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4007期:為什麼只有不到10%的中國產婦享受到無痛分娩? 2017.09.07

2017-09-07 09:03 | 騰訊今日話題

導語

陝西榆林產婦跳樓身亡一事引發廣泛關注,涉事醫院和產婦家屬仍然各執一詞,事實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毫無疑問的是產婦在跳樓前承受了難以忍受的臨產痛苦,眾所周知,很多孕婦在生育過程中要承受最高級別的疼痛,而無痛分娩技術在中國應用也有一二十年了,為什麼絕大多數孕婦還是享受不到?…[詳細]

要點速讀

1

無痛分娩,也叫分娩鎮痛,就是使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的疼痛減輕(一般能將痛感控制在3分以內)甚至消失。

2

做無痛分娩需要麻醉醫生的全程配合,但麻醉醫生的人工費不高,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人手並不寬裕,醫院動力不足。

3

無痛分娩的安全性不需過度擔心,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生育文明。產婦可能會經歷最高級別疼痛,很多人怕疼選擇了剖宮產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鄧恩夫婦,寫過一本書叫《天空的另一半》。書中提到墨西哥的惠喬爾人認為生產之苦應該男女共同分擔,因此生產時,產婦會抓著一根綁在丈夫?丸上的繩子,每一次陣痛,她就會拉扯繩子,好讓男人也「陣痛」。

絕大多數男性都無法忍受女性分娩時的疼痛

而用相對客觀的標準來衡量,臨床上應用的疼痛評估其中之一的「長海痛尺」,將疼痛分為0-10分,共11級。

長海痛尺

一般來講,自然分娩的痛感能達到8分,還有10%的人在8分以上,甚至會達到10分。還有說法認為,產痛是除了燒傷灼痛以外,排名第二的疼痛。

正是因為有產婦和家屬恐懼生育時的疼痛,主動地就選擇了剖宮產。2008年,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剖宮產產婦中,有11.7%屬於社會因素剖宮產,也就是沒有剖宮產的指征,但是因為要擇吉時或者怕疼等非醫學因素選擇剖宮產。

其實除了忍痛順產和剖宮產以外,產婦還有其它的選擇

近些年,中國醫療機構對剖宮產的限制越來越嚴格,沒有醫學指征很難對產婦進行剖宮產。越來越多的孕婦也傾向於順產,可是生小孩這麼疼痛,而且現代醫學技術這麼發達,難道沒有不痛的方法么?

答案是有的,就是無痛分娩。無痛分娩,也叫分娩鎮痛,就是使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的疼痛減輕(一般能將痛感控制在3分以內)甚至消失。

無痛分娩一般分為非藥物類和藥物類。非藥物類包括精神鼓勵、水中分娩等等,但這些方法都不如藥物鎮痛。最常見的藥物類無痛分娩,即通過往產婦脊柱內注射麻醉藥的方式,麻醉掉產婦胸部以下傳導疼痛的神經,也就是「硬膜外鎮痛」。

隨著麻醉劑的誕生和無痛分娩技術的成熟,生小孩並不是非得痛不欲生

當然,無痛分娩也不是完全「無痛」,因為劑量和個體差異的原因,產婦們會有各種反應:感到三分痛、感到比以前緩解一些、能行走的分娩鎮痛,或是感覺不到任何東西。醫療媒體丁香園的一篇文章介紹說,一項美國2000年左右的研究顯示,大約有12%的產婦仍能感到疼痛指數大於3分的痛感。

並且,也不是所有產婦都適合做「硬膜外鎮痛」這樣的無痛分娩,例如,脊柱畸形及外傷、合併有脊柱結核及腫瘤、穿刺部位有皮膚感染、凝血功能異常等。不過,這隻影響極小部分產婦。

婦產專科醫院的無痛分娩通常做得比綜合性醫院好

在歐美國家,無痛分娩的普及率非常高。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報告,2008年,61%的美國產婦採用了無痛分娩。而據《新京報》報道,芝加哥洛約拉大學(一家頂級私立大學)的婦產麻醉科主任稱,2001年至2012年,洛約拉地區產婦接受無痛分娩手術的比率從75%上升到近90%。而在歐洲,無痛分娩普及率最高的法國,也達到了將近八成。

最近兩天,有媒體報道說,中國只有1%的產婦能享受到無痛分娩,這個數據來源是2004年《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無痛分娩率有了一定提升,2015年,國家衛計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快樂產房,舒適分娩」項目,活動的稿件中透露,據估算,中國無痛分娩不到10%。

無痛分娩技術發展的已經比較成熟了,為什麼絕大多數中國產婦還是享受不到?

醫療機構沒有動力推廣和使用無痛分娩

做無痛分娩需要麻醉醫生的全程配合,給麻醉醫生的人工費又極低,同時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人手並不寬裕,並且無痛分娩在很多地區還未能進入醫保,這些原因都導致無痛分娩在中國的使用率偏低。

《財經》雜誌曾報道,很多醫院不提供無痛分娩,經濟因素是重要的原因。醫院做無痛分娩不掙錢,以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為例,分娩鎮痛耗時4-10個小時,按照北京市衛計委的規定,無痛分娩技術費用做一例200元,鎮痛時間超過2個小時,每小時加30元,所以一共不到500元。而無痛胃腸鏡在各地都很火爆,原因是半小時就可以完活,人工費可收到140元。

並且很多醫院的麻醉醫生本來就人手不足,處於連軸轉的狀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麻醉科醫生周祥勇曾在接受央視《焦點訪談》採訪時說:「按照歐美每萬人需要2.4個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應該配備30-35萬名麻醉醫生,而實際情況是,中國的麻醉醫生只有8-9萬。」。缺口高達20餘萬。

