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54
第五行: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今天呢,我們從這一段看起。經文講到這個地方呢,可以說完全講到宇宙人生的真實面。凡是說到真實,大概都與我們常識相違背。因為所謂常識,是習慣在虛妄的境界當中,驟然之中聽到這佛與大菩薩講真實話,不但是很難懂,確實也很不容易接受。所以像這樣的大法呢,唯有對待所謂根機成熟的眾生,那個時候,佛才暢所懷,來談論。根機沒有成熟,雖然說,熏習成種,當然也是有利益的。像華嚴、法華上所講的,都有利益。雖有利益呢,免不了要起疑問。疑就是障。因此討論就相當不容易了,必須要把疑問破除。這個障礙減少,縱然有障礙,最低限度不要障礙了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一大原則。如果對於在修凈土發生了障礙了,那就不如不說。不說沒有這個障嘛,你還能帶業往生,說出來之後,連帶業往生都成了問題了,這個就麻煩大了。
那麼我們講堂呢,這些經典呢,可以說都是偏重在大乘法、一乘法上面。確實這些大經大論,是一般都不常講的。縱然講,諸位也許聽過,聽過外面人講講法華經,講講華嚴經,講講楞嚴經,你去聽聽,人家是怎麼講法的。那個講法呢,我過去也聽過很多,輕描淡寫、避重就輕。這樣講法,想想也有道理。為什麼呢?眾生的心好高騖遠,對小法他不滿意,大法又不能接受。啊,那麼這些大菩薩大慈大悲,好,給你講大法。雖然是大經,小講,呵呵,大經小講。那麼眾生聽聽呢,也滿足大願了,我也聽過大經了,沒有向深處去研究。幾部經聽了,自己覺得很歡喜了,結果怎麼樣呢?是一無所得。聽之前跟在聽之後,實際上沒有什麼兩樣。所以那些善知識那麼個講法,也很有道理。這是對一般這個聽眾的時候,人家要求嘛,希望這麼講嘛,可以這麼說法。
可是對於真正求佛法的人,要是那麼輕描淡寫地講啊,那實在是對不住人。為什麼?人家要開悟啊,人家要成就啊。那就應當要深講,要圓講,能夠確實幫助我們用功,這才不辜負大眾。可是真正求一乘大法的人,實在是不多。有兩個三個認真地在求,那麼這兩個三個就是這一部經的當機者。其餘的那都是附帶的、旁聽的,這我們要曉得。有一個兩個當機者,都要認真地講。
這一段經文一開頭的:【本是】,上一次也給諸位提到過,本是是對底下「妄為」來講的,這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啊。這兩個字非常要緊,先說出諸法實相。「妙明」是寂照不二的意思。寂照不二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寂照不二,是不是有一個寂,有一個照呢?如果有一個寂,有一個照,是二法啦,怎麼能說不二呢?我們確確實實這個修行的障礙,就障礙在這個地方。我們講不二,是真有兩個東西,哦,不二,實際什麼呢?還是二。
古人也是用盡了苦心啊,用這個鏡子來做比喻。鏡子,無論是男人、女人天天都要用,一早起來就要照照鏡子。當你早晨起來照鏡子的時候,就是十方諸佛給你說法,你曉得不曉得啊。給你說什麼法呢?妙明無上菩提呀,就給你說這個法啊。寂就是鏡子的體,照就是它的作用。它確實是一呀,並不是二啊。所以說個不二,說老實話,已經是多事啦。那個多事,為什麼要多這麼一樁事呢?就是因為眾生呢,把寂照分作兩樁事情。這分成兩樁事情,就叫妄為。
不但寂照是一,你懂得寂照是一了,再給諸位說,萬法是一啊。華嚴經裡面講,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就是寂,多就是照。佛法,向上一著呢,就是講不二,就是講一。這個東西能講得出來嗎?講不出來的。凡是言說,全都是方便,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希望我們從這個言說之中,悟入進去,這個要緊呢。
寂是理體,是心之體,照是一心之用。一心本來就有寂之體,那個體是本是的呀,不是修成的,本來就寂。一心本來就有照的作用,所以那個照用啊,也不是從哪裡學來的,本是啊。無上菩提,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的意思。這一句,惟取本覺果體,這是人人都本具的。諸佛雖然示現隨相證得,譬如說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了無上菩提了,那是示現,裝個樣子。實際上本有的,哪裡有什麼證得不證得呢?!做個模樣給我們看,叫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覺悟啊,曉得有這一樁事情。
