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要親密不要疏離
文章來源:《心理月刊》
編輯:遇苓採訪/文:Consuelo專家支持:丁力
【導語】親密是我們的剛需。和我們一起了解是什麼讓我們親而不密,以及如何突破疏離的堅冰,在伴侶關係中營造溫暖的抱持和有如陽光的親密感。
【正文】
親密是剛需
對於很多伴侶來說,親密感是剛需,就像我們對於房子的強烈需求一樣。這是伴侶間一種溫暖的心理的感覺,有如燦爛的陽光包圍著我們,也像母親的抱持,給予我們信任和安全感。
結婚4年的李欣就一直在向老公要這樣的親密。「我們兩個人一直親而不密。」她的閨蜜提醒她:你老公居有房出有車食有魚,高高帥帥還挺顧家,應該知足了,可是她覺得,兩個人要一輩子在一起,親密,就像空氣之於呼吸一樣,不可或缺——雖然她知道,很多伴侶不親密,也不冷不熱、不咸不淡地過了一輩子。
當我們在伴侶關係中要親密時,我們到底在要什麼?「我們對於親密的需要可以追溯到我們的生命早期和童年。」北京林紫心理諮詢中心主任丁力說,「我們渴望在伴侶關係中再次重複被母親無條件接納和熱愛的心理需要,同時滿足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
「如果我們來看一個伴侶關係的雕塑,親密就是兩個人面對面,能夠在一起和諧共舞。」心理諮詢師史宇說,「確實,女人對親密的需要,在兩性關係里更加強烈。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女人是家庭傾向的,她需要不斷地確證愛與被愛,用親密感確定安全感。」
史宇認為,當一個女人在關係里要親密,她要的可能很具體:要關心,要伴侶的情感反饋,就是那種在需要時被另一半看到、體貼、關心和共情的感覺。就像把白襯衣穿得帥呆了的力宏哥,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對阿妹說出那句帶電的「別再哭啦」。「什麼是親密?另一個比喻就是,當你擦破了點皮之後,它是被呵護的、止血的、溫暖的創可貼。」
但還不止於此。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女性對親密的描述還包括:它是一種內在的篤定的安全感,不因你在或不在這種親密的感覺就不在,它是一種接納對方同時也被對方接納的信任。它還是一種深刻的真誠,你允許對方深深地進入到你的生命里,你的過去、你的歷史以及你的陰影,而你願意無條件地開放自己的生命給到對方,同時也有能力與能量與他/她的過去、歷史和生命陰影融合在一起。當兩個人達成這樣的親密,伴侶關係將變得完全不同,他們將開啟真愛之旅,地久天長,白頭偕老。
你要,他也要
「我覺得是我哭著喊著要親密,他不那麼需要。」琳琳說。在對親密的需要上,人們普遍的觀察和感受是,兩性存在差異,女人追著要,男人躲著跑。但心理專家們認為,這只是表面現象。
「實際上,男人也同樣需要親密,只不過他們表達的強度弱些。」著名情感專家蘇芩說,「很多女性意識上渴望親密,但在潛意識裡拒絕親密,害怕親密。」很多女人在伴侶關係中表現出「親密恐懼症」,而迴避親密的方式則多種多樣。
蘇芩認為,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中,人們表達親密的方式不夠豐富,表達愛意的意識比較弱,肢體語言更是過於傳統和保守,在身體上沒有更多交流,感情慢慢疏遠。」據蘇芩觀察,很多女性在意識里也沒有把伴侶關係的親密放在首位去經營。「親密關係需要主動付出時間去營造心理氛圍。」
當一個女人說「我們之間不親密」時,往往還有一個信號,那就是她和另一半之間很大可能已經無性或性生活頻率很低。蘇芩說,她知道的,有年紀輕輕的爸爸媽媽,孩子剛上了幼兒園,就沒有性生活了。「他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甚至刻意迴避對方回家的時間。」在中國的伴侶中,由於表達愛意的手段不夠豐富,很多伴侶表達親密的方式只有性——當性也沒有的時候,親密就像指間的沙,漏光了,兩個人之間的那種愛的心理氛圍,也同樣散光了。
就如李欣一樣,很多人認為,關係不親密的責任,在對方。而在心理專家們看來,這可能非常複雜。丁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帶著童年時來自父母的創傷,對於親密的期待,很可能需要我們反觀自身,因為伴侶關係正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其中的自我——我們為何如此,我們害怕什麼,我們在要什麼。「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我們勇於面對自我,我們怎麼可能會把伴侶關係當成鏡子呢?我們只會把伴侶關係當成是對我們的扶貧,救贖我們的那個部分。」
