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該怎樣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健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從老師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開始。在這方面,許多家長與我們老師的意見是一致的,但談到具體的方法,卻是眾說紛紜。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抓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下幾方面著手: 一、家園結合。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後,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用家園聯繫冊、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手冊,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於遊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家庭也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最後,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麼做的,在家裡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榜樣激勵。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成人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家長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如:為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願洗手的壞毛病,老師對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講講自己對洗手的看法,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為髒的小手,一張圖為乾淨的小手,然後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那隻小手?為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臟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里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乾淨手後,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三、科學引導。幼兒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或者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願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於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為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我們向幼兒講述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幼兒愛惜糧食。在故事教育之後的進餐中,扔飯菜的行為明顯減少了。我曾今聽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天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時,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媽媽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髒了」,孩子被媽媽拉著走時還不停的回頭張望。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在另外一對母子身上,那位母親的做法是「你怎麼發現這根羽毛的啊?你的眼睛真厲害,可是它太髒了,我們把它帶回去洗個澡,讓它變漂亮」孩子高高興興地帶著羽毛回家了,並把它做成了一個小玩具,不僅家長尊重了孩子還讓家長和孩子有了一次親子活動的機會。一件同樣的事情卻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家長朋友們你們覺得哪一種教育機制比較好呢? 四、言傳身教。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到幼兒。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媽媽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紙,就對正在玩耍的女兒說:「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讓家乾淨還是不幹凈啊?」然後當著女兒的面把垃圾揀起來放進垃圾桶。此後有這種情況出現,女兒都很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範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讓座、不隨地吐痰等到細節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五、強化鞏固。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覆訓練,逐步強化。如有個別幼兒在玩完玩具後,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櫃,我們就要有意識一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並多次重複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後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還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檢查中行為表現好的孩子在牆報上貼上星星,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還在值日生活動中開展了「小小檢查員」的活動,每天安排1-2個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表現,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成作用很大,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六、持之以恆。托爾斯泰說:「家長的責任是不能託付給任何人的,金錢買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們需要時間——家長的時間,大量的時間。教育的成敗貴在堅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可能一段時間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結果全盤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習慣,需要時間,需要原則,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恆。時松時緊的遷就結果只能是推波助瀾,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百害而無一利。在幼兒園日常的行為習慣教育中,老師也要持之一恆,對幼兒及時進行提醒引導,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擁有健康的人格,才擁有健康的人生,快樂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祖國才有希望,所以,我們應該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強化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這是父母及社會留給孩子最可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推薦閱讀:

移民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中國「90後」為什麼要移民義大利
這3種常見蔬菜竟是癌症的剋星,很多人卻嫌味重吃不習慣
哈佛大學推薦:二十個快樂習慣
分享讓開心成為一種習慣
兩個習慣動作揭示你的內心

TAG:孩子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