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德十問十答,幫你解答關於「人」的種種困惑

戴蒙德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被譽為「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 「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序曲,是一部追尋和預測人類興衰史的通俗讀物,是戴蒙德教授第一本為非專業讀者寫的書,也是他首次獲得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品。在書中,戴蒙德認為,人類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第三種黑猩猩」……

為解答關於「人」的種種困惑,小編根據《第三種黑猩猩(簡明版)》整理出戴蒙德十問十答,或許看完後,你也會跟小編一樣,對「生而為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呢~

1

為什麼說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

我們的DNA 與大猩猩之間有著大約2.3%的差異,與兩種黑猩猩之間都有著大約1.6% 的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的DNA 與黑猩猩這一我們最親近的現存親戚之間有著98.4% 的共同之處。

經過對靈長類動物的校正後,分子鐘表明大猩猩從黑猩猩和人類這一分支中分化出去是在大約1000 萬年前。人類祖先同黑猩猩分開演化大概是在700 萬年前,換句話說,人類在自己的道路上進行演化的歷程已經有700 萬年了。我們同黑猩猩之間的基因距離要比兩種長臂猿之間的差異(2.2%)還要小。以鳥類世界為例,紅眼綠鵑和白眼綠鵑都是鳴禽,都屬於同一個屬,或者說是緊密相鄰的物種分類,但它們的基因有著2.9% 的差異,比我們和黑猩猩之間的差異要大得多。按照基因距離的理論觀點,人類、普通黑猩猩和波諾波猿應該劃歸到同一個屬。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是黑猩猩物種下的第三個分支。

2

是什麼使我們飛躍為人?

導致大飛躍的關鍵成分是什麼,這是考古學界中一個沒有一致答案的謎題。缺失的這一成分顯然沒有在骨骼化石中體現出來。它可能只是我們DNA 中0.1% 的變化。

我能想到的一個理想答案就是語言。解剖構造上或生理構造上的轉變使得複雜的語言表達成為可能。

黑猩猩、大猩猩,甚至是猴子都具備符號溝通的能力,即通過一個符號或一個聲音來指代某個事物,比如一個蘋果的圖片代表一片水果,如果這些靈長類動物能夠發展出符號交流的能力,為什麼它們不進一步演化出更為複雜的、屬於它們自身的自然語言?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與喉頭、舌頭的構造有關,另外與使我們能夠靈活控制口頭語音的所有肌肉也有關。我們說話的能力有賴於某些結構和肌肉的完美功能。如果我們像猩猩一樣只能發出幾個母音和輔音,那麼我們的辭彙量將會大大減少。

這樣細微的改變—創造出了說話的能力將對行為產生巨大影響。一旦有了語言,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交流信息……一場狩獵或者發明一種更好用的工具;如果沒有語言,一個原始人甚至很難實現發明新工具的思考過程。

我並不是想說在喉頭和舌頭出現基因突變帶來的變化後就立即開始了大飛躍。但是只要先前討論的那個缺少的關鍵因素包含了聲音精細控制這一轉變的話,那麼最終必然會延伸出創新的能力。口頭語言使我們變得自由。

3

人類的兒童為何需要更多的時間長大?

首先就是工具問題。想要製造並使用用於獲取食物的工具,需要具備靈活的手指協調能力,而這是兒童需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掌握的。就像是我的兒子在4 歲的時候還不會系鞋帶,4歲的狩獵—採集者也無法去磨削一把石斧或者建造一艘捕魚獨木舟。

其次是心智問題。相比其他任何動物而言,我們更加依賴腦力來尋求食物,這是因為我們有著極為廣泛的飲食種類和更為複雜的食物獲取技術。我曾經與新幾內亞人一起工作過,他們對於居住區附近的近千種不同的動植物種類有著不同的稱謂。對於每一個物種,他們都有如何找到它,它是否可食用或是否有用,以及如何捕獲或種植等方面的知識。所有這些信息都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來學習。斷奶後的人類嬰兒不僅需要成人來餵養他們,還需要成人繼續對其傳授一二十年的知識。

在智人這個物種中,家庭生活得以組織起來是源於一個簡單的事實:人類兒童在出生後以及隨後的一段很長的時間裡都無法自食其力。他們需要父母的照料,這不僅是為了獲取食物、住處和保護,還需要學會他們將來在社會中生存的所需技能。

4

為什麼男性會比女性粗壯?

