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百年紛爭
蔣介石、何應欽和白崇禧。
1927年10月,蔣介石(中)在張群(右)的陪同下,在東京訪問日本人澀澤榮一。
1931年2月,蔣介石與胡漢民之間為是否召開國民會議、制定約法問題發生衝突,蔣介石將胡漢民拘禁在南京湯山,史稱 「約法之爭」。圖為1929年,蔣介石、王寵惠、胡漢民和伍朝樞(從左至右)在南京湯山。
蔣介石、閻錫山和馮玉祥曾有過短暫的合作,但是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一場大戰在所難免。圖為中原大戰之前蔣介石(中)、馮玉祥(左)和閻錫山的合影。
1931年5月27日,反蔣派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圖為廣州國民政府部分委員,左起:伍朝樞、汪精衛、李文范、孫科、陳友仁、鄒魯。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第二次通電下野。國民黨四大在南京、廣州、上海分別召開以後,寧方國民黨中央電邀粵方、滬方中央委員來南京舉行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但粵方堅持蔣介石必須下野。圖為1931年冬,蔣介石(前左四)下野前與國民黨元老們合影。
因為容共問題,寧漢分裂。1927年4月17日,胡漢民、蔣介石等人在南京組建政府。南京宣布「清共」,武漢下令開除蔣黨籍。4月18日,南京政府舉行定都典禮。前排自左至右:蔣介石、蕭佛成、鄧澤如、蔡元培、吳稚暉、伍朝樞、胡漢民、王寵惠等。
1938年,汪精衛以國民黨中央副總裁身份另立國民政府,聲稱以「曲線救國」為綱領。圖為1942年12月,汪精衛(右三)前往東京參加「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會」時會見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左三)。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國民大會召開,選舉總統和副總統。這次競選,蔣介石希望李宗仁主動退出選舉,因為他有意讓孫科成為副總統。最終,李宗仁以多票當選。圖為1948年4月29日,被選為副總統的李宗仁向同僚致意。
時光進入1949年元旦。這一年,蔣介石在三大戰役中失利,退守長江。同時,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對其展開政治攻勢,蔣介石不得不於1949年1月21日宣告「隱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圖為1949年蔣介石宣布下野後,接受新聞媒體採訪。
陳立夫出走美國,跟陳誠淵源很深。初來台灣時,圍繞「行政院」授權問題,陳誠控制的「行政院」與陳立夫把持的「立法院」矛盾發展到白熱化程度。為保持內部團結,蔣必須抑制CC系。圖為1954年,被蔣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的陳誠舉行記者會。
李宗仁的代總統職權沒行使多久,國民黨來到台灣島上。1950年8月,國民黨「改造」正式拉開序幕。此時,CC系的大佬陳果夫卧床,陳立夫遠走美國。最後成立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中,CC系唯有兩人入選。圖為1949年陳立夫與妻子乘機抵達台灣。
在整個蔣介石時代,台灣實戒嚴政策。但是他有一個願望:「如果我去世時仍是個獨裁者,我必將和所有獨裁者一樣為後人遺忘。但是,如果我能夠為民主政府建立堅實的基礎,我將永遠活在中國每個家中。」圖為1972年4月,蔣介石第五次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美麗島事件推動了台灣民主的進步。圖為1980年4月18日,警備總部軍事法庭對美麗島事件的重要人員進行審判。他們從左到右依次是:張俊宏、黃信介、陳菊、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林弘宣。這些人都是台灣民主的追求者。
蔣經國從父親手中接過權力的接力棒。他在《時代》上公開總統之位不再父傳子。他在培養新人。台灣本省國民黨員李登輝逐步走向權力的高峰。圖為1981年3月12日,蔣經國早晨到陽明山公園植樹,由「行政院長」孫運(右)及台北市長李登輝(左)陪同。
