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路朝天的洪門義士

【來源出處】中山日報 A5 【作者】蘇小紅/鄭萬里/文智誠 【成文日期】2011-06-13 【點擊率】 396次他們曾經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同盟軍,客觀上為中國民主革命做出了貢獻。但他們畢竟從歷史深處走來,身上烙刻著濃重的「江湖」色彩

舊金山五洲洪門致公總堂龍頭大佬周國祥向我們講述歷史。

孫中山與洪門兄弟合影,第三排右二為洪門大佬黃三德。入洪門被尊為「洪棍」洪門,以其龐大的群眾基礎和嚴密的社會組織,歷來奉行「路有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千古信條。惟其如此,清政府視他們為眼中釘,一直打壓於地下。只是到了晚清,流亡海外的洪門日益做大,遂成為孫中山可以倚重的反清力量。透過歷史的縫隙往深處張望,我們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會黨組織,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他們作為或明或暗的民間力量,總是與歷朝歷代的統治機器相向而行。他們遊離於歷朝歷代的主流價值觀,總會在歷朝歷代稱頌的太平盛世之上堆墳頭插「屁簾兒」,拉杆子拜把子,自成一統,天不怕地不怕。因此,他們自然成了歷朝歷代所不待見的群體,而歷朝歷代也成了他們敢於挑釁的對象。洪門,就是這樣一個在清朝的太平盛世之上堆墳頭插「屁簾兒」的民間組織。舊金山五洲洪門致公總堂龍頭大佬周國祥向我們解釋說:「洪門就是漢門,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漢族喪失了中原土地,所以『漢 』字去掉『中土』就為『洪』字了。洪門早期是一個『反清復明』的秘密會黨。」洪門,以其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嚴密的組織機構,歷來奉行「路有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千古信條。惟其如此,清政府視他們為眼中釘,一直打壓於地下。只是到了晚清,流亡海外的洪門日益做大,遂成為保皇會和革命黨競相爭奪的香餑餑。孫中山早期在美國鼓吹革命,「勸者諄諄,聽者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人或數十人而已」。「這是首次訪美的孫中山遇到的最大尷尬。」著名僑史學家劉偉森說,他之所以遭受冷遇,一個重要原因是致公堂屬秘密結社,對會外人員一向不信任,且視其為「風仔」(即姦細),孫中山不是洪門兄弟,於是被當作陌路,華僑不予理睬不加贊助。孫中山發現,康梁等保皇勢力之所以能在檀島和北美大陸得心應手,主要是傍洪門大佬依託洪門力量,梁啟超先孫中山一步加盟洪門。這顯然啟示了孫中山。孫中山開始把革命重心從基督教友及知識分子轉移到洪門會黨,這是他在海內外鼓吹革命,擴大群眾基礎的一個重大策略變化。國內,他「命史堅如入長江,以聯絡會黨;命鄭士良在香港設立機關,招待會黨」,1899年10月,興中會邀長江流域的哥老會、南部數省的三合會首領集會於香港,成立三會聯合組織「興漢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會長。海外,他採納舅父楊文納和大哥孫眉的建議,挽請洪門「舅父」(介紹人)鍾水養(又名國柱、木賢),向火奴魯魯最大的洪門組織「國安會館」介紹入闈(洪門稱入會為入闈)。1904年1月11日晚,擁有5000會員的火奴魯魯國安會館在固圭街會所大放洪門,開台演戲(洪門拜盟入會儀式)。「因為孫中山此前曾經兩度起義抗清,所以在入闈儀式上得以插柳上山,被主盟人封為『洪棍』。