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欣賞中國繪畫

牡丹圖 中國畫 陝西 安君康 作

  中國古代繪畫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近代,在東亞繪畫中佔有核心的位置。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大大影響了日本、新羅(今朝鮮、韓國)的繪畫形成,後來影響了越南及東南亞國家。中國繪畫的發展不是封閉的,她在與域外文化交流時,也獲得了許多的文化養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今天,我所講的內容是怎樣欣賞中國繪畫,具體地說是怎樣欣賞畫中的人的精神、繪畫主題和繪畫技法等。這裡所介紹的都是古代繪畫的精品,又稱之為傳統繪畫。我們所欣賞的繪畫大多數是兩百七十年前清朝的乾隆皇帝最珍貴的收藏品,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酷好繪畫的皇帝之一,也是收藏繪畫最多的大收藏家。這些繪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十四多萬件書畫藏品,是世界上藏中國書畫最多的博物館,佔世界公立博物館藏中國繪畫的四分之一。

  一、 中國繪畫的起源、種類和工具。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別是在河南安陽小屯大量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這些甲骨文十分成熟,在此之前應有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繪畫與文字的區別尚不明顯,象形文字其本身就是簡略的繪畫,起到敘事的功用。故中國古代有「書畫同源」的說法。當文字以符號敘事,繪畫則承擔以造型敘事,文字與繪畫漸漸有了區別。

  中國繪畫在一千六百年前的魏晉時期,成為一門獨立的、可供欣賞的藝術,因為有許多文學家參加了繪畫活動,繪畫的技術性和文學性加強了,增加了欣賞的功能。最先出現的藝術性繪畫是人物畫,這是一千六百年前一位叫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其內容是畫王子與水中神女相戀卻不能成婚的愛情故事。畫中的山水與人物不成比例,山水是人物的配景,有一些符號的特性。大約在一千五百年前,原先作為人物畫的配景獨立成為山水畫,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作為人物畫配景的花卉獨立成為花鳥畫。中國繪畫的三大畫科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終於在一千三百年前基本形成了。但最初的山水畫作品已不存在了,這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游春圖》卷,是一個叫展子虔的畫家繪於一千四百年前。最初的花鳥畫作品也沒有了,我們可以從一千年前的宋代名叫趙昌畫的《寫生蛺蝶圖》卷欣賞到較早時期的花鳥畫水平。

  中國繪畫按照技法來分類,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介於兩者之間的是兼工帶寫。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三幅畫都是工筆畫,寫意畫是一種草草而成、富有天趣的水墨畫,有點像西方的速寫,它是文人畫家最喜歡運用的繪畫技法。如這件繪於七百年前的《秀石疏林圖》卷是元朝宮廷最著名的文官趙孟頫的作品。還有一種近似瘋狂的大寫意畫,如四百多年前明末畫家徐渭的《墨葡萄》軸。兼工帶寫具有既工整、又有些隨意的特點,這是一個叫崔白的畫家繪於九百多年前的《寒雀圖》卷。在古代中國,從事繪畫活動的人主要是皇帝及其皇室、朝廷里和地方上的文官以及藝匠三大類,在藝匠裡面還包括許多宮廷畫家,他們是以繪畫為生的畫家。人數最多的是文官和藝匠,到20世紀中葉,歷代有名字記載的畫家大約有十多萬人。

  中國的繪畫工具是獨特的,即用狼毫和羊毫製成的毛筆,黑顏色的墨,用礦物質和植物的汁製作的顏料,各種滲透程度不同的宣紙,往往是用滲透性能較低的紙或絹畫工筆畫,反之,畫寫意畫要用滲透性能強的紙,具有半滲透性能的紙畫兼工帶寫。

  二、 中國繪畫的造型語言――線條。

  幾乎世界各個民族的繪畫在原始時期都是以線條來描繪物像,此後,出現了兩個趨向,以明暗、色彩為主的造型語言形成了西方繪畫,以黑色線條為主的造型語言形成了東方繪畫,中國的繪畫線條是東方繪畫中最具有魅力的表現形式之一。

