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字畫鑒定基礎知識及收藏類網址
http://www.sc001.com.cn/中華收藏網
http://www.sqgwsc.com/news_show.asp?id=141如何在收藏中撿漏 天天
http://www.artxun.com/博寶網
http://borunya.com/index.php北京博潤雅文物鑒定中心
http://www.mgold.cn/m/collect/巴比收藏
http://blog.sina.com.cn/yiyuanhongmu藝園紅木
http://zml.sh1122.com/中國書畫交易中心
http://www.zgqtsw.cn/Content.Asp?ID=61《千金寸璧青田石》
http://bbs.sssc.cn/index.php盛世收藏
http://www.liuliart.cn/Photo/Index.html琉璃博物館
http://www.mycollect.net/index.asp華夏收藏網
http://www.artron.net/雅昌藝術網
http://bbs.sssc.cn/index.php盛世收藏
http://www.sc001.com.cn/中華收藏網
http://www.baozang.com/寶藏網
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2070458-userid-21003187-pri--n-0.xhtml 湖北博物館圖片
照片名稱:知識才是財富的積累。文物收藏協會宣。 一難:很難找到入門的老師 在古玩領域中,古玩商人看的多、經手多、買的賣的多。在長期的買賣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文物中鑒別眼力最好的群體。但是一般內行的商家,第一不給別人鑒定,第二不教不帶學生 ,這便給剛入門或者想尋找老師學習收藏的人,造成一定的難度。雖然沒有行家或老師引導也能夠逐步入門,但是所付出的時間和經濟代價是十分高昂的,在入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很多彎路。 解決這一難點的方法是,放下身價抱著虛心的態度,尋找願意幫助和引導入行的老師。 二難:很難看到真正的古玩 對於入門者來說,雖然看了大量的書並且經常實踐,但在實踐中所看到的古玩大部分是贗品,從來沒有從行家或真正懂行的商家手中有機會看到真古玩。由於沒有學習和確認真古玩的機會,一般人 只能在地攤市場中進行實踐。而地攤上絕大部分是一些假貨破爛。初學者本身不具備相應的識別能力,只能根據自身的感覺盲目無助地進行摸索實踐。這種沒有針對性和目的的實踐,永遠也不會真正地幫助您進入收藏領域。 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必須能夠找到實實在在看到古董真品的機會,並且進行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文物收藏協會;029---83885000http://www.ltscxh.com/ 一、古陶瓷鑒定四大要決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但是,鑒定時這幾方面都不要偏廢,如果僅重視一個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就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鑽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http://www.ltscxh.com/ 現將古陶瓷鑒定方法介紹如下: (一)根據各朝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勻。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灑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三國、兩晉時的青瓷,其胎的瓷化程度比以前高,胎質更細潔堅硬;所施青釉要比商周時增厚。三國時青釉面多見縮釉現象,但晉代時釉面顯得均勻,瑩潤度更加強了。
照片名稱:未命名29唐三彩與唐青花在釉料成分上有著根本區別,唐三彩屬富鉛釉系統,唐青花屬於鈣釉系統,釉內無鉛。唐青花為釉下彩繪,而唐三彩是以含鈷的藍色釉彩繪於釉上。唐三彩由於釉中含鉛,釉光強且助熔性高,器表釉彩多任意流淌,形成如屋漏痕般的垂流效果。 唐青花的燒制工藝與一般唐三彩不同,瓷化程度高,敲擊聲音清脆,應是在1100℃以上高溫燒成,而一般唐三彩的燒制溫度多為700~900℃,而且胎土不純,敲擊聲音黯然 照片名稱:未命名33唐三彩,胎色有兩種。河南鞏縣的三彩胎為白色,堅硬潔白,火候高;西安唐三彩,為紅泥質胎,胎質較松。前者生產彩色調最艷麗。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著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瓷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也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河北的定窯,其釉色是黑釉、紫釉、綠釉或白釉;其胎色一定是白色,胎土堅密細膩,胎骨較薄;施釉較薄,質感很強。如果是白釉,早期釉色白中閃青,中晚期釉色白中閃黃,曰「牙黃」色。
