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開元寺鎮國塔須彌座浮雕故事(三)

阿育王皈佛

阿育王Asoka,(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佛教護法名王,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佛教護法名王。其名AS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又被稱為「無憂王」。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統治之初,追尋他祖父——孔雀王朝創始人旃陀羅笈多的腳步,推行武力擴張領土,被稱作「黑阿育王」時代。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國,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傳說阿育王在這一場戰役中,親眼目睹了太多殺戮,深感悔悟。後來他信奉佛教,推行「正法」,停止武力擴張,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的統治後期被稱作「白阿育王」時代。阿育王把自己統治的業績及對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岩壁及石柱上,即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他在位的三十七年,統一了除邁索爾地區的印度全境,是古印度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空前強盛的時代。

童子聚沙

佛經中稱聚沙為佛塔。

傳說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與諸童子在嬉戲中,聚沙作佛塔供拜。有此事因,諸童子乃得成佛道之緣。《法華經方便品》中記載:「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經律異相》也載有五百童子聚沙為塔的故事:五百童子結伴遊戲,在江邊聚沙造佛塔。當時天降大雨,江水暴漲,童子皆漂溺而死。有聚沙因緣,五百童子皆發菩薩行,同生於兜率天。佛說:因為造沙塔的功德,即得生天,見彌勒佛。

育王遷善

見《善見律毗婆沙》卷一。

描繪阿育王用於酷刑的油鍋開出蓮花,化作尼瞿陀比丘向阿育王說法,感化他的故事。

耶舍現通

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大興佛事,供養僧眾。當時華氏城雞雀精舍的上座比丘耶舍,幫助阿育王取埋藏在六處的八萬四千顆釋迦牟尼佛舍利,造八萬四千寶篋,一篋盛一舍利,又造八萬四千寶瓮、八萬四千寶蓋、八萬四千匹彩絹,並由耶舍使用法力,分送於各地造佛塔供奉。

薩訶朝塔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并州離石人劉薩訶,在睡夢中見一西域僧人對他說:你生來有罪惡,應往會稽頂禮阿育王塔,以懺悔罪孽。劉薩訶醒來後,即出家為僧,法號慧達。他往會稽鄮山(今浙江鄞縣以東)尋塔,但數次經歷周折卻一無所獲。一日夜間,慧達忽然聽見地下傳來鐘聲,歷時三天之後,寶塔和舍利從地面湧出。塔高四十五公分,呈紫烏色,四面鏤刻銘文及佛像,中有懸鐘。慧達當即依山勢建精舍供奉,勤加禮懺,並改鄮山為阿育王山。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晉安帝敕造塔、亭、禪室,命僧眾住護。梁武高普通三年(522年),詔建殿堂並賜額「阿育王寺」。唐以後,阿育王寺歷經多任高僧大德住錫經營,成為臨濟宗道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修,改名「育王禪寺」,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位。

分享:
推薦閱讀:

睡前故事·魔法世界
青紅酒家
奇妖錄·天狗
文言寓言故事選
皇城篇·二十五更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