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唯識簡介》第二集
上慧下律法師佛學講座全集觀看請點擊
:台灣文殊講堂人的心愈來愈善,你不必用農藥,你自然會有收成,你相不相信這個道理,內在那種強有力的力量會影響到外界的。你不曉得,兩個人在談戀愛,這個女朋友遠在他方,可是她知道男朋友在關心她的時候,她那個生命就會活得很快樂,她的頻率內在裡面有感受到他那種關心的力量,她有幸福的感覺:我太知足了,我今生今世沒有什麼缺陷。所以你看那個談戀愛的人那個皮膚就會很漂亮,你不相信嗎?那種心力是不可思議的力量的,所以,諸位去談戀愛吧!但是遭受到挫折就相反了,你知道嗎?你不受他的寵愛,不受他的關照,就會很痛苦地掙扎,一個人內心裏面得不到頻率那種關照的幸福感,失落了,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永恆的快樂,那就是徹悟本性的人:他也不須要人家關心,他就活得很愉快。你回去,你要離開,那就你去死吧!你跟我扯不上關係,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一個人心地不受影響的,那就不得了,這就真的功夫,那麼你就是世界上最解脫的人。你說研究這個唯識不重要嗎?很重要的。所以有的人常常想要換環境,你為什麼不換心呢?這個環境不好,你換換環境,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所以我告訴諸位!唯識兩個鐘頭那會讓你悟到很多的道理的,沒有在唯識上下過功夫的,那麼我說他一生一世的佛法只剩下一半的功力而已,一半的功力而已。研究過唯識以後,噢!那個智慧跟辯才那就不一樣了,那個所向無敵,沒有人有辦法跟你辯論的,你就是心理學家來,他也沒有辦法,心理學家只有研究到潛意識而已,你說潛意識的東西是什麼?潛意識就是我們微細的第六意識,什麼叫第七意識,什麼叫第八意識?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潛意識在研究你的夢,夢,那麼就是世間人所謂的我已經是博士了,心理學家研究的博士,這個在我們唯識學看來,那簡直是小兒科,還不是內科、也不是外科,還只是個小兒科而已。底下這個就是微細意識說,都可以看做他的思想的具體代表。【由此可知大乘佛學思想淵源於小乘佛學思想,這是不可否認的史事實。】再來,唯識的師資傳承及在中國的發展【唯識學在中國有二種師資傳承的不同,茲將西藏與漢地所傳承的列表如下:】唯識學的傳承表地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藏傳承彌勒無著世親安慧大苦沙利小苦沙利金島尊者法稱廟田阿地沙地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漢傳承彌勒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圓測、慧紹、智周【⑴藏傳唯識學的傳承:初祖彌勒——二祖無著——三祖世親】這個都是一樣。漢就是中國(漢地,主要指漢族人居住的地區,或漢文化體系所在的地區。)藏:西藏。初祖、二祖、三祖都是一樣,【四祖】藏傳的是【安慧——五祖大苦沙利——六祖小苦沙利——七祖金島尊者法稱——八祖廟田阿地沙。】這個都是因為一種翻譯的音而已,所以我們聽起來會有一點怪怪的。那麼我們來聽:【⑵漢傳唯識學的傳承:】那聽起來就很順了:【初祖彌勒菩薩——二祖無著——三祖世親——四祖陳那——五祖護法——六祖戒賢——】再來就是【七祖玄奘——】大師【八祖窺基——】大師——玄奘的徒弟,窺基大師的徒弟,【圓測、慧紹、智周。】傳承下來了,那麼在這裡有……,諸位看第四祖的安慧,第四祖的陳那,在安慧的旁邊就寫一個:無相唯識。在陳那的旁邊寫一個:有相唯識。唯識分這個無相跟有相,雖然是唯識,藏傳的那是無相唯識;無相唯識,就否認一切是無相唯識,無相唯識大部分是比較接近這個空宗的,比較接近講空的,那麼有相唯識就是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附:近代唯識學者——】我們也應該認識一下唯識的泰斗,【——清末民初歐陽竟無、韓清凈、太虛大師等。】