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雜談 3.5從音點陣圖的多樣性,看中國揚琴的發展

揚琴雜談(緊接 3.4 )

3.5從音點陣圖的多樣性,看中國揚琴的發展(1)

解放前,我國的揚琴都是進口或仿製進口的傳統小揚琴,解放後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奮鬥不息,已有「律呂式大揚琴」、「快速轉調揚琴」和「十二平均律揚琴」等的科研成果而形成多種型號的揚琴。主要區別是在「排碼布線」上,即音點陣圖的多樣性。

一、「律呂式大揚琴」是建國後最早的揚琴科研成果,是一種新型擊弦樂器,它是由揚琴大師、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鄭寶恆先生以及張子銳等人於1953年與天津樂器廠合作研製而成的,外形圖見封面。其主要成果:擴大了揚琴的音域,由傳統揚琴的一個半八度音域擴大為四個八度的音域,即(G-g3);增長了弦距後,使其音量大有所增;為了控制餘音而裝置了制音器;為保持音準,採用了鋼琴上的螺紋弦軸及多層硬質木料膠合的弦軸板,基本上杜絕了滑軸現象;將傳統的固定山口改其為活動山口,方便了調音並保證了音律的準確;在琴弦的長短、粗細和音高三者的關係上作了較合理的初步調整;增加了「異位同音」,便於演奏;用兩種固定演奏手法來演奏十二個不同的調,便於同曲調。其存在的問題:由於音律大,所以琴體大而重,在攜帶方面不太方便;在演奏民族音樂與演奏技法運用協調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因此很難普及,只是在專業團體、高等藝術院校和大型企業的工會擁有這種揚琴,但它在我國揚琴發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功勞。

然而,筆者至今還沒有從有關資料上找到這種揚琴的音點陣圖,就連鄭寶恆先輩編寫的《揚琴演奏藝術》(詳見本文的參考資料4)也只是對它的「音位」用文字作了一下簡單地說明,;也許是顧名思義,「律呂」是中國古代十二律制,它的純五度音是用「三分損一法」生成的,高低兩音的頻率之比為1.5,不便於用十二平均律的音名標出。這對初次接觸這種揚琴者(比如從舊貨市場購得)來說,調律就無從下手。其音位排列規律是按「六律」和「六呂」各自排成一列且互為半度排列的,其實這種揚琴已經將傳統的固定山口改為活動山口,也就可調成十二平均律的音階,完全可以用十二平均律的音名標出其音點陣圖,便於初次接觸這種揚琴者調律。實質上「律呂式」只是這種揚琴的名稱而已。

現列出律呂式大揚琴的音點陣圖供參考(相關知識見附錄)。

揚琴雜談 3.5從音點陣圖的多樣性,看中國揚琴的發展(2)2010-01-29 16:26

3.5從音點陣圖的多樣性,看中國揚琴的發展(2)

表4-1律呂式大揚琴音點陣圖

g3

#a2

b2

#f3

f3

#g2

a2

e3

#d2

#g2

g2

d3

#c3

#f2

f2

c3

b2

e2

#d2

#a2

a2

d2

#c2

#g2

g2

c2

b1

#f2

f2

#a1

a1

e2

#d2

#g1

g1

d2

#c2

#f1

f1

c2

b1

e1

#d1

#a1

a1

d1

#c1

#g1

g1

c1

#a

b

#g

a

#f

g

e

f

d

#d

c

#c

#A

B

#G

A

G

左低音碼

左中高音碼

右中高音碼

右低音碼

揚琴雜談 3.5從音點陣圖的多樣性,看中國揚琴的發展(3)2010-01-29 16:33

3.5從音點陣圖的多樣性,看中國揚琴的發展(3)

二、「快速轉調揚琴」是由楊競明和北京民族樂器廠從1959年研製成「三排碼小轉調揚琴」、「四排碼大轉調揚琴」(當時也有稱「變音揚琴」的,筆者1965年在「哈工大」上學時就曾經閱讀過「變音揚琴演奏法」一書,講述的就是這種揚琴),至七十年代初又改製成「401快速轉調揚琴」,1984年曾獲國家質量銀獎,在全國流傳很廣,各地普遍使用。多數揚琴曲子都是以這種揚琴的音位為基礎編寫的,其音點陣圖一般的揚琴教材都有介紹,本文不再列出。401型音點陣圖的特點是:

它將律呂式大揚琴的兩排「低音碼」套在左右兩排的「中高音碼」之間,擴大了碼距,並且:

1.將律呂式大揚琴的右低音碼(9個音)變為401的低音碼(10個音),從GAB以上c至c1均為大二度,且有5個「變音槽」分別配置在A至e上,便於升降半音進行快速轉調。

2.將律呂式大揚琴的左低音碼(8個音)變為401的次中音碼(9個音),從#c至f1均為大二度。

3.將律呂式大揚琴的右中高音碼(左邊有12個音)整條碼右移,變為401的中音碼(9個音),從#g至c2均為大二度。

4.將律呂式大揚琴的左中高音碼(右邊有13個音)變為401的高音碼,右邊有13個音,其中前9個音從#c1至f2均為大二度,最後的兩音有單獨滾柱板將音位提高到g3和a3;左邊有13個音,從#g1#f3,其中6個「變音槽」分別配置在d2至b2上,以便於升降半音進行快速轉調。

5、在最高位(中、次中、低音的空白處)插入了「高音附碼」,有三音,分別為#c3#d3和f3

由此可知,除高音左邊和低音碼需移動相應的「變音槽」進行快速轉調外,其餘的音位排列規則與律呂式大揚琴是相同的。

三、402揚琴是在401的基礎上改進的,它的特點是琴體的總長增加了50毫米,分別給中音碼、次中音碼和低音碼之間的碼距各自增加了20毫米,理由在「4.2.3擊弦力的作用點」一章中再介紹。其次是:低音碼下延了一個音F,次中音碼上延了一個音g1,中音碼上延了兩個音d2和e2,有的402還在最上邊用單獨滾柱板再加兩音位,將音域提高到b3和c4。再就是減少了「變音槽」,低音碼只留下B和c兩個,高音碼減少了d2一個,這對轉調可用異位同音代替,並無影響,節約了成本。

四、501揚琴在完全保留401音位的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其特點是體積與402相當,低音碼下延了一個音F,增加了「低音附碼」E、#f、#g和#a,從而取消了低音的「變音槽」,增加了「高音附碼」(9個音),右邊從d2至f3,左邊從#g2至b3,將音域提高到b3,同時又補足「高音碼」不齊全的半音,高、低音附碼在位置上錯開,仍保持5碼的結構。「高音碼」上的「變音槽」只留下f2一個,這是為滿足常用調C、F、D、G拔弦要一氣呵成的需要而保留的。

上述三種型號的揚琴屬同一系列,只要掌握其中一種的演奏方法即可演出其它兩種。

五、405型五碼十音「十二平均律」揚琴是陳照華與廣州民族樂器廠和星海音樂學院於1970年研製成功的,並於1978年獲文化部科技獎。它的特點是巧妙地在琴體中間加了一條「滾柱板」,增加了一排「高音附碼」(即超高音碼),適當增大碼距,成為完全的五排碼,將音域的擴大到G-d4,音點陣圖已列於上一章的表4,除低音B與c之間是半度外,都是仿照律呂式大揚琴的排列,沒有「變音槽」,轉調極為方便,演奏超高音是往左進行,與高音碼上的手法完全一樣。它的音點陣圖復蓋了410型五碼九音和411型四碼八音揚琴的音點陣圖。

六、敦煌81型「十二平均律揚琴」是1981年由洪勝茂和上海民族樂器廠研製的。它的特點是將405型的高音碼、中音碼和次中音碼擴展到13個音位,將高音附碼一分為二。一是設立低音附碼#G、#A、c,以補齊低音的半音,二是設立高音附碼#d3至a3,均為大二度,在405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異位同音區」,演奏中轉調更為方便。

上述兩種型號的揚琴也像律呂式揚琴一樣,只要掌握兩種固定演奏手法就能演奏十二個不同調,掌握了401揚琴者,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它們之間音點陣圖的區別,就能很快掌握。但這兩種揚琴對拔弦演奏有一氣呵成的連續音階的樂音,不能一個手完成,需要兩手交接進行,演奏中要達到特別流暢就較為困難。

以上六種型號的揚琴已基本涵蓋了我國60年來發展的成果,可以滿足各類人員的要求。至於電揚琴,它不屬於傳統樂器範疇,本文不以論述。


推薦閱讀:

《中國書法選:原色法帖選》(52冊)
觸目驚心!每28秒,就有一位中國人死於這種病!
熊光清: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
加拿大移民政策為何對中國人「說不」?
罕見的中國民間藝術 赫哲族魚皮畫 [17P](圖文)

TAG:中國 | 發展 | 點陣圖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