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族固教——族教二象性的實現與展望
以族固教
——族教二象性的實現與展望
作者:邁克爾·杜雲霄
一、 對全面現代化的一些看法
在21世紀的今天,社會現代化和憲政民主轉型問題日漸突出,普世價值觀已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同時,作為「宗教的世紀」,當下社會對於宗教的思考、變遷、定義的探討和研究層出不窮。
司馬南說過:「宗教的問題很複雜,比如佛教,它怎麼有那麼廣泛的信眾?中國有一億人信佛,因為最上層是哲學,到底層是民俗,所以大到佛教的大學者,下到農村燒香的老婆婆,他們都信佛教,但是信的東西並不是一回事。」因此,個人體驗和生活領悟顯得格外重要。根植於心的才是信仰,一個人歸屬某一宗教不表示有正信,況且都受地域人文大環境的影響「裹挾」。而僅僅擁有宗教知識和宗教觀念,沒有宗教體驗和哲學思考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宗教信徒。我們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追尋生活的價值,而不是為了某種價值而生活!作為時代的神經,信仰服務於人的心靈,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深深的根植於社會民眾之心。信仰的價值不以時代變遷而轉移,對於營造自由公平正義與愛的環境有重要意義,承載著人的終極關懷。
「伊斯蘭教」源自阿拉伯語「伊斯倆目」(阿拉伯語:?????),「伊斯倆目」一詞,源自「賽倆目」(阿拉伯語:????),意思是「使順服、促進和平、倡導和平」。因此,「伊斯蘭教」正確地解釋應該是「和平的完美的生活制度」。顧名思義,伊斯蘭教的經典教義的內容包括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宗旨是「敬主愛人」,即服從安拉(真主)的意志,主張人類和平相處,各自和平建設自己幸福的家園,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古蘭經》中曾明示凡信造物主與行善都會有上帝的恩典。如 「信道者、猶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並且行善的,將來在主那裡必得享受自己的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2:62),「信道的人、猶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凡確信真主和末日,並且行善的人,將來必定沒有恐懼,也不憂愁」(5:69)。可見只要心向上帝(真主)而且行善就會得道真主的恩惠,當然這個決定權歸於造物主(真主)。作為天啟經典的《古蘭經》是真主(上帝)下降世間的真理,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但在伊斯蘭禮儀制度中的「人造教法」及眾多派別教條卻有值得商榷之處。在現代社會中,伊斯蘭要發展,教門要與時俱進,需要重啟教法創製革新之門。
一個正常的社會,宗教擔當著維持社會基礎性秩序的功能。作為普世信仰的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向來很注重結合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簡單易行而十分「現代化」的宗教。根據伊斯蘭教義,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而是涵蓋了諸多社會功能。在現世社會功用上,需要發揮社團互助功能,最終目的是提升民族自尊心,鞏固信仰的土壤。既然伊斯蘭是完美的,那麼妨礙拘束自身發展的「怪圈障礙」自然要打破。通過去意識形態化,樹立獨立思考,思辨圓融而不因循,展現和平中正的伊斯蘭信仰。
宗教是一個文化整體,信仰是一種行為;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人類最原始的科學。在宗教發展中,宗教常使用哲學思維的方式與哲學語言來論證其教義。哲學思維是理性、邏輯地觀察、宏觀的分析,而單向度的信仰視角會讓人一葉障目、因襲僵化教條思維,單純研究某種宗教獲取的知識永遠是片面的,宗教的對比和交叉換位才是最有益的。因此,必須要把這種宗教知識轉化為一種學術的語言,把宗教的思維轉化為一種哲學的思維,或者是學術的思維。
