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失敗新政被廢除 為何京師大學堂得保留?

百日維新失敗新政被廢除 為何京師大學堂得保留?

2013年09月01日 14:4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邵純

分享到:

1人參與 0條評論

核心提示:光緒皇帝實行的新政都被廢除了,唯有新政期間辦起的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恐怕與孫光鼐有點關係。

本文摘自:《學習時報》2013年8月19日第9版,作者:邵純,原題:《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此校是百日維新的產物。光緒皇帝實行的新政都被廢除了,唯有新政期間辦起的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恐怕與孫光鼐有點關係。

孫光鼐是一位可愛的老古董。說他是老古董,因為他是清末的三朝元老;說他可愛,是因為他並非是冥頑不靈的老頑固,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問題上,他的思想能與時俱進,並且發揮了好的作用。孫光鼐1827年生於安徽壽縣,在科舉道路上一帆風順,年僅24歲時就中了一甲一名進士,力拔頭籌。但當時強手很多,究竟誰當狀元定不下來,只好由咸豐皇帝定奪,進行面試。孫光鼐被考核時,皇帝要他寫副對聯,為大清王朝歌功頌德。孫光鼐才思敏捷,輕鬆自如地寫道:

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民意,雍和其體,乾見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維羲皇堯舜;

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色,光華照日月星辰。

這對聯把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都巧妙地寫了進去,馬屁拍到了家。不過,從這副對聯中也可以看得出,孫光鼐駕馭中國方塊字的能力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咸豐皇帝一高興,孫光鼐便當了狀元。從此孫光鼐官運亨通,從1878年起孫光鼐給光緒皇帝當老師20年之久。這位老先生思想並不僵化,他贊同康有為變法的思想和行為,並且參加了醞釀維新變法的「強學會」。1898年孫光鼐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學務大臣,並負責創辦京師大學堂。他認為洋人「學校遍於國中」,所以「威力行於海外」,這種重視教育的見解相當深刻。

孫光鼐辦京師大學堂的宗旨是:「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未有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其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中學包羅西學,不能以西學凌駕中學。」當時孫光鼐已72歲,能承認西學的重要地位,已經很不簡單了。

孫光鼐確定了上述辦學宗旨後,還確定了「分科立學」「嚴聘教習」「精編教材」「慎選生源」「學用相符」等一系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辦學方針。慈禧太后扼殺了維新變法,對參與維新的官員殺的殺,撤的撤,對孫光鼐卻網開一面,這與他為官的圓通、做事的謹慎小心不無關係。孫光鼐還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是「欲能則學,欲知則問」,下聯是「守身如玉,守口如瓶」。這下聯八個字的為官之道,使孫光鼐在政治風浪中沒有翻過船,京師大學堂能保留下來,與孫光鼐這位沒有倒台的首任校長(當時叫「管學大臣」)恐怕有些關係。但是,在頑固勢力的包圍中,孫光鼐的日子並不好過,於是他急流勇退,稱病請長假,頤養天年去了。

孫光鼐任京師大學堂校長,總計不過380天。他離職後不久發生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重大事件,京師大學堂近於癱瘓。到了1902年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實為京師大學堂第二任校長。

張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長沙人,1874年中進士。此公與孫光鼐性格迥異,用現代語言來說,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適於幹事,不適於當官。1894年慈禧太后過60大壽,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到處搭彩棚、種花、奏樂,大肆鋪張浪費,馬屁精們無不為之大獻殷勤,而張百熙竟敢於上奏光緒皇帝,反對這種勞民傷財的祝壽活動,可見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敢說話的人。

1900年張百熙被派到英國擔任「專使大臣」,這一經歷使他對中國的落後、西方國家的發達有了深刻的認識。要改變這種差距,只有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為了聘請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張百熙經過多方考察後,認為此職非桐城派的領軍人物吳汝綸莫屬。吳汝綸生於1840年,是同治年間的進士,曾國藩的崇拜者,被稱為「曾門四弟子之一」。面對張百熙的聘請,吳汝綸以「年邁學淺」為由拒聘。為此,張百熙竟不顧自己是高官大吏的身份,在吳汝綸面前長跪不起,並說:「我為全國求師,當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張百熙做得比劉備三顧茅廬還真誠,吳汝綸被感動,只得應聘。張百熙在改革官制、財政和廢除科舉制度、主辦京師大學堂、創辦醫學和譯學館諸多方面都有貢獻。但是官場難於容納耿介之士,張百熙最終還是被排擠出局,以至京師大學堂內亂七八糟,一塌糊塗。

1979年顧頡剛在《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一文中回憶當年北京大學的狀況時說:「學生們則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學生一年要花5000銀元;當然,這樣的富豪子弟不多,大約不過兩三人。至於一年花千把銀子的人就多了,少說也有好幾十。像我這樣一年從家裡只能拿二三百銀元來上學的,就是窮學生了。在學校里簡直沒有地位。一些有錢的學生,帶聽差、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對讀書毫無興趣。那時的北大有一種壞現象:一些有錢的教師和學生,吃過晚飯後就坐洋車奔「八大胡同」(和平門外韓家潭一帶)。所以妓院中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這種壞現象是從清末保留下來的。那時在學生中還流行一種壞風氣,就是「結十兄弟」。何謂「結十兄弟」?就是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做兄弟,畢業後大家鑽營作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這個官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買來的,那麼鑽營費由十人分攤。」

在這些不學無術的教員中,不但有中國人,還有為數不少的洋人。到了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這種烏煙瘴氣的局面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責任編輯:高颺] 標籤:維新 京師大學堂 孫家鼐 北京大學
推薦閱讀:

TAG:大學 | 失敗 | 百日維新 | 京師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