佛雖然示相,裝樣子所證得了,他也沒有一絲毫的增加;我們雖然說是失掉了,其實我們的無上菩提也沒有缺少一分,不增不減呢。所謂證,證得什麼?證是本是而已呀,就證一個本是啊。所以到你證到佛的境界,恍然大悟,哦,本來如是嘛。就這麼樁事情。
那麼這一個道理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非常透徹。那麼將來在六祖壇經裡面還給諸位講到,我們想想六祖壇經經文呢,大概再要一兩次就講到了。在《機緣品》裡面有一段,六祖講這個轉八識成四智,他老人家有兩首偈子,八句,把法相宗的道理講得圓圓滿滿,真是妙極了。所以他是禪宗,他懂法相,他通唯識,他不是不懂,樣樣都通,妙絕了。那麼這個八句偈子,跟這一段的意思是相通的。
所以證,凡是講證,只證一個本有而已。那麼可見得,沒有證,是把本有迷失而已。既然證得之後了,說老實話,只是名字上換了一換,事實上呢?還是老樣子。本有嘛。並不是說你證得,就多了一分了,真正有所得了,那錯了。你要真正有所失呢,也錯誤的,不增不減。迷的時候,你是什麼都不明了,苦啊,處處成障啊,處處都是障礙;悟了的時候,樣樣明白,無所不通,通達無礙啊。利弊就在此地。因為本有,無以復加,又不能減少,所以叫作無上啊。有增有減,不能叫無上;不增不減,才叫無上。
【凈圓真心】
「凈」是指從來它不染污。那麼我們現在講識,我們染了沒有呢?諸位要曉得,我們不要講性了,我們就講阿賴耶識。試問問,阿賴耶識有沒有染?如果諸位說阿賴耶識有染,這有問題。只能說阿賴耶那個種子有染,有染有凈。阿賴耶像個倉庫一樣啊,那個倉庫里裝乾淨東西也可以,裝這個齷齪東西也可以呀。這裝的東西有染有凈啊,那個倉庫本無染凈可言。染凈法從哪裡生呢?染凈法是第七意識啊。第八識尚且不染,何況真如本性呢?!所以真心決定沒有染污。
諸位要記住,真心個個人都具足的。剛才給諸位說了,人人具足的。所以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自性天真佛呢?!那麼這是講凈。可見得這個凈呢,已經不是染凈之凈了。是本凈!染凈之凈還是染,還不是真正的凈。為什麼呢?我們套六祖一句話,染凈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句話很妙啊。不二法才是真的呀,二法不是真的。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個味道。
「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體相圓滿的,作用圓滿的,無一不圓滿。那麼我們現在想想,我們自己不圓滿,我們欠缺太多太多了。那這個圓滿,本是圓滿的,你現在覺得不圓滿,那有什麼法子?是把你自己本來圓滿迷失了。迷失了以後,你要去求圓滿,越求越糟糕。求怎麼樣呢?妄為啊。只要你不妄為,本有的這個圓滿就現前了。
我們看經裡面講諸佛這個境界,依正莊嚴,說起來幾個人相信呢?經裡面這樣說的,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我沒有看見過啊。七寶宮殿,我也沒有看見過啊。我們中國過去那些詩人、文人,那形容詞形容得好,雕欄玉砌呀。從前那個宮殿真的是雕欄玉砌嗎?欄杆是雕的,雕刻得是不錯,那是很高的藝術,但是那個材料都是石頭的呀。所謂玉,就是好的石頭,你看看從前那些宮殿裡面,大概都是大理石,那個玉是形容詞啊,不是真的呀,是誇大。那麼佛又說他是誠實語,他不妄語。那麼諸佛菩薩那些宮殿樓閣,真正是七寶所造的,而且還跟我們說,他那個七寶比我們這個世間七寶,成色要好得太多了。這個福報從哪裡來的呢?給諸位說本是啊,本來如是。
而我們今天讀了佛的經論,對他生了懷疑,不相信,這並不是我們才有,自古以來就有。宋儒學了佛經的這些理論,像這些話,他們都不相信。他們要都相信了,給諸位說,那些人聰明極啦,各個都會得道啦,都成就了。他對佛法里講的理論相信,佛法裡面講的事相他不相信。他大概也認為印度那些學者,跟咱們中國文人一樣,有許多是誇大其詞,有許多是理想之國,像我們儒家的《禮運大同篇》,那是理想的世界呀。西洋的烏托邦,都是一種理想國,並不是真實的。所以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用這種眼光來看,大有人在。這一類是什麼人呢?在佛法裡面講那個八難之一的,叫「世智辨聰」,這一類的人。他很聰明,他有智慧,也有辯才,也說得很有道理。可是那些道理,諸位要記住,似是而非。
