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古代詩歌閱讀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
06-24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在鑒賞詩詞作品時,我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作品的語言,並通過它來把握詩詞的意象,領會形象所蘊涵的精神內涵。這個鑒賞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覺。鑒賞從詩詞作品中獲取到具體的、感性的知覺形象如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第二階段是感染。就是在鑒賞詩詞作品時,引發出與詩人相同的思想感情,也即受到詩作的感染。所謂感染,簡言之,就是鑒賞者與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鳴。第三階段是感觸。感觸,就是鑒賞者讀詩時所激發出來的感慨與思考。這可能是對詩詞本身形象的感觸與認識,也可能是由詩的形象聯想到對其他事物的感慨、思考與理解,從而深刻理解詩詞主題思想。靜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研讀:(感覺——感染——感觸)那麼,解析詩詞主題思想的方法有哪些呢?總括起來有「八看」。(一)歸納詩詞主題思想的方法——「八看」1.看詩題詩歌的題目有時就是詩歌的眼睛,一般情況下,它常常起到點明主題、交代主要內容、揭示一首詩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詩題是理解詩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全國卷:《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據題可知,作者在一個春天的夜晚在他鄉洛陽因聽到一首《折楊柳》的曲子從而勾起故園之情:2.看作者:不熟的作者有注釋,熟悉的作者沒有注釋。請牢記他們的性格特徵。①李 白——懷才不遇、豪邁奔放。②杜 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③白居易——自身不幸、同情人民④王 維——淡薄功名,熱愛自然。⑤劉禹錫——今昔對比,國運衰微。⑥李商隱——意境朦朧,有苦難言。⑦蘇 軾——屢遭貶謫,渴望功業。⑧陸 游——國土淪喪、悲憤慷慨⑨辛棄疾——抗金救國、恢復中原⑩李清照——國破家亡、凄凄切切⑾文天祥——忠貞愛國、寧死不屈——據此,推知詩詞主題與此有關。例如:2009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注】①這首詞作於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詞的上闕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答案】(5分)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哪兒棲息。9.詞的最後兩句作者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麼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6分)【答案】(6分)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主張抗金,卻被解官的鬱悶情緒,歸居後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憤激情感,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3.看注釋詩歌下面的注釋,對理解和鑒賞該詩是很有幫助的。它一方面解釋詩歌當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另一方面也向考生傳遞詩歌當中隱含的內容和信息,如,時代背景(安史之亂、南宋戰亂)、作者經歷(做官、貶官、歸隱)。藉助注釋可以幫助自己準確地理解詩歌內容。如:溫庭筠《經五丈原》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下過卧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註:①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縣南,蜀後主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於此。②象床寶帳:祠廟中神龕里的陳設。③譙周:諸葛亮死後蜀後主的寵臣,後勸後主劉禪降魏。(劉禪shan,字公嗣,小字阿斗。公元223——263年在位,計40年。降魏後封安樂公,樂不思蜀是也)。從詩題注①看,此詩是詩人經五丈原懷念曾病死於此的諸葛亮而作。詩中以柳營為典,把諸葛亮比做西漢初年治軍有方的周亞夫。根據注②、注③可知,蜀漢雖有威武鐵騎,雄兵數萬,無奈後主劉禪昏庸不化,寵信奸佞之徒,堵塞言路;諸葛孔明雖料事如神,竭忠盡智,而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表達詩人對國事雖竭忠盡智,仍無力回天的烈烈憂心和鬱郁感情。4.看詞語一首詩中往往就有那麼一兩個關鍵詞,而使全詩境界全出,而這一兩個詞往往又是由動詞、形容詞和數詞充當。鑒賞詩歌,我們如果從這些關鍵詞語入手,一方面可以體味詩人創作時的艱辛與歡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手法的一把鑰匙。做詩歌鑒賞題時只要抓住了作為詩眼句眼的關鍵詞語,就能很快理解句子含義,如:2007年(江西卷)1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金陵晚望 高蟾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金陵圖 韋莊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注】高蟾、韋莊,晚唐均為詩人。(1)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麼傷心?答:(1)從「晚翠」「落日」「秋聲」和「老木」「寒雲」等詞語可以看出,詩人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2)兩位詩人一位說「一片傷心畫不成」,一位說「誰謂傷心畫不成」。請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答: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詩作者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韋詩作者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能畫成的。5.看句意通過翻譯句意,來推斷作者思想感情。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葛溪驛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答:我們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對句子表達的意思很熟悉,從而對詩中創造的意境很熟悉悉。據此,推斷作者思想感情是家國之思。(1)驛站秋夜難眠圖。(2)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6.看典故古代詩歌在敘事、議論、抒情中常運用一些典故,這些典故常隱含在古詩中的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詞語中。解題時若能理解其中典故,詩歌的思想內容便迎刃而解。例如:阿魯威的元曲《蟾宮曲·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元曲風格雄健、高昂,大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遺風,卻沒有「人生如夢」的悲傷感嘆。