照片名稱:未命名35宋代河南的汝窯,考古學家說的官汝窯,胎色是香灰胎,胎骨堅硬細膩;釉色有天藍、天青等色,施釉肥厚,瑩潤如玉。 宋代河南生產的鈞窯,胎色有多種,有深灰胎、白中閃灰、白胎和淡黃色等。前兩種色胎堅硬細潔,後兩種胎質粗松。釉有天青、天藍、豆青、月白等多種色調,但大致可分成「暗釉」和「亮釉」兩大類釉系。前者施釉肥厚,後者施釉較薄。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時期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http://www.ltscxh.com/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時期胎厚,宣德時期胎薄。宣德時期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清康熙、雍正時期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皿,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有坯胎中旋紋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施,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瓷器最大的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依據。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http://www.ltscxh.com/ 鑒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鑒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 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迴文、書寫迴文、仙人朝聖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種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鑒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三國時期的青瓷紋飾,相對較簡樸,採用刻、劃、印等幾種手法,常見的多用水波紋、弦紋、斜方格紋、葉脈紋或印鋪首等。 南北朝紋飾是不複雜的。常見有葉紋、弦紋、獸面紋、忍冬花紋、寶相花紋等,採用刻花、劃花、印模和堆雕等多種手法;但主要流行的紋飾還是蓮花瓣紋,有覆式,有仰式,變化多樣。有的在整個器皿中使用,有的在器皿局部使用。蓮花瓣紋的特點是:豐滿肥碩,端莊自重。蓮花瓣紋在瓷器中普遍使用,這和當時社會佛教的興起有密切關係。 又如我們最常見的雲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雲」,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製方法。 http://www.ltscxh.com/ 元代朵雲紋,其繪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後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遊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之花。明代宣德年間的朵雲,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雲頭下飄出一雲帶,有的在雲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雲帶,有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雲頭部再長出一雲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雲飄帶較長,是如意雲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雲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雲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曆時的朵雲,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雲,飄帶加粗、雲頭縮小。2、把雲頭拉成一塊長雲,朵雲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雲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雲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雲頭沒有了,在雲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雲頭。再發展到乾隆年間,朵雲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雲」。朵雲的雲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雲繪法藝術最高,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我們鑒定陶瓷紋飾時,必須對它的民族性和時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http://www.ltscxh.com/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不同的審美觀。 例如,我們日常見到的盤口壺,三國時盤口與足顯得較小,腹部以上部最大,有上重下輕之感。西晉時盤口與足相對放大,腹部顯圓,給人以穩重感覺。東晉時盤口增大,頸粗而長,腹部豐大而修長,器形重心向下,各部比例恰當。延至南朝,壺頸和腹變得更加修長。 青釉中的雞頭壺,形制演變也具特色。西晉時雞頭壺腹部為圓球狀,最大直徑在腹的中間,肩設雙系,雙系間飾雞首和雞尾,雞首的流是實的,作裝飾之用,盤口細而淺,頸短而小。東晉時雞首壺器形增大,腹部、頸部相對加長,盤口增大而顯深,肩部多設橋形系,肩部的雞首也增長,從裝飾到中間空成流而變為實用,雞尾形成筒狀直上,彎到壺的盤口相接為把,從裝飾效果轉到實用美。到南朝時,雞首壺器身修長,盤口與頸部加高,執柄也高出盤口,腹部多刻划出覆式的蓮瓣紋。
