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傳奇的醜女子,留下幾個千古解不開的謎
2016-12-19 14:49:42
歷史大學堂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題記:無論春秋還是戰國,齊國始終都是一個大國。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師出鬼谷,孫臏、龐涓是她的師兄,蘇秦、范雎是她的師弟。她一身武藝乃驪山老母親自傳授,東征西討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她推薦孟子成為齊王上賓,開創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先河。
.
本來,齊國是周武王賜給姜子牙的封地。所以齊國開始時候的國君都姓姜,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齊桓公姜小白。後來呢,趁著晉國內亂,韓、趙、魏三國分晉之機,齊國的田氏也奪了姜氏的江山。從此之後,齊國的國君就姓田了。
咱們今天的故事,主要是講一個被歷史幾乎遺忘,但對中國歷史發展卻有著里程碑式貢獻的一對人物,他們就是齊宣王田辟疆和他的王后鍾無艷。
(圖)鍾無艷,又名鍾離春、鍾無鹽,齊宣王之妻,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華。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之女。外貌極丑,四十歲不得出嫁,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點,為齊宣王採納,立為王后。於是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齊國大安。
要說齊宣王,還是要先從龐涓開始
為什麼許多事情都要從龐涓開始說呢,因為啊,龐涓就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戰國里的許多故事,龐涓都是這個小線頭頭。也因為,戰國模式一開啟,鬼谷子的眾多弟子都紛紛下山了。大家都以為龐涓是下山最早的,其實,還有一個人叫鄒忌,下山比龐涓還早,而且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在齊宣王的父親齊威王的時候,就取了相國的位置。
那麼,到了齊宣王當政的時候,鄒忌依然是國相,而對外的軍事將領主要是田忌。此刻的魏國,由於龐涓的陷害,孫臏被困在豬圈裡裝瘋。鬼谷先生先是派女弟子鍾離春去齊國打探消息,然後讓自己的好朋友墨翟聯合齊國的田忌,設巧計把孫臏接到了齊國。之後就有了馬陵道孫臏射死龐涓的故事。
至此,一段歷史翻篇了。在這場齊國與魏國的戰爭中,相國鄒忌覺得自己沒有功勞,主動辭職,自此作為鬼谷弟子之一的鄒忌,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齊宣王任用田忌為相,拜田嬰為大將。想拜孫臏為軍師,被孫臏婉言謝絕了。不過為了表達對齊宣王的厚愛,他把自己親手寫的《孫臏兵法》獻給了齊宣王。後來孫臏在石閭山修行一年,之後不見了。有人說他在老師鬼谷子點化下成仙了。大家看到了吧,著名的《孫臏兵法》最早就是保存在齊宣王那裡的。
正因為齊國打敗魏國一戰立威,各國紛紛都來祝賀、朝拜、納貢。在這之後,齊宣王有些飄飄然了。既然都四海昇平了,寡人也該享受享受了。於是,他天天沉迷酒色,與一幫子獻媚小人為伍,吃吃喝喝,吹吹拍拍,還挺自得其樂。相國田忌多次勸說無效,不久鬱鬱而終。田忌死了之後,齊宣王更肆無忌憚了,夜夜笙歌。手下又都是些奸佞之人,報喜不報憂,連邊疆戰事都瞞著齊宣王。
於是,大道廢,有仁義。
一個著名的女俠即將登上歷史的舞台。她,就是被稱為四大丑女之一的鐘無艷。
(圖)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約50歲),媯姓、田氏,名辟疆,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
鍾無艷傳說是驪山老母的弟子
鍾無艷複姓鍾離,單名一個春字,無鹽人。後人稱呼她為鍾無鹽,叫白了,就成了鍾無艷了。
說起鍾無艷的師承,真真是大有來歷。她一個老師是驪山老母,一個老師是鬼谷子。
幼年間她就拜鬼谷子為師,主要學習兵法,跟孫臏龐涓算是同出一門。後來又拜驪山老母為師,主要學習外家功夫。她的武器是用百斤鐵杵打造的一把桑鉤。大家知道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那個磨針的老婆婆就是驪山老母。我們看,驪山老母特別善於改造鐵杵,所以她用鐵杵打造了一柄桑鉤給弟子鍾離春作為武器。此外,驪山老母還傳授了她一門隱身術。
提起驪山老母,還要多解釋幾句。
驪山老母似乎非常喜歡常駐凡間,因此她的弟子也是各朝各代都有。戰國時的鐘無艷,晉代的祝英台,大唐時期的樊梨花,北宋的穆桂英,還有傳說中的白素貞。驪山老母教會鍾無艷隱身術,但她最厲害的弟子應該是樊梨花,學會了撒豆成兵、移山填海(此兩項法術均為天罡36變招數)等超級法術。
驪山老母還曾經教導弟子學習《陰符經》。非常巧的是,鬼谷子也曾經給弟子蘇秦一本太公《陰符篇》,蘇秦與哥哥蘇代、弟弟蘇厲一起學習,都成為當時著名的謀略專家。
(圖)黎山老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驪山老母」,亦稱無極老母。傳說驪山老母居於驪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道觀中都供奉有她的聖像。