審視全曲,可抓住的具有隱含信息的詞語應是「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借得」、「赤壁東風」、「南陽卧龍」、「西蜀」、「江東」等。由這些詞語自然得出「曹公」即曹操,「南陽卧龍」即諸葛亮,「借得赤壁東風」是指江東的孫權。此處不能忽視「紫蓋黃旗」這一句有特定意義的詞語,它是指一種紫蓋黃旗狀的雲氣,古人認為是天子之氣。所以此詩再現了三國人物的歷史風采,歌頌了曹操、孫權和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表達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7.看風格流派古代作家因其詩的風格不同而各屬不同流派。如盛唐詩人就分為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在詞家來說,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分。詩詞風格,常與思想情感密切相關;婉約派常常表達濃重的離情別緒,或惜春傷春。例如(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渭川田家 王維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①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②。【注釋】: 雉雊(zhì gòu):野雞鳴叫。 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8.這首詩中的「歸」字是關鍵字,全詩圍繞「歸」字共寫了那幾幅圖畫?答:夕陽西下、牛羊回歸、老人倚杖、麥苗吐秀、桑葉稀疏、田夫荷鋤。9.分析詩人運用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全詩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描繪了渭河初夏鄉村的黃昏景色,清新自然,詩意盎然。全詩抒發了詩人對平靜悠閑的田園生活的喜愛,流露出詩人渴望歸隱,反映了他在官場的孤苦、鬱悶及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譯文】:斜陽照在村墟籬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著拐杖倚靠在柴門前。等候放牧晚歸的牧童。吐穗的麥地里,傳來野雞的陣陣嗚叫聲。桑樹上桑葉稀疏,蠶兒就要吐絲。從田裡歸來的農夫扛著鋤頭,相見時打著招呼絮語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羨慕隱居的安詳,吟詠著《式微》的詩章,意欲歸隱又不能如願,心緒不免紊亂惆悵。【寫作背景】: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王維晚年所寫的田園詩。詩描寫的是初夏傍晚農村一些常見景色:夕陽西下、牛羊回歸、老人倚杖、麥苗吐秀、桑葉稀疏、田夫荷鋤……這些初夏景色極其尋常,作者隨手寫去,然而詩意盎然。體現出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王維把農村表現得這樣平靜閑適、悠閑可愛,是他當時心境的反映。全詩抒發了詩人對平靜悠閑的田園生活的喜愛,流露出詩人渴望歸隱,反映了他在官場的孤苦、鬱悶及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又如:全國高考題。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其詞常用含蓄的手法。審視全詞可知,這首詞通過對主人與侍女的問答,寫了風雨之夜後對海棠的關心。作者採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達了惜春之情。「綠肥紅瘦」應是借代,代花、葉,又可以代人。所以此詩也可能有對人生美好時光流逝的傷感,或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此為李清照早期作品,流露的還僅僅是一種淡淡的哀愁,對自然風物,對個人生活。到後來,就更多了一份國破家亡的濃濃的哀怨之情。所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我們閱讀鑒賞詩歌時應該注意作家的流派,從而準確辨析其藝術技巧,參悟其思想情感的真諦。8.看試題:命題者往往將一些已知信息巧妙地隱藏在問題當中,一方面作為已知或引導條件為你備用,另一方面則提醒考生要所答為所問,不要偏題和答非所問,請各位考生要利用好「問題」。 例如:江城子 五代·歐陽炯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注]姑蘇台: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試題為: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台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這裡有這樣的信息隱藏在其中:一是告訴你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二是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台上月」兩句含有深意,三是要結合全詩加以賞析。答: 「水無情」明寫落日餘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二) 唐詩和宋詩的不同特點:卷全國I卷全國Ⅱ卷新課標·寧夏卷2004年唐詩宋詞2005年唐詩唐詩2006年宋詩宋詞2007年宋詞唐詩宋詩2008年宋詩宋詩宋詩2009年宋詩唐詩宋詞高考關於古典詩歌鑒賞的命題,往往是唐詩和宋詩交錯命題。掌握唐詩和宋詩的不同特點,對我們理解詩意有很大幫助。分析唐詩和宋詩的典型作品,我們就會發現,題材相同而它們的側重點不同。一般的說,唐詩多具抒情性,而宋詩多具哲理性:1.同寫廬山: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只有居高臨下地多角度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不被錯綜複雜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2.同寫桃花 :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哲理:只有深入實際,才能及時體察到事物的發展變化。3.同寫春色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遊園不值 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哲理:新生事物一定會衝破壓抑茁壯成長。4.同寫冬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雪梅 盧梅坡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哲理:人們各有所長,也有所短,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5.同寫農家: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游山西村 陸遊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絕境,令人一籌莫展;只要充滿信心,就會出現轉機,就會有新的希望。6.同樣以水為喻:李 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觀書有感 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任何成績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規律可循。7.同寫江河: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小池 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哲理:新生事物剛剛萌發,就有人敏銳的覺察到,並爭相追求。8.