要親密不要疏離
也許親密是個特別當代的社會性問題,尤其在今天,隔代撫養、獨生子女以及混合撫養的中國。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專家武志紅曾在《依賴與反依賴的雙重奏》中寫到:「我們內心的創痛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被拋棄的創痛,一類是被吞沒的創痛。小時候,假若一個孩子和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關係很疏離甚至經常分離的話,就會產生被拋棄的創痛。相反,假若父母和一個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且父母有將孩子視為生命中的唯一的話,這個孩子就會有被吞沒的創痛。因為有被拋棄的創痛,一個人就會無比渴望愛情,並在愛情中時時刻刻都渴望親密,這樣的人在愛情中會不明白什麼是個人空間。相反,因為有被吞沒的創傷,一個人在愛情中反而會特別留意自己是否有空間,他會隨時為自己保留一片天地,有時是獨處,有時是保守一些秘密,有時則是將注意力從愛情中轉移到別處去,甚至是背叛。」
所以,當我們說親密時,局面就複雜了,很可能,你在向一個擁有「被吞沒」創傷的人索愛。
疏離者,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對於害怕被吞沒的命名。在《愛的最佳距離》中,他們認為,「疏離的人不能夠信任他人,意味著他總是選擇自我認同而不是親密感——獨立、依靠自己,而不是相互信任和分享彼此脆弱的一面。毫無疑問,疏離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親密(她可能從來都沒有經歷過)。伴侶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的努力可能只產生表面的親密。沒有情感的付出和回饋,沒有分享,也沒有終身伴侶的感覺。」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的愛人是一個疏離者,我們越要親密,可能就越疏遠。「對疏離者,我們本能地也會有這樣的反應:過度補償。加倍努力地去接近對方。雖然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一般來說,這隻會導致更糟糕的結果。疏離的人會覺得被侵犯了,所以他會更加退縮,回到自己的保護套里。過度補償的人會覺得挫敗和憤怒,因為他們善意的靠近遭到了如此頑強的抵抗。」
我們的另一個反應是「自我貶低」。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說,我們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能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來修復關係。這種做法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強化了雙方的弱點。自我貶低的人最終會認為自己很糟糕(覺得內疚或自己做得不夠),所以,他會更努力地去反省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疏離的人感知到了對方的不安,於是變得更加強勢,更嚴格地限制彼此間的接觸和親近。」
接受,承認,慢慢親密
「一定要重視和建構二人世界。」情感專家蘇芩說。「愛情的產生需要新鮮感,親密的心理氛圍需要時間。無論多麼忙碌,都需要建構獨屬於自己的二人世界。比如更換一個度假的環境,著裝和場所的變化以及心理上的放鬆,會營造親密的氛圍和記憶。」
也許還需要定份性計劃。當我們的身體互相接納,互相喜悅,我們的感情也會更加深刻和融合。如果你已經默許或認可了你們之間的無性狀態?——還是不要吧,我們還如此年輕,堅決不要失去這道深刻地交流情感和愛意的長城。上一期我們的《七年不癢》的調查中,七個婚姻不癢的幸福秘密中,有一項就是「一直葆有深刻的性」。