巧的是,鍾無艷同時即是鬼谷子的弟子,又是驪山老母的弟子。通過分析,我們覺得,當時鬼谷子修行的道場與驪山老母修行的道場離得很近。當時的雲夢山,其實就是現在北京懷柔附近的雲蒙山。同時在這裡修行的,不但有鬼谷子和驪山老母,應該還有墨翟。
由於鍾無艷居住的無鹽邑離趙國比較近,經常遭到趙國的騷擾。百姓們苦不堪言,都覺得齊宣王無道。有一天,鍾無艷領著一群姐妹在桑園練功,一股趙國散兵殺了過來。鍾無艷領著姐妹們迎擊敵人。她的那把百斤重的桑鉤神出鬼沒,很快就把敵人殺得四散奔逃。
戰鬥結束後,鍾無艷想,總這樣下去不行啊,我要去找齊宣王理論一番。
於是,鍾無艷單人獨騎去齊國國都。齊宣王的宮殿名叫雪宮,是專門修建用來娛樂的。鍾無艷到了雪宮門口,對守衛說:我叫鍾離春,今天40歲,還未出嫁。聽說大王選美,特自薦來當王后。
齊國的守衛一看,好醜啊。這麼丑的人已經不多見,還這麼厚顏就更加難得了。不過丑歸丑,守衛們還是給通報了。
齊宣王正在雪宮裡玩耍,聽說來了一個醜女要當王后,就說,見一見。
其實歷史上關於鍾無艷奇醜無比的說法是有些誇大的,在當時,她也只是頭髮稀疏一些而已。
齊宣王見到鍾無艷,上下打量一番。說道:你這頭髮太少了。
鍾無艷道:君子頭不壓重發。
齊宣王一聽,咦?有些見識呀,快說出你的故事。
之後,鍾無艷用手語、隱語等方式,說了一大堆道理。大意就是齊宣王任用一群空談誤國的小人,江山岌岌可危之類的話。
(圖)春秋列國圖。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
齊宣王聽鍾無艷說自己空談誤國,不是很高興。就問:那你說,如何興邦?
鍾無艷道:空談只能誤國,地產才能興邦啊。我們的土地正在被趙國蠶食,必須打回來,擴大土地面積才是硬道理。
齊宣王就是這麼一個大智若愚的人。鍾無艷的一番話他還就真聽進去了。特別是聽到趙國經常騷擾邊境的事,怒了。因為當時為什麼打魏國殺龐涓啊,就是圍魏救趙救韓啊。如今趙國不思感激,居然還騷擾我國邊境,太不講究了。更讓他生氣的是,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跟他一起玩耍的這些人,沒有一個人告訴他呢?
鍾無艷此次毛遂自薦之後,齊宣王還真的就讓她進了後宮。而且,他斥退了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任用田嬰為相國,任用孟子為上賓。
可是,因為以前田嬰是大將,他當相國之後,誰來領兵打仗呢?鍾無艷說,大王要是信任,臣妾願意領兵挂帥。此時,在朝堂上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也站出來,說道:微臣願為監軍,協助破趙。
要說淳于髡這人也是一個君子。當年在齊威王的時候,因為鄒忌憑三寸不爛之舌取得相位,他不服,曾帶著弟子們去找鄒忌辯論,最後心服口服而去。說起來,這也是一個坦坦蕩蕩的人物。
(圖)靖郭君田嬰,媯姓,田氏,名嬰,亦稱嬰子,齊威王少子,齊宣王異母弟,孟嘗君田文之父,戰國時期齊國宗室、大臣。
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模式即將開啟
大家看《羋月傳》知道,裡面有一個「四方館」,天下各門各派的人士都到這裡聚集。而事實上,「四方館」在秦國是不存在的,其原型卻是齊國的「稷下學宮」。
說起「稷下學宮」的興辦,這是一件「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大事。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田午(此齊桓公非姜小白哦)時代。到了齊宣王時代,在鍾無艷的建議下,這個學宮才真正發揚光大。這裡成了一個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著名的學者孟子(孟軻)、申子(申不害)、荀子(荀況)都先後在這裡講學。
齊宣王把這些學者們聚攏到一起,然後為他們提供優厚的物質與政治待遇。
在物質上,就是分房子。修「高門大屋」,「開第康莊之衢」。在政治上,授予他們「上大夫」稱號,同時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也就是說,他們的官職為虛職,並不需要去朝廷上真正任職,但卻可以享受同實職一樣的待遇。平時沒事的時候,讓學者們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爭鳴。在國家有事的時候,就把他們召集到一起,參政、議政,討論治國方略。
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稷下學宮集中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刑家、陰陽家、農家、雜家各學派的牛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圖)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
看到這麼多文人學者齊聚臨淄,齊宣王自然是歡喜非常。他沒事的時候也經常去稷下學宮找學者們聊聊天,一起談論天下大事,探討人生哲學。正因如此,許多的學者開始了對人性善惡的孜孜研究。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告子認為「人之初無善惡」,而荀子就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有一次,齊宣王跟淳于髡聊天,就說:你覺得寡人跟桓公比怎麼樣?
