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悲劇,是從父母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文 | 優媽

來源: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

語言是帶情緒的,你所說的每一個字串聯起來,有可能給人帶去溫暖,但也可能帶來傷害。

我的好友琳琳,從小出生在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後的她,情緒特別敏感。

她曾告訴我,自從她有記憶以來,父母雖然相愛,但幾乎沒有停止過吵架、怒吼,一言不合就翻臉。有時候上一秒覺得很溫馨,下一秒立刻就會風雲突變。

長大後的她,說話方式也似乎複製了家人的模式。一場飯局,明明是友好的氛圍,內心裡是善意的想法,可話到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引得周圍人敗興散去。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於家庭。好好和家人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01

一個家庭的不幸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的確幸福感更強。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本來丈夫只是想讓妻子關一盞燈,調節一下亮度;

開口卻說成:「你開那麼多燈幹嘛?不浪費電?!」

本來妻子只是想提醒先下班回來的丈夫:「外面下雨了,儘快收衣服」;

一個電話打過來,卻成了質問:「你在幹嘛?外面下雨都知道不?真不想事!」

本來丈夫只是想建議妻子,這條路上直行更安全;

話到嘴邊卻成:「怎麼隨便變道!不要命了嗎?撞上責任都是你的!你負的起嗎?」

明顯可見,同樣的語義以禮貌、溫和、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體貼和實際行動;

而以粗暴、冷漠、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則是對方的暴躁、憤怒和拒不行動。

02

父母經常吵架,孩子變得自卑

芬蘭的一則公益廣告短片《孤兒院》刷爆了朋友圈:一對乖巧的姐弟倆,來到成人「孤兒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面試」櫥窗里的四組父母,選出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組父母,爸爸在看書、媽媽在收拾房間,他們感到很輕鬆;

第二組父母,媽媽與爸爸相敬如賓,兩個人有說有笑,孩子表現的很開心;

第三組父母,推著嬰兒車,在樹下散步,媽媽很優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紳士;小男孩透過櫥窗,會心一笑,眼神中透露著渴望。

而第4組父母,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丈夫動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辯解著什麼。

櫥窗外的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臉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懷疑自己。

03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最不幸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要自殺是怎樣的體驗?收穫了228個回復。

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16歲的花季少女因為經常被父母罵,服毒自殺。

在死之前,她又挨了兩場罵,因為她穿衣服太慢和洗頭時間太長。被罵完之後,她說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間休息。父母沒在意,匆匆出門拉貨。

過了十二點,等父母回到家,發現她已經停止了呼吸...

相信很多人都被父母的語言虐待過,甚至還會反手被說「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有人管這叫做打擊式教育。目的是刺激孩子做的更好。但是孩子比大人要單純的多,不會想到父母會拿反話來激勵自己,只知道所有的錯都在自己身上。

其實哪有什麼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為了給自己不當的行為找一個借口而已。

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會極度自卑,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語言暴力,有時候比打罵更傷人。

我曾見過一些孩子,性格非常倔強,父母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讓他幹什麼偏不幹,總愛頂嘴。

這樣的「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打罵出來的,父母越是對他動武,他就越是要用犟的方式來與你對抗,叛逆心理特彆強烈。

有些家長認為你不聽話,我就要把你打改,殊不知孩子的這種「犟」你越打越嚴重。

還有很多家長選擇了另外一種看似溫和,實則危害更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語言暴力。

「你怎麼那麼笨?教了多少遍了還是記不住!」「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小孩!」「你真煩人!能不能安靜會?」

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有時候,我們不計後果地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話是一吐為快了,可傷害隨之而來。

孩子的內心是單純而脆弱的,你說他笨,他感到的是你對他的嫌棄;你說他煩,他感到的是你對他的厭倦。


推薦閱讀:

請不要把孩子當犯人對待
什麼!缺鐵會讓孩子變傻?
為什麼你制定的計劃不如電子遊戲吸引孩子?
講給孩子
楊麗萍為什麼沒有孩子?

TAG:孩子 | 父母 | 悲劇 | 說話 | 好好說話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