再給諸位說一句真實話,凡是你能夠想得出來,能夠講得出來,都不是真的。佛法是真實的,真在什麼地方呢?真在釋迦牟尼佛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諸位想想看,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古今中外那些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這些學者們,哪一個人說過這一句話?!一生所說的全部否定了,沒有說一個字。確實啊,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之外,其餘的再沒有看到有人說過這一句話。孔老夫子雖然說得近似,但是還不是純真。他老人家說的是,「吾道一以貫之」,接近了,但是他還有一個把柄在人手上。為什麼呢?有個一啊,還有個一呀。有個一的時候,就是把柄呀。釋迦牟尼佛是一點把柄都沒有,一個字沒說,這才是真實法啦,才是圓滿而沒有欠缺啊。
把上面這一些意思全部會通了,歸納為一句就是「凈圓真心」這十二個字,「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是說明整個宇宙人生本來就是一體,是一個真體。這一個真裡頭,本是,著重在這個本字。下面呢,這就說迷了,這是迷妄的根源。
【妄為色空】
「為」是什麼?為是有作為。身口的作為很粗啊,這是說意地裡面的作為,這個心才動念就叫妄為。心要不動念,身口的做為都不是妄為。是什麼為呢?無為而無所不為。妙啊!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他老人家跟我們示現一樣的身,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佛是什麼呢?無為而無所不為。那就是說,八十年間的示現,佛從來沒有動一念,動一念就叫妄為,不動念啦。所以佛菩薩無作,叫什麼?叫無作而作,無為而為。他為,就是無為;做,就是無做。那個做與無做,不是兩樁事情,是一不是二。這個確實是比較難懂。
上一次,我用敲磬來給諸位做比喻。磬無心,敲它一下,它就響了。那個響跟不響,是一不是二。不可以把它分作二,分作二就錯了。二什麼呢?磬有心了。它喜歡哪一個,那個人敲它,它就響一下。那不喜歡的,敲它就不響了,那才叫二啦。它不是二,它是一。二就叫妄為。那麼我們凡夫心呢,是妄為。
諸位把這些原理懂得了,你就曉得那些大菩薩,他們修的什麼?你就明了了。金剛經說得詳細啊,說得明白啊。那一些大菩薩,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啊。所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如來位,全是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無做,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再給諸位說,那無為法難道還有差別嗎?從一真體上講,沒有差別。不但諸菩薩跟佛沒有差別,佛與六道眾生也沒有差別。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哪有差別呢?!凡是講差別是從哪裡講呢?從運用上講的。你譬如說,阿羅漢這個見的能力,阿羅漢裡面這個見能力最大的,是阿那樓陀,這個我們曉得。阿那樓陀的的天眼呢,能夠見大千世界。普通羅漢的能力,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這個在楞嚴經前面我們讀過的。有見一百個大千世界,有見一千個大千世界,有見一億個大千世界,這就是無為法而有差別。
在用上的差別,不是體上的差別。到如來地呢,那是無所不見,就是作用圓滿了,用上圓滿了,諸位要懂得這個。你說體上有差別,那大大地錯了。所以諸菩薩那個修鍊,是在作用上修行。這個例子,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諸位能看到。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修的什麼?就是修的無為而無所不為,就修的這個。無所不為,確實是無為,是一不二。如果拿孔子的話來說,吾道一以貫之。五十三參是貫之,是一個道而貫之。一是什麼呢?就是無心!不起念。心不起念才是一,心一起念就不是一了。