其中以歐陽竟無的境界最高,【唯識傳入中國以後,就形成三派系:】傳入中國就形成三大派系:【⑴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傳入地論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五O八)508年,由中印度勒那摩提與北印度菩提流支等,在洛陽譯出世親菩薩《十地經論》而建立的。】那是翻譯《十地經論》,在洛陽譯出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把這本書翻譯過來,就是印度文翻譯成中文。【後來因為譯者意見不同,逐分成繼承勒那摩提說的慧光派,和高唱菩提流支道寵派。】又分裂下來了,又分下來。這是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傳入的地論宗。(《十地經論》所說:「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故主張凈心緣起說。)【⑵陳真諦】三藏法師。陳是朝代。你不要陳真諦,笑死人了。外行的人念:陳真諦。陳是朝代,真諦是三藏法師,【所傳的攝論宗,】就是《攝大乘論》,《攝論》就是《攝大乘論》。【陳文帝天嘉四年】西元【(五六三)真諦譯出無著的《攝大乘論》與世親的《攝大乘論釋》成為唯識學第二度傳到中國,由此而導致攝論宗的盛行。它是主張唯識無境說,然後說到萬有從如來藏緣起,便與法相宗大異其趣。】我在這邊要解釋一下:法相宗是講賴耶緣起,那麼這個是講如來藏緣起。什麼是如來藏緣起呢?就是有一個從這個……生滅法是從不生不滅法的這個本性而起來的,那麼這跟法相宗就完全不一樣。法相宗就是阿賴耶識是染凈和合,它那邊是說從本性。我再講一遍:諸位!你看我的手,看我的手,我這個(右手)圓圈圈畫的叫做第八意識,如來藏緣起就是這第八意識的後面還有一個什麼?清凈的真如,知道嗎?清凈的真如,這個圓圈圈是第八意識,就是我們所講的倉庫,那麼這個就是清凈的真如,那麼這個如來藏緣起就是我們有一個真如,沒了又變成第八意識,那麼(這個在法相宗,不,)就阿賴耶本身有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看法不太相同,所以這個如來藏緣起,還有一個叫做阿賴耶緣起,不太一樣。【⑶唐玄奘所傳的法相宗,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大師自印度回到長安,大量譯出他所宗的】他所宗的,他所自己研究的,【唯識學的論典,成立法相宗。】所以玄奘大師是中國唯識宗的第一代祖師,那麼一直到戒賢,這個都是印度人,彌勒、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等等,這個都不是中國人,從玄奘開始,這個就是中國第一代祖師,窺基大師是第二代的祖師。【這是唯識學第三度傳到中國,主張萬有現象從有情各自染分】你看!各自染分,【賴耶】就是阿賴耶的污染程度不一樣,所以轉識也不一樣。再講一遍:從有情各自染分賴耶,【而開發的。】染分就是你這個造惡造得太重,你的阿賴耶識這個壞的種子太重了,那麼你這個就要下地獄了,你這個業比較輕就生天、做人等等,【故云:「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再來,唯識學的所依經論那麼就是六經十一論,【唯識學說】唯識的學說它【所依經論有六經十一論。】經,這個是佛說的,論是後來祖師大德所造的。【六經計有:】⑴《華嚴經》,⑵《解深密經》,⑶《如來出現功德華嚴經》,⑷《阿毘達摩經》,⑸《楞伽經》,⑹《厚嚴經》。這是唯識學的淵源的根據的經典。十一論計有:⑴《瑜伽師地論》,⑵《顯揚聖教論》,⑶《大乘莊嚴論》,⑷《集量論》,⑸《攝大乘論》,⑹《十地經論》,⑺《分別瑜伽論》,⑻《觀所緣緣論》,⑼《二十唯識論》,⑽《辨中邊論》,⑾《集論》,簡單講就是唯識的學說就是根據六經十一論,然後集合起來再繼續討論,發展出來一個非常嚴密組織的系統,然後很有系統地來去修行,那麼就是唯識學的所依的經論。好!諸位!