  由於中國繪畫與中國文字的書寫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繪畫的線條風格與書法線條頗為相近。在兩年多年前,畫家為表現各種物質不同的質感,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線條,線條在中國繪畫中不是細細的長線,粗厚、寬闊的墨筆同樣也是線條。如描繪衣紋就有十八種線條,每一種線條都有一個非常形象化的名字,如遊絲描、蚯蚓描、鐵線描等,各自都有不同的用途,如用遊絲描表現水流、雲彩的動感、絲綢衣服的質感,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用鐵線描展現建築、船舶的細微結構等等,如六百多年前的元代畫家夏永的《岳陽樓圖》頁。

  還有一種是變化了的線條或者說是擴大了的線條,古代畫家稱之為皴,象開裂的皺紋,專門用來表現山石、樹皮的紋理,用斧劈皴畫石頭、懸崖,如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踏歌圖》軸。用披麻皴畫土坡、丘陵等,如一千多年前南唐董源的《瀟湘圖》卷,表現了中國長江南部丘陵的地貌狀況。

  可以說中國繪畫豐富的線條具有無窮的表現力。

  三、 中國繪畫的色彩――獨特的色彩、獨特的墨。

  中國古代畫家的色彩觀念是講求簡練,這是受到中國古代樸素的唯我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這是東方繪畫共同的色彩觀念。中國繪畫有其獨特的色彩法則,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提煉描繪對象的固有色為主,這種設色繪畫,畫中的顏色是經過高度概括,不表現物像所受到的光源、環境色彩的影響,古代畫家們認為固有色是物像的本質色彩。另一種是以墨為主,畫面基本上是一種顏色,有點像西方繪畫的素描。而西方繪畫的色彩真實地再現了物體因光源、照度和環境中出現的反光給物體顏色帶來的變化。

  1、色彩繪畫。在有色彩的山水畫裡面,最突出的是青綠山水,在青綠山水中,最偉大的作品是繪於九百年前的宋代宮廷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畫這張畫的時候,他才十八歲,畫完後不久,他就去世了,非常遺憾,也說明畫這種工筆畫要耗去畫家的許多精力。畫家表現了中國北方的偉大山川,場面非常宏大,空間也極其開闊,畫家彷佛是座在飛機里,一邊飛行、一邊俯瞰大地,可見畫家豐富超人的想像力。畫中,用金線勾勒物象輪廓,或用濃重的青綠色敷染山石,青、綠兩色是畫家對山林蒼翠之色的高度概括,畫幅更顯雅緻而無浮艷之弊。畫中群山起伏,左右、前後相呼應,畫中人物雖小,但他們的出遊、漁獵等活動歷歷在目,舟橋樓閣等工細精整繪,使觀者情不自禁地產生出要進入畫面旅遊、居住的念頭。九百多年來,這幅作品成為畫青綠山水畫家的範本。

  2.水墨繪畫。中國繪畫並不因為色彩不多而影響了它的表現力,恰恰相反,有限的色彩給觀眾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在中國繪畫里,最有限的色彩是一種,黑色的墨,但是,它可以讓欣賞者感受到一個絕妙無窮的水墨世界。如南宋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卷,圖中的丘陵和樹林均用墨筆畫出,但並沒有給人以黑山、黑樹的感覺,相反,給人以綠郁蔥蔥的色彩感覺,特別是雨後蒼翠欲滴的青山、灰濛濛的天空,浮動的彩雲,因此可以說,中國繪畫有許多物像不是靠畫家一筆一筆畫出來,而是靠觀眾去感覺到、體會到,如畫中出現的空白,雖不畫一筆,但只要與周圍的景物聯繫起來,可使觀者感覺到像天空,像江河等等。因而觀眾在欣賞繪畫時具有更多的藝術想像力,因而就更具有主動性。

  四、 中國繪畫的畫面結構――詩書畫印。

  與西方繪畫不同的是,在700年前,中國有許多擔任文官的哲學家、文學家從事業餘的繪畫活動,給繪畫構成帶進了新的內容。中國繪畫的畫面結構除了繪畫本身之外,還必須具備另外3個要素,詩文、書法、印章。這幾個要素在作畫之前,必須構思好。我們以六百多年前的元代畫家吳鎮的《漁夫圖》軸為例。

