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技術】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

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可導致前交叉韌帶從脛骨止點處撕脫,最終導致前交叉韌帶損傷。脛骨撕脫性骨折好發於8-13歲的兒童,單也可見於成年人,多由運動損傷(如騎車、滑冰等)或高能量車禍傷所致。兒童好發此病的原因可能是脛骨髁間棘部位骨質強度低於原始前交叉韌帶纖維的強度。

相關解剖

脛骨髁間棘位於脛骨內外側平台之間,包括內側與外側。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內側髁間棘上,內側半月板與外側半月板前角之間。在此部位還有橫韌帶通過,若髁間棘發生撕脫性骨折,則橫韌帶可能會卡壓於撕脫骨塊之間,影響複位。

分型

Mayer和Mc Keevers首先在1959年對髁間棘撕脫性骨折進行分型,分型依據為骨折移位程度:

  • I型:骨折無移位;

  • II型:骨折塊部分移位;

  • III型:骨折塊完全移位,又可分為IIIA與IIIB兩型。IIIA:骨折塊只累及ACL止點;IIIB:骨折塊累及整個髁間棘;

  • IV型:骨折塊完全移位,同時伴有旋轉;

  • 影像學

    標準的膝關節正側位片可發現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CT能夠更清晰地顯示骨折情況。MRI可用於評估半月板、軟骨以及其他韌帶損傷情況。

    治療

    根據骨折類型、有無軟組織嵌頓以及伴隨損傷制定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包括:

  • 解剖複位骨折塊、保證ACL纖維連續性完整,移除任何影響複位的組織如骨碎片、血凝塊、橫韌帶或半月板組織;

  • 堅強的內固定,允許早期鍛煉

  • 清除任何可影響膝關節活動的組織

  • I型骨折:使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固定後立即攝X片,了解骨折塊有無移位。此後每2周攝一次X片直至6周。之後拆除石膏,開始膝關節功能鍛煉,以免發生粘連;

    II型骨折:目前仍存在爭議,大部分病例需要抽出關節積血後行進行閉合複位。膝關節保持伸膝位可防止骨折塊移位。如果複位滿意,可在伸膝位繼續固定6周。如果仍存在移位,需要在關節鏡監視下複位並行內固定術。

    III型骨折:目前推薦的治療方案是關節鏡下複位內固定。固定方式包括克氏針、螺釘、縫線、帶線錨釘,以及最近新出現的縫線橋和張力帶技術。

    術後康復

    與ACL術後康復程序類似,早期包括關節活動度練習、閉鏈訓練以及肌肉等長收縮訓練;隨後逐漸進展至開鏈練習、肌肉等張收縮以及本體感覺練習。恢復運動前需要進行膝關節功能評估。

    來源:上海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 李宏雲副教授


    推薦閱讀:

    緊縮以後的加拿大技術移民政策
    美國公布光電晶元商業量產計劃!數據傳輸千倍提速,國產晶元市場前途堪憂
    這項技術沒掌握,你在籠子中一定心慌慌
    綿羊的試情與人工輔助交配技術
    技術小哥獻出一條腿 親測幾種最火的脫毛大法

    TAG:技術 | 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