照片名稱:未命名30 照片名稱:未命名31唐、宋時期的執壺演變。唐代時腹部豐碩,口大頸短,直短流,外部為圓狀或多棱狀,平底無釉。這是唐代壺形的基本特徵。但到了宋代,壺腹變得修長,頸細而高,流長略曲,執柄也增大,易於實用,其足一改唐代的平底而為圈足,整個器形變得秀麗輕巧。 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宋代碗形比唐代變化較大,其胎骨變薄,足從唐代的平底改為圈足,利於使用,體形變得清秀輕巧。到元代,碗形整個變得厚重,碗壁的弧度較小,碗的圈足從宋代的高狹工整到低寬不規則,底足多無釉,中央有處凸尖狀,形成很強烈的時代特徵。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掘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型(俗稱「泥鰍背」)演變。 http://www.ltscxh.com/ 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像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的那麼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厚。到唐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候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們稱之為"璧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璧足」改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還是晉朝、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形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http://www.ltscxh.com/ 款識也叫年款,是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造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造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唐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齋名款、軒名款、讚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瓷。商、周青銅器上銘文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瓷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陝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記一般都與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年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畫的特徵,這樣,才能準確地判斷真偽。
照片名稱:未命名34 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鑒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 http://www.ltscxh.com/ 我們對歷朝年款的風格和筆法,還應有細緻的了解。例如,明永樂款,真品是篆書寫的,字體較小,字體結構嚴謹,剛健挺拔,起筆收筆處都呈尖狀,轉折筆呈圓角。但清代以後的仿製品,就不注意這些地方,其書寫字體一般較大,起落筆處較圓,而筆畫轉角處又顯方,有稜角。又如乾隆官窯六字篆書款,「清」字三點寫法是與仿品不同;「乾」字左右旁下邊十字篆書寫法應是像個「5」字,而仿品往往把它倒過來(像「己」字);「年」字的第一、二筆,真品的篆書寫法是字的兩筆不連接,是一個開口部位,而仿品的篆書的上方筆畫連接在一起;「制」字上方,人們稱五齣,而仿品往往把中間一橫不上篆。這些都是不同朝代字體的特殊結構。 鑒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寫款的規律、風格和特徵外,還要注意各朝寫款的顏色。不同朝代使用顏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一樣。以青花料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可見其色下沉,周圍有細小均勻的小氣泡,清代後期的仿製品則沒有這種特徵。 二、千峰翠色越窯瓷