我們洪門軍職分為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別名元帥,是執行者;紙扇是幕僚,是參謀秘書;草鞋是外勤,即聯絡員通訊員。」檀香山國安會館盟長周照旺向我們介紹孫中山加入洪門的歷史。木屋解救結緣大佬黃三德孫中山二訪金山,慘遭保皇黨陷害,被困美國移民局木屋,情況十分危急,僑報和基督教友暗中相助,洪門大佬黃三德提上巨款出面營救,從此,孫中山與洪門兄弟結下情緣。1904年3月31日,孫中山身揣親友為此操辦的「夏威夷島土生證書」,乘坐「高麗號」輪船啟程前往美國本土。站在輪船甲板上,看著碧藍的天空下幾隻燕鷗搏擊海浪,孫中山心情格外輕鬆。心想此次有洪門兄弟相助,一定是大路通天了。4月6日,「高麗號」到達舊金山。孫中山隨乘客們魚貫而出,突然,兩個警察攔住了孫中山的出路,不由分說把他推進了木屋。他哪裡知道,這是保皇派的陰招。檀香山《新中國報》有個副主筆,叫陳儀侃,是保皇會成員,在革命與保皇論戰中,被孫中山批得體無完膚,由此懷恨於心。他通風報信舊金山保皇會,採取「借刀殺人」的策略,將孫中山赴美信息提供給了清廷駐舊金山領事何佑,並通知當地海關,稱孫中山為中國「亂黨」,是「通緝犯」,所持證件為非法偽造。而當時適逢世界博覽會在美國聖路易舉行,清廷派出官員溥倫率團參展,美政府為此也加強了安保,防範可疑人物入境。美國移民局和海關以孫中山入境證件不合法為由,故意阻止登岸,並判由原船撥解回檀。不過也附加說明,如有不服,可在10天之內向美國聯邦政府工商部提出上訴。被囚木屋的孫中山如坐針氈,彷徨中,他突然看到同禁的難友,手頭有一份舊金山出版的《中西日報》,報端刊有「總理伍盤照」字樣。「有救星了!」孫中山心中狂喜。伍盤照是舊金山著名基督教學人,以傳道和辦報蜚聲於時。9年前,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逃亡海外,廣東教友左斗山、楊襄甫曾為他向伍盤照寫過一封介紹信——幸好,這封信至今仍壓在行李夾底,沒想到今日派上了用場。孫中山迅速寫好便條 「現有十萬火急要事待商,請即來木屋相見勿延!」求一賣報童捎往華埠沙加緬度街的中西日報館。久聞孫中山大名的伍盤照,剛巧兼任清廷駐舊金山領館的顧問,與當地海關主辦移民事務的美官員素有往來,因此得入木屋相見。伍盤照一方面穩住領事何佑,強調孫中山是革命黨,屬於政治犯,不能指為「亂黨」,美國有容留國事犯的法例,勸其不要稟報清廷駐美公使;一方面通報舊金山五洲洪門致公總堂,請其趕緊出面相助。黃三德,廣東省台山縣石板潭鄉人。他比孫中山大兩歲,少年時便在家鄉參加國內洪門組織三合會,青年移民來美,定居舊金山。黃三德文化不高,但有江湖氣概,見義勇為,不辭勞怨,為致公總堂大佬伍光明所賞識,34歲被授予「木斗」,晉為「大佬」,當選舊金山致公總堂盟長。1936年黃三德在其口述的《洪門革命史》中,介紹了當年營救孫中山的過程:「孫文來美,由檀香山至三藩市登岸,被稅關阻留,羈之於木屋。三德聞之,以洪門人士之力,為之設法,與唐瓊昌商請狀師,無如當時狀師皆謂無辦法,此案必撥回,死案也。三德不肯罷手,以為為人謀,當為到底。於是再與狀師商量,狀師謂此案在三藩市辦不到,當往美京請狀師,使孫文自認為檀香山土生,則有辦法。三德遂決定請美京狀師,謂多用些金錢,亦不要緊,總要上岸。於是由三藩市狀師(該狀師名和利)與美京狀師往返電報磋商,和利狀師代孫文做檀香山出世紙。是時孫文則困在木屋,不許人見,所有木屋伙食,三德皆代其擔任,時經十七日之久。接美京狀師來電,准孫文登岸,洪門為此事支出狀師費四百元,另零用不少。」1904年4月28日,美京工商部電告舊金山海關,批准孫中山在美國居留,保皇派的陰謀破產。據《國父七訪美檀考述》考證,孫中山被羈木屋一案,確由洪門聘請美京律師事務所上訴聯邦政府工商部打贏了官司,期間洪門以華埠士波福街的樓房產業向保單公司具保500美元,使孫中山得以取保候審。