國人在教育領域向來講究寓教於樂,因而強調幽默中帶有思考。而宗教經典往往是隱晦難以直白的領悟,這需要我們善於捕捉「亮點」,並將思想理念和諧地溶於生活,對於如何理解上帝的預定論與人的自由意志很有啟發。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都經歷著肆意揮霍神賜於他的力量和青春,都有不同的個人體驗,隨著時間的消耗及思考,至到達到對於人生的領悟。通過思考自身的「社會與生活」,活在當下的個人實踐,也許能夠給予我們的人生和世界的改變。
人們對自由意志最簡單地理解是具有一種社會性的,即事業錢財工作等範疇下的這種社會性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作為一種社會性個體選擇,在實踐達到這種意志的過程本身,絕不是依靠什麼奇蹟,而是人的努力。當所有人都達到了帶有一定的自私性的自由意志時,社會將遭到損壞而變得混亂。相信造物主上帝視野中所理解的最和諧的自由意志絕不是那種自私的、自我的,而是對他人的祝福,對他人的一種人文關懷,只有這樣的自由意志才是最為美麗的也最為和諧的。
縱觀宗教發展史,宗教是從早期少數信仰者到形成團體組織、教團進而不斷擴大的,但隨著宗教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中宗教已呈現制度化宗教現狀並在模式上已落後於單純的信仰本質。宗教現代化就是非神聖化、非神權化,將信仰從「制度化的宗教」中釋放,回歸到個人領域與生活本身。表現在社會變化方面,是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擺脫制度化宗教的羈絆,社會種種制度日益理性化,而對於宗教本身而言,宗教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
對比經典與現狀而看,宗教給我們的方向是沒錯的,錯誤在於路徑。傳統宗教的方法和路徑是無法得到實現的,我們要有一條新的可能現實地去達到的路徑。由於現代化進程中的宗教已處在一個轉折期,信仰的模式需要符合時代精神,信仰者通過個人體驗與社會實踐,加強對神學、精神哲學的研究和文化思考。信仰自由的前提是自由信仰,信仰回歸個人領域,經過宗教對比與哲學研究,開展一種新的全球化信仰體系思考。
社會本來就是多元的,世界因百家爭鳴才精彩。生活在多樣化社會當中,作為「信仰的中國人」不僅是實踐於穆斯林社區(或回坊為核心的回族社會),而且在文化多樣性社會,更需要在政治大環境中成長起來。信仰自由須有自由政體保障,所以有信仰之人必先爭取信仰自由。由信仰可聯繫到自由政治,信仰和政治環境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關係,權利和信仰自由都是爭取來的。針對當前現狀,寧夏大學馬建福老師曾說:「生活在當下,推動宗教是宗教人士的義務,消除誤會,減少摩擦和心理間距是社會文化工作者應竭盡全力的事情。」因此,廣泛開展文化建設,進行思想領域的開拓與互動交流是當前亟需的。
社會發展向來因開放而發達,因保守而落後,如果真想發展弘揚民族事業與教門,必須衝破狹隘的民族、「教門」思維,擴大視野與格局。摒棄大一統史觀,樹立多元史觀,培養獨立思考,全方面了解回回人、回回歷史乃至中國社會、世界局勢,樹立起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手抓的「宏大教門(廣義概念的教門)」,建立族群共同體與信仰的現代人文關懷下的有效結合。為了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是人類開展教育的終極初衷,回顧明清時期回儒的興起,無數先輩前赴後繼的不懈努力,其根本是為了民族發展與宗教傳承、爭取話語權和文明對話。
本著《古蘭經》中宣示的「你們當全體堅持安拉的繩索,不要自己分裂」(3:103)的原則,整合族內教內力量凝聚民族軟實力,避免窮枝究葉下的之嫌和無休止地爭執分離!為避免局限於宗教爭論、歷史無知的狀態,「國子學」決定走學術路線,在「回族學」範圍內,沒有教條式的「一言堂思維」限制。避免常人的「盲目、無知」和某些學者的「學閥氣」,開展「學在民間」,通過對書本知識、社會知識的不斷學習,去實踐「愛智求真」獲得真知。