平均來看,成年男性要比同齡的成年女性在體型上略大。雖然會有個別例外情況,但就總體人口狀況而言,男性的體重普遍要比女性重大約20%,身高方面則要高出近8%。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答案就在於我們的社會組織和性行為方式。

在多妻制的哺乳類動物中,雄性和雌性之間的平均體型差異跟這個物種群體中可以與單個雄性(並且只能是那一個)交配的雌性數量有關。在一個雄性的後宮中雌性數量越多,兩性之間的體型差異越大。

我們人類社會中男性的體型略大,屬於輕微多妻制,可以符合上述的解釋。可是,在人類演化歷史中的某一時刻,雄性的智慧和個性就變得比體型更為重要了。體型大的男人並不一定就比體型小的男人有著更多的妻子。

有些人類文化是容許一夫多妻制的。這張照片大約拍攝於1900 年,展現的是「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或稱摩門教的創立人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和他的大家庭,這裡面還包括他孩子的配偶。史密斯有多個妻子,但這種制度後來還是被摩門教會禁止了。

5

如何科學地解釋外遇行為?

如果將生活看成一場演化競賽,那麼勝利者就是那些遺留下最多後代的個體。為了贏得這場競賽,不同的物種有著不同策略。有些物種是純粹的一夫一妻制,另外一些則是極度亂交模式(意味著個體會與多個伴侶交配),還有的物種會採取混合策略,即在一夫一妻制的模式下存在個別例外情況。

無論是哪一個物種,雄性和雌性在最佳演化策略上都不大可能達成一致。人類的情況也是如此。對男人而言,產出一個後代的最少支出就只是交配過程,而且那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和小部分能量。對女人而言,最少的支出是交配過程外加上9 個月的懷孕期—而且,縱觀人類歷史的大部分可知,還要加上幾年的養育期,這可是時間和精力的一大筆投資。因此,就個體的一生而言,一個男人可以比女人產生出更多的後代。

這種生物學上的差異意味著通過婚外性行為,一個男人可能比一個女人有著更多的收益——前提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是後代的數量。

那麼這就意味著婚外性行為是「當然的」,理應被接納嗎?自然不是這樣。對一種行為進行研究和解釋與捍衛或贊同這種行為是不能等同的。人類所有活動的目標不能被縮減成一種演化驅動力。

6

我們怎樣選擇自己的伴侶?

心理學家已經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方式就是檢查大量的已婚伴侶,對能夠想到的關於雙方的任何事情進行測查,藉此嘗試解釋誰跟誰為什麼結婚。不足為奇的是,他們發現大多數夫妻有著共同的種族背景(儘管跨人種和跨民族的混合婚姻數量在增加),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政治觀點。配偶之間在智力和個性特徵(如愛乾淨)上也傾向於適度地匹配。

那麼外表的影響呢?事實證明只要你測查足夠多的伴侶,就會有意外的發現。雖然有個別的例外,但平均來看,配偶雙方在每個外貌特徵方面幾乎都是略微相似的,這種相似程度雖然較小,卻已經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儘管俗語說「異性相吸」,但平均來看,人們還是傾向與跟他們更加相像的人結婚,而不是有著差異的。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傾向於花大量的時間同與我們相似的人在一起。這是因為我們的搜索印象是基於跟我們有著一半相同基因的人建立的——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當我們很小的時候—剛出生到6 歲時,我們就開始構建一個將來伴侶的搜索畫像。這一畫像會受到我們最經常見的異性形象的大量影響。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而言,影響最大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姐妹或兄弟,以及親密的兒時夥伴。

我們可能演化出了這種構建理想伴侶的搜索畫像的早期機制,但是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類似個性、智力和宗教這種因素在我們選擇伴侶時產生的影響要比身體吸引力大得多。

無論他們的裝束風格如何,人們通常都會選擇那些與他們類似的人做伴侶。任何新的風格都可以變得流行,前提是只要有足夠多的人認為那足夠有魅力並願意與之約會並結婚。

7

我們為什麼會吸煙、喝酒、吸毒?

這些危險行為傳遞的信息是「我是強壯的、優秀的。我的強壯使得我一定能夠在第一次吸煙時忍受那灼燒嗓子的感覺、氣息阻梗的感覺,或者在我第一次宿醉時承受那種恍惚難受的感覺。經常這樣做,還能一直活著並保持健康,我一定是特別棒的」。實際上,雄性天堂鳥用長尾巴傳遞的信息是正確真實的,而我們這樣做傳遞的信息卻是錯誤的。就同我們諸多動物本能一樣,危險行為在現代社會中對我們是不利的。

動物只有短暫的生命和求偶期,所以必須發展出快速識別的信號。潛在的伴侶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查彼此的真正能力。但是人類不同,我們有著更長的壽命和求偶期,以及商業社交,因而有著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彼此的價值。藥物濫用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它曾經是身體素質優良的有效體現形式,但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它已經不再適用了。

8

地球以外還有人嗎?