照片名稱:南北朝越窯照片描述:南北朝越窯;四羊角王者之氣。 照片名稱:南北朝越窯照片描述:越窯;四神唐代瓷器既繼承了兩晉、南北朝的傳統,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青瓷,有了新的飛躍。北方以邢窯白瓷為代表,南方以越窯青瓷為魅。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清乾隆皇帝對於越窯瓷有「李唐越器人間無」的讚美詩句。乾隆皇帝的眼光不低,越窯瓷要不是瓷質細潔,釉色晶瑩,似冰如玉,紋飾精美,是很難得到他這樣高的評價的。唐代名人對越窯的評價很多。際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顧況茶賦曰:「越泥似玉之甌」;陸羽《茶經》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孟郊贊:「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 用「千峰翠色」、「荷葉」來形容越窯的釉色之美,用「似玉」、「類玉」、「類冰」等來形容越窯胎質精細細潔,可見越窯瓷確實不同凡響。千峰翠色,過去沒有更深一層理解它,概念認為就是一種綠色。從1987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出土唐代越窯青瓷,才真正揭開唐代越窯「千峰翠色」的真正涵義。它就是我們在文獻記載中的「秘色瓷」,主體是青綠色,施釉均勻,釉面光亮明凈,釉質細膩瑩潤,色澤清新鮮明。其綠的傾向是葉初長成的嫩綠色,少開紋片,胎釉不易剝落。「千峰翠色」是越窯青瓷釉色中的最高水平代表。在鑒定時,如果和浙江龍泉青瓷相比較,龍泉青瓷施釉厚,釉渾,有失透感;「秘色釉」施釉薄,釉均勻,表面光亮、明快、滋潤,質感強,真有如冰似玉的美感。http://www.ltscxh.com/
照片名稱:唐朝秘色嬰戲瓶唐越窯青瓷的迅速發展,一是當時社會穩定,國泰民安;二是當地社會飲茶風尚盛行,越窯青瓷作為茶具很普遍。越窯瓷除了作茶具外,還作為酒具和樂器。據《樂府雜錄》記載,唐時音樂師用瓷甌作樂器:「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隻,施加減水於其中,以筋擊之,其音妙於方響。」 說明唐代時邢窯、越窯瓷質堅硬,瓷化程度極高。--------------------------------------------- [唐秘色雙鳳刻花瓶]晚唐五代越窯 特色。胎質細膩,胎內修外削,底部有長條形支釘痕迹。青釉泛翠綠色,這種呈色為十分珍貴的瑪瑙釉獨有,釉面光滑,施釉均勻,此為越窯 秘色瓷所具有的裝燒特徵。
唐代越窯的主要燒造地點是浙江上虞縣窯寺前、帳子山、凌湖,餘姚縣上林湖,慈溪縣上嶴湖、白洋湖窯等,溫州、紹興等地也大量燒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瓷體系,燒造時間從唐到五代延至宋代。越窯瓷器當時燒造量很大,除了大量供應全國各地外,還有相當數量輸出國外。 唐代越窯瓷的胎釉 由於時間不同,它的胎釉也不同。初唐時它還帶有一些南北朝和隋代的特徵,胎骨較松,氣孔大,有粗糙感,胎骨厚重,胎色灰白色;釉色青中閃黃,玻璃質較重,開小紋片,胎和釉容易剝落,瓷化程度低於中晚唐時的瓷器。到中晚唐時,越窯瓷器胎釉有了很大進步。胎質淘煉精細,胎骨細潔堅硬,比前朝顯得較薄,改變了初唐時的厚胎現象,氣孔也少,胎色為灰色和淡灰色;釉色為綠中閃黃或較深的黃色,釉質瑩潤,但不透明,有「如冰似玉」之感。施釉技術比初唐有了很大提高,釉層薄而均勻,也較少開紋片,胎和釉能緊緊融粘為一體,瓷化程度已很高,叩之發出清脆的金屬聲,所以用來作樂器的越瓷,應是中晚唐時代的產品。 唐代越窯的造型 豐富多彩。常見有碗、碟、盤、缽、瓶、罐、壺、匙、燈、枕。文房用品有印盒、硯,化妝用品有粉盒等。 碗是當時主要的日常用品。其形狀有敞口、淺腹、折腰、平底的折腰碗;口腹外撇、璧形底的撇口碗;淺腹、平底的斂口碗;壁外斜的淺圈足的翻口碗。以上所述者均為圓口,但也有口緣為葵瓣口式或海棠式口的等等。從碗、盤器形可以看出初唐時器形比較簡單,到中唐時形式繁雜多樣,器底也在演變;早期器物底足多是平底;中期的器底中央下凹,形成一個像玉璧的底,叫璧形底;晚唐以後,器底又成了矮的圈足底。底足的這樣變化,除了碗、盤外,其它瓶、壺、罐等也同樣變化著。這也是我們鑒定越窯瓷器年代早晚的一個依據。
照片名稱:未命名118照片描述:唐宋 照片名稱:未命名119照片描述:唐宋執壺也是當時常用的物品,撇口、短頸、橢圓豐腹,還有瓜棱豐腹,平底或圈足,肩的上端設短流或長流,短流外削成六角形,長流的中上部往往下折,流的對稱面,設一寬扁把。這種壺形穩重秀麗。早中期的壺身,顯得矮圓豐滿,晚期者腹部加高,頸也拉長了,向實用美演變。隋代壺是細長頸,腳收小,壺腹中部豐滿,壺的重心在中部;而唐代壺的重心在下部。隋代壺的口以洗形口為多,而唐代壺的口為撇口(或稱喇叭形口)。隋代壺分有流和無流兩種,有的流僅是起裝飾作用;而唐代壺流是實用的。隋代壺身形給人以瘦長之感,而唐壺有古拙秀美之態。http://www.ltscxh.com/ 鑒定唐代趙窯器時,往往見底部有四五處無釉的痕迹。有的大器皿,多達10多處。這是當時燒窯時普遍使用墊燒方法(或叫疊燒方法),入窯時用泥塊墊在底部,燒成將泥塊敲掉後留下的痕迹。如果是盤、碗類,還可以逐件疊起來,以增加燒窯的數量。由於這種緣故,唐越窯器底顯得特別厚,所以底部的厚度是口緣的兩倍,墊燒痕迹周圍往往有火石紅斑。唐越窯瓷早期沒有採用匣缽裝燒,所以器和物的釉面常見粘上沙粒;到晚唐,燒窯技術提高,使用了匣缽裝燒,器物和釉面光滑晶亮。 唐越窯瓷器的紋飾 按裝飾方法有刻法、劃花、印花、堆帖等多種。早期器物,以素身無紋飾為多,極少數為刻劃花,但往往是簡單的花草紋。到了晚唐,花紋圖案增多,題材廣泛,常見花卉紋有蓮花、牡丹、卷草等,動物紋有龍紋、雲龍紋、雙游魚紋、鴛鴦戲水、飛雁、雙鳳、小鳥、鸚鵡、飛蝶等,還有人物故事、山水流雲等紋飾。這些紋飾圖案,受當時社會時興的金銀器、銅器(特別是銅鏡),以及絲織品的紋飾直接影響。唐代以後,越窯瓷器發展了線劃圖案技藝。它是用一桿非常尖細的工具劃繪花紋,所划出的紋樣非常精細,每一划像一條細線。如在碗內中央劃一展翅飛翔的雙鳳鳥,在盒壁劃雙蝶紋、雲龍紋、雲鶴紋、纏枝紋,這些構圖嚴密,劃工熟練,線條流暢,是非常成功的佳作 三、色彩繽紛長沙窯 湖南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是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終於五代,時間延續300多年。其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實用性強。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衝破唐以前單色青釉一統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長沙窯是我國釉下彩繪的第一個里程碑,為唐以後的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國彩瓷工藝的驕傲。