雖然民族這個概念伴隨民族國家而誕生的,但族群畢竟早已存在了上千年,以族群為背景的族群之間的關係模式一直存在,有著不可抹殺的集體性記憶。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不過國家對族群的重新架構,一些政客為達成某種目的,運用權力有意加入「話語霸權」的成分,進而編造出偽學術唯科學的所謂理論定義。為了避免政治化、宗教化傾向,我們可以走學術路線,定位為「學在民間、客觀謹言的平民學術」。
在民族復興事業的道路上,一時之間可能還達不到民族事業的高度和把握方向,我把這個理解為追求「真」的一個過程。我們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將來如遇到爭議可求同存異,採用「羅伯特規則」共效群力;總之為了「民族復興事業發展」各盡本職、用心協力各行所能。我們在努力尋找中覓真知,探尋過程中發展自己,民族文化軟實力(文化事業和宗教文化)的發展就是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有大成就。
二、 樹立智慧的理念和實施模式
1、緊抓互聯網自媒體發展機遇
在信息時代,與傳統媒體不同,新興的自媒體不必像傳統媒體那樣接受審查制度之類的繁瑣桎梏。自媒體時代的優勢在於其活力,此刻必須強佔某一領域陣地,走專業化道路,深挖鑽研。難在有內容原創性,一旦形成團隊「產業鏈」,自然將來能夠擁有話語權。
曾經的我像鄭益朵思提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虔誠」》筆下描述的那樣,在那個時刻我的心境時常被「憂教憂族」引發的種種擔憂而牽扯。後來,一直在讀書、思考著今後應當如何應對當下社會的種種變遷,直至內心漸漸已「走出社區思維困境」。如今,筆者看來信仰是個人領域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人體驗,不應當把「狹義的宗教儀式和思維」作為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民族文化包含無數先輩的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所有智慧結晶,包括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譬如中華文化包括儒釋道,甚至還有回教、耶教的影響,民族文化和國家軟實力的範圍涵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積蘊和現代人文。我們「作為一個信仰的中國人」,應當本著「廣義的宗教本原」精神實踐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暗美的伊瑪尼」還是「明揚的教門」,這兩種宗教實踐不應成為我們分歧的焦點。
中國有14億人,我們的倡議與理念未必能夠得到每個人都認同,單就把我們的理念傳達給千餘萬回回人和為數兩千多萬的中國穆斯林,這其中需要做的工作就有很多。今後我們緊密結合起來,以回回國子學、端莊文藝、讀一齋等平台為核心的民間學術團體,在多元社會互聯網自媒體時代發展是大有可為的。
2、民族文化發展才是民族出路
回族文化源遠流長,有很多精髓部分需要研究發掘,並發揚出來。因此,需要加強回族學研究學習,充實自己,因為只有當文化被本族群吸收接納真正屬於回族大眾了,才是標準的回族文化。隨著回族學研究的積極開展,以及民間文化人士進行的細緻而大量的發掘整理、加工、拓展、發展、創新,在回族文化傳承當中需要保留鮮活、生動的文化特色,反映出時代氣息,使之內容符合時代的要求和社會變化。
對於宗教,我們有著各自的認知,畢竟多數人不是教法學、宗教學專業,而且在這個領域即便是宗教人士亦是很難達成完全一致,所以我主張在「回族學「學術範圍內開始慢慢做。為了民族復興事業上的和諧發展,我們暫且把對於我們不能很好駕馭的宗教放到一邊,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共同民族事業發展進步添磚加瓦。況且,在宗教方面現參與做的人已頗具規模,有很多阿訇和眾多網站,而民族的語言及文化發掘傳承的極少,甚至丟失盡飴,卻無人問津。因此,我們有責任去發掘它宣揚它。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信仰是自己的,屬於個人領域;而文化是屬於全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發展一個民族,必然要發展她的文化。信仰與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兩個支柱,如一個身體健全人雙眼缺一不可。不能過分偏向宗教忽略民族文化傳承,當然也不可忽略宗教信仰,需要二者並重、相輔相成,而非死搬硬套。社會自然是需要信仰的,有信仰的人可以藉助信仰更好更快地控制自己的內心,同時也是督促我們一心向善,幫助我們精神專註,心靈平靜,並切身地來通過行動改善周圍社會。