我們看《華嚴經》,六經:【⑴《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唐實叉難陀】一個馬再一個犬,就是阿彌陀佛的陀,這個音是一樣的,叫做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我們有一本《地藏經》,也是唐朝的實叉難陀翻譯的,所以這個實叉難陀翻譯的《地藏經》才是正確的,其他翻譯的《地藏經》,盡量不要看、不要誦,因為裡面有增減,知道嗎?《地藏經》,有什麼法燈,什麼實叉難陀,是不是?那麼有兩種翻譯的,那麼這個實叉難陀翻譯的就是比較正,那麼看《地藏經》、誦《地藏經》,盡量用這一本的,【譯的八十華嚴。】再來,【唐般若】法師,般若三藏【譯的四十華嚴。】所以《華嚴經》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六十卷的《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經》、四十卷的《華嚴經》。為什麼有六十、八十或四十的不同呢?因為這個版本來到中國的有多有少,所以《八十華嚴》的內容比較豐富,普通大部分都是用《八十華嚴》的,也有用《六十華嚴》的。第【⑵】叫做【《解深密經》:】什麼叫做《解深密經》?簡單講就是阿賴耶識很深、很奧秘,不為凡夫所知,所以這一部經專門來解說阿賴耶識的太深秘微細的東西,所以這個叫做《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共有五卷(《解說阿賴耶識之深密》)。】第【⑶《如來出現功德華嚴經》:未譯來中國。】第【⑷《阿毘達摩經》:未譯來中國。】第【⑸《楞伽經》:劉宋求那跋難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密經》四卷,】他們這個名字都是譯音的,所以念起來是很艱澀,沒有像慧律這個念起來很順,這個翻譯的,沒有辦法,【叫做四卷楞伽。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這個《楞伽經》根據針對……大慧菩薩【稱十卷楞伽。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名七卷楞伽。】第【⑹《厚嚴經》,亦名《密嚴經》,亦名《大乘密嚴經》,前後有兩種譯本:唐之地婆訶羅譯,及唐代不空譯,同為三卷。論如來不生滅義及演如來藏阿賴耶識等法相大乘教義。】意思就是唯識學就是根據這一些所開展出來的道理。【十一論計有:】【⑴《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玄奘大師譯成百卷。主要論三乘人所依所行的境界,有十七地。】平常講十地,它這裡講十七地。【⑵《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無著造,玄奘譯,取瑜伽論之樞要者。】樞要(即中心、核心、關鍵、綱領的意思。)就是簡單的,《顯揚聖教論》,簡單講《瑜伽師地論》太繁了,那麼我們就把它講少一點。【⑶《大乘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有二部,無著造,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噢!這很長,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之《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再來,【⑷《集量論》未譯(辯乃因明學,宗、因、喻,科學化)。】【⑸《攝大乘論》無著造,有三種譯本不同,(建立阿賴耶識思想)】《攝大乘論》有三種翻譯:【後魏佛陀扇多譯,三卷,名《攝大乘論》(認為第六意識沒有辦法解決受喜阿賴耶識)。陳真諦譯,三卷,亦名《攝大乘論》。唐玄奘譯,三卷,名《攝大乘論本》。】要加一個「本」字。【⑹《十地經論》:十二卷,世親著,】那是無著的弟弟,【後魏菩提流支等譯。(華嚴十地品才成立)】【⑺《分別瑜伽論》:未譯中土。】【⑻《觀所緣緣論》:一卷,陳那著,唐玄奘譯,用因明】因明就是【三支(宗·因·喻)法】宗、因、喻。宗就是立一個宗;因就是講出一個原因出來,到最後合起來用比喻來講,宗、因、喻三支法,【來說明心外之所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者。】【⑼《二十唯識論》一卷,世親造,】世親菩薩造的,【唐玄奘譯,總有二十一頌。