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活化」教育環境創設對減緩2-3歲嬰幼兒分離焦慮的影響
淺談「生活化」教育環境創設對減緩2-3歲嬰幼兒分離焦慮的影響 |
|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當人面臨或預見到某種現實威脅和危險時,會出現焦燥不安、緊張和恐懼。分離性焦慮是嬰幼兒離開自己的親人,就會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託,感到不安全,面對著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適和滿意的主要源泉,打亂了他的依戀,從而產生分離性焦慮。 摘自《兒童情感發展與教育》 一、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 又是一個新學期的到來,回想起去年剛開學那些2-3歲的寶寶們一切都還是歷歷在目。對那些從來沒有進過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講,哭鬧成為了最常見的現象。他們有的在家就表現出依依不捨,離開家就一路哭鬧;有的家長一離開就哇哇大哭;有的看到同伴的哭鬧,也不住的抽泣;還有的尋求老師、保育員,依偎在他們的身邊,如果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情景是一個老師的身邊拉著,抱著幾個人,那麼這並不足為奇。每個幼兒的表現不同,其原因卻大致相同,那是因為離開了自己的親人。研究證實:「新入園孩子的哭鬧,是幼兒分離焦慮出現的一種信號,這是孩子對所依戀的人和環境消失的敏感性反應。」有的孩子會以衝動的方式表現自己,如踢打、喊叫等,也有的孩子在潛意識中建立自己防禦手段,一般表現為固執、壓抑。這就是孩子分離焦慮的一般表現,專家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孩子的第二斷奶期」,這種分離焦慮來源於依戀障礙,這是每個入園孩子必然經歷的情緒反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能加強幼兒的認知需要,喚起幼兒的智力淺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消極否定的情緒會使幼兒萎靡不振,懈怠退縮,失去學習興趣,他不僅會影響幼兒之間的交往,對自身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他會造成人心態失衡,還會促發和加重許多疾病。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嬰幼兒分離焦慮引起足夠的重視。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他們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減緩分離焦慮的有效性 那麼如何才是最有效的減緩2-3歲幼兒分離焦慮的方法呢? 2-3歲的嬰幼兒「自我為中心」特徵明顯,其實質就是以自我情緒、情感為中心。他們通常會表現出時哭時笑,碰到小挫折容易發脾氣,無理取鬧;注意力時間短等現象。因此2-3歲的幼兒具有不穩定、易衝動、情感外露、控制情感的能力差、易受感染的特點。針對以上種種特點,我從環境的創設和心理的暗示兩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尋找到了一些方法。
(一)「生活化」環境的創設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分離焦慮是嬰幼兒身上出現的情緒體驗;而與之相對而言的就是對母親還存在的一種依戀,這種依戀是孩子情感中安全感的體現。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安全」被安排在第二層階梯,可見人對安全的需要是一種最基本的需要。因此我們在創設幼兒園——這個對於幼兒來講第一個家庭以外的熟悉環境時,首先就要注意,提供給孩子們活動的空間應該是一個安全、溫馨、自由、和諧的地方。 所謂「生活化」的環境就是指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上的一個互補,這就好比一個家庭,母親盡量使家庭舒適、和睦,豐富多彩和情趣盎然。教室的主要魅力在於乾淨和整潔,每樣東西布置得恰到好處,沒有灰塵,光線充足,令人愉快。 1、 物品的擺放整齊 我為孩子們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喜歡的、實用的教具,適合兒童的身材、體力,同時方便兒童使用。所有的教具都要小心地依次放置,永遠保持美麗、光澤與完美。例如:橡皮泥的家:同色系的橡皮泥罐、盤子和工具,幼兒在取用時可以一份一份的拿,玩好後還能歸攏在一起物歸原處。各種豆類、米粒、玻璃珠和塑料瓶、玻璃瓶,孩子們就喜歡將東西放進瓶子里,在從瓶子里倒出來。他們享受的是放的這個過程,聽的是這種聲音倒進倒出的聲音。又如:我們將家中各類盒子(鞋盒、玩具包裝盒、食品盒等)收集來園,孩子們可以用來壘高,有可以用來搭火車,盒子的輕便和生活化,也成為了他們最愛的玩具之一。同時,我們將與幼兒共同布置的教室環境的版面位置放低,基本與幼兒的視線齊平。比如,在玻璃窗上做成的手印花,在裝飾板上完成的汽車組合,在鏡子上進行的粘貼花等。一切從孩子們的身高和視線考慮,使孩子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們通過眼看、耳聽、口嘗、手摸,了解各種事物的特性,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盡量讓幼兒有更多的選擇,從而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 創造和諧、溫馨的氛圍 在入園初期,我在教室里為孩子們鋪上了塑料墊子。