回回國子學通過發掘先民的語言,除了證明並讓外界知道,回族是有語言的;讓回族同胞了解到自己的母語,不再將回族母語誤解為是漢語甚至阿拉伯語....更是藉此推動回族文化的復興發展。而且對缺乏多元史觀的國人,也是一次有意義的文化多樣化的展示。我們所做的是回族除過宗教信仰還有語言歷史文化等。在復興回族的道路上,需要開展語言、舞蹈、音樂、繪畫書法、武術、回醫學等領域,來繼承發揚回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在民族文化復興事業上,需要法律、金融、文學、土木工程、IT、商貿、教育等各行各業的同胞參與其中。
學術因開放而發達,因封閉而落後。縱觀歷史,凡虛心吸納、開放包容的歷史發展時期,穆斯林就會為全人類奉獻出宏學巨著,在醫學方面如伊本·西那對於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等國醫學吸收接納而成醫學巨著《醫典》。此後在以《醫典》為藍本發展而來的回醫學發展史中,有被譽為回族醫學四大名著的《飲膳正要》、《海葯本草》、《瑞竹堂經驗方》和《回回藥方》。此外,唐代鄭虔著《胡本草》、段成式(803-863)《西陽雜俎》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了大量西域醫藥知識。在醫學探究方面,委實不應該把中西醫分開對立,不論中醫、藏醫、苗醫、回醫、西醫、傳統醫學或現代醫學,實際上只有一個救人的醫學!中國「青海回醫藥研究會」曾對醫學發展道路上提出建議:「希望我們新生代的穆斯林醫務人員需要立足現實,效法先賢,以一貫之,集納所有治病良方妙法,不分苗醫藏醫、何論魏晉,尚「凡病皆有葯」之聖訓,倡「基因組化納米刀」之精準,避「中西孰優孰劣之爭」、潛心修學、繼續篤學明志,闡釋醫學乃仁學之奧義,以行動樹義理,以醫術盡主道!」這句話用在整個復興事業中同樣很好。
當前最嚴重的問題是大眾不了解歷史,盲目迷信權威,並以他者視角的文獻及自己的錯誤見解去認知本民族。面對回族文化的式微,我們這代人由於都沒做文化復興方面的工作,文化的斷層使得我們對回族傳統文化接觸較少,因此為復興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每個時代都各自的使命,我們的當下工作就是總結經驗,雖然前途光明但未來的道路充滿了曲折,現在所做正如劉瑜先生所說那樣:「懷絕望之心,行希望之事」去為後輩繼承這個事業做好準備工作。
相信經過大家努力,我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專註、努力最終會凝聚、固化一個嶄新的文化軸心!通過所有的領域的努力發展及資源整合,最終將使回回人在「文化邊緣化」和「同一化」的境地中峰迴路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平靜的傾聽來自各方的聲音!哪怕刺耳,即便無言之鑿鑿之據,也不要做大加撻伐之功,做好自己便是!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讓普羅大眾(不分國界、民族、信仰)了解回回國子學、回回醫藥學(元代置廣惠司,設回回藥方院和回回藥物局,明清有回回太醫院)、回回御香局、回回司天監(欽天監)、回回炮手總管府(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回回哈的司(相當於伊斯蘭教協會)、回回建築學、回回武術、回回民族學等諸多相關的文化歷史及學術研究,立足當下,秉持傳承歷史、吸收多元的治學精神,抱以穆斯林衛心、衛性、衛德之積極入世態度,五功之餘,多行善事!風聲雨聲讀書聲事事關心,多做為國、為教、為民有益之事!何慮耳邊嘈雜…,共勉!
我們的當今任務是求發展,不是搞對立衝突。沒有科學文化知識是愚昧無知的、沒有前途的,在追尋信仰的同時謀求如何在文學、科技界、醫學界以及商界和政界立足是真主賦予我們的責任!
