。

我的一個同學跑過來向我訴苦,在理工學校這麼多年,他居然沒有談過戀愛。「我今年就23歲了,我覺得我應該談場戀愛。」「嗯,是的。」

「可是我沒有目標。」「不至於吧,漂亮姑娘這麼多,難道你一個都瞧不上?」

「你不懂,我的處境有點尷尬。難看的女生我瞧不上,好看的女生我又太慫不敢上。」「說到底不就是個臉字,頂多是個拒絕,姑娘總不會把你給吃了呀。」

「也許我就是單純的害怕,這麼多年了,我都不知道怎麼和女生相處。」「那就更需要去搭訕了啊,這種事都是需要經驗積累的。」

「唉,算了。我也就是覺得有個漂亮女朋友挺厲害的,如果要這麼麻煩還不如回去打幾盤DOTA。」「…….」

這是一個典型的「有想法,無行動」的案例,它基本符合產生想法,發現困難,放棄行動的流程。說它不恰當是因為追求姑娘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控的事情,與努力無因果關係。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把談戀愛換成寫作,健身,學習,那麼對應的困難就逐一變為無思想可寫,無時間可練,無心境可學。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懶惰,寧願花費時間尋找借口也不願意付出行動呢?

客觀情況上是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有門檻,在沒有跨過門檻之前註定得不到任何反饋:剛開始寫作沒人會知曉你,剛開始健身沒人會欣賞你,剛開始學習沒人會仰慕你。只有踐行了一段時期,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才可能會有丁點的回報。而繼續堅持下去又必須承受更多的痛苦,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不被他人理解的代價。我們之所以不付出行動,是因為我們深知行動的過程本身就困難重重。

主觀情況上則是因為受社交關係的影響,我們太注重各種不同形式的反饋,以至於我們重視反饋大於這件事情本身。回到追求姑娘的那個例子,你不難發現他之所以要談戀愛可能並不是因為愛情的驅使,而是認為有個漂亮女朋友能夠受到周圍朋友的羨慕。而為了達到這個社交效果,他又不得不將他的擇偶標準提升到他可能無法匹配的程度。他的心境是如此高傲,以至於他不願意付出努力迎來一個失敗的結局。而不行動,恰好等於不失敗。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越來越體會到慾望膨脹的恐怖。我們腦海中有著無數個光怪陸離的想法,可是我們一個都不想付出行動,因為我們的慾望太強,我們太想一步登天,而我們的自信又不夠足以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信念,我們忍受不了失敗,忍受不了奚落的眼光,於是我們決定裹足不前。

為什麼不小小的嘗試一步呢?為什麼不專註於這件事情本身呢?我想,你已經知道了答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時候想起自己以前的事情,感覺特別SB特別丟臉,都不忍回想,強行打消念頭?
妹子說喜歡練瑜伽,這是在表白嗎?我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關於預防性拉黑和限制評論的一些解釋
【戀愛時男人不會告訴你的那些想法】
你有過什麼稀奇古怪的想法?

TAG:想法 | 行動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