同寫讀書:杜 甫:昔甫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學習不能只靠書本,只有親身實踐,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9.同寫江南:杜 牧: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題臨安邸 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哲理:人不能驕傲自滿,優秀之上還有優秀。追求完美,永無止境。綜上所述,我們便可得出如下結論:唐詩重抒情,宋詩重哲理。(三)理解詩歌的意蘊美和情感美的途徑。如何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蘊美和情感美。方法如下:(1)以意逆志——挖掘詞語的深層寓意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欣賞詩歌的一個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就是說,我們在解說、欣賞詩歌的時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詞,更不能拘於個別字眼去理解詩句,而應該從作品的整體意思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古典詩歌中所蘊藏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文辭表達出來的,在解讀字詞詩句的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理解字義、詞義,更要注意對古典詩歌中常用語詞的特定含義的理解。這些語彙,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語言材料。由於歷史的積澱,往往具有特定的內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感情基調。例如全國卷 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鷓鴣天 晏幾道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我們對作者不太熟悉,但是對詞中的杜鵑的啼叫聲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很熟悉,對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很熟悉。據此,推斷作者思想感情是遊子思鄉的情懷。最後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另外,我們的生活體驗,對欣賞古典詩歌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隨時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詩,就能從作品中領會生活情趣。如,杜牧《山行》一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不少欣賞者認為「白雲生處有人家」「霜葉紅於二月花」等句最妙,說是從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閑。但是,如果我們有過「山行」的經驗,就會知道此詩首先寫了路途之「遠」、氣候之「寒」、山徑之「險」、天色之「晚」,詩人顯然行色匆匆,絕不只是漫步山間,悠閑看景,但詩人在第三句卻置天晚、秋寒、山遠、徑斜於不顧,「停車」賞看楓林,這就凸現了霜染楓葉之美,美景誘人之深,詩人愛賞之切。這「停」與「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經驗者不能深悟。所以,我們看到的詩的主旨除美景之外,還要看到詩人在秋季到來之際,沒有哀傷感嘆,在寒霜普降的秋天,歌頌的卻是大自然的秋色之美,不正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排擠,卻不甘沉淪,豪邁向上、英爽俊拔的樂觀精神的生動體現嗎?(2)知人論世——結合作者身世,透視作品主題。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人探究他們的平生經歷和思想性格,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特徵,這樣才能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我們在欣賞古典詩歌時,要盡量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全面的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比如說,我們在讀杜甫《蜀相》詩時,除了要對作品中所寫的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了解,還要對杜甫一生遭際、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寫作這首詩時的心境作全面、深人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詩的用意。例如: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望江南超然台作 蘇 軾春末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被貶密州任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後舉火稱新火。解析:本題考察了對宋詞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感情揣摩詞的內容。(1)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答:體現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又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2)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答: 「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鬱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景物無不與本詞所表現的感情所契合,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寓情於景的功力。但是,詩人一聲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寫於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體創作時間也是十分重要的。陸遊的《書憤》和《臨安春雨出霽》兩首詩,雖然都寫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詩中也都流露出對世事的感慨,但是由於《書憤》寫於他閑居山陰失意之時,所以詩中多憤激之情,詩風慷慨悲壯;而寫《臨安春雨出霽》時,作者已經奉宋孝宗之召到臨安,被任為朝請大夫,權知嚴州軍事,所以詩中憂憤之情已經淡然,主要反映了他對朝廷已經不抱多大希望,只是述說旅居京城的孤寂心情,詩風清淡、婉麗。臨安春雨初霽 陸 游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另外,古代詩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還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我們要深人欣賞和把握其中的內容和旨趣,最好還要全面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情志和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否則,就可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誤解作品的精神,錯誤地過分拔高或貶低作品的思想境界。