  1.詩文。因為是詩人參與繪畫活動,他們就提出繪畫要有詩意,這就增添了繪畫的欣賞性,可以表現前人的詩意,也可以表現自己的詩意。在這幅畫中題有作者的詩,內容是稱讚在自然山川里垂釣、飲酒的樂趣,這位作者的心態是不願意做官,喜好自由自在地生活。

  2.書法。畫家常常要將他畫中的詩意直接題寫在畫上,還要寫上作畫的日子,作者的籍貫和姓名等,書寫的藝術風格應當於繪畫風格相協調,體現了畫家的精神情緒。這就需要書寫的功力,又增添了一個欣賞內容。

  3.印章。畫家畫完畫,要署名,最後必須蓋上自己的印章,表明自己是這件作品的作者,也是供他人鑒別的依據。此外,為了使畫面構圖達到平衡或形成呼應關係,還要加蓋幾方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大多是一些文人的格言,或者是畫家對藝術的認識,也可以是補充介紹畫家的身份。印章的顏色接近紅色,雖然很小,但十分鮮明。印章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他講求文字的布局,刻刀的技法,有的是畫家自己刻,有的是請專業的篆刻家刻。往往要求畫家的繪畫風格與印章的風格相近。

  此外,繪畫上還留有收藏家和鑒定家的題文或收藏印。

  五、 中國繪畫的空間處理――散點透視。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一樣都講求畫面的透視效果,所不同的是,西方畫家的透視是焦點透視,也就是說,畫中只有一個視點(即人的視角)和一個消失點,這是符合人類觀察自然界的實際狀況。而中國繪畫並非如此,它有許多個消失點,畫面中,畫家的視角是隨意移動的,因而產生了許多個消失點,這叫散點透視。這樣,畫家可以打破空間的局限,從無數個角度描繪客觀景物,畫家和欣賞者就像坐在船上,景物隨著船的移動而移動。

  最著名的繪畫就是繪於九百年前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

  這是中國繪畫史上最為傑出的藝術精品,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張擇端,年輕時喜好讀書,後來到當時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讀書,漸漸熱愛繪畫藝術,一說他曾是宋徽宗朝翰林圖畫院的畫家。張擇端長期生活於市井之中,詳細觀察過社會生活中的各類民情風俗。他擅長畫宮殿、舟船、車轎、街肆、城廓,所畫點景人物雖不足寸,但舉止、神情、身份、地位歷歷具足,他的繪畫才能全部體現在這件《清明上河圖》里。

  《清明上河圖》的偉大之處是因為它表現了場景最開闊、畫面內容最豐富、描繪人物最多的宏偉巨制。畫家以散點透視的手法把綿延幾十里的首都城內外展現於五米多長的畫幅里,這在西方繪畫中是無法實現的。該圖涉及到宋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圖像,如商業經濟、交通運輸、城市建設、文化娛樂等許多方面。張擇端在圖中繪有各行各業、各種等級的人物共500餘人,各類牲畜50餘頭、車、轎20餘輛,舟船20多艘,店鋪百餘家,所繪宋都汴京在清明時節中的市相百態,場景之大、人物之眾,亦為世界繪畫史之最,全卷按內容可大致分為三大段。

  ①城郊,畫汴京東南城外的郊野之景:古柳開始吐芽,冰雪消融,河冰全開,一派萬物復甦之景,將欣賞者引入了清明時的季節特徵。卷首,一群馱隊漸漸由遠及近,溪流把觀者的視線沿河上溯,穿過村舍和空蕩的打麥場,出現了兩隊踏青回府的富豪,有的轎上還插上了採摘的野花。整個氣氛平靜而富有生氣。