宋楚瑜也是在蔣經國身邊成長起來的一顆政治新星,在蔣經國左右14年。圖為上世紀80年代,蔣經國和秘書宋楚瑜在自己的辦公室中。
蔣經國像其父一樣以鐵腕進行統治,他也用同樣鐵腕的手段來推行政治改革。1987年7月1日,台灣解嚴;1988年1月1日,解除報禁。圖為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左)接受已故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莎琳.葛蘭姆(右)專訪,當時擔任翻譯的是他的英文秘書馬英九(中)。
早在1984年,蔣經國就刻意培養李登輝成為自己的接班人。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的當天,李登輝繼任「總統」職位。隨後開始了整黨。圖為1996年3月,分裂分子李登輝和夫人曾文惠在選區投入選票,這是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民選。
郝柏村是蔣經國時代穩操軍權的外省人,成為李登輝重點整治的對象。1993年2月,郝柏村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台獨!」後屈辱辭職。林洋港、郝柏村、陳履安等國民黨重量級人物紛紛出走。圖為1995年1月13日,郝柏村(左)和林洋港在一次競選集會上。
回到最近大家熱議的「馬王之爭」上。這一場爭鬥,誰都不能否認背後有權力鬥爭的因素。到底什麼重要?如果一切都以民意為基礎,那麼結果無論是分裂還是好合,民眾都樂於接受。圖為2005年7月2日,台北市長馬英九和台灣「立法院長」王金平在競選國民黨主席期間互相擁抱。歷史上的六次分裂 其實國民黨這間百年老店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分分合合的命運。其創始人被後世尊為總理的孫文,從締造這個政黨的頭一天起,就使出渾身解數將一群志同道不合的革命人士黏合在一起。在其前身興中會、同盟會年代,革命陣營就為各種大小問題打得難解難分,從政見到領導、再到資金甚至嫖金賭資等等,無一不是在吵鬧中勉強取得一個搖搖欲墜的共識。痛斥謾罵甚至拔刀相向都是常事,同志相殘也理所當然——後來執掌國民黨大權長達半個世紀的蔣介石,就是靠暗殺黨內另一名大佬陶成章而攀上高位。 1919年,中國國民黨在孫中山的運作改組下正式成立,黨魁自然是孫中山本人。儘管國民黨內部派別林立,但卻在服從總理孫中山這一點上取得一致。孫中山亦得藉此推行他的政治計劃,包括「聯俄容共」這樣引發頗多異議的政策。 孫文在世的日子,所有反對的聲音都被暫時壓下。尤其是1926年北伐的開始,更為整個政黨找到了一個共同的敵人,團結精誠成為一個響亮的口號。 隨著孫中山的病逝,國民黨權力寶座突然出現真空。總理眾說紛紜的遺言就成為各派競奪目標。很快,1925年11月23日,鄒魯、謝持、林森、張繼等12名在孫中山生前就反對容共政策的國民黨大佬,就在孫文靈柩安厝的西山碧雲寺舉行會議。會後在上海另立山頭,即後來大名鼎鼎的西山會議派。儘管兩個月後,這個無槍無炮的山頭即遭中共指使下的國民黨二大攻陷。但這並沒有擋住權力真空下的國民黨繼續分裂的苗頭。 當北伐進入白熱化階段,手中握有軍隊的蔣介石即在南京另立中央,與汪精衛的武漢政府對立。儘管蔣介石因分共等問題暫時下野,但他仍敢將宣言付諸實踐。在反共上取得一致後,儘管汪精衛本人心不甘情不願,但他只得屈從槍杆子的力量,寧漢複合。 此後1928年鄧演達率一部分國民黨左派脫黨另組新黨,以及1931年國民黨各實力派的混戰都不過是1925年那場孫文柩前會議的武力升級版而已。1938年汪精衛以國民黨副總裁身份「曲線救國」,在佔領中國的日軍扶持下成立的國民政府,則完全是個另類。儘管鬧得沸沸揚揚,但其實只是色厲內荏,自顧不暇,甚至連20年代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都弗如甚矣。 1948年內戰中,國民黨桂系代表李宗仁和白崇禧,借美國之力迫蔣介石交權是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次分裂。蔣前臨中共大軍逼近,後有桂系藉機拆台,腹背受敵,憤恨凄愴,最終退守台灣,但卻順利地甩掉了一個難纏的政治對手。 點數國民黨退守台灣前的這六次分裂,雖然來勢兇險,但仔細看來都不過是缺乏政治眼光的權力鬥爭。