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天人合一境界

2015年04月13日 08: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13日第725期 作者:韓慧英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語出自《周易》之《大象傳》,其文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講演,以此勉勵學生,後即成為清華大學之校訓。世人對此二句的解釋,常看重其為士大夫德性風範的方面,然筆者以為,《乾》《坤》兩卦作為《周易》中卦象最為特殊的存在(唯一的純陽和純陰之卦),其在整個卦象體系中既代表了陽之範疇與陰之範疇,又代表了超拔於人類社會的天與地兩個概念。基於此,《大象傳》對於《乾》《坤》的解讀勾勒出《周易》中所蘊含的具有原始象徵與本體思維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是《周易》的首卦,其精神也直接代表了《周易》的精神,究其根本,則是強調人在天地之間要奮發有為,進而在此基礎上人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明本心般認知天地所賦予之特質。《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大道之中所謂的「善」是一種普遍性的自然指向,人與物一樣,皆秉賦天地之間的善性而成之,但人之性與物之性又存在差別,即在於人能夠體認與覺醒自身所蘊含的這個中善之源,從而成就不同於萬物的「人性」。因此《易傳》的人性觀念可以表述為:人之性秉賦於自然,與物之性同而為善,不同在於物不知其善,人可自知其善以成就。但是僅有自覺意識還不足以保證人認識自身的善並實現之。在這種情況下,「自強不息」就成為人們的首要選擇。只有自強不息,才能夠實現自我覺醒,從而發揮自身的善良屬性,成就自身的善良品格。人能以「自強不息」的態勢與精神去發揮與完善這一人性起點,而物卻無法做到。正是基於這種區別,人具備了物所沒有的人倫屬性。所以,「自強不息」在《周易》里成為人類覺醒與人性建構之路。具體而言,「自強不息」在品德展開上表現為三個維度。一是自覺性。既然我們的善秉賦於天道,那麼效法天道的「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即「自強不息」,也就是自我覺醒便成為了一種必然選擇,這種品德的實現原動力來自於人類自身,也只有通過自我努力才可以實現這一品德。「自強不息」表明人類善良本性的顯示是一種品性的覺醒,而非規範約束的結果。二是過程性。人類完善自身的品德需要自強不息的精神,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自強不息」是一個過程性的表述,它是一個手段而並非目的。從原始的《周易》精神看,人類品德的進步最初是以天地之道作為衡量標準,而隨著人類自身認知水平與道德修養的雙重提高,人們不再簡單地效法自然之天地,開始將天地之道進行部分知識化的描述與解讀,以期更為準確地認知天地之道。在此背景下,「自強不息」代表了人類在不斷契合天地之道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自我修正性,與之相對,「厚德載物」則強調人類在契合天地之道的過程中品德與社會公共道德的融合性。只有將「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種品德相連,並視為一個整體時,人們才能夠真正理解何為自我覺醒。三是發展性。「自強不息」的「不息」表明這種品德(當然也包括「厚德載物」)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也是對於自身覺醒的一種規範。「自強不息」是連接人類社會與無限宇宙的一座橋樑: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在「自強不息」的引導下實現自我覺醒;但同時,宇宙是無限的,天地是無限的,人類的自我覺醒也只能是效法天地之道。「自強不息」無法變更甚至縮小自然屬性的天道與人倫屬性的人道之間的巨大張力。因此,《周易》中對於自然宇宙的表述並非說明人們已經或者能夠認知自然,更從未妄想征服自然,其所強調的是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是天道的部分實現。因此,「不息」者表明人們不可能完全認識宇宙整體。只要人們有所「不息」,日新之謂盛德,那麼在人道的每一步前進相較於既往依然是一種進步,這種進步就是自強的最佳實現。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們常把「厚」解釋為「厚實」,比附「坤為地」之屬性,這沒有什麼問題。但僅僅以一種角度去理解「厚」,又未免以偏概全。筆者以為,對「厚德載物」的理解,首先必須與「自強不息」相聯繫,這是準確理解二者的前提。如果說「自強不息」代表了一種人類覺醒過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那麼「厚德載物」則代表了一種反省精神,除了提醒人類要清楚了解自身知識相較於無限宇宙的局限性,同時也是人類為追求進步,更新自身品德之後的具象落實。「厚德」與「自強」一樣,首要表現為一種自覺性的道德約束,厚德是自厚其德,在自身厚實品德的觀照之下,方可獲得「載物」之機,方可有「厚他人之德」的可能。當然,「厚德」也並非完全同於「自強」,以「載物」為訴求的「厚德」,其客觀條件不同於「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發起者為修德者自身,儘管在「自強」的過程中也會受制於各種條件,但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厚德載物」的出發點則是客觀事物,「厚德」與「載物」並非充要條件。簡言之,「自強」必可「不息」,「厚德」未必「載物」。如果說「自強不息」表現了天地之道的宏大與深遠,那麼「厚德載物」則更為明確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為的方面。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厚德載物」?首先,「厚德載物」強調敦厚之「厚」。厚德的目標是效法地的品德,而地載養包容萬物,展現了敦厚的精義。因此,人性不同於物性,人類不同於機器,人們要學會寬容。其次,「厚德載物」隱含的是後得之「後」。「厚德」也就意味著「後得」。過分的「自強」觀念容易使人迷失自我,進而在過分競爭中走向混亂。而「後得」者因其後而得,如同一列火車,每一站都有自己的風景。再次,「厚德載物」要求等候之「候」。「載物」需要「厚德」,但「厚德」並非一定能「載物」,此間次序不可混亂顛倒。對於增益品德的訴求只可進行自我進步提升之要求,而不可自認德之厚足可載物。德之厚是應然之狀態,物之載是實然之狀態。應然契合於實然固然為理想,但當應然不合於實然時,人亦不可妄自菲薄、怨天尤人。只有「候其得」之安然,方可有「載其物」之從容。「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結合直接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天地之道基礎上構建自身人倫之道的特質。在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視域中,人倫之道不過是天地宏大宇宙的部分投射。當人們仰望星空時,既要感慨於自然之偉大而孜孜以學,又要回首自己的品德修養以期可以承擔「參贊天地之化育」的職責。(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中心)責任編輯:王寧
推薦閱讀:

超萌無腿豬借輪椅行走 自強勇敢打動網友(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怎樣欣賞外國詩(許自強)

TAG:境界 | 自強 | 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