但黃三德所言「和利狀師代孫文做檀香山出世紙」則應有誤,因為孫中山的夏威夷土生證件,早已經在1904年3月由夏威夷准州政府當局發放,美國國家檔案館太平洋西艾拉地區移民局檔案中可查到孫中山簽名的聲明文件。美國版的「木屋蒙難」,一拘一放可謂柳暗花明。而倫敦蒙難、木屋羈留,這些磨難反倒堅定了孫中山的革命信心,自美京工商部批准其居留後,他索性公開活動,發表演說,鼓吹反清革命。借洪門改革剷除保皇會改造洪門,是孫中山的大膽構想。在黃三德等重量級洪門大佬支持下,他修訂了致公堂章程,推行會員總註冊,期望洪門組織走向現代化、制度化,以厚植基礎,配合革命。儘管保皇會阻擋孫中山登陸美國的陰謀破產,但保皇會與革命黨的明爭暗鬥依然波濤洶湧。奪取洪門輿論陣地,是孫中山改組洪門首捷。《大同日報》名義上是洪門機關報,實際上已被康有為派來的得意門生歐矩甲所控制,已經變成保皇會的喉舌。歐矩甲看到黃三德和很多洪門兄弟對孫中山尊敬有加,心生嫉恨,因此在報上著論斥罵,責備洪門尊重孫中山實為「不智」。這個舉動不但未能傷到孫中山,反而引起洪門公憤,被勒令辭職。嗣後由馮自由推薦留日學生劉成禺擔任該報總編輯,《大同日報》壁壘一新,革命風潮鼓盪美國。孫中山深知革命事成鬚髮動群眾運動,其當時依託的主力群體一為基督教教友,二為洪門兄弟。然基督教友雖然思想較為開化,同情革命,但勇於拋頭顱灑熱血的獻身者究竟不多。洪門兄弟忠肝義膽,兩肋插刀,但會黨山頭林立,組織散漫,各地分堂不聽總堂指揮,會員龐雜,魚龍混珠,大多數洪門人士由於長時間遠離祖國,民族意識模糊混淆,這種精神狀態與革命要求相去甚遠。於是,孫中山盤算了一個大膽設想——假如15萬洪門兄弟重新登記,每個兄弟繳納註冊費2美元,可籌集30萬美元,這一大筆錢可協助國內革命同志購械起義,反清革命必然超常規發展——「他向致公堂主事者獻議,擬修訂章程,推行會員總註冊,稱此舉可以壯大致公總堂的經濟基礎。事實上也是為了引導洪門組織走向現代化、制度化,以期厚植基礎,與革命相配合。」劉偉森介紹道。孫中山提出的「洪門體改」得到致公總堂不少重量級大佬的贊成,他們授權這位洪棍著手修訂「致公堂新章」。孫中山指出這次體制改革「必當先行註冊,統計本堂人數之多少,以便公舉人員,接理堂務。必註冊者然後有公舉之權,有應享之利」。借修訂章程,他對洪門此番聯合大群、團集大力提出了新的歷史使命:遠期戰略是順應「不爭競則無以生存」的新時代,「以圖光復祖國,拯救同胞」;短期戰術是「先清內奸而後除異種」,孫中山所言 「內奸」,即「所謂倡維新、談立憲」的保皇黨。新章程無疑是用來為發展革命組織奠定基礎的。章程綱領第二條便提出:「本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出師須有名,孫中山假自己之手傳總堂之諭:「今幸遇愛國志士孫逸仙先生來游美洲,本堂請同黃三德大佬往游各埠,演說洪門宗旨,發揮中國時事,各埠同人始如大夢初覺,因知中國前途,吾黨實有其責。先生更代訂立章程,指示辦法,以為津導,我旅美同人可乘時而興矣。」1904年5月20日致公堂新章程新鮮出爐,5月24日,孫中山便在洪門大佬黃三德的陪同下開始周遊美國各埠,遊說洪門人士接受新章程及施行總註冊辦法。然而奔波半年,歷經20多個華僑集中的城市,孫中山煞費心力推介的洪門改革計劃收效甚微。是年底,孫中山轉赴歐洲,在留學生中積極展開革命和組織活動,洪門總註冊之事不了了之。假如對海外華僑秘密結社的歷史深入了解,便可明白孫中山洪門「體改」最終之所以「流產」,主要原因在於他當初只看到洪門兄弟的數量,但對這個堂會構成之質的複雜性缺乏深入研判。不過話說回來,儘管改組洪門推行總註冊無果,但孫中山遍歷華人比較集中的全美各埠,與最基層的僑胞有了深入的接觸,從而為他日後的革命思想找到了更加廣袤而富有生命力的土壤。孫中山與黃三德分道揚鑣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與洪門兄弟漸行漸遠,這是一段難以評說的歷史,從目前發現的史料分析,他們都在合理性上佔據空間,而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所思所想,後人卻難以知曉。