我們已經在嘗試與外星生命或者地球外生命建立聯繫。第一次嘗試是在1960 年,當時科學家們接收到了鄰近我們的兩個行星發出的無線電廣播(實際上是失敗的嘗試)。從那以後,我們向外太空發出的不只是太空飛船和探測器,還會發出無線電廣播,而且我們也已經接收到了一些無線電信號,那可能是我們太陽系以外存在智慧生命的一個證據。

天文學家嘗試利用綠岸公式(Green Bank formula)來計算出宇宙中高級文明的數量。綠岸公式是指一串參數估計值的乘積,例如會涉及這樣的參數:星系中存在恆星的概率,恆星中具有圍繞旋轉的行星的概率,以及在這些行星具備生命發育的條件的概率。將所有這些參數相乘,天文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宇宙中有數以億計的行星是有生命的。

那些能支持生命發展的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只有1%——必須發展出高級文明,即具備在恆星之間發射無線電信號的技能。如果綠岸公式是正確的,那麼僅僅是我們銀河系就應該有大約100 萬顆行星具備高級文明。但是它們都在哪裡呢?銀河系中的沉默靜得可怕。

在19 世紀40 年代,當一種植物病害摧毀了土豆這一農作物後,饑荒在愛爾蘭各地蔓延並導致了大量人口死亡。由於人們已經變得依賴上這種單一的食物來源,最後有多達100 萬人餓死。

9

為什麼會發生種族滅絕?

在種族滅絕背後的原因或動機是什麼?通常有四種動機,但有些屠殺並非只由其中一種動機所推動。

當軍事上的強者嘗試侵佔弱者的領地並遭到反抗時,最為常見的動機就體現出來了。這樣的例子包括塔斯馬尼亞人和澳洲原住民的滅絕,美洲印第安人的滅絕,以及阿根廷的阿洛柯人的滅絕。另一個常見的動機則牽扯到一個社會中不同群體展開的長期的權力爭奪。一個群體為了對拉鋸戰做個了斷就會消滅另一個群體。

第三個動機是替罪羊,這時孤立無援的少數族裔的成員會被殺害,是因為要承擔那些迫害者的失敗和恐懼。猶太人在14 世紀時被基督徒迫害,是因為他們被當作黑死病的替罪羔羊。在「二戰」期間他們再次成為納粹的目標,是因為他們被當作德國在「一戰」期間戰敗的替罪羊。以替罪羊為動機的屠殺可能也會牽涉到種族滅絕的第四種類型:種族迫害或宗教迫害。納粹針對猶太人和吉卜賽人的屠殺就有部分原因是那扭曲的「種族純粹論」(racial purity),當然宗教迫害的例子更多而不勝枚舉。

在柬埔寨的監獄博物館(Tuol Sleng Museum of Genocide)中,一個小孩正在注視著牆上的照片。這個博物館所處的建築原本是一座學校,後來變成了一座監獄和刑訊中心,現在用作博物館以紀念在20世紀70年代柬埔寨的種族滅絕事件中的逝者。

10

其他物種會走向滅絕嗎?

我們日益增長的人口會以4 種主要方式將其他物種推向滅絕:過度捕獵,物種引進,棲息地破壞,以及漣漪效應。

過度捕獵意味著我們獵殺動物的速度要快於動物自身繁殖的速度,這是我們滅絕大型動物時主要採取的方式。

物種引進指的是將物種帶到世界上其他原本並非其生存過的地方,既包含無心的,也包含有意的。

棲息地破壞是我們滅絕物種的第3 種方式。大多數物種都是只生活在某種特定條件的棲息地。濕地葦鶯是生活在濕地環境下的鳥類,松鶯是生活在松樹林中的鳥類。當濕地流失或者森林砍伐之後,依賴這些棲息環境的物種也就隨之覆滅了。

物種滅絕的第4 種形式漣漪效應,是指一個行為引發了未曾預期的結果。每個物種都依賴其他物種其提供食物和棲息環境。物種之間相互關聯,就像是多米諾骨牌的各種分支一樣。推倒一塊多米諾骨牌就會引發其他的倒下。移走一個物種可能會引發其他物種的滅絕,而這又可能將另外的物種推向滅絕邊緣。

自人類的數量從1800 年(右側坐標軸)開始增長以來,滅絕的物種數量也在穩步攀升(左側坐標軸)。這平行的兩條線引發了一個疑問:近代以來的這些物種滅絕有多少是人類造成的。

更多關於「人」的解答,請閱讀戴蒙德《第三種黑猩猩(簡明版)》,一本專門為非專業讀者寫的書,很玄妙但人人都能讀得懂的書,解答你對人類命運的所有困惑。

[美]賈雷德·戴蒙德

38.00元丨2016年12月


推薦閱讀:

?《全民解答》第47集:反手撥球腰部運動詳解
為什麼女人在丈夫面前總是蠻不講理?(最精闢的解答)
美國入境常見問題解答
上海市區縣、鄉鎮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問題與解答

TAG:困惑 | 關於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