很多麻醉醫生都處於滿負荷工作狀態

不只是中國,在亞洲,麻醉醫生的待遇和人數都要比歐美低。據《新京報》的報道,美國麻醉醫生的人均數量是日本的2.5倍。而根據日本產婦人科醫會的調查,日本的無痛分娩普及率雖然逐年增長,但仍然很低,2016年才到6.1%。

另外,如果鎮痛後,宮縮不好,使產程變慢,還要進行干預,會增加護士的工作量。另外,原來產房裡通過產婦的叫聲可以知道產程的進度,現在無痛分娩產婦的情況得靠勤查,無痛分娩的產婦個個都需要打點滴、吸氧氣和做胎心監護,助產士還要監測產婦的血壓和心率,同時監測孩子的胎心和宮縮的強度,隨時關注產程的進展,如宮口開了多少。很多地方的產科人手本來就緊張,這又無形中增加了助產士的工作量,可以說整個醫療模式也改變了。

無痛分娩的麻醉費用不到500元,材料費用400元左右,加起來不會超過1000元,但是這部分費用在大多數地區醫保是不能報銷的。1000元在很多城市人眼裡不是大錢,但很多產婦和家屬在選擇時會有費用上的考量。

無痛分娩的安全性不需過度擔心

《南方都市報》曾報道,麻醉領域曾專門進行過無痛分娩的調查,結果發現知曉率極低,僅20%左右的孕婦知曉無痛分娩。還有一些人,就算是知道無痛分娩,還是不會選擇,因為擔心藥物鎮痛會對胎兒和母親產生不良影響。

事實上,無痛分娩的技術並不複雜,跟剖腹產的麻醉技術差不多,不會造成胎兒畸形發生率高、智力低。

復旦大學婦產科醫院麻醉科主任黃紹強在接受《解放日報》採訪時說:「無痛分娩應用的硬膜外麻醉,所用濃度只有手術麻醉時濃度的 1/5至1/10,到達胎兒的劑量微乎其微,作用幾乎可以不計。」

另外,很多產婦顧慮使用無痛分娩是否會影響分娩的過程。實際上決定分娩過程是否順利主要有四個因素:產力、胎兒大小、產道(骨盆等)及產婦的精神狀態。分娩鎮痛技術對胎兒的大小、胎方位和骨盆的大小沒有什麼影響,只會對產力和產婦的精神因素造成一定的影響。客觀來說,無痛分娩會造成產力變弱,但這個過程可以使用催產素來進行調節,整體來說,無痛分娩技術並沒有增加難產及剖宮產的風險。

無痛分娩對二胎全面開放的今天,尤其有現實意義

而對於分娩過程不順利或存在合併症的產婦,比如胎膜早破,或部分對產痛十分敏感的女性,由於劇烈的宮縮痛,已經2-3天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在分娩過程中,體力和精神都處於極差的狀態,分娩鎮痛可以暫時將產婦從陣痛中解救出來,在這種狀態下,能夠充分休息哪怕半小時,對分娩的順利進行也是有極大意義的。這一緩解過程,也可以降低產婦對剖宮產分娩的期待。

美國妊娠協會也列舉了無痛分娩可能存在的風險:可能會導致產婦血壓突然下降;產婦可能會由於脊髓液滲漏而產生嚴重頭痛,但不到1%的女性會遇到這種副作用;發抖、耳鳴、背痛,針頭插入處感到酸痛,噁心或排尿困難;極少數情況下,注射麻醉藥的區域可能出現永久性神經損傷。

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生育文明

在19世紀,世界上首位操作了無痛分娩的英國產科醫生辛普森就曾經斷言:「醫學界一直反對使用分娩鎮痛,但作用不大,我們的產婦一直在給我們施加壓力,分娩鎮痛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然而到了21世紀,無痛分娩對於很多中國產婦來說仍然是個奢侈品。這不僅是醫院有沒有動力,家屬擔心是否安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觀念問題,該不該為產婦減輕痛苦。

在傳統觀念中,很多醫生、家屬甚至產婦自己都認為,「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忍就過去了」。在無痛分娩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今天,這個觀念不僅過時,也應該被糾正了,女性可以選擇無痛分娩,為什麼還要承擔巨大的疼痛。

不要再讓女性在生育時承擔本可避免的痛苦

美國婦產科學會認為:「分娩造成了大多數產婦劇烈的疼痛,媽媽們要求減輕分娩中的疼痛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臨床指征。無論何時何地,在有臨床指征而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減輕疼痛的措施是義不容辭的。在我們醫生的眼皮底下讓產婦經歷如此劇烈的疼痛而不給予已經被證實是安全有效的鎮痛治療是不人道的。」

無痛分娩技術應用確實存在著一些現實難題,但這些難題並非不可解決,難題不是擋箭牌。就像社會學家李銀河所說的那樣:「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

結語

推薦閱讀:

無痛分娩丨超過85%的歐美媽媽都選擇的分娩方式,你還沒聽說過嗎?
為分娩痛降級,除了打無痛針,下面十大減輕疼痛法,施行也有效
Ella近日水中分娩,你也想試試在水裡生孩嗎?
無痛分娩對孩子和孕婦有危害嗎?為什麼國內全程無痛分娩沒有得到普及?
產婦痛的死去活來,丈夫卻拒絕無痛分娩,原因竟然是...

TAG:中國 | 分娩 | 產婦 | 國產 | 享受 | 無痛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