照片名稱:長沙窯 照片名稱:未命名長沙窯胎釉特徵 初唐時產品胎質較粗糙,欠堅硬,呈暗紅色,有微微灰黃灰青色,釉層顯薄,釉色青中發黃,有薑黃色傾向。唐中後期,胎色基本為深灰色或淺灰色,胎質較前堅硬精細,胎和釉粘結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當高。長沙窯的胎體,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時代的邢窯胎骨相比,相差很明顯。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還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為青黃色和青綠色兩種。釉質精細瑩潤,觀察釉面可見表面布滿無色細碎片,它細密、均勻、柔和分布,這也是真品的特徵。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勻的,一個器物中可見釉層厚薄不勻現象。 http://www.ltscxh.com/ 長沙窯造型 品種豐富,有盤、碟、碗、杯、洗、盆、瓶、罐、壺、枕、盒、文房用具、人物、動物、玩具等等,類別很多,式樣繁雜。長沙窯產品中常見一種壺,侈唇、口寬、短直頸、溜肩、長腹,腹至腳底漸收,身有瓜棱形和長圓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產品,璧底的略後,圈足最後。肩部設流,流分長曲流和短流兩種,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顯得古拙富有民間氣息,很有時代特徵。這種形式的短流,在同時代的越窯壺中也常有出現,流下的腹部往往繪有各種花紋,流的對稱位置在頸的上端和肩之間設一扁形把。整個壺的造型給人以古拙大方,實用美觀的感覺。 長沙窯的雕塑藝術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動物。人物有貴婦人、胖小孩、彈琴仕女、吹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騎獅、騎馬人等等。各種動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獅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馬,勇猛的小狗,機敏的小兔,肥笨的小豬,溫順的綿羊,歡躍的小鳥等等,還有雞、鵝、鴨等。這些雕塑都以簡練手法塑造,雖然精細不足,但不失準確傳神的形態,真是神態活現,令人喜愛。http://www.ltscxh.com/ 長沙窯的裝飾藝術 長沙窯屬於青瓷體系,其裝飾手法多樣,有刻花、劃花、鏤刻、堆塑、印花、貼花、繪花等。繪花最富創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繪出各種花紋。這種釉上彩繪不是在燒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繪彩,而是將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陰乾之後,直接在上面作彩畫,入窯煅燒,一次性完成。這種釉上彩繪一般是繪彩雲、彩山、彩帶、彩斑、彩樹葉等紋飾,這種彩繪,由於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顯得自然、生動、流暢,有水墨畫淋漓盡致的生氣。 釉下彩繪有兩種。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畫,然後加蓋一層青釉在上,入窯高溫煅燒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紋,在其上施彩色,然後罩上青釉,最後入窯燒成。彩繪的色彩,常見有褐色、綠色、粉藍色、褐綠色或白色等。彩繪的紋飾常見有幾何紋,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圓形等。還有雲帶紋、山峰紋之類,這種紋飾多用點彩而成,有的還繪成各種飛鳥、游龍、走獸、魚紋、花卉、人物等。這些繪畫,用筆簡練,自然洒脫,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開創了瓷器裝飾藝術的新天地。 模印、帖花也是長沙窯特有的風格。模印是往往先刻劃需要的花紋,製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紋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現出圖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壓印出花紋,然後再施青釉,圖案常有飛鳳、飛鳥、飛雁、花蝶、獅子、走鹿、雙魚、武士等等。這些圖案構圖簡潔,線條粗細得體,均勻有力,沒有繁雜多餘,呆板堆砌之感。 長沙窯的地下遺物,江蘇、浙江最多,其次是河南、陝西、安徽等地,近年在廣州、香港市面發現很多出土文物,這是文物走私的結果。有時從一個走私分子手中就查出幾十件之多。市場所見,價格相當便宜,因為器物本身多少有點不完美。 四、稀世珍寶汝窯瓷 http://www.ltscxh.com/ 名聞於世的宋代汝窯,一直受到中外文物界人士的讚揚。有的文獻對宋代各窯的排列是柴、汝、官、哥、定。但柴窯是否存在,一直是個謎,時至今日,世人連一片破瓷片也未看到,更不用說完整的器物了。所以,宋代各窯的排名以「汝、官、哥、鈞、定」較為合理。汝窯為何列為各窯之首?因為汝窯不僅是"官窯",僅供宮廷使用;而且「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南宋人周輝《清波雜誌》語),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一般。