後魏菩提流支譯。《唯識論》或《楞伽經唯識論》,陳真諦譯,題曰:《大乘唯識論》】【⑽《辨中邊論》又名《離僻》、】離僻就是偏,離開這個偏,我們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嘛!離僻那麼就是偏,離開這個偏,那當然就是中間,【《彰中論》,】顯出這個中道的思想,【彌勒造,玄奘譯,一卷,對有為法之說明。】【⑾《集論》具名《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玄奘譯,有七卷。】14頁唯識典籍研究之重要性【在佛教教義的了解上,以知識系統來說,唯識典籍的研究,可以說是更重要、更基本的入門之課。因為許多術語】術語就是specialnoun,就是專有名詞。因為許多術語,那是專有名詞,譬如說「有覆有記」、「有覆無記」,那麼這些術語沒有人講解也比較困難,【和修學程序,乃至斷證方法等,唯識典籍較任何論典,都來得詳盡條理分明,】這個那當然是當之無愧,這句話是絕對真實的,從我們所看過的教義、教理,這些這麼多的經典,那還是唯識是最詳細的,這是一點都沒有錯,【如不對此一門典籍作較深入地研究,通達其奧義則對整個佛法的認識上,都要大打折扣的。我們來舉例《攝大乘論》的組織系統,證明唯識典籍研究之重要性。】我們就編在15頁,那麼15頁這個地方,只供參考而已。因為我們今天講的是唯識典籍,並不是說要講這個《攝大乘論》,所以我們就把15頁這個表格——《攝大乘論》的這個……把它的段落、序分、本論、結論等等把它列出來,所以提供參考,有興趣的人自己可以去閱讀《攝大乘論》。【古德說:「乃宗乘之究竟,教海之淵源,不明百法規矩,難窮妙諦。」】是什麼意思呢?「乃宗乘之究竟」,宗乘就是要研究這個教義、教理的,那麼唯識是不可避免的,這個究竟是微細的地方,唯識都談得很清楚,乃宗乘之究竟,如果你想要研究這個大乘的經典,那麼談得最詳盡的那就是唯識。「教誨之淵源」,是他這個經典的根據,這種教導我們的這個義理,那是有相當來路的。如果你不明白百法規矩,百法就是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還有一種叫做無為法,加起來有這個百法,那麼百法我們……這學期可能講不到,要明年了,我們先把這唯識基礎打穩,再講到這個百法。「難窮妙諦」,很難。窮就是推究,深奧的真理出來。【唯識專談名相,其目的欲人識破妄相之非真,】研究唯識簡單講就是要你透視,你有透視的能力了,噢!知道這是虛妄的,這個是分別、這個是執著,那你就放得下。【會歸於究竟一心的宗旨。故指示萬法唯識,是以不生滅心與生滅心和合而成阿賴耶識,】所以我告訴你們,就是阿賴耶緣起嘛!賴耶緣起。我們前面講了不是有一個真如緣起嗎?現在我們講的是賴耶緣起嘛!真如緣起就是承認生滅法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如,賴耶緣起就是生滅當下就是和合的不生滅,不生滅就是和合的生滅,也就是在清凈的時候就是這個我們的本性,那麼不清凈就是阿賴耶識,不一也不異。【變起根身器界,】什麼叫做根身器界?就是我們現在的根,五根身:眼、耳、鼻、舌、身,器界就是這個宇宙山河大地、星球,統統是阿賴耶識成熟的因緣所爆發出來的一個段落。為什麼講一個段落?因為你現在是人嘛!這個段落這個根身、器界,那是你的福德所變現的,如果你現在死了以後,如果你變現的是一隻螞蟻,那螞蟻要明了人就不太可能了,螞蟻有螞蟻的環境,如果說你變現的是一隻大白鯊,那你就必須跑到深海裡面去住,是不是?如果說你這個人做的都是狠毒的事情,陰險狡詐,來世變成一個鬼,那鬼住在一個暗的地方,在鬼界裡面沒有太陽,鬼的這個世界裡面,就像我們早上五點太陽剛出來,然後你到深山裡面去,那個滿山都是霧,那一種境界你觀想看看,那個四、五點,只有一點點陽光,然後整個山區都是霧,那個就是鬼界住的地方。所以你不必做鬼,我告訴你,你就可以想像得出來,那個地方有什麼好住的,但是沒辦法,你造業,你做的都是陰暗的事情,你暗地裡讓人家死,暗地裡攻擊人家,對不對?不光明、不磊落,那你當然就是投胎那個地方嘛!那地獄就更不用講了,就萬死萬生,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那就沒有話講了,殺人放火這個什麼都來,那當然就是下地獄了。