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陰霾之下的濃妝艷抹
06-24
《金陵十三釵》:陰霾之下的濃妝艷抹
看過 這是一篇對電影《金陵十三釵》的評論
張藝謀又想衝擊奧斯卡獎了。這次拿出的是沉甸甸的歷史題材作品《金陵十三釵》,請來了剛拿了奧斯卡最佳男配的克里斯蒂安?貝爾當男主角。故事片雖然不是紀錄片,但歷史題材的故事片,本身必須承擔歷史真相的責任。導演在反映歷史的基礎上要駕馭歷史,這也是很難去權衡的。這樣的電影腳本拿在手裡,你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你要如何避免難以解釋的事實,如何讓這部作品的主觀藝術色彩蓋過它所反映的客觀時代,傳達的是一種精神,而非只是紀實。張藝謀顯然是在過一座獨木橋。左邊歷史的拷問,右邊「主旋律」的審查線。這次張藝謀撿回了自己的老本:以對大時代的小人物的刻畫,來反映時代的興衰盛亡。這樣的刻畫手法其實是中國開放之後的一個大的潮流,當集體意識被淡化,個體的命運得到重視後,電影的眼光也就與時俱進。 張藝謀就是在這樣的潮流中崛起的。如今他重拾這樣的手法,恰而可以避免在歷史真相上面的尷尬,因為任何時代都有英雄美人,都有蠅營狗苟。人性之永恆,任何故事不過是重複往事罷了。從這個角度上看,《金陵》無疑做得很成功。在面對戰爭,或是屠殺這個話題時,大部分的創作者都會想到去描寫戰爭之殘酷,所以你應該能想像到《金陵》一片中會有怎樣的情節:刺殺,槍殺,強姦,以及,中國軍人浴血奮戰。張藝謀不停地將血腥殘酷撒向熒幕,一次不爽,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再來……風聲鶴唳的時代氣息卻弱了許多,作為一個觀眾,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張藝謀掐著我的脖子,歇斯底里地吼:看!戰爭殘酷不!侵略者壞不!人性偉大不!對,我知道,這些我都知道,但是還有其他的呢?張藝謀小心翼翼地走過了獨木橋,回頭卻發現自己的腳步凌亂不堪。結構之整齊,故事之充實,掩蓋不了背後的蒼白,時代的瘋狂自有其根基,而張藝謀卻擅自用一個教堂,將故事裡的角色分成了兩類,教堂外是魔鬼,教堂內是天使。缺乏解構的結果,就是止於膚淺,一切的血腥,能表達的也只能是血腥。沒有緣由的瘋狂,缺乏掙扎的奉獻,只能賺取純粹的心悸和廉價的感動。說了這麼多壞話,還是說點好話:《金陵十三釵》的結局很出色。作為一名觀眾,我很害怕張藝謀再「血腥爆發」一次,幸好他沒那麼做,而是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這也恰好避免了歷史性的爭議問題,將自己的難處拋給了觀眾。從藝術上講,這樣做的效果也很好。夕陽西下,濃妝艷抹的「金陵十三釵」們如夢一般浮現,連陰霾的天空都充滿了和煦的陽光,這是這部陰暗的電影的最美的祝福。時代或安定祥和,或人心惶惶,或伏屍百萬,都不過轉瞬。讚歌從不響徹寰宇,而哀歌也不會連綿不絕。歷史的悲劇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若為之紀念哀悼,卻早已無暇。所以我們的歷史也一直都是遺忘的歷史,眼前的,尚且能追問,而遠去的,早已拋棄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我們的悲劇不在於具體的一次又一次的苦難,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難以理解。這是個永恆的矛盾。不去思考人性為何變得如此醜陋,永遠無法消除這隔閡。日轉星移後,種群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的殺戮仍然會一直存在。仇恨一直在延續。比如,你是否看到,那些怒火中燒地說要殺光小日本的青年,他們正在傳遞著這令人恐懼的火種。推薦閱讀:
※詩詞曲中的南京之美:金陵風景好,水木湛清華
※《金陵十三釵》入圍金球的N個理由
※《金陵文華》3紫金山
※金陵酒肆留別譯文及注釋
TAG: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