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亞健康屬於「未病」嗎?
上世紀末,西醫提出了亞健康的概念,指身體沒有患病,卻出現生理功能減退、代謝水平低下的狀態,主要表現是疲勞,胸悶,頭痛,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情緒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等。不少人把中醫的「未病」等於西醫的亞健康,認為「治未病」就是對亞健康的治療和調理,這很不恰當。因為亞健康是生命現象的異常反應,是病人切身感受到的痛苦,對個體生命而言,顯然屬於「已病」範疇,高校教材《中醫內科學》中就列有「頭痛」、「不寐」、「虛勞」等等內容。
中醫:亞健康屬於「未病」嗎?
個體生命的「已病」與「未病」,不完全在於有無器質性改變的形態學異常,而在於生命個體「陰陽神氣」的感應性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在於「陰平陽秘」因應協調的自控穩定性。如果「陰陽神氣」能夠隨機應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不病,反之就是有病。如春天生髮,氣由內藏的狀態,逐漸轉向外發上升,此時,如果清陽之氣不能應春天之時而「發陳」,就可能出現疲勞,頭痛,失眠等癥狀。可能許多人都有「春困」的感覺,因為肝氣相應地生髮,一般這樣的感覺不會太重,也容易消失,但如果肝氣不能應春天生髮,「春困」就會越來越重,甚至會因為清陽不能上升,頭失濡養而發生頭痛,失眠等,這時需要我們補肝血,益肝氣,輔助清陽之氣的「發陳」。同樣的道理,夏天心的氣津如果因暑熱而外泄太過,秋天肺氣因溫燥不能降肅,冬天腎精喪失藏納,都會導致「陰陽神氣」的動態平衡發生問題,表現出這樣那樣的不適感。不適感是生命個體自覺的癥狀,屬於中醫的「已病」範疇。
中醫「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未病先防的「治未病」,屬於中醫養生學的內容,在《內經》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素問·上古天真論》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二篇,就是講人們的生命行為,應當怎樣去做,才能與自然時空協調一致,才能適應社會環境,才有利於「陰陽神氣」的自和力,達到「治未病」目的。既病防變屬於辨證論治的內容,它首先要認識個體生命的異常,在辨別「已病」之病位的前提下,分析藏腑氣血等陰陽神氣狀況,對疾病傳變做出預測性判斷,做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以扭轉截斷可能發生的傳變,實現「治未病」目的。
中醫是中醫,西醫是西醫,具有不同的概念,概念之間具有不同的邏輯關係。如果把亞健康和中醫「未病」劃等號,可能導致中醫臨床思維的混亂。
延伸閱讀
中醫盤點:鹽的30個治病功效
空心菜可治便秘 體虛者慎用
黃芩是李時珍的「救命恩人」
口腔凈化劑:4款涼茶有效除口臭
風熱感冒常用的中醫飲食偏方
足底按摩不當可誘發筋膜炎
8種常見病的中藥泡腳偏方
更多中醫知識請進入>>> 中醫常識,了解自己,了解中醫....
推薦閱讀:
※略談國醫泰斗張錫純名方——逐風湯
※中醫針灸穴位速記歌訣
※想找好中醫的媽媽請進,這是我近一年來的積累。 - 望京開心果 - 親子論壇 - 新浪網
※寶寶黃疸好了,只有感恩小兒推拿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撕開「科學」的偽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