所以這個變起的根身器界,就是隨著個人的福德、個人的因緣變什麼出來,我們今天,是不是?個人、個人福德因緣不一樣,有的人一出生那麼就……咦!一生出來,他家就開轎車,他爸爸就是開賓士車的,上、下課都是用賓士車載來載去的,對不對?有的人一出生,噢!窮得要死,三餐不濟,他媽媽提著籃子,提這籃子,他在後面幫忙撿菜,我就是啊!也不曉得怎麼跑、跑……跑到那個地方去,不過我今天學佛,我得到一句銘言:說窮苦的孩子比上嬌生慣養的孩子,成功的機會來得大、大……咦!在哲學家裡面有一句話,說:世間的偉人大半都來自於貧窮的家庭。看到這一句就很安慰,你會體會人家的苦嘛!你知道這個世間的苦,你會體諒人家嘛!你會尊重人家嘛!貧窮不可恥,不可恥,是不是?無志才是可恥,沒有志氣的人才是可恥。好了!所以說這個變起的根身器界,那麼就【指出迷悟心源,使學者一覽便知。目睹當前世界,人類思想泛濫,影響人心甚大,這是對於現實世界真相,未能徹底的認識,】這個只是心的作用而已,【導致悲觀者、醉生夢死者、相信命運者、乞憐神權者,】乞求神來保護,【以及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就是這個世界只有物質現象,只有享受才是人生,所有的精神代表都必須透過物質,所以這個世間只有鬥爭,那麼就【階段鬥爭者,】否認了精神的領域跟超越的思想,這個就是唯物思想,【形形色色的邪學邪論,更增加人類社會行為的失調,造成許多罪惡和痛苦。吾輩】就是我們,【身為佛教修學者,豈可不發廣大心愿、深究唯識典籍,發揚唯識道理,以正現代思潮之所偏,導向人心歸正,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服務眾生,造福眾生,成就無上菩提,如此這樣去實踐,則眾生幸甚!佛教幸甚!】
好!翻開16頁。唯識淵源的介紹——玄奘大師唉!看到玄奘大師使我們感動落淚,我們看到這個玄奘大師的這個傳記,噢!我感動得掉眼淚,感動得掉眼淚,他在這個沙漠當中昏過去好幾次,已經在絕望當中,這菩薩……好像有一次他昏倒了在沙漠當中,他想一想:自己已經死了,自己死了,結果自己:咦……啊!好像清醒過來,他看到他自己的身體,噢!站在這個海的上面,飄過去那個地方,有一座金山,放光的金山。噢!結果一醒過來:噢!這個前面就有一個綠洲,水啊!那這當然是菩薩,菩薩。一個人那種願力,堅持到底的時候,那個佛的力量,菩薩加被的力量,不得了。所以,過去有人說,就是說一個人修學佛法而不變志節的,就是他堅持到底的,親近善知識啦!生死一定要了的,那種發大誓願的,佛菩薩就在他的左右。你聽過一首歌嗎?我在你左右……我若聽到這個,我就想到那一句:我在你左右。你發大誓願,你再多辛苦,忍耐一下,佛菩薩就在你的身旁,佛菩薩不曾經耽誤過任何一個眾生的。所以我們看看玄奘大師,他這個只是很簡單地描述,我看這個簡介,這不會落淚(掉淚),噢!你去看看他那種意志力,這個不是平常人有辦法做到的,所以自古以來到西藏(印度)取經的大部分都是十個死九個,剩下一個玄奘大師真的歸國。第一個是法顯,法顯大師,再來就玄奘大師,取經的,就是比較有名,那麼以玄奘大師的翻譯的,那就最多,最多,噢!我們來看看,這個偉人,當我們的模範生。【玄奘大師,俗姓陳,】噢!這陳,姓陳的人,出了這個也是不簡單。玄奘大師,俗稱陳【名禕(ㄏㄨㄟ),】那個(禕)念huī,這個不是念wěi,我有查過辭典,huī,【河南洛洲(州)人,】洛洲(州)就是洛陽縣,河南洛陽,【生於隋文帝仁壽三年(公元六O二年)父名慧,】那麼就是陳慧,父親的名字叫做陳慧,【曾作江陵縣令,】縣令就是縣老爺,他老爸最大的,我們現在講縣長,縣令,【大師為其第四子。】這個代表什麼意義呢?因為我也是第四個兒子,第四個兒子的人都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煬帝大業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玄奘大【師十二歲時,】你看,才十二歲,就知道要出家哦!【適逢洛陽度僧,】因為以前出家人,要做出家人,要先考試,【考試官鄭善果,】很厲害的,命這個名字也不錯,鄭善果,這個考試官就給這個玄奘大師通過,他七代的老祖宗都超度。這有時候不能太嚴,今天要是說十二歲一定不通過,那就沒有玄奘大師,佛法也沒有今天。做什麼事情不要太懶散,但是也不要太刻薄,真的哦!