我考慮到一來從生理的角度講,他們的年齡小,骨骼發育還不夠完全,還無法長時間的坐在小椅子上。二來坐在墊子上,使他們感覺活動的空間很大,很自由。自然這塊地方就成了他們最喜歡的「根據地」。我們通常會坐在一起講故事,有時孩子們還會在墊子上抱成一團,像那些無拘無束的小動物一樣在地上打滾。墊子後面有一整塊鏡子,我們抓住了2-3歲幼兒喜歡自己,認識自己的特性。孩子們常常會在鏡子前面做鬼臉,看自己的模樣,看別人,哪怕是在自己哭的時候,他都會偷偷的看看鏡子里的自己。墊子和鏡子的創設,在一些程度上緩解了孩子們離開自己的家,離開自己媽媽的憂慮。一個和諧、溫馨,類似家一樣感覺的環境是緩解嬰幼兒分離焦慮的一貼良藥。他們尋找到了一個可以像在家裡一樣隨意活動的地方。 3、 輕鬆、自由的空間 嬰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無論是吃、住、行等對他們來說都出現了困難。例如:飲食不合口味;大小便便器的家園不一致;睡覺的小床發生了變化;活動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等,所有這些物理環境的變化讓嬰幼兒深感離開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的情緒情感油然而生。 因此我們在午餐、午睡等生活環境中做了一些調整。首先,製作午餐的營養員將小小班的飯菜安排成厚粥爛飯、菜飯、煨飯等形式,減輕了孩子們一入園不僅沒人喂飯,還要吃大量的飯菜。其次,依照家庭式的一些做法,對於幼兒的進餐以添飯的形式為主。就是說,先盛給幼兒少量,然後再在其吃的程度上添加。這樣一來,孩子們吃飯就沒有了壓力,也就不會產生家和幼兒園不一樣的想法。
午睡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由於午睡的習慣、小床的位置、陪伴入睡的人都有了變化,他們一開始都很不適應。我除了採取通常用抱的方式安撫比較激動、難以入睡的寶寶外,還採用了一種方法,那就是「音樂」。在孩子們午睡時,放以優柔、溫和的音樂可以舒緩孩子們緊繃的神經,放鬆警惕心理,從而達到休息好的目的。 (二)適當的心理暗示 在我和我的孩子們中間,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手勢,比如說:安靜的手勢、停下來的手勢、豎起大拇指的手勢、蒙住臉的手勢等。這些手勢的意思是:輕一點、停下來、你很棒、我和你一樣傷心。它們的產生是源於開學初期,孩子們正在被分離焦慮所困擾著,我為了轉移他們注意力所做的。但是時間長了,我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和孩子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哪怕是現在,一個簡單的手勢都在不斷加深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 (三)減緩嬰幼兒分離焦慮的有效性
創設「生活化」的環境和給予適當的心理暗示只是在我工作中邊做邊摸索出來的一些方法。通過這些做法,我發現孩子們在一定的程度上減緩了他們的分離焦慮,縮短了他們熟悉新環境的時間。對於這些從來沒有參加過親子活動的幼兒來說,兩個月的熟悉時間並不為過。但是在我們教師與保育員共同的努力下,班中有80%的幼兒在兩周內比較熟悉了這個環境;有18%的幼兒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鼓勵下能夠在幼兒園度過一天;有2%的幼兒還需要老師與其一對一的多做交流。另外在參與活動上,65%的幼兒第二周已經能參與班中的遊戲、活動。有50%的幼兒願意在老師的提示下用動作或是簡單的話和成人交流。有55%的幼兒能自己進餐,70%的幼兒可以在音樂聲中自己入睡。 在教師與幼兒關係上,適當注重轉變教師角色,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化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們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師生互動。除了教給幼兒正確、適宜的行為方式與規則外,也能滿足和接受幼兒的各種選擇和需要。另外,採用多種適宜的非語言行為與幼兒交往,(例如:手勢、動作、音樂等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減緩了孩子們的分離焦慮。 就像蒙台梭利所說的那樣,「生活化」的教育環境是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也就是一個以兒童為本位的環境。在創設的過程中一切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他們的需求來布置,在適宜的環境中讓幼兒自然成長,自然從分離焦慮中過度,才能達到以環境育人的最終目的。 分離焦慮只是幼兒情緒情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法國的心理學家約翰.格特曼認為:「注重從情緒情感方面關心嬰幼兒,對孩子以後的成功和幸福有著很大的影響」,因而,我們感到嬰幼兒早期情感的關注和培養勢在必行,同時也對教師的積極回應提出了新的挑戰。 |
推薦閱讀:
※中國環境危機報告-野生動物的悲歌
※帶你走進身邊的環境教育基地 08
※從山林到朝堂:論魏晉六朝道教的環境選擇及其美學意義
※清理人體「內環境」
※山西盂縣:領導強調環境違法當嚴查 私挖亂采要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