我們看許多那些註解裡面,都沒有能把這個意思注出來。而曾子所解釋的那真是妙極了,孔老夫子說這個話,確實,曾子懂。所以曾子答應「唯」啊。別人不懂了,去問曾子,曾子就給他們說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個話答得妙絕了。妙在哪裡呢?如果你要是利根的人一聽,就悟了。為什麼呢?忠恕是二呀,二而不二,那不就是一了嗎?所以問他什麼是一?舉出二,叫你從裡面悟,二而不二就是一了。中下根性的人悟不進去,哦,夫子之道,一以貫之,一是什麼?是忠,是恕,我們學忠、學恕。你看,中下根性也能得利益。所以這個解釋法,三根普被呀,利鈍全收呀,了不起啊,真是妙絕啦。那麼簡單一句話,叫上中下一切人都得利益,這個不簡單,大有學問,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可見得夫子之集大成,是以一以貫之,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佛法戒經裡面常用「無作」,再說得明白一點,無作就是一切境界裡頭決不生心動念,這就是無作。而外面事相上是樣樣都做得很圓滿,無作而作,外面怎麼做的呢?隨眾生心,應所之量,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上與諸佛感應道交,下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他不是個木頭人啊,不是個石頭人啊。他是活活潑潑,玲瓏剔透的人,那妙極了。這個在道家講,真人。道家講真人;儒家講聖人;在佛法裡面叫佛。
那麼這個道理,我們明了了,所謂一念不覺,這個不覺是什麼呢?不覺就是妄為,不覺就是心動。諸位要記住,覺心不動的。好像那個水一樣,清凈的水照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水是不動的,平的。這個一動,就起了波浪了。起了波浪,照外面的時候,就不清楚了。還能照,照得支離破碎,不能照成一個完整的。那麼由此可知,這個一乘佛法裡頭,就是訓練不動心。在一切境界裡頭學不動心,這個是一乘法的修學,完全與法性相應的修行法。心一動啊,就叫無明。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個動相。心才動,才起這個分別,就把真性迷了。迷了以後,佛就給它叫一個名字,叫業識,就是阿賴耶識。把真性呢,變成了識了。
諸位要知道,真性變成識,並不是那個性真的變成識了。性要真的變成識了,那就不叫性了,性是不變的嘛。不生不滅的,本是妙明啊,它怎麼會變呢?它不會變的。變在哪?變是一個虛妄,不是真實的。誰虛妄呢?自己妄,不是別人妄,諸位要記住。如果你說別人妄,那正是你自己迷惑顛倒。
迷為業識啊,這個在阿賴耶三細相里第一個相,叫業相。業是什麼?業就是我們一般講事業,就有了事了,結業了。無明一動,動就出麻煩了,所以業有造作的意思在。但是這種造作非常微細,經典裡面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這麼微細的動相啊,不是普通人能夠覺察得到的。
迷為業識之後,這個速度,給諸位說,比那個電的速度還快。立刻就轉變為見相,就是見分。見分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業識轉變來的。見分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精神世界。這是什麼呢?叫帶妄之真。我們眼能見耳能聞,諸位曉得,眼能見耳能聞,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就是見聞覺知都帶了見分。如果不帶見分,純真無妄,那就是佛知佛見。我們現在就是帶著這個見分。帶著這個見分呢,本來的見聞覺知,在這裡見聞覺知還用這個名詞,本來見聞覺知是真性,現在帶著這一分妄呢,這個妄的見聞覺知跟它合二為一了。我們只認識這個妄的一面,把真的一面給忘掉了,遺忘了,不曉得這裡頭有真的一面。過失就從這裡生的。
那麼再給諸位說,這個楞嚴經裡面交給我們的方法,用功的方法,就是將這個帶妄之真,帶著哪一種妄呢?阿賴耶的妄,就是我在此地跟諸位講的這個業識,一變為轉識,這個妄。
編號054-b/133–十番顯見之八 顯見不分本凈的妙覺明,好像我們一個人很健康的眼睛,看一切外面這個境界。迷了之後,帶一層妄了,帶一副眼鏡。這是好眼睛,眼睛沒有病嘛,眼睛本來沒有病嘛,不是叫你帶什麼近視鏡,遠視鏡嘛。那好眼睛為什麼帶個鏡子呢?有些人喜歡戴個太陽鏡,好,帶上這一副眼鏡了,看外面東西顏色就不一樣了。戴著黑鏡子,看外面黑黑的;戴藍鏡子,看外面是藍藍的。不一樣啊。這是戴了一副啊,就是阿賴耶識的這個見分。如果再套一副,第七識的,又套一副,戴著幾百副、幾千副,諸位想想看,那外面境界相還能看得出來嗎?那一蹋糊塗啦。而我們現在啊,我們這個眼睛上就戴了千萬副的眼鏡。
百法裡面給你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那是歸納的。真相呢?真相無量無邊。如果說僅僅有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加八,戴五十九副眼鏡,還沒什麼關係,對於外面那個境界相還能看得出一點,還能看到一點東西出來。實際上不只這麼多。你就想到,這個「妄為」,妄到什麼程度。確確實實,我們現在就是乾的這一套啊,身在妄中不知妄啊!
