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君如:2020年的中國改革綱領

李君如2013年12月26日14:01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手機看新聞列印網摘糾錯商城推薦字型大小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次全會,標誌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踏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貫徹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以2020年為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綱領。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兩個全面」的神聖使命,我們首先要深入學習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提振信心,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攻堅克難,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睿智投入新一輪改革。為了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把黨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國內外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決定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制定中長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我們已經知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就是到2020年的中國改革綱領。這個綱領,具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中長期」。也就是,在時間上明確這一方案是管到2020年的,這是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配套的。二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屆黨中央的三中全會都是以經濟體制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主題。這次三中全會根據十八大關於「五位一體」全面改革的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更加註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思路,制定的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在內的,又加上國防和軍隊改革制度、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全方位的即「5+1+1」的改革方案。因此,這次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的組長是習近平總書記本人。全會通過的《決定》2萬字左右,涵蓋經濟和社會等15個領域、60個具體的改革任務。三是強調創新現代化的「制度」。這次全會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裡講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提出的,時不我待,現在離這一要求只有7年多時間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目標強調的是制度的現代化。過去我們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角度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是從制度層面提出的現代化目標。這是《決定》的亮點之一,豐富了我國現代化的內涵。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講的「治理」,是一種新的治國理念。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就在於治理是政府、市場、社會組織,黨、人大、政府、政協等多元主體一起進行國家治理,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力量。它同自上而下的管理不同,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既發揮政府作用,又發揮社會作用,公民廣泛參與的治國理念,是民主的一種表現;而且治國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國,依法治理,而不再是簡單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從這三個重要特點中,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決定》確實是一個到2020年的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綱領。要領會和把握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重點是要領會和把握好這個《決定》強調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總目標、總任務。根據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總任務,我們要牢牢把握五個要點:一是,要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說,我們講改革也好,講發展也好,都要從實際出發,我們今天的實際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解決的主要問題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的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所有的改革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不能夠超越這個階段,不能夠向人民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的指標。所以,這次非常明確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來部署改革、推進改革。而且後面講到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為什麼?原因是初級階段,因為我們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沒過,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沒有解決,初級階段的任務還沒完成。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二是,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這6個領域的改革。但是,所有的改革中,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和我國發展中國家的特點決定的。要把握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核心問題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這是多年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也是近年來有一些人感到困惑的重大問題。這次以十分明確的語言強調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肯定不適合中國國情,也不符合現代經濟發展規律。政府有什麼作為,市場有什麼作為,黨的十四大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時,明確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要發揮基礎性的作用。這幾年碰到了一個問題,國際金融危機開始以後,我們很果斷地動用了政府資源來破解危機帶來的各種挑戰問題。從短期內看這樣做是有成效的,從長期來看,這種非常時期作出的非常做法是不可能在常態下長期維持下去的。前幾年有些人想把我們這種非常時期的一些做法模式化,我們認為不可行。我們中央頭腦非常清醒,這次很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要起決定性作用,由此把「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換言之,就是政府不能起決定性作用。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最有效率,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應該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這一論斷抓住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改,明確了政府在配置資源中不能再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決定》的又一大亮點。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問題,意義何在呢?意義之一,就是明確了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職能。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核心問題是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過多,不合理的干預太多。產能過剩、城市病、耕地佔用過多、地方債風險、生態環境破壞等,很大程度上都與政府干預過多有關。比如產能過剩,除了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直接抓他關照的行業,而市場化程度高的輕紡、電器、輕工等產能過剩並不嚴重。明確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經濟領域的所有改革,就可以圍繞市場這個主線來展開和推進,以市場為標杆來檢測。當然,《決定》在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時,也以十分明確的語言強調,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決定》清晰地界定了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一是宏觀調控,二是市場監管,三是共服務,四是社會管理,五是保護環境。與此同時,我們將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等各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在行政體制改革中,將把職能轉變作為改革的核心、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繼續簡政放權,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政府機構改革要堅持精簡統一效能原則,推進機構和職責整合,規範機構設置,加強機構編製的剛性約束力,堅決查處機構編製違規違紀行為。還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進行改革探索,大膽創新。