三、新時代未來發展展望
作為一個中國公民,一個信仰的中國人,應當是一個對家庭、社會、民族、國家、宗教有貢獻的人,同樣應該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
宗教現代化作為文化復興的重要環節,是民族復興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幕。我們的理念是不普及伊斯蘭「教派教義」,不討論伊斯蘭教法,只普及伊斯蘭歷史,只討論伊斯蘭的現狀,以當代的角度來解決當下的問題,走一條現代化的道路。就像馬雲飛阿訇所說:「《古蘭經》作為一部啟示錄經典,屬於純粹的信仰範疇。.....作為現代社會重要標誌的「政教分離」制度,本質上是為了更自由地信仰宗教,而不是消滅宗教,現代社會與宗教並非格格不入。」
我們的使命是為各族穆斯林和想了解伊斯蘭的朋友服務,內容是包含了民族學和宗教學的民族文化整體。雖然我們國子學創立以來,主要想在回回語、回醫學這類民族頻危文化方面有所建樹,但在回族歷史、服飾、武術、歌舞、書畫也都需要去發掘發展。
在普及宣傳和樹立理念當中,我們的立足點和方向以回族學和宗教學(以純學術角度,從社會學、心理學等多視角出發,不爭論某教某派某某是與非)為回族、維吾爾為主的民族共同體文化發展和各族穆斯林宗教信仰指引明燈。從民族實體看,關注的範圍涵蓋伊朗語後裔的回回人(回族、東鄉、保安)和塔吉克人,還有維吾爾人為主的突厥語穆斯林,這個實際上還涉及到了邊疆問題;從宗教方面看,自然還要涉及漢族穆斯林、朝鮮族、滿族穆斯林等。
人格與國格重疊,個人與國家一體,國家的強弱興衰與每個國民的榮辱緊密相聯。國家發展與民族文明建設,需要眾力,需要社會與民眾支持。在一個文化多樣性的社會,能夠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也只有這樣的兼容並蓄和尊重寬容,才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強大之所在。
一個群體或個人命運的方向走勢,當然歸根於很多的因素,然而只有自身才是命運好壞的內在因素。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少年強則中國強」,顯然個人的成功也是為民族作貢獻,每一個人都做一點,整個社會格局就撐開了,國民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指日可待。空間和時間是爭來的,學習先學好生存的事情,關注生活本身才最重要,在其後才有餘力再論其他。
任何國家的公民如果藐視自身的合法權益的話,就等於對國家的背叛。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義務去維護社會秩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這樣才是國家、社會通往良性循環軌道的發展機制。民族事業的發展,以民族文化(實際上涵蓋了宗教)為主導,以復興民族為最終目標。政治方面,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力爭民族權利、信仰自由。在族群生存發展之路上,馬建福先生曾作出定義:「一個群體是否優秀,要看他們的精英階層的同領域接軌問題。如果回族的確有大量人才在國家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影響力足以帶動全部。譬如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等的佔有比例。這些都是現如今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衡量標尺。如果沒有,同樣沒有未來.......一個群體的對外交往越頻繁就越有眼界和生命力,反之自我育苗能力差而自願被淘汰。意識是在互動中加強的,那些擔心交往會被同化的假設都是偽命題,我們看看全球化時代的今天,為什麼有些群體被愚弄欺凌,就是因為自我改良的空缺。古有北魏孝文帝、再又明治維新,後有改革開放。回族的今天所面臨的瓶頸就是強迫式的改革是否能夠付諸行動。傳統回族強調物質層面,沒有錯。但是一定要「修渠引水入田」,豐富精神,所有群體成員的精神思路和開拓之道。」
今後我們務必矢勤矢勇繼往開來,通過發揚「回儒」先輩的開拓精神,開啟這個時代的「創製之門」,實現民族復興和宗教現代化。我想在不遠的將來,具有文化多樣性的(回族及新疆各族穆斯林)民族文化能夠齊放異彩,能夠塑造成為堅實而有活力的「本民族文化軟實力」整體。希望團結其他各族穆斯林和非穆的同時,通過中國56個民族中10朵「伊斯蘭蘭花」的不懈努力,在繼儒釋道之後,真正成為影響中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和話語地位。
推薦閱讀:
※彭勁秀:實現農民、地主雙贏的台灣和平土改
※理性實現感性
※按一個穴實現:美容、健脾、補肝腎(三陰交)
※如何在Excel中實現工作日的計算
※乾貨:七大法則實現完美現場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