淳于髡就說:大王,先主桓公有五愛,您占其四。
齊宣王道:快說說,都哪五愛?
淳于髡說:先主桓公,一愛馬,二愛狗,三愛美女,四愛酒。這四愛,您都占。
齊宣王皺皺眉,說道:這也不露臉呢。桓公還有一愛是什麼?
淳于髡說道:先主還有一愛就是愛人才,大王這個您不愛。
大家不要以為,齊宣王娶了鍾無艷了就不好色。傳說,他後宮還有一個美女名叫夏迎春。坊間早有「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說法。意思就是國家有事了就派鍾無艷去,閑暇時候,齊宣王還是喜歡跟夏迎春膩在一起的。
至於淳于髡說宣王不愛人才的話,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當時齊宣王聽了鍾無艷的建議,雖然任命孟子為上賓,但對孟子的治國理念不是很感興趣,所以一段時間之後,孟子就去了梁國了。
對於淳于髡的話,齊宣王也並不認可。不過他也懶得駁斥。
關於孟子的離開,歷史上眾說紛紜。不過應該跟一件事情有關。那就是征討燕國。
(圖)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場非常沒有意思的戰爭留下幾個千古解不開的謎
鍾無艷到了齊國可不僅僅是填充後宮這麼簡單,她做為一個文武全才又師出兩大名門的人物,自然要發揮她的作用。
眾所周知,齊宣王封鍾離春的稱號是「無鹽君」,與她一起受封的是田嬰,被封為郭靖君。田嬰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首、被稱為孟嘗君的田文的父親。
王者榮耀的稱號是要用戰功來承載的。無鹽君的稱號那也都是戰場上打出來的。齊宣王一共在位就19年,但他東征西討,也打了許多仗。打過魏國、趙國、韓國,甚至打過強大的楚國,而我們現在要說的一場戰爭,是在齊國與燕國之間發生的。
就在齊宣王6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老燕王發神經要效仿堯舜行禪讓之禮,把國家讓給燕國的相國子之,太子肯定不同意。於是燕國爆發了內亂。燕太子又不是子之的對手,於是向齊國求援。齊宣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救還是不救呢?孟軻當時還是一個上賓,他認為子之篡國,於理不合。齊國理應出兵討逆。鍾無艷也同意孟軻的意見。於是,就由匡章挂帥,征討燕國。鍾無艷也帶著自己的女兵一起出戰。
由於鍾無艷英勇善戰,加上齊軍上下齊心,僅僅用了大約50天的時間,燕國就剩下首都薊(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一座城市了。不但篡國的子之被殺了,就連燕國太子也被亂兵殺死了。這一仗,讓周圍的國家非常震驚,特別是雄心勃勃的秦國。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正勵精圖治準備虎視眈眈問鼎中原,此時齊國如果滅掉燕國,那麼兩個國家聯到一起,再要統一起來難度就大了。所以秦國派出大將樗里疾大兵壓境。這意思就是說,如果齊國膽敢滅掉燕國,那麼秦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理。
(圖)燕國,中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國君為侯爵,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在這種情形之下,鍾無艷與孟子產生了分歧。鍾無艷覺得,作為一個有身份負責任的大國,是不能受別的國家要挾的。按照她的想法,直接拿下薊城,斷了秦國的念想。
但是孟子說了另外一番話。他說,一件事情的對與錯,要看周圍大家的反應。如果大家都反對這件事,那就說明這件事於理不合,於道德有虧,就不能去做。
孟子的話也不無道理,齊宣王產生了猶豫。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薊城沒有拿下來,給了燕國喘息的機會。後來蘇秦又過來遊說,巧舌如簧之下,齊宣王就把佔領燕國的領土都還給了燕國。這讓鍾無艷感到鬱悶和不滿。我們看張柏芝與梅艷芳演的《鍾無艷》中,鍾無艷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領土,被齊宣王打麻將全輸了回去。這看似是個笑話,事實上就是以燕國的故事為依據的。
齊國攻燕這件事留下了許多的後遺症。因為這件事,齊宣王與孟子產生了隔閡,後來孟子出走梁國或許與此有關。至此之後,鍾無艷在歷史上也似乎失去了消息,甚至有人說齊宣王8年廢后事件就是廢除的鐘無艷。更為糟糕的是,這件事埋下了燕國復仇的種子。30年之後,樂毅去了燕國,聯合秦國、趙國、魏國、韓國合縱攻齊,打的齊國只剩下兩座城市,差點遭到滅國之災。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