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高古玉真贗鑒別選錄
草根玉痴收藏高古玉幾十年,鑒別實踐中也多有失誤。總結經驗得到一條最重要的體會:對不了解、沒見過的高古玉器,切不可輕率的肯定或否定。對書本、專家的意見也不要輕信和盲從。
高古玉器歷經數千年,博大精深,器型百態,無奇不有。而後人對高古玉器的發掘、了解僅僅只有幾百年,認知程度尚浮淺得很。以館藏、專著高古玉器作為唯一標準,更是極不科學。館藏品以及較館藏品更為豐富、精美、數量龐大的民間高古玉,也僅僅是九牛一毛。
懷著敬畏之心鑒賞高古玉器,就不應該對古人的審美、智慧、工藝輕率作出判斷。而應依據實物的綜合特徵,全面細微觀察,並在此基礎上得出符合其歷史年代的鑒別結論。
對於那些連手都不動一下,眼角一掃就拋出的「東西不對」,「連高仿都算不上」,「仿品」等等所謂專家意見,藏家大可不必在意。因為這類專家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發現和鑒別真偽。
下面是草根玉痴對高古玉器真贗鑒別摘錄,實踐證明了上述觀點。
一. 館藏有的,並非民間就沒有
舉例:戰國玉燈
這是藏於北京故宮的一件戰國玉燈(一級文物),被文博前輩史樹青稱為:至今發現的戰國玉燈僅此一件。
北京故宮藏戰國玉燈
這是另一件戰國玉燈,按照國家權威專家的說法,不太可能再有第二件。
玉燈燈柱紋飾放大圖
從這件玉燈的形制、玉質、沁色、包漿、紋飾來看,無一不真。這就否定了專家僅此一件的結論。
二.館藏、著錄上沒有的,不能斷定民間就沒有
舉例:春秋龍形佩
春秋至戰漢,龍形佩(飾)是由短、肥微曲向瘦長、多廻折發展和演變的。戰漢W形龍、S形龍多見,而春秋龍卻極為鮮見。如此形制的龍形佩更為館藏、著述所未見,所以唯館藏是從的專家就不會認可。
春秋龍形飾
這件龍形飾玉質、沁色、包漿、綹裂均具備真品特徵,這些特徵現代技術無法作偽,真品無疑。
三.存有疑點的,不能簡單的判贗
舉例 1. 戰漢玉舞人
這件玉舞人,粗看上去有幾點疑問,一是戰漢為封建時代,會有裸胸顯乳玉人?二是舞人呈修長體態,比例明顯失調。因此極易鑒為臆造。
戰漢玉舞人
但從放大圖觀察:
綹裂中沁色跟進
人工磋磨的玉面呈現波棱感
沁色斑駁,切割面沁蝕加重
毫無疑問,為鮮見的戰漢玉舞人真品。
舉例 2. 漢代雙龍璜
這是一件漢代雙龍璜,如果不上手實物僅從圖上看,兩個龍首的「龍目」大小差別極大。僅以此點,極易被否決。
漢代雙龍璜
龍目不對稱
手工磋磨痕迹明顯
包漿厚重,析出物在玉面形成霧狀膜
經綜合鑒別此雙龍璜真品無疑。浩如雲海的古代玉器我們還知之甚少,同時期玉器的紋飾、工痕也會因地域不同有所差異,鑒別真贗要全面看,不應對不了解的表象作出輕率結論。
舉例 3. 漢代雙龍佩
這件漢代雙龍佩,玉質、紋飾極佳,龍體靈動、器型協調、古韻古風。但是,仔細觀察龍首卻沒有雙目?因此疑點,這件漢代雙龍佩也極易被否定。
漢代雙龍佩
缺龍目的雙龍首
微痕圖可見,此玉佩琢工精湛,利落,絕美。只就工痕而言現代工藝也絕仿不出。
舉例 4.「秦.皇帝出巡」車馬組合
這是由香港嘉德利2013年以1300餘萬拍出的一套「秦.皇帝出巡」。僅從圖片中的龐大規模,繁雜的組合就會使人產生疑問,兩千年前會有如此陪葬?金戈兵馬,出土後毫髮不損?
