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中國發展提供的可行性參考

中國與新加坡有很多相似點:同是亞洲國家、社會主流是華人、都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是一黨長期執政、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領導人個人的作用突出、政府都很強勢等。新加坡是小國,面積才716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547萬,其中公民及永久居民才387萬。中國是大國,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國無論大小,發展是硬道理。新加坡是小國,但是她有值得大國學習的地方,她可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參考。

一. 可以一黨獨大,但不能沒有民選

聯合早報2015年2月3日登載署名文章《強大政府與民主制衡》,文章說,美國一著名政治學者最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的講座上指出,國家要成功須要在國家能力、法治與民主責任制三大要素間求取平衡。他認為,新加坡雖擁有強大的政府和法治,但民主制度「有問題」。學者因為對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推崇備至,所以對新加坡政府的一黨獨大(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一直作為執政黨執政至今)不以為然。對此,文章作者作為新加坡人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第一,因為要避免庸俗民主。作者認為,兩黨輪替執政的民主政體也有問題,比如美國、台灣,已經從原先的精英民主走向庸俗民主。在野黨為了能上台執政,無不多方阻撓政府的施政,攻擊每一項政策,讓國事停擺、經濟空轉。最可悲的還是造成社會分裂與人民對立。第二,因為執政黨也是選票選出來的。文章說,新加坡政府的一黨獨大並不是一黨專政,一黨獨大也是人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一黨獨大形成強大政府避免了制衡體系過於龐雜、繁複,「制衡效率太高」導致聯邦政府施政能力低下的問題。同時,因為有反對黨在國會監督,所以,政府注重推行各種民生政策。因為選民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李總理(現任總理李顯龍)說,只要出現一個小改變,就可能變天,所以政府的重要指標是下屆選舉能否贏得更多選票,得到更多人民的委託。

二. 領導人得用政績說話

2015年2月2日摘自南方周末登載的署名文章《李光耀:一個現代國家的締造者》,文章列舉了一些數據:在美國傳統基金會搞的「2014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新加坡名列全球第二;從1959年以來,人民行動黨一直是執政黨,截至卸任的1991年,李光耀一口氣做了32年內閣總理;1960年,新加坡人均名義GDP為428美元,是不折不扣的窮國,1991年人均GDP為14504美元,31年翻了34倍,年均增長率為12﹪;李光耀卸任後,新加坡繼續從繁榮走向更加繁榮,2013年人均GDP已為55183美元。一黨執政、威權統治,新加坡為何如此成功?文章認為,不是靠優越的地理位置,不是靠新加坡歷史上是英國的殖民地,浸潤了母國的法治傳統,是因為李光耀。李光耀的政績歸結於,第一,人民行動黨去左化。文章說,人民行動黨沒有把其綱領當教條,這歸功於李光耀。他注重實幹與實效,他關切如何在強鄰環伺之下,確保新加坡的生存、穩定與繁榮,一切妨礙這個目標的政策,要麼絕不採納,要麼果斷放棄。即使在對英國工黨政綱幾乎照單全收的早期,李光耀與人民行動黨都拒絕追隨其大搞國有化,這種務實的取向,令黨的左翼色彩隨時間推移越來越淡化,令新加坡逐步夯實了繁榮的根基:經濟自由。第二,推行新加坡式的民主。文章說,儘管被視為威權主義,但新加坡並沒有從程序上削弱國會的地位,新加坡國會不是橡皮圖章,如果人民行動黨沒有贏得足夠的席次,那就得讓賢下野。同時,也沒有證據顯示,人民行動黨是通過舞弊的手段贏得任何一次選舉,它的每一次勝選的大前提仍是民眾的支持。第三,對外開放。文章說,新加坡的生存能力是李光耀的最大關切,李光耀對發展經濟學家炮製的「新殖民主義」與「依附」理論嗤之以鼻。他認為,「反正新加坡也沒有天然資源可供跨國公司『剝削』,有的只是勤勞的人民、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決心做到誠實稱職的政府」。「新加坡應該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跨國企業身上」。他說,新加坡從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城市國家,是因為奉行以下哲學:我們所提供的貨物和服務要「比任何人都便宜,質量也更好,否則便死路一條」。第四,限制工會特權。一戰後,工會在新加坡引起數不盡的罷工、怠工和暴亂。1966年,李光耀告誡新加坡工會領袖:「不能殺死下金蛋的鵝」。限制工會特權,讓企業家敢於下注。其具體舉措有:重建「監管制度、紀律和工作準則」,工會必須先通過秘密投票才能罷工,否則將以違法論處。成立由勞資政三方代表組成的全國工資理事會,各方遵守一個原則:漲薪幅度不能大於生產力的提高。第五,中央公積金制度。與歐洲福利國家不同,1955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啟動建立了非福利型社保:中央公積金制度。其最終演變為包括養老、醫療與住房等個人一生大宗消費在內的自我保障與家庭保障計劃。因個人自負其責,所以,李光耀說:「很少人把自己的資產消耗掉,他們都保住甚至擴充他們的資產,只花費來自資產的收入。他們未雨綢繆,要保住資產,將來留給子孫」。這正是資本積累,與社會存續的基本動力。