如果伴侶是疏離者,伯恩斯坦和朗古蘭德開給我們的「處方」,特別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接受伴侶對親密關係的懼怕。「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感覺。我們也不是自願選擇懼怕。伴侶對於親密關係的懼怕可能會傷害到你,但是你生氣也改變不了這一點(甚至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儘管看似不合理,但是幫助對方克服對親密感的恐懼,第一步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它——沒有如果,沒有但是。接受能夠卸下你們兩個人的壓力。你能夠更理性地處理這個問題,減少壓抑的憤怒和挫敗感。同樣的,你的伴侶會發現能夠更輕鬆地面對這個難題,而不用分心考慮你是不是生氣或者不開心了。」
其次,是承認你自己對親密的需求。「接受伴侶對親密關係的懼怕,並不意味著你要忘記自己對親近的需要。相反的,當你認可並接受對方矛盾的心態時,你就創造了一個可以溝通的環境,你們可以卸下心防,討論你的需要該如何在你們的關係中得到滿足。一開始,你要說明你覺得你們的關係中缺少了什麼,然後明確而具體地告訴他你需要什麼。『我想在看電視的時候,兩個人能在沙發上坐得近一點』比『我想要更親密的身體接觸』的表述要好。從小的、可控制的要求開始,等有了進展,再進行更有挑戰性的改變。」
不要著急,時間永遠是我們的最大盟友之一,而自我探索也會幫助我們與我們愛的人日益親密。
【BOX-01】如果你自己是疏離者
如果是你——而不是你的愛人具有保持距離的愛情模式,你需要重建你們的關係。通過在愛情關係中練習健康的依賴,你可以放下自我保護而不太感到恐懼和被威脅:
1、記住你在哪些情況下尋求過幫助。找機會向你的伴侶尋求幫助或支持,在這樣做的時候,同時記住是哪些情況促使你提出要求。你將不太可能混淆求助和無能——也不會因此懲罰自己。回憶過去面臨類似情況,並完全依靠自己解決的時候,可以幫助你正確看待求助行為。你會認識到自己並沒有喪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主動選擇了另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而已,而這種能夠強化你們的關係,幫助你獲得新的技能,這些技能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2、重新定義求助行為。重新定義求助行為會使你在這樣做的時候感覺好一點:不要把尋求幫助看做無能的標誌,而把它看做是跟伴侶建立關係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對你們倆都有好處。如果你將尋求幫助看做是成熟的標誌,就能改變原來的「只能靠自己」的關係劇本,你也會看到求助行為實際上反映了你初露端倪的成長動機。
3、換一種方式。如果做不到向伴侶求助,你就換一種方式:不是尋求幫助,而是提供幫助。提供幫助是增加親密感的另一種方式,而且給了對方回報你的機會,從而你可以練習接受幫助和支持。
《愛的最佳距離》
作者:[美]羅伯特·F·伯恩斯坦、瑪麗·A·朗古蘭德
譯:歐陽敏、石孟磊
化學工業出版社/米立方出版機構2009年9月
【BOX-02】用愛的五種語言營造親密
心理諮詢師丁力強烈建議我們用《愛的五種語言》(作者[美]蓋瑞·查普曼,譯者王雲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營造親密。
愛語一:肯定的言詞——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關鍵詞:鼓勵、肯定、仁慈、謙和。
愛語二:精心的時刻——什麼是精心的時刻?答案是: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稱得上精心的時刻必須是全神貫注的交談,或是一頓只有你們兩人的燭光晚餐,重要的是花時間「鎖住」對方的情感。
愛語三:接受禮物——禮物是愛的視覺象徵,是一件提醒對方「我還愛著你」的東西,事實上,這是最容易學習的愛的語言之一。
愛語四:服務的行動——這是指做配偶想要你做的事,你替他/她服務因而使他/她高興,表示對他/她的愛。
愛語五:身體的接觸——肢體接觸是人類感情溝通的一種微妙方式,也是愛的表達的有力工具。
推薦閱讀:
※親愛的,分手後不理你的人就別去打擾了,就沖這3個理由
※十條笑話:今天我跟老公說:親愛的,我覺得我有必要減肥了
※親愛的,我想對你說
※親愛的祖國生日快樂
※寫給親愛的香香
TAG:親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