當國民黨人終於發現權力爭鬥可以不那麼赤裸裸的時候,已經身在四面臨海的台灣小島上。 沒有敵人,只有政敵 「人與人不會成為仇敵,除非是由於政治上的錯誤。」 《自由中國》的主編雷震在說出這句話時,多少點破了現代政治的秘密。雷震雖然明了此理,但他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只有他自己和幾個同志是按照這套規則出牌的。而蔣介石治下的台灣,仍在緩慢地從舊式權力鬥爭的老套中掙脫出來,向現代威權政治轉軌。同時,雷震又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自由中國》的那篇《台灣人與大陸人》的爭論。由「二二八事件」引起的省籍鴻溝傷痕,一直是國民黨諱莫如深的問題。正是因為這場發生在1947年2月28日的事件,使台灣本省人對國民黨及其與之而來的大陸外省人心存怨懟。 權力結構的老化與固守,加上本省與外省之間的矛盾,成為台灣政治的兩大難題。雷震觸動的正是這兩個雷區,1960年,雷震更提出要組建新黨,實現真正民主。結果是《自由中國》雜誌被停刊,雷震身陷囹圄。然而這個出自國民黨內部的聲音,卻在固化的權力結構中敲出了一個裂痕。 儘管蔣介石施行嚴厲的戒嚴政策,但政治卻在以不疾不徐的速度緩慢向現代過渡,就像蔣本人說的那樣: 「如果我去世時仍是個獨裁者,我必將和所有獨裁者一樣為後人遺忘。但是,如果我能夠為民主政府建立堅實的基礎,我將永遠活在中國每個家中。」 蔣的願望最終在他的兒子蔣經國統治時期得以實現。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組黨;1987年7月1日,台灣解嚴;1988年1月1日,解除報禁。 但蔣經國這位政治強人咽下最後一口氣歸於寧靜時,留下的卻是一個爭吵聲越來越大的國民黨。當他宣布解嚴時,國民黨中保守派就在背後抱怨說,這位改革者太過軟弱,居然「不生氣」。 這位祖根大陸的政治強人的繼任者,居然是個在日治時期取過日本名字,且入過共產黨的台灣本省國民黨員李登輝。 1988年7月,後蔣經國時代的第一屆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國民黨本省籍代表首次超過外省代表,李登輝順利出任黨魁,隨後開始他的整黨計劃。1989年,立法院內的國民黨少壯派立委以「新國民黨」為名成立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訴求黨務改革,挑戰李登輝等「主流派」,卻連遭打擊。原先在蔣經國時代穩操軍權的外省大佬郝柏村成為李登輝第一個整治對象。1993年2月,郝柏村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台獨!」後屈辱辭職。8月,喪失抗爭實力的「新國民黨連線」憤而出走,另組新黨。 1996年台灣首屆總統直選,郝柏村搭檔林洋港共同參選,李登輝曾在1990年勸退林洋港時說自己總統只干一任,但此次卻食言再度競選。李登輝有1993—1994年美好台灣時代的籌碼在手,毫無懸念勝出,並且獲得台灣「民主先生」的美稱。而林洋港、郝柏村、陳履安等國民黨重量級大佬則出走另立山頭,以示決絕。 兩次分裂,已經使國民黨元氣大傷。儘管李登輝一直以來培養本省政治新秀,但其始亂終棄和食言而肥的政治做派,又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前,逼走了他一手栽培、民望甚高的宋楚瑜。宋楚瑜組建親民党參加大選,結果李登輝看好的國民黨員連戰得票率僅為23.1%,而宋楚瑜則得到36.8%的選票。如果不是此次分裂,宋楚瑜大可以高票完勝陳水扁,但敗局已定,無可挽回。 分裂之家不能長久,但對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來說,似乎正是不斷分裂源源不斷地為其注入活力。2013年的馬王之爭是否會帶來另一次分裂尚未可知,但對國民黨來說,這多少是一次實驗。就像總統府前,那條原本為蔣介石慶壽的「介壽路」,被改為以台灣原住民名字命名的「凱特格蘭大道」一樣——名字變了,可路還在那裡。pingpu
推薦閱讀:
※新時期我國民族理論研究邁向何方?
※對許博淵先生國民性思考的再思考
※不同之同:幾種發現各國民族本性之弊的書
※缺失信仰威脅中國民族命運 劉亞洲
※陶淵明才是中國民宿的開山鼻祖,無可爭議的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