汝窯的產品要首先經過皇上親自揀選,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也就是說,合格的產品專供御用,其身價之高可想而知。汝窯雖然是為宮廷燒制使用,但是我認為汝窯初期燒制的作品,還是供民間應用的,由於燒制的器皿從造型到釉色有獨特之處,得到當時統治者的賞識,後來統治者才指定該窯燒造貢瓷。我的意思是:汝窯生產的作品,可分為民用和官用。早期生產的作品應屬於民用汝瓷,到宮廷指定生產的作品,是屬於「官汝」。「官汝」的作品,從造型到釉色比前期民用汝瓷又有了新的提高、飛躍,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汝窯瓷了。 關於汝窯的產地,1985年以前一直認為是河南臨汝縣,把臨汝窯產品分為貢瓷和民用兩類:臨汝為民用,汝窯為貢瓷。1985年,河南考古界人士終於在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汝窯遺址。 汝窯的燒造時間,大約是宋徽宗的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往上推到哲宗的元祐元年(公元1085年)。這20年是汝窯受命於天子,燒造貢品的黃金時代。 汝窯瓷胎質細膩,色如香灰,即灰中帶白,有深灰、淺灰之分。胎骨堅硬,器壁較薄。由於胎土中含有微量銅元素,所以迎光照之,微見紅色-這是汝窯的特徵之一。如果是仿品,則沒有這個特徵。 http://www.ltscxh.com/ 汝窯瓷的製作,如盤碗之類,多是滿釉支燒。所以在器底常見細如芝麻的小支釘痕,五至七個不等,支釘的多少,則視其器皿的大小而定,器皿大則支釘多,支燒斷痕可見香灰胎色,淡淡微黃閃白色為多。瓶類也有採用墊燒的。 汝窯的釉色,有天藍、天青、粉青、豆青及蔥綠等,以天青為主,但有深淺之分。因為釉中配以瑪瑙,所以瑪瑙形成的結晶體使釉色蘊潤,晶瑩透亮,施釉肥厚如若堆脂。如用放大鏡照之,釉內氣泡大小分布均勻,如密布的明珠,其釉中的氣泡與鈞窯、官窯、哥窯釉的氣泡相比較,它均勻多了。汝器釉質肥厚、瑩潤、冰透如脂,釉色如萬里晨星,十分美麗。據文獻記載,當時汝窯附近以盛產瑪瑙出名。所以,使用瑪瑙末為釉藥也是自然之事。http://www.ltscxh.com/ 汝窯釉,有有紋和無紋之分。明初曹昭《格古要論》稱:「汝窯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 傳世的汝窯瓷品極少,大多數是釉色有紋者。台北故宮藏有一個天青橢圓形水仙盆是無紋的。汝窯釉中紋片多無色。紋片又分為牛毛紋、柳葉紋、魚子紋、蟹爪紋等。例如,蟹爪紋就是因為似蟹爪爬過的劃痕而得名。 傳世的汝窯器,作為博古的陳列品極少,常見的多是日用品,如盆、碗、盤、碟、盞托、洗、奩等。大器皿少見,以小件為多,盤、碗多是矮圈足,有微微外卷現象,滿釉,底多見支釘痕迹。仿品圈足較直,沒有外卷現象。 http://www.ltscxh.com/ 汝窯器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印、刻劃花紋的均沒有。 汝窯著稱於世,一是造型端莊凝鍊,形神兼備;二是釉色晶瑩滋潤,如脂似玉。這兩者形成了清雅素靜,蘊蓄秀美的藝術風格。有詩為證:「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 汝窯瓷器燒制時間不長,一直都是貢物,民間很少流傳。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視為珍品。到清雍正時前後,有仿汝窯器出現,據《南窯筆記》載:「今景德鎮仿做用黑采釉,入青料少許,以不泥為骨,多魚子紋者,略得遺意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但所仿造者,是白胎骨,不是香灰胎,胎也顯厚,造型也沒有宋時古雅大方的風格。由於仿品胎骨沒有銅元素,因此迎光照之沒有紅色傾向。這些都是仿品的最大破綻。 http://www.ltscxh.com/ 五、價值連城宋官窯 1989年,香港某文物拍賣行曾拍賣一件距今七八百年的宋代官窯筆洗,成交價高達2200萬港元。該筆洗為直矮身,呈六角葵花形,洗的中央內下凹,也現六稜角出戟紋,全身施粉青釉,釉色瑩潤,釉面布滿金黃色紋片和無色小紋片,稜角凸出處和釉薄處現紫色。這是宋代官窯的代表作。 宋代官窯瓷器和當時的汝窯瓷器一樣,都是專為當時宮廷燒制的御用瓷器。宋代官窯燒窯地方有3個。最早的窯址在汴京(現河南開封),稱汴京官窯或北宋官窯。據文獻記載,燒制時間約在宋徽宗政和到宣和年間。宋南渡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曰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郊壇下立新窯,曰「郊壇下官窯」,窯址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均襲故京遺制。 http://www.ltscxh.com/ 官窯的瓷器造型大部分是仿商、周、秦、漢時代的青銅器的造型,形制古樸典雅,製作規整,以器形美見長。官窯的常見器型以碗、碟、盤、洗、杯為多,還有瓶類,但尺大的器型極少,多為小件器物。仿製品的器型往往很大。 官窯胎土質均為灰黑胎和紫褐色,胎土堅密細緻,所以成型後的胎壁很薄。官窯的釉色屬於青釉系,天青色為正色,粉青色為最佳,還有炒米黃色、月白色、油灰色和大綠色等,但不論哪種呈色,其釉極肥厚。我們所見的官窯器物,胎壁似乎很厚,其實,釉層比胎骨還要厚得多。細看去釉質品瑩潤澈,玉的質感很強,如用放大鏡照之,可見釉內有細小的均勻的氣泡,恰似粉末狀浮於釉中。在釉里,常見有各式各樣的紋片(也稱「開片」、「裂紋」)。紋片分有色和無色兩種。帶金黃色的曰金線,無色的曰冰裂紋,還有蟹爪紋、梅花紋等。《遵生八箋》在談到官窯紋片時說:「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最下。」這種說法似乎有個人的偏愛。官窯瓷器施釉方法和宋代汝窯一樣,有圈足無釉、露胎的;有內外滿釉,底部用支釘支燒,支釘妝痕多至五到十二個不等。