這樣一「妄為」,真如本性里原來沒有這些色法啦,沒有這些境界相啊。由於這個妄見,外面就變妄相,就變成虛妄的相,那麼這個就叫作相分。相分呢,包括我們現在所講的根身器界。宇宙的萬有從哪裡來的?從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能變,相分是所變。所以才說境隨心轉,境是相分嘛,隨心轉。
那麼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了,今天這個科學家、哲學家在研究宇宙,宇宙有沒有邊界?宇宙究竟有多大?會有結論嗎?不會有結論的。為什麼呢?隨他的分別變現嘛。你一不分別就沒有了,愈分別愈多啦。可見得這些搞法,全都叫邪知邪見。我們今天說他是邪知邪見,他還不服氣呢。他在這個地方有地位、有聲望,一般人都相信他的,不相信我的。
最初說出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九十六家邪知見呢,九十六種外道啊。那些外道,諸位要記住,並不純粹是佛教以外的宗教,那你弄錯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也不叫作佛教,也沒有叫宗教。九十六種外道是什麼呢?是學術思想。全都是邪知見,佛說得沒錯啊,都是在虛妄分別,不了解諸法的實相。
晚近,歐陽竟無,在民國十二年的時候,他向學術界發表說,公開指出來,說世間所有的宗教都是戒取見,所有的哲學通通是見取見。見取見、戒取見全是邪見呢。他說出來,當時有很多學者不服氣,聽了很不高興。可是歐陽大師,確實他在學術界上,他也有相當高的地位,人家對他也無可奈何。
可是怎麼樣呢?畢竟是響應的人太少。他說是是說啦,沒起什麼大作用。如果要起作用了,那給諸位說,今天世界就太平了,這是眾生沒福啊。縱然當時有少數的人,知道他這個講法是對的,沒有發大菩提心,出來支持,來做影響眾,所以歐陽大師在當時真是孤掌難鳴啊,沒有辦法把大家這個迷悟給它喚醒。
像這樣對於宇宙人生,有這麼透徹的了解,這樣明確的指示,只有在東方。翻開西洋歷史,確確實實沒有。那麼這個底下就講了,妄為色空。色是講一切的色相,色法。空是說什麼呢?虛空。虛空也是妄為的。在百法裡面,虛空雖然是無為,不是真的無為。到將來講無為法定義的時候,再給諸位說明這個道理。我們星期天給大專學生講這個百法的時候,都會講到的。
所以真正覺悟之後,不但一切色法是空寂的,虛空也沒有。禪宗所謂粉碎虛空啊,他口氣多大。這一句話是實在的,不是假的。那個無為法只能有一個真的呀,哪能會有六個無為法呢?六個無為法裡頭只有這個真如無為是真的,其他五種叫相似的無為,不是真的。因為在有為法的定義裡頭不能包含,所以列在無為裡頭。真只有一呀,怎麼會跑出六個來?!沒有這個道理的。
那麼可見得這個色法與虛空全是妄為變現出來的相分,這個虛空也算相分之中。所以我們講相分呢,範圍包得大。講色,往往這個色啊,它不包括空;講相分的時候,色空都包括在其中。相分只是跟見分兩個對立,一個是能變,一個是所變。
那麼見分所,它的範圍呢,就是我們講的六根的作用,見、聞、嗅、嘗、覺、知,全是見分的作用。剛才我給諸位說了,妄見,戴了千百副的亂七八糟的眼鏡。這當然是錯見了,不會見到事實的真相。如果你要想見到事實的真相呢,就要把那些眼鏡全都去掉。那在境界裡面的時候,不用心所,也不要用心王。頂多啊,就戴一副就是了,就用個阿賴耶識的見分,末那的見分都不要,以下都去掉,你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相大白了。
剛才我也給諸位說了,那個一乘修行人就修的是這個法門,善財童子就是個例子。你看看五十三參,你要不懂門道,那就看熱鬧啦。哎,看他今天拜訪這個,明天拜訪那個。哦,看看人家那個環境,風景多美,跟人家談談話,高談闊論,談玄說妙。那有什麼意思呀?!那沒有意思。你要懂得門道才行啊,那我們自己才會有受用啊。不懂門道不會有受用的。
這個色空見聞,這就是唯識裡頭講的見、相兩分。雖然說是妄啊,但是要曉得,妄依真起,離了真哪有妄啊。好像是人身是真的,燈下底下這個影子是妄,那個妄的影子是依真而起的。沒有真的這個身在此地,哪有人影子呢?由此可知妄不離真呢。
