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所親歷的制假工業 20080516

銅器收藏家之痛我所親歷的制假工業
------------------------------------------www.jfdaily.com2008-5-16稿件來源:解放網-報刊文摘
  進入銅器鑒定行業幾十年,來自台灣的銅器鑒賞大師徐志誠生命中最多的畫面便是在各種充滿期盼的眼神面前揭穿一個個謊言。用他的話說,一年365天,只有一天能遇見一件上乘的珍寶,其餘的364天都是在跟贗品打交道。  從1985開始,文物造假就在中國遍地開花。因為「超乎想像」的利潤,造假在當時已經成為一個「看不見」的航母產業鏈條。  在徐志誠的印象中,造假工業在生產上已經全面流水線化了,「拿銅器來說,從製作蠟模,鑄件加工到開始做銹,比中型的工廠還要規範和快捷。」九十年代末期,徐志誠曾喬裝成一名福建老闆,前往河南許昌。為了解銅器造假技術的「突破與進取」,他在工廠廠長的帶領下參觀了銅器造假的全過程。  這個佔地面積不大工廠隱藏在一個村落的深處,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部門和分工之詳細,讓他「眼花繚亂」。有的工人正在一個高牆圍起的院子里燒鑄,有的工人在裝配型範,有的在溶銅,有的在脫范。整條流水線是曾經應用最廣的青銅器的鑄造法。  路過一個類似於閱覽室的房間,裡面的情景讓徐志誠大吃一驚:這裡雲集了當今鑒定界大量的專家報告,有人專門研究和搜集發表在《文物》、《考古》等期刊上的學術文章,那裡有專家對每件器物的詳細分析,如造型、紋飾、銘文、鑄造方法以及金相分析、合金比例等等。還有人甚至在翻譯很多本英文的文物雜誌,與世界文物界最新的研究技術成果「一同前進」。徐志誠回憶道:「廠長告訴我,這裡的員工都是全職的大學畢業生,甚至還有一位文物學的研究生。」  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徐志誠已經幫助很多藝術機構與國家部門鑒別了眾多的銅器寶物,無一失誤,於是自視甚高。但是,一件贗品徹底打擊了他的自得。  徐志誠在河南鄭州找到一件被某張姓賣者稱為春秋晚期的四虎蟠龍紋豆。這件高26.4厘米,口徑約18.6厘米的小器物深得徐志誠的歡心。他從銹色、花紋與款式、聲響與手感、銅製與器式上均看不出有任何問題。  整個交易在張姓賣家的家裡進行,徐志誠注意到他家裡還貼著大大的「喜」字。張說自己上月才結婚,家裡的冰箱、沙發都是新買的。張還說請徐專家一定放心,自己怎麼敢在專家眼裡玩假貨,如果是假的,你也知道我家地址,還可以來找我換嘛。徐志誠想一想也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於是便花重金買下了這件銅器。  兩個月後,他才發現這個銅器有點「怪異」。銅銹與豆盤外壁開始有些微微的變色,這個變化一般人可能看不出來,但是對於長期鑒寶的專家來說,卻是致命的破綻。他立刻用打火機燒烤變色部位,贗品的面孔一點一點浮現在他眼前。他一時氣極,買了一張機票便飛到河南,先前的房子早已人去樓空,只有一個大大的「喜」字還貼在門口,他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人下了套。  這場與造假工業的「親密接觸」,在徐志誠的經歷中留下了切膚之痛,他輕易地就「小看」了對方,換來的是一場完美的騙局。原來,當時銅器出現了一種新的造假技術,名為「電解銹」,在器皿表面塗上泥,浸在化學藥水里,棒狀的導體插進液體中,通電後藥品發生化學反應,兩天後就給器皿上了一層銅銹,完美程度堪比真品的銅銹。  從那以後,徐志誠收起了小覷天下的得意,他明白,與那些造假販子相比,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對於銅器來說,仿古作偽的歷史比收藏的歷史還要久遠。「而眼下的中國,正迎來第二個造假盛世。」徐志誠有些激動地說。  這個「盛世」的推手們除了有這些「不斷進取」的工廠主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盜墓人。  數年前,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周邊地區,一群文物造假者先是把一些古墓挖空,把裡面或多或少的寶物全部走私出國,再把製造的銅器贗品擺設進去,偽裝成尚未出土的樣子,巧妙地把古墓還原。他們還使用了一種新型的銅器造假技術,叫 「貼皮銹」,即把銹斑用貼紙貼在偽造的文物上以達到真實的出土效果。造假者們向前來勘察的收藏家展示若干銅器的真品,聲稱這是從這些墓地里挖掘出來的,「如果哪個買家願意一個古董付50萬元,則墓地里所有銅器寶物都歸他所有。」收藏家心花怒放,以為佔了天大的便宜,花了近千萬買下了周圍的所有古墓。  「很多人都跟我抱怨,為什麼我的收藏史就是一個騙局連著另一個騙局的慘痛經歷?為什麼我就是走不出迷魂陣?」徐志誠感慨萬千,「其實騙局從來都是願者上鉤。要想不被騙,首先不要騙自己,讓自己相信會有中大獎的機會。沒有這種蠢蠢欲動,你才會有真正的收藏之心。」  (摘自《看天下》第9期 作者 盧悅 彭揚)

推薦閱讀:

從2017年進口數據看中國的軟肋 | 寧南山
蘇州工業園區:當年花的3000萬規劃費到底值不值?
中國急需工業文化 | 郭曉明
雀 巢——全體工業界的的典範
世界工業王冠——德國

TAG: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