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陸瘦燕丨治療肩痹醫案一則

本文摘自《陸瘦燕針灸醫案·營衛不和肩痹篇》陸燕瘦簡介

陸瘦燕(1909~1969年),江蘇崑山縣人。出生於上海市嘉定西門外嚴廟鄉一個針灸醫師家庭。其父李培卿,育有6子2女,陸氏排行最小,因出嗣陸門,故改姓為陸,遷居崑山(有書記載陸氏出嗣舅家,純屬誤傳)。陸氏幼年精讀《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類經》、《針灸大成》等書。並勤練書法,字體蒼勁有力,自成一格。陸瘦燕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針灸學家和教育家。他少年時隨父習醫,得其真傳,18歲即在上海懸壺濟世,因針刺沉痾,屢見奇效,求治者絡繹不絕,成為一代名醫。他開創了針灸實驗之先河,還開辦了「陸瘦燕朱汝功針灸學習班」,在國內外針灸界頗具影響。「陸氏針灸療法」已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與會人士充分展現了陸瘦燕先生在針灸學臨床、科研、教學方面的學術成就,以及對當下針灸學發展的啟迪。

疑難雜症用「溫通」——治療頭面五官疾患(二)

肩痹,即西醫學所謂肩周炎,又稱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等。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常使病人肩部疼痛不適、活動嚴重受限,影響其生活質量。

案例

鮑某某 女 55歲 龍華醫院門診號 77292初診:1963年8月21日,年過七七,沖任脈衰,血海不充,脈絡空疏,營失涵濡之養,衛疏捍外之司,營衛失其諧和,遂至藩籬不固,為外來之風寒所襲,致左肩酸痛,抬舉殊艱,十指麻木,不時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余,脈細軟,苔薄滑,病屬內虛招邪,治擬和營宣絡。

處方:肩髃(瀉,左)肩髎(瀉,左)肩貞(瀉,左)巨骨(瀉,左)臂臑(瀉,左)曲池(瀉,左)合谷(瀉,左)腎俞(補,雙)

手法:捻轉補瀉,肩髃穴下用合谷刺,肩部加用溫針並輪流拔罐。

二診:9月20日,針治八次,抬舉漸利,唯後旋時仍不利,肩俞穴處有壓痛,腰痛亦減,以上法加減。

處方:肩髃(瀉,左)肩髎(瀉,左)肩俞(瀉,左)臂臑(瀉,左)曲池(瀉,左)合谷(瀉,左)腎俞(補,雙)手法:捻轉補瀉,肩俞穴用齊刺,肩部加用溫針並輪流拔罐。

三診:9月27日,針治迄今,日趨好轉,經氣得暢,營衛亦和,抬動亦舒利無礙,病已告痊,可停針觀察。

後語:肩痹之症,俗稱漏肩風,多發於中年以後的病者,一般多為筋肉的痺病。陸老治療,按治痹原則,多取局部穴結合循經遠取穴。手法多用捻轉補瀉法,以病在筋肉,故常用合谷刺、分刺。因病痹而經隧不通,故多加用溫針。壓痛處常用齊刺或揚刺,加用火罐。有抬舉不利之肩凝癥狀時,肩部穴輪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個。本例患者,屬沖任脈衰,經絡空疏,為外邪所襲,陸老治法,可以反映他在臨床上治療肩痹的一般規律。其中取腎俞,乃是病者兼有腰痛之故。肩俞,乃陸老治療肩痹病的經驗穴,位於肩髃穴與雲門穴中間。另有一肩內俞,也是陸老治療肩痹的常用經驗穴,位於肩俞下約一寸。在肩連前臂內側疼痛,抬舉不利,或有肩凝的癥狀時常採用。但以上僅是治療痹邪在於筋肉的治法。《靈樞·終始》篇中指出「(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若病邪入骨當用「致針骨所」的刺法。

推薦閱讀:

治療慢阻肺 切忌「見好就收」
[推拿]推拿操作常規>中醫寶典>中醫治療技術 正文
史上最全面地豬喘氣病診治及治療方案
絕經過渡期出血的診斷與性激素治療【轉藏】
中醫附院專家:中醫治療糖尿病有5大優勢!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