三.有關注發展與民生的高效率行政

2015年2月2日摘自南方周末登載的署名文章《「新加坡模式」深思明辨》,文章說,城市國家新加坡的發展和治理是能提供某些有意義的經驗的,歸結為:第一,建立起了一個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為目標的中性政府。第二,政府的合法性要來自民眾的認同,並以制度安排的方式接受人民的監督。第三,建立起在世界範圍都堪稱最佳之一的法治社會。第四,任用人才「選賢舉能」。第五,讓人民獲得經濟發展的紅利,增強人民對國家的擁有感和歸屬感。

新加坡政府的效率表現在很多方面,著眼點都在發展與民生。例一,據聯合早報2015年2月2日登載署名文章《高達曼(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兼顧各階層預算案將側重養老與青壯年就業》,文章說,新加坡2015年財政預算有所側重,對老人有一個「樂齡補貼計劃」即政府專款補貼低收入者。成立勞資政三方委員會,幫助國人終身學習和追求精專技能的文化。例二,2015年2月4日摘自南方周末署名文章《新加坡私人機動化管理啟示錄》,文章說,新加坡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啟動「車輛限額計劃」,根據交通狀況和道路容量,科學地確定車輛投放配額,車牌使用的有限期為10年,然後公開拍賣車牌,所有交通稅率都納入中央財政收入,還在政府網站上定期發布每年的財政收入及支出狀況及明細,增加財政的透明度。例三,2015年2月2日摘自南方周末登載的署名文章《新加坡公積金模式》,文章說,新加坡自1955年開始建立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公積金按僱員工資的一定比例,由僱員和僱主共同繳納,可以減稅。起點是解決勞工養老問題,後來陸續覆蓋了繳存人一生的社保需求,分為四個帳戶:普通帳戶(用於購置住房、教育、保險與投資);專門帳戶(用於積累退休金);保健帳戶(為個人及直系親屬支付醫療服務與購買醫療保險);退休帳戶(在個人55周歲時建立,62歲時開始支付養老金)。自我保障,且可實現財富代際轉移,與歐洲福利國家現收現支的社保模式形成對照。

衡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與否,不可計較歷史的長短、國家的大小。新加坡古稱淡馬錫(馬來語「海市」),傳說中又叫「獅子城」。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分割出來的一個小國,在東盟成員國中,新加坡面積最小,人口最少。到新加坡旅遊,導遊會告訴你:新加坡人買了車要加速的話,只有到馬來西亞。新加坡之所以受人們敬佩,因為它不以「小國寡民」的理由,放棄生存的權利,而是積極尋找出它在世界的定位。中國正在進行改革,包括經濟的、政治的。作為經驗,政黨上台需接受民選,領導人得用政績說話,有關注發展與民生的高效率行政,這就是「新加坡模式」,它絕非夢幻中的「海市」,它展現的是現實中的東方的「獅子」,它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參考。

  • 1
    推薦閱讀:

    特別文:中國與世界各大經濟體的指標對比
    蘋果被點名是最大受益者,是隔山打牛還是準備開刀?
    一帶一路給中國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一百年來, 我們真的變了嗎? - 中國的歷史變遷和新時代的崛起
    中國發展面臨四大挑戰

    TAG:中國 | 新加坡 | 發展 | 中國發展 | 可行性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