(3)置身詩境——進入所描繪的境界去體味畫面的意境美把握古典詩歌中意象,發揮想像,才能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詩情畫意,意境優美。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要反覆誦讀,置身詩境,藉助聯想和想像,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像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例如:2009年全國Ⅰ卷12.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於此時。(1) 這首詩描繪了一副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答:⑴描繪了一幅山環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藉花飄香的恬靜優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藉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2) 有人說,詩的後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簡要說明。答:(2)同意:詩的後兩句寫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視功名,淡泊利祿的高潔品行,另一方面也襯托出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的辱人賤行,同時還寫出了詩人對范的崇仰、敬佩與讚美。不同意:前兩句以景襯人,後兩句以事寫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襯托出環境的優雅,也突出地讚美了范成大達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尚境界。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時,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藉助聯想和類比,盡量構想出詩人為我們所描繪的奇幻的世界。我們既可以藉助已有的生活體會和審美經驗,和詩人取得共鳴;也可以通過聯想,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境界中,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與詩人取得心靈的共鳴、審美的認同。(4)緣景明情——體會獨特的景物所抒發的特定情感。我們還要根據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特定關係,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獨特的意境,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二字又直接點出了詩人心中難忍的思鄉之痛,我們在吟誦之中,不知不覺地就會為其蒼涼的意境和濃郁的鄉情所打動。例如: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新晴野望 王維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注]:氛垢:塵埃。(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鍊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答: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答: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人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給前面所繪的一幅靜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有些作品意象之間跳躍性大,情緒起伏,詩思奇妙,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就要用自己的想像來補充、聯綴,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然後才能體會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如賈島的小詩《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短短四句,寫了三番問答,可是第二問、第三問,都被隱去了,需要我們補足、還原出一個深山問答圖;而作者在聽三句答語時,由失望轉為有望,再變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的心情變化過程,也需要我們細加品味,才能想像出來。例如:閱讀下面的宋詩,按照要求,完成賞析(5分)示長安君 王安石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註:長安君為王安石的大妹,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此詩為王安石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此時他尚未拜相變法。詩中表現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逐聯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答:頷聯:(1)「供笑語」表達了相逢的歡樂,「話平生」則道盡了人生的滄桑;二者相互映襯,更添一層悲涼況味。(2)「草草杯盤」「昏昏燈火」營造了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更容易生髮悲愴之情。(3)「草草」「昏昏」是疊詞妙用。「草草」可見酒菜的簡單,歡聚中有些許的不足;「昏昏」則烘託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將別的悲痛。頸聯:(1)「自憐」與「又作」貫通一氣,詩人藉此直抒胸臆,表達了心中的萬端悲慨。(2)「湖海」久隔,「塵沙」遠赴,旦夕間重逢又別,且是出使不無艱險的遼國,時空的拓展將悲意又加深了一層。(3)「三年」言時間之長,「萬里」謂距離之遠,以數字入詩,一縱一橫,使悲情更為濃烈,更顯悲愴蒼涼。再如: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春日即事 李彌遜①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答: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了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網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2)這首詩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答: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首先找出物象,再悟出意象,最後體味情感。詩的一、二兩句寫了暮春和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三、四兩句寫了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看出詩人對世態冷暖的感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對比正反襯樂景襯哀情烘托篇
※聶魯達:吟唱詩歌不會勞而無功
※詩歌鑒賞專題講解參考資料續
※我將青春付給了你【阿蠻詩詞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