所以悟了以後怎麼叫一真呢?妄跟真是一,決不是二。迷的時候說有真有妄,說真說妄就是迷。悟了之後,真妄是一。換句話說,無真無妄。這個話沒法子說,為什麼?無真無妄還是二,還是妄。這就是佛法里常講的,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是什麼?就是心裡的念頭,心的行為,是念頭。心行處滅,心裏面念頭沒有了,不起念了,一念不生了。有沒有作用呢?作用廣大無邊。到這個時候是,一切法都是真實的,見相全是真實的。
過失在哪裡呢?過失就是在迷。所以境界不增不減,悟了之後,並不是說境界哪裡添了一些,哪裡少了一些,沒有。悟了以後,一真一切都是真的;一迷啊,全都成了妄的。那麼由此可知,那個真與妄,卻是換換名詞而已呀,實際境界沒動啊,如如不動啊。所以這個境界相是什麼相呢?是清凈寂滅相。我們為什麼現在看到的是動相呢?有生有滅呢?正好像我們戴了一副紅色的眼鏡,看到外面都是紅的。外頭事實是不是紅的?不是的,是我們的眼鏡是紅的。戴上一個藍眼鏡,看到外面都是藍的,外頭並不是藍的。這樣,叫迷呀。
我們現在用生滅心,看外面境界,外頭境界相是有生有滅的。這就像戴著個有色眼鏡一樣,你把那個生滅心丟掉了,你的心清凈。清凈是沒有生滅,你看外面一切境界相,不生不滅。就這麼個道理呀!你要入不生不滅,先要把生滅心丟掉啊。你從境界上找一個不生不滅,哪有這個道理呀?我戴上一個紅色眼鏡看外頭都是紅的,那個境界都是紅顏色的。我把紅顏色不要,要把它換成藍顏色的,沒有辦法,換不了。為什麼呢?眼鏡是紅的呀,外頭根本不相干嘛。你喜歡藍的,換一副藍眼鏡不就行了嗎?!原理就是如此。
所以佛法是在講心法啦。一再說了,境隨心轉。境隨心轉,境有什麼關係呢?清凈心,外面境界就清凈了;染污心,外面境界就是染污的。生滅心,外面境界就是生滅的;輪迴心,外頭就是六道輪迴。不生不滅的心,看外面境界就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你曉得,萬法就是真心所現,這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啊,才說萬法是一體。本來是一體,一體裡頭再去分,那就是妄為了。
這一句說得好啊,色空、外面境界,是妄為;能變現境界的那個見分,還是妄為。悟了以後,妄就是真。凡夫之所以稱之為凡夫,迷惑太重了。重到什麼程度呢?喚不醒啊。佛講的這些道理,我們們愈想就愈有道理。照這個方法去做,愈做愈真實。決不是說照這個做的時候,做的效果是相反的,那是錯誤的。你愈是照這麼去做,那個境界愈是現的是真實的。做到相當功夫,你自己就曉得什麼?這個人生踏實,決定不會感覺得人生虛無飄渺,感覺到空虛。迷人才感覺到空虛;悟的人處處真實,不是空虛的。
所以迷的人呢,他不知道、沒有法子感覺到這個真實感。隨境流轉呢!如果他真正覺悟了,心境不二,心境是一,能悟出這個道理了,就能夠證得性相一如,真妄一如,那就是前面所講的妙凈明體。到這個時候,一切色空見聞,在清凈心中,像六祖所說的呀,本無此物啊。清凈心裡頭沒有啊,本來無一物啊。外頭境界相有沒有?境界相上有,清凈心裡頭沒有。
心裏面沒有,為什麼相上又有呢?相是隨緣,能隨十法界有情無情眾生的感,它有應。不但有情眾生有感,真心會應呢,無情眾生有感,真心也有應。感應道交,而現的這些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諸位要記住,清凈心中無有此物,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見解。如果有這個見解,這叫邪見。心是永遠清凈,不礙萬象發揮;萬象自然發揮,心裡頭不起一念。
可見得到了這個境界,是大用無方啊,不是沒有用啦。到這個境界,有體有用,而且發揮的作用是圓滿的。體性圓滿,作用圓滿。我們現在怎麼樣呢?雖然有體,迷失了。我們也有作用,非常有限。我們眼的作用,隔一張紙,那就看不見了,就這麼大作用啊。而本來的作用呢,沒有障礙的,盡虛空遍法界,如對眼前。真是所謂佛觀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那是什麼呢?去了妄見呢,本有的見性現前。我們今天做功夫,就是要做這個功夫。