秦.皇帝出巡
但後來有幸在藏友處見到了一套同類藏品,並取得了相關組件細部圖,仔細分析、比對,其高古玉特徵清晰可見。
玉兵俑
車輪
工痕
沁色微痕
御車華蓋
鳳眼微痕
可見,戰漢時期確有玉兵、馬、車組合陪葬存在。細部圖顯示至少藏友這套看真。
所以,僅憑圖片判斷真贗,是極不靠譜的事,不要輕易的對一件看不準的藏品下結論。
五.辨真、贗不僅要上手,還應看微痕
伴隨改革開放以來全民收藏熱的興起,派生出形形色色的仿製作坊。高古玉器的珍稀性,不可避免的決定了其成為作假重災區,從而大大地增加了鑒別難度。對高古玉器辨贗,不僅要綜合分析;還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細緻觀察其細部微痕特徵。
舉例 1. 邊料新工玉璧
這是一件白玉玉璧,粗看玉質、沁色、紋飾沒有問題。
白玉玉璧
但拿到40倍普通放大鏡下觀察,就會發現沁色分布成放射條狀,並非常見的真品沁相。
且紋飾陰線浮於沁色之上,顯然為先沁後工。
故得出結論為邊料新工。
舉例 2. 仿綠松石龍形佩
這件綠松石龍形佩,粗一看色澤老舊、紋飾精細、器型規整,與真品無差。
贗品綠松石龍形佩
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就露出了「真相」,與古砣痕有明顯不同。不見刀工,是明確的模壓痕。
局部尚留有模壓痕的斷、缺
這件是真品戰國綠松石,自然老化痕迹完全不同
漢代綠松石剣珌
如果不藉助科技手段,僅憑肉眼去識別這類仿品,打眼的幾率會大增。
六. 在真贗難辨的古玉器面前,有時也成為懸案
古玉器的真贗鑒別,囊括礦石學、化學、古文字等知識。對真贗難辨的古玉器,不應立即作出結論,留有餘地有待知識的豐富。畢竟我們是在揭示千古之謎,對先人的智慧與創造,不懂不知不理解的東西還太多。
舉例: 1.正印紋《十二硯齋》玉印
清嘉慶二十一年,出生在儀征邑諸的文人汪鋆,曾以十二硯齋齋號撰書多篇。如「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十二硯齋文錄」,「十二硯齋隨錄」等等。這方玉印印文既為「十二硯齋」。
十二硯齋玉印
該印玉質極佳,沁色、綹裂到代,應為一方古印。
但難以理解的是,其印文是正字,蓋印後字即反了。
不排除有專供把玩的觀賞印,但請教了一些篆刻人士,均認為印文不可能「刻反」。由於對篆刻知之甚少,此印真贗一直是迷。
舉例: 2. 突然現世的夏玉真贗
最近幾年,湧現了一波夏玉熱。無論是古玩店、地攤,還是博客、貼吧中,都能見到一些稱為夏玉的實物或介紹。其基本特徵是黑皮;玉質不佳;玉面呈現斑駁狀;多刻有不可辨識的文字或人物、動物等圖案。
實物成像顯示,這類玉器表相老舊,強光照微透光,包漿有一定年代,不似贗品做舊。疑點是:1. 短時間內現世量巨大;
2.其文字中多有類「金文」字形。夏早於商,自商才出現了甲骨文。金文的出現要晚於商代,夏代在前會有金文?
夏玉真贗,至今無法釋疑。
綜上,草根玉痴認為:
高古玉鑒偽主要從玉質、器型、紋飾、包漿、沁色、綹裂、老化程度上鑒別。
較易仿的是:
1、器型、紋飾現在如果以手工仿古玉器型、紋飾,已能仿的很到位,有些偽品足可亂真。2、沁色利用現代手段(化學、激光、悶燒、油炸、外塗、內埋、高壓.....結合利用石皮、玉內原生雜色等),所作偽沁已可「入骨」、雜色斑駁,足已亂真。
較難仿的是:
1.玉質古代不以白玉為貴,多青玉、黃玉,且玉質堅硬,密度很高。俗說「翠玩水,玉玩油」,古和田玉一般油性大,玉面多呈現油膩感不沾水。這種玉材現已絕跡。如今廣義和田玉玉質多疏鬆、乾澀。且仿品一般也不會用和田玉,為降成本要用更差玉、石材。所以說,偽品過不了玉質這一關。
2.綹裂草根玉痴有博文專述了古玉的綹裂。玉裂只有三種,一是玉材的原生裂,這種裂痕直、深,邊緣多有崩,無沁色跟進。二是火劫裂紋,這種裂紋是人工燒成再染色,裂紋呈網狀,粗細紋交叉無序,極易辨識。但古代有燎祭習俗,也有火燒後的玉器陪葬品,唐以後多見。三是次生綹裂,無論是斜開片柴裂紋、牛毛紋、螞蟻痕(腳)、冰裂紋(博上有專述)均無法人工做出。
3.包漿是歷經千百年玉質成分溢出與地下礦物成分沁入的合成效果,人工強拋光產生的冷覆光與此截然不同,也易辨別。
高古玉收藏帶給人知識,也帶給人快樂。正因為真真假假,才有懸念,測評你的眼力,督促人們去探索、學習。假如高古玉件件貨真價實,象其它商品一樣,也許就會減少了收藏的動力和樂趣。
推薦閱讀:
※[轉載]梅霞道人談庫頭鬼及庫頭財:
※【轉載】時尚女郎
※[轉載]趙孟頫《三門記》單字高清版欣賞(上)
※【轉載】如何擇吉日吉時優生?
※【轉載】 讓你腿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