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記憶(下)——籌建北京天文館往事
永恆的記憶
籌建北京天文館往事
選自《疇界老牛回憶錄》陳遵媯 遺稿 陳永汶整理
古觀象台
北京古觀象台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代天文台。該台是元代司天台的舊址、明代觀星台的建築、清代觀象台的天文儀器。是我國明清兩代的政府天文台,至今已有五百四十多年,不愧是全球馳名的天文古迹。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56年春,我接到層層轉發的國務院文件「北京古觀象台撥歸北京天文館保管使用」。看過文件,真是思緒萬千,自有無限感慨。
▲劃歸北京天文館後的古觀象台改稱「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待整修後對外開放,接待國內外來賓參觀。圖為開放前的北京古觀象台原貌。(攝於1956年初)
1921年我還是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大學數學系的中國官費留學生,當年暑假在恩師高魯的安排下,我曾在這裡實習,初次接觸天文;1926年,我又是從這裡正式步入天文界的。三十多年過去,現在竟然是國務院責成,由我負責「保管使用」,自然是十分興奮,又深感責任重大。甚至想過,等我老了,就搬到這裡,和那些老古董呆在一起。
當年五一節,經過修葺整理,古觀象台正式向社會各界開放。我是在拉薩收到電報得知的,很欣慰。回到北京後,第二天我趕緊過去。看到一切井然有序,前來參觀的人不少。當時的名稱叫做「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我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通過努力,可以把這裡建成國內唯一的「天文博物館」
我記得,當時台內布置了一間古色古香的貴賓室,接待過不少外賓,他們對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都很欽佩,對古觀象台這個古迹很讚賞。
一次,蘇聯塔什干天文台台長坐在沙發上滿懷羨慕地說:「只有你們中國才有這樣的天文古迹,我們蘇聯就沒有呀。」
還有一位德國天文學家說:「希望你們長期保護好這個古觀象台,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它,了解古老的中國有多麼輝煌的成就。」
開館後不久,聽說為了拆除城牆,要把古台毀掉,儀器搬遷。得知此消息,我很著急,就風風火火地又趕快去找吳晗副市長。他是歷史學家,自然十分重視文物的命運。立即放下手頭工作,吩咐備車,就和我一起來到古台。
我們登上城牆,站在古代儀器旁邊,我對他闡明保留該台的重要性,還說:「可以保存一段城牆,將來作為城牆公園。」他俯瞰周圍,補充說:「南面的角樓也可以保留,作為北京古城牆的遺址。」
在修建北京地鐵時,又遇到同樣的問題,出現一種意見:要拆掉古台。這次是周總理親自明確批示:「保存古台,地鐵繞行。」
1959年古台暫停開放,沒想到這個「暫」竟是整整25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被擠占瓜分、偷盜變賣,以致七零八落、瘡痍滿目。想到此,我就心痛。
1979年夏季的一場暴風驟雨促發了古台的新生。
那年8月,連降五日暴雨,古觀象台的東側頃刻之間部分坍塌。坍塌的巨響震驚中外,不僅國內報紙刊登消息;國外也紛紛評論,為這個天文古迹的遭遇感到惋惜。
聽說此事,我心急如焚。洽逢市政協開會,於是我就抓住時機,在會議上大聲疾呼,要趕緊搶救保護這個著名古迹。
記得那天,華羅庚正好坐在我旁邊,見我談得激動,滿臉通紅,生怕我血壓升高發生不測,他馬上插話:「天氣預報說最近幾天還要連降暴雨,陳老說的事太重要了,我附議。」
「我同意,附議。」
「我也附議。」……很快,就形成了一項集體提案。
當時主管科技文教的白介夫副市長也在場,他又詳細詢問了情況。
一個月後,北京古觀象台再度正式移交給北京天文館。隨之,就開始全面修復和整頓。
歷時三年,1983年春,修繕一新的古觀象台又和老百姓見面了。我感覺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精美,好似煥發了青春。不久,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最高興的是,政協委員說話管用了,我又看到一個雷厲風行的新政府。
遺憾的是,幾年後,華羅庚同志在日本講學時,竟突發心臟病,倒在講台上,離我們而去。論年齡,他比我小很多,太可惜了。
本文作者陳遵媯(1901—1991)系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北京天文館首任館長。
陳遵媯
陳遵媯(1901~1991)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字志元,福建省福州人。1901年9月16日生。
1926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同年回國。從事天文工作五十多年,對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創建作出了貢獻。三十年代,他先後參加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鳳凰山天文台的籌建工作。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擔任過中國天文學會總秘書、理事長、《宇宙》雜誌總編輯等職務,主持過《天文年曆》的編算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兼上海徐家匯觀象台負責人。1955年籌建北京天文館,並任館長。
推薦閱讀:
※盛名之下的桃園眷村究竟值不值得專程前往?
※北京插畫師筆下的,百年後的科幻北京
※如何看待4月20日中國政法大學學生被外來體育愛好者毆打事件?
※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開售,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