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孫中山與黃三德從親密無間的好友,到漸行漸遠形同路人,無不詮釋著這個樸素的辯證法。這是一段難以評說的歷史,從目前發現的史料分析,他們都在合理性上佔據空間,而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所思所想,後人卻難以知曉。劉偉森稱:「平心而論,致公堂及黃三德對國民革命的貢獻,對中山先生的臂助,事迹昭彰,僑社共見,可以肯定。只是先生回國後,當選臨時大總統,三個月後退職,改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其後歷任大元帥、非常大總統等職務,都很短暫。那個時候,國家體制轉型,政局混亂,先生公務紛紜,日無暇晷,對舊日友好照顧不周,未能滿足各方需求,在所難免。然而昔日為革命毀家紓難,不避艱險的忠貞同志,誤以為先生不念舊情,有人私自怨懟,此亦人之常情,可以想像。」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舊金山五洲洪門致公總堂立即改名為「中華民國總公會」,通告全美洲分堂知照,並於1913年2月15日召開成立大會,儼然以中華民國創始者自居自勉。黃三德在 《洪門革命史》中稱,孫中山回國選舉臨時大總統時,他以各地致公堂名義,發動各界僑團,一日發電三數十封,電報之費逾千,擁戴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若使當日不發此百數十封電報公舉之,其聲勢不大,各省代表未必重視之」。孫中山當選就職後,曾於1912年3月1日給黃三德發過旌義狀,文曰:「黃三德君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始,懋著勞績,歷久不渝,應發給最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但黃三德卻借他人之口諷刺這些旌義狀為 「無聊紗紙功牌」。據《國父年譜》所載,黃三德對孫中山曾發生誤會,在海外散發傳單,大加詆毀。其口述《洪門革命史》亦有不少負氣之言。孫中山在1915年2月28日曾致函當時的洪門組織「中華民國總公會」進行解釋。劉偉森稱,黃三德對孫中山心存怨憤,耿耿於懷的事情有三:一是對於華僑借款及債券,屢催未還;二是洪門在國內向政府申請立案,迄未批准。黃三德稱數度回國找孫中山談立案事,「孫(文)推給胡(漢民),胡又推給孫,兩人扯貓尾」,他認為孫中山是有意壓迫洪門,不準其正式立案,「蓋為其自己組織政黨起見,欲消滅洪門而吸收之,不願意洪門再成勢力也」;三是埋怨孫中山對美洲昔年出生入死的同志照顧不力,認為「先生衰時則倚庇於洪門,盛時則鄙屑洪門」。《洪門革命史》中,除了提及以上這些積怨外,黃三德稱「自此亦不復與孫文來往」,是在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第二次令其通函各地致公堂一律加入中華革命黨,簽誓服從之。黃三德不從,當堂頂撞,謂洪門人士大多不從,懷疑其有意消滅洪門。兩人不歡而散,從此分道揚鑣。現任五洲洪門致公總堂的龍頭周國祥告訴我們,三德大佬後來意興闌珊,退隱洛杉磯,晚景凄涼,生活困苦,1936年口述《洪門革命史》,1946年去世,其任洪門大佬之信物「木斗」未曾傳人。
推薦閱讀:

九、峨眉洪門十二把易筋經
洪門的開山始祖是誰?
洪門鐵頭功
全球最著名的十大黑幫:中國洪門才排第二,山口組榜上無名
《「洪門」考源》駁議

TAG:洪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