露胎和支釘斷痕處,色呈灰黑或黑色,所以官窯瓷器有「紫口鐵足」之稱。就是說,器物足露胎無釉的地方,胎黑如鐵色。所謂「紫口」,就是器物入窯燒制時,其器物口向上仰,釉水下流,所以口緣部分釉較淡薄,現出胎骨故呈紫色。 http://www.ltscxh.com/ 宋代官窯,因為是當時專為宮廷定燒用品或陳列物,在南宋時已「為世所珍」。現在所見的宋官窯瓷器,大部分在北京和台北故宮,以及國外一些大博物館才有保存,在私人手中收藏的為數極少極少。 元、明兩代,仿製官窯瓷器成風。如今常見的用青花料書寫六字款的官窯器,都是明代宣德、成化年間的仿品,嘉靖、萬曆時也有仿製。入清以後,直至解放前,官窯瓷器一直被大量仿製,但在形制、胎骨、釉色等方面與真品相去更遠。這些仿製品,大部分出自江西景德鎮,所以其胎骨是白色,不像宋代官窯的灰黑或紫褐色。清後期,也見有一種仿紫褐色胎的所謂官窯,但仔細一看,其紫褐色是在胎的表面塗上去,不是胎骨的真色,大多數仿品的胎很厚,所以拿在手中顯得很重,近年來有一種灰黑色胎骨的仿製品,胎質粗糙,很容易看出是機器制出來的,不像過去用手工制的成品,潔凈細膩,有一種內涵的質感。以上兩種,在釉質上,仿品的施釉比真的顯薄,沒有肥厚瑩潤之感,缺乏一種玉質的美感。所以,我們對這樣的贗品是不難鑒別的。 http://www.ltscxh.com/ 六、美如彩霞鈞窯瓷
鈞窯出自河南省禹縣神垕鎮,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知的鈞窯燒造地點除禹縣外,還有郟縣、臨汝、登封、新安、湯陰、安陽和磁縣等,窯址達100處之多,因此,鈞窯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鈞窯系。其燒造規模廣,傳世瓷器豐富,質量精美,把它列為五大名窯之一,實在無可爭議。對於鈞窯的燒造年代,陶瓷研究者到目前為止還有爭議。筆者在這裡對鈞窯的胎釉、造型和燒造年代談談淺見。 http://www.ltscxh.com/ 鈞窯的燒造年代 鈞窯最早的燒造時間,文獻普遍記載為宋代。如清嘉慶二十年(公元 1816年)《景德鎮陶錄》一書中所提到的關於鈞窯的內文大意為:所謂鈞窯,在北宋時候只是緊鄰汝州陽翟縣所燒的一種青釉器而已,還沒有鈞窯這個名稱……它的興起,與汝窯的衰落有密切的關係。就是說,臨汝窯到了北宋末年,經過靖康之變毀滅了,而緊鄰著臨汝東北鄉大峪店的陽翟縣野豬溝(東距神垕鎮十里),就燒造了一種不同於臨汝所燒的青釉器。這是在北方金人統治下以及元代的100餘年的產物。1962年出版的江西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編著的《中國的磁器》同樣提出這種觀點,而且提得更明確:「鈞窯就是金瓷的代表,鈞窯是北宋以後繼汝窯而起的北方最有名的窯……鈞州之名,是始於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0年),窯以鈞州出名,也當在金統治時期。」 http://www.ltscxh.com/ 陳萬里先生和《中國的磁器》所提出的看法,是新的提法,他們不同意清代文獻關於鈞窯始於宋制的看法。這種新的意見,對國內外陶瓷研究者有一定的影響。他們的觀點,就是主張「窯以地名」,他們認為,鈞州之名是始於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80年),所以,鈞窯也應在金人統治時期興起。 1964年,馮先銘在《文物》第8期發表《河南省臨汝縣宋代汝窯遺址調查》一文,提出了和上述意見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鈞窯興起於宋,那時宋代北方瓷器有四個主要體系(即定窯系、耀州系、鈞窯系和磁州系)。當時定窯、耀州窯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鈞窯也不例外,問題不過是文獻沒有留下記載而已。 http://www.ltscxh.com/ 趙青雲在《河南禹縣鈞台窯址的發掘》一文中說:「從發掘材料來看,鈞瓷創燒於北宋初期,其早期的產品種類繁多,質量較精。」 他還明確提出:鈞瓷的興盛之日,是宋徽宗時期(公元1101年至公元1125年)。 從以上文獻材料看,鈞窯的看法是:解放前文獻記載,認為鈞窯始於宋;解放後又有兩種說法:一說始於金,理由是:「窯以地名」。另一說,始於北宋,最後一種說法以解放後大量的考古挖掘資料為依據。在挖掘窯址過程中,曾發現一個用瓷製成的「宣和元寶」錢模。「宣和」是北宋徽宗的年號。這一錢模的出現,為鈞窯斷代提供了最好、最重要的依據。同時,在鈞窯器皿底部見有用漢字刻成「一」、「十」的號碼字樣,這是當時鈞窯大量生產,為了區分每個器物的大小和便於配套使用的做法,另外,在傳世的鈞窯器物底部還刻有"奉華"銘文,其字體和宋代汝州貢瓷的銘文完全相同。「奉華」是北宋高宗一位妃子所居住的堂名。金無此殿名。河南禹縣鈞台窯處於北地,當時,宋金對峙的國界是東以淮河為界,西以陝西大散關以東為界。山東、河南、陝西一部分,以及淮北為金人統治之地。因此,金人統治下的鈞台絕不允許在器皿底部刻漢字,更不可能為建都臨安的南宋宮廷進貢瓷器了。這是歷史事實。還有,在鈞台窯發現的窯片,和傳世的鈞窯貢瓷毫無兩樣,傳世鈞窯器物和北宋的汝州窯貢瓷,在造型胎質都很接近,都具有北宋器物造型的風格。
照片名稱:鑒定專家王長啟老師綜合上述情況分析,鈞窯始於北宋,是歷史事實,而當時文獻沒有記載也是事實,兩者沒有予盾。 http://www.ltscxh.com/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文物收藏協會。會長;喬彥峰。029--83885000 |