有一個人他家裡都沒有整理,她的先生就很生氣了,說:你當我的老婆,我這個家你就不整理。他這個老婆就聽她先生的話,她怕她先生,噢!就開始有整理了,後來她的先生就變本加厲,她稍微有一點不整理就罵她,他老婆就怕了。有一次他把一件破舊的衣服、褲子換起來的時候,他老婆怕他生氣,噢!就收起來把它丟掉,怕他生氣,把它丟掉。(後來回來這個……)她先生回來了,找不到那一張銀票,那一百兩的銀票,他藏在這個地下室,藏在床鋪底下,他覺得不安全就去換一張一百兩的銀票,銀票一百兩,又怕人家搶,就放在最爛的衣服的地方。糟糕了!因為他太清潔了,他老婆把它拿去丟掉了。這下慘了!一百兩就全部完了,是不是?我說有時候要寬恕人家的缺點,今天她的這個老公,如果不要這樣苛刻地嚴格跟那麼清潔,這錢也不會到這種地步,沒有了。以前不像今天的這個銀行,如果那一張是支票呢?那就麻煩大了,所以有時候話講回來,人不可以太刻薄,但是也不能太放浪。你不要這個師父一講,回去房間都隨便放。慧律法師講,我這裡面萬一清掃到支票丟掉那怎麼辦呢?放著給它爛,這個就是……。所以事情沒有所謂的絕對性的東西,嚴格好還是太慈悲好:你慈悲,太慈悲,他變成很爛,他不聽你的;太嚴格他會叛逆。什麼事情都不要太絕,講實在話,話不要講得太絕,事不要做得太盡,盡,你懂嗎?話不要講得太絕,這個事情,壞事不要做盡,壞事做盡了,你這個惡報就到了,惡報就到了。鄭善果【感其】,感念他,說:你有什麼大志?這個鄭善果就問這個玄奘大師,說:喂!陳禕!那時候十二歲,弟弟嘛!陳小弟!你為什麼要出家?玄奘大師就講這八個字,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噢!這個鄭善果一聽:好!OK!就八個字就通過了。什麼叫「遠紹如來」?就是繼承如來的家業,「近光遺法」,近就是馬上,我出家以後我有能力,我就要發揚佛所遺留下來的教法。這種願力那還得了,十二歲,法師們!在家菩薩們!你看看!那才十二歲的孩子會發這種願,你慚愧不慚愧?活了已經生三、四個了,還不準備剃度;人家十二歲就懂得這樣的大的願力,他【的志趣,破格錄取,准其出家,以後跟隨二兄】他第二個哥哥也是出家,叫做【長捷法師住錫】就是安住在【洛陽凈土寺,】住錫就是安住在洛陽的凈土寺,【親近時賢】有兩個大德就是景跟來,【景嚴二大德】兩個大德,【聽講《涅槃經》及《攝大乘論》。因他】這個玄奘大師,【慧解超人】所以這個也是菩薩來的,【記性特強,深得師友讚許器重。隋朝末年之亂,逃入四川避亂,順此機會,尋師訪道,】是訪道哦!不是遊山玩水哦!訪道哦!不是跑去那裡玩,【又親近寶暹(暹xiān:太陽升起。)、先基法師等】這兩個,寶暹、先基兩個法師。【(究習《攝大乘論》和阿毘曇小乘論典)。數年後已對佛法有了相當高深的造詣了。唐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大師年甫二十歲,依佛制,受具足戒於成都。】在四川。【此時正是隋亡唐立,】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叫做隋亡唐立,【天下太平。玄奘大師由四川東下,經三峽歷游】參學了,【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師參學,隨緣弘法。大師因見前人所譯經論,多數採用意譯法,】什麼叫「意譯法」呢?把筆拿起來,就是意思到了就好,符不符合不管它。意譯法就是意思一樣就可以了,【未忠於原意者甚多,】未忠於就是不符合,本來佛陀意思的很多,【而古人解釋經意,義分多歧,】看法不同,【各執所見,法義難明,遂發願西行求法,探取梵本原典,】印度用的是巴利文還有梵文,【以明真意。誓願已決,於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二次上表陳情】向皇上陳情,朝廷陳情,【西行的志向,未蒙朝廷特許。】所以這個朝廷,如果唐太宗也知道這個是幾千年後的那麼偉大的人,我看半夜都送他出去了。這朝廷也不曉得為什麼不允許。再來,【為著求法,斷然不顧一切,偷度(渡)出關。】佛教有一條戒律:違法就是違戒……文字下載:http://wenku.baidu.com/view/c24de3395727a5e9856a610d.html文字已校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