也就是說,政府要在改革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目前存在的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並存的問題,承擔起更為艱巨的調控、監管、服務等職能。對此,一定也要牢牢記住,不能出現偏頗或失誤。意義之二,就是明確了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全會提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同時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意義之三,就是明確了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任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是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包括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同時,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係,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願、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三是,要在堅持經濟體制改革重點的同時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各項改革要配套。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第一次以全會決定的形式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全會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政治體制怎麼能夠為經濟體制改革掃除障礙,怎麼能夠為經濟體制改革鞏固成果。這是我們多年來要破解的難題,也是我們多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沒有政治體制改革掃路,經濟體制改革很難推進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落地,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難以鞏固。所以,鄧小平常常把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推進,最後使得經濟體制改革能落地,政治體制改革也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這次政治體制改革既有民主政治的發展,又有法制的保障。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把十八大提出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協商制度的任務具體化、細化了,提出了要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同時,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四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改革作為一場革命,不可能沒有阻力。根據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黨中央在關於中國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綱領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新一輪改革開放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在這個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中,「三個解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首先,「三個解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我們在「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思想觀念的障礙、體制機制的痼疾、利益固化的藩籬。比如,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依然是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是其他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各個方面制度改革都要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而且要在全社會廣泛協商中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全過程;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正確處理政府與社會關係,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職權、依法自治、發揮作用,包括要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等等。這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與我們許多人頭腦里的固有觀念是相對立的,與我們許多體制機制及其實施辦法是不同的,與我們有的人已經形成並想固守的利益是有衝突的。因此,我們今天講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具體對象和內容的,只有把我們的思想從束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觀念障礙、體制機制痼疾、利益固化藩籬中解放出來,才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同時,「三個解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鄧小平有句名言:「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事實上,在我們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人民的福祉而奮鬥的漫長歷史中,無論是領導革命,還是領導改革,革命的進程就是解放思想的進程,就是解放社會生產力的進程,就是解放社會活力的進程,改革的進程也是解放思想的進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程、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進程。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最終都體現在思想的解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活力的增強上。今天,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最終也要達到「三個解放」,即在思想解放中,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需要進一步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點和改革開放的歷史要求。正如他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三個解放」,就是這一深刻思想的體現。我們完全可以說,「三個解放」是辯證統一的歷史進步過程。在「三個解放」中,解放思想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法寶,也是我們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開關。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就是人有思想。人的這一特點,既是人類能夠自覺地在實踐中有目的地推動歷史前進的原因,也是人類在實踐和時代發生重大變革時會發生思想落後於實踐甚至完全脫離實際的重要原因。因此,馬克思主義指出,人類要認識到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和意識對於物質的依賴性。我們要能夠正確地發揮自己的自覺能動性,就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在實事求是中解放思想,在實事求是中與時俱進。在「三個解放」中,解放思想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也必須體現在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上。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就有這樣的經驗,在農村改革中,當我們的思想從聯產承包是「資本主義自發傾向」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的時候,就解放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從而解放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解放了農村的社會活力。今天,我們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也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三個解放」中,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定會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在今天,我們講解放思想,直接面對的是思想觀念的障礙,而這些觀念的背後是利益,而且是由體制機制保護的利益。因此,思想僵化,就會導致利益固化,利益固化就會形成體制機制痼疾,最終就會扼殺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所以,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再強調,要通過解放思想,把社會內部的生機和活力激發出來。歷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思想解放和社會活力激發之際,就是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之時。社會就是這樣,在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辯證運動過程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五是,要堅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進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已經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要求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及時總結經驗。綜上所述,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是一個高舉全面改革旗幟,敢於改革,又有領導改革大智慧的領導集體。我們要響應全會的號召,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分享到:0(責編:齊賀、文松輝)相關專題觀點頻道熱詞庫學者新論
推薦閱讀:

老外為何拒交中國女友
中國綜合藝術網址
中國歷史上最牛比的5支軍隊
一場大戰,三個年輕人,改變了中國歷史
中國乳業重建之考

TAG:中國 |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