字畫鑒定的依據 1、時代風格 毫無疑問, 字畫作品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 從時代風格來分析字畫作品, 成為字畫鑒定的主要依據. 不同時代的書法是不一樣的.宋以前人寫字, 席地而坐, 一手拿簡冊, 一手懸時揮寫.後來用高桌子, 手和臂的姿勢以及執筆的方法也隨之改變.由於科舉制度的盛行, 不同時期的考試規定, 對書法亦作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雖要求寫小惜, 但書體還未作限制.由於寫小楷筆鋒活動範圍有限, 手指握筆管離開筆尖的距離變近了, 手臂也隨著貼案.清康熙以後, 科舉考試要求更為嚴格, 要求行行齊整, 字字勻稱, 橫平豎直, 又光又圓, 於是手腕亦挨著桌面了, 形成了館閣體書風.在野文人、方外的僧道, 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科舉風氣的影響. 從文學方面來看, 不論是詩是文, 辭彙的運用, 都有它的時代風格.今天人們用`千古'作為對死者的哀悼, 明代卻用來對生人表示尊敬.清人書畫題款慣用的`某某仁兄雅屬', 明人是不會這麼寫的. 不同時代的繪畫也有不同的風格.早期人物的描法, 如`春蠶吐絲, 始終如一', 繼之而起的有輕重提按近似蘭葉的衣紋, 標誌著用筆的進一步發展.轉折快利、頓挫分明的描法到南宋才開始流行. 山水畫起初不講究比例, `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是它的時代風格.等到畫家知道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將大自然縮寫到畫幅之中, 又不禁對此`奇蹟'大為嘆服.在這種思想影響下, 早期山水多攝取全形, 到南宋李唐、馬遠、夏圭諸家截取山腰、山腳、取景才向另一種局勢發展.北宋大家如李成、郭熙, 所畫樹石皆中原景色, 南宋才出現水天空濛的一角`殘山剩水', 這和宋室偏安江南是分不開的.元代文人畫講求筆情墨韻, 不以形似為工, 使山水畫面目又為之一變. 繪畫中服飾器物, 反映的時代特徵更為鮮明.古代畫家也有畫錯了前代衣冠制度的, 但只有混淆了前代已有的, 而一般不會預先畫出當時尚未有的, 如畫中出現有戴紅頂花翎的人物, 絕不會是清以前的作品.書畫件幅也有它的時代特徵.北宋人常畫高頭大卷.團扇宋元均有, 明代較少, 清道光時才又時興.摺扇明初流行起來, 初時用來寫字, 後來才作畫.對聯產生於明代晚期, 清乾隆以後開始流行. 2.個人風格 個人風格比時代風格還要具體, 更易捉摸.書畫家各人思想不同, 性格不同, 審美觀不同, 習慣不同, 甚至使用的工具都不同, 作品自然也就互有差異.作畫時的運筆、線條、構圖、人物無不反映出作者的個人風格特徵.當然, 要熟悉各個書畫家的個人風格並非易事, 光是記清各個書畫家的名號, 都需花很多的時間.但一旦掌握了, 對鑒定大有用處.就象我們身邊熟悉的人寫的字, 一看便知是誰寫的. 3.紙絹 書畫家各有自己喜用的紙絹, 這不僅與他們的藝術表現有關, 也與獲取的方便程度有關.如米蒂喜用一種黃色紙, 劉墉、梁同書等人喜用蠟箋.米蒂、歐陽修都用過一種白色發灰的紙, 只北宋有.明大家沈周、文徵明常用一種白棉紙, 紙松而易變黑.絹也有很多種.宋畫院所用的絹, 光句細緻, 歷久不紕.明中期有一種粗絹, 疏透如紗, 張平山常用.早期繪畫多用絹, 如宋代畫家馬遠、夏圭等, 多用水墨烘染, 故絹素為宜;後期繪畫多用紙, 自元以來的文人畫偏重皴擦, 用紙便於表現. 4.印章 由於印章的質地比較堅固, 某一家的印章可以延續若干年, 甚至一生.所以從印章的真偽來幫助判定作品的真偽, 是有相當根據的.前代鑒定家, 尤其是19、20世紀之交的收藏家曾將印章視為鑒定字畫的主要依據.唐宋作品蓋有圖章的較少, 沒蓋章亦算完卷.宋以前大多用銅章, 偶爾也用象牙、犀牛角作章.明初王冕開始用花乳石作章, 明中葉後才有青田、壽山、昌化等各種石章.作偽者或不明此理或為了容易刻, 一律用石章.由於不同質料印章印跡不一, 從中可分辨真偽.不同時代和個人所用印泥亦不一樣.宋人講究的用蜜印, 一般人用水印, 油印出現較晚.蜜印、水印色淡而模糊, 與油印區別甚大. 5.題跋 題跋可分三類: 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其作用在於說明創作過程、收藏關係或考證它的真與美.對有名賢題跋的字畫, 如能證明其所題跋為真, 就不必查作品真偽作如何, 一般是真跡無疑.古代名人字畫無題跋已有收藏價值, 如果再偽作題跋, 被人發現後豈不破壞原作的價值, 沒人干此蠢事.所以題跋是假作品必偽, 題跋若是真跡, 作品大多為真. 6.收藏印章 收藏印章對字畫鑒定有一定幫助.一則是有些烜赫名跡經過歷代鑒賞家蓋上自己的收藏印章, 可以弄清它的傳世經過;二則是眼力特別高的鑒賞家所蓋的收藏印章, 大多為精品;三是收藏印章可以為作品創作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據, 即作品創作年代不晚於收藏年代. 7.裝裱 各時代的綾、錦、花紋、色澤多不相同, 裝裱的式樣也有出入.前人收藏印多蓋在裱件的接縫上, 因而它和裝裱形式也有密切關係.民間裱工南北傳授不同.手法各異.熟悉了以後.一看裝裱便知是何時、何地的裱工, 從而為鑒定提供了線索. 8.墨色 墨色由於時間長久, 會有一些特徵.宋代及其以前作品.其墨色上會出現一層白霜, 細看則無, 剝刮也不褪去.墨色之內有一層霉苔, 似隱似理, 亦剝刮不退.元明作品雖晚於宋代, 墨色也深入裡面.新作或偽作墨色均在表面. 9.著錄 前人對於看過或收藏過的字畫, 往往著錄成書.著錄者多數在鑒定上花了一番功夫, 雖然難免有誤, 但大多是正確的, 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著錄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是個人的收藏, 如安岐的《墨緣匯觀》、龐元濟的《虛齋名畫錄》.各朝內府的收藏者著錄, 如趙佶的《宣和書畫譜》亦屬此類.另一類是經手或過目的著錄, 如郁逢慶的《書畫題跋記》、吳其貞的《書畫記》、吳升的《大觀錄》、顧復的《平生壯觀》等.
推薦閱讀:
※瓷器紋飾(配圖)
※若想了解瓷器和陶器的入門知識,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書籍或網站?
※為什麼家庭餐具基本都是用景德鎮白瓷很少有人用青瓷?
※佳趣滿堂-高古陶和單色釉瓷器
※大清瓷器(三):雍正時期的瓷器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