所以諸位,無論你修學哪一種行門,禪教密凈,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念佛也要把妄心念掉,參禪要把妄心參掉,這才行啊。而現在人用功是錯用了功。為什麼錯用呢?他用妄心。念佛,他用妄心念,不但妄心去不掉,還增長妄心;參禪用妄心去參,他怎麼會開悟呢?怎麼能得一心呢?怎麼會有真正的受用呢?法喜充滿呢?不會的。
諸位要明了這個道理了,無論用什麼功夫的時候,不違背這個原理原則,朝著這個方向去走,你自然有受用。孔老夫子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啊。學是什麼呢?明理,道理學來了,懂得了。習是怎麼樣呢?日常生活當中,就這麼做。
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訓練個一心呢,沒有別的呀。方向就是一真。諸位要曉得,到一真就一切都真實了。這是真的學問呢,不是假的呀。那世間東西,邪知邪見呢,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們要認識,決定不迷惑,而後,才能修真實的功德。
底下一句就更好了:
【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這一句是譬如,佛在此地用月亮做比喻,那個天上本來的那個月是真的,第二月是什麼呢?妄見。看到兩個月亮了,佛用這個比喻來說。譬如說我們從前呢,也沒有什麼科學儀器,也沒有分光鏡,手把這個眼睛按一下,哎呀,看到是兩個月亮了。現在用科學儀器呀,你看到那個照相的時候,那個特殊的鏡頭,一個月亮可以把它照成一連串的月亮,照成幾十個。那幾十個是妄的呀,裡頭只有一個是真的呀。但是,那所有那些妄的呀,都是從這一個真的變現出來的。沒有這個真的,妄的就全都沒有了。真的是什麼呢?是說:「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那個第二月呢,就是:「妄為色空,及與見聞。」這是叫我們認識真與妄的關係:妄不離真啊,妄沒有自體,妄之自體就是真體。
所以佛講這個一切現象,佛常講這個依他起性,唯識裡面三性講依他起性,又常講因緣所生。因緣所生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沒有自體,就是當體即空。那個無有自體、無有自性,就是真性。好像我們捏目看這個第二月,第二月的自體、真體,就是真月。它沒有自體,它是因緣生法,我們捏目所見,因緣生法。它是依他起性,沒有自體,體就是真月。
所以這一句話,也就像曾子所解釋這個夫子這一一樣,那妙極了。程度深的人,他見的見得深;程度淺的人,他見的見得淺。但是都沒見錯,啊,都與那個真的相應,都在這一條路上,只是隔著遠近而已。確實是這一個方向,一條路,但是目標有遠近差別不同,越近越真實。
這個比喻是佛教給我們,既然見到是兩個月亮了,不可以在這兩個月亮裡面去計較哪一個是真月,哪一個是妄月。真月是本有的,妄月是虛妄的。那個虛妄的,何必要你去分別呢?虛妄的,用不著分別了嘛。那本有的,既是本有,也用不著分別嘛。你分別就是虛妄,不分別皆是真實。意思就是在此地,教我們不要在第二月上去妄生計度分別,哪個是真、哪個是妄?因為一有計度分別就是妄為。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把妄為去掉,就像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用真心,用正智,用如如,怎麼不自在呢?!怎麼不圓滿呢?!世間人求幸福,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世間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幸福,有名無實;在佛法裡頭啊,有名有實。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1)
※《楞嚴經》淺譯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22
※楞嚴經-精研七趣 略說(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