  ②入城、展卷至此,小溪注人了汴河,這是一條汴京乃至宋朝北方的生命線,四方物資大都用船舶在汴河上運輸,汴京是當時最大的貨物中轉站和集散地,在畫中,繪有很長的泊位,民夫在裝卸靠岸駁船上的糧食,糧商在岸上清點麻袋,貨物卸空的駁船吃水很淺,吃水很深的貨船則剛剛駛入。岸上的商肆鱗次櫛比,熱鬧非凡,有臨河的茶樓酒肆,路邊的車行香鋪等,店主和過客各盡其態,離城門越近,商肆越繁華,臨近城門的虹橋連結了汴河兩岸,形成這一段,乃至全圖的高潮,畫家以矛盾衝突的手法使這段高潮更富於情節化,橋上,行人摩肩接踵,轎騎相爭,熟人相遇,好不熱鬧,更扣人心弦的是,一艘大型貨船在疾駛時大概忘了放下桅杆,在即將穿過橋洞時,慌忙放倒桅杆,船工為爭取時間,將船呈「Z」字行駛,以求減速,岸上的百姓們為這一險象捏著一把汗,有的呼救,有的議論……,經過這一段緊張的喧鬧和吵雜聲,又恢復了正常的商貿景象,穿過一個十字路口,就到城門口,在這裡,可以看到護兵在門口懶洋洋地坐等主人出行的生動情形,還繪有車行修車、茶客閑聊,文人上轎等生活細節。

  ③、城內、城門口的護城河橋上,有許多百姓撫欄觀流,這是當時清明節的風俗。方形的城門和高聳的城樓是典型的宋代建築,這裡不見兵戎把關,可謂盛世平安之縮影。城門口,一支駝隊正緩緩穿行,繼續他們的商業旅行,城內的繁華景象略勝城外,酒樓藥店,僧俗醫卜各顯其貌,畫中還有給王員外家送酒的牛車和酒保、弓箭店裡試弓的武士、來趙太丞家求醫的患者,街上的百姓或圍觀、或散坐,有結伴而行者,有相互打招呼的,所有的人都融進了畫家筆下的北宋社會裡,全圖在熙熙嚷嚷聲中結束。

  全卷構思縝密、布局嚴密緊湊,畫中有「戲」,「劇情」起伏跌岩,引人人勝。無論是宏觀把握情節和布局還是細微刻劃個體事物,均體現出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精到的表現能力。

  畫家的表現手法十分細膩,除了樹榦和坡石用於筆皴擦外,其餘諸景諸物和人物均用線條勾勒而成,人物線條結構精練簡括,行筆方硬堅凝,人物形態生動有致,屋字樓台、車橋舟船等用平直勻細的線條刻划出,結構清晰明朗,全圖略用淡墨和花青赭石等渲染,畫風古厚淳樸。

  六、 中國人物繪畫的敘事手段――獨幅畫和連環故事畫

  中國人物繪畫的敘事手法分獨幅繪畫和連續繪畫兩種。在敘事性的人物畫中,都體現了作者畫肖像畫的藝術才華。

  1,獨幅敘事。獨幅敘事往往選擇故事發展中最關鍵或最精彩的一幕。

  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捲軸畫日趨成熟,柔細的絲絹更利於細微地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的唐朝右相(相當於副總理)、也是宮廷畫家閻立本畫了一幅《步輦圖》,這是一件表現中國歷史上民族友好的佳作。這是一件肖像性的紀實繪畫,它記述的故事是:吐蕃(今西藏)贊普松贊干布遣使臣祿東贊來唐都長安拜見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人吐蕃與松贊干布成親。該畫類同當今用攝影記錄史實的作用。

  卷首,六位宮女抬著坐在輦上的唐太宗李世民,(輦是古代一種沒有輪的載人交通工具,以人抬為運行方式,)另有二女持扇、一女打著傘蓋,儀仗雖由宮女們主持,但不乏肅穆威嚴之勢。唐太宗端坐輦上,目光炯炯而不失誠善,在他的正前方,是著紅袍的譯員,手持笏板,引薦身後的祿東贊入朝,祿東贊身著吐蕃朝服,正向唐太宗施禮,卷尾著白袍的男子應是內府太監,導引吐蕃使臣人宮,也點明了這一發生在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的重大歷史事件地點是唐宮的後宮,後宮仍是皇室處理家政的地方。據卷尾北宋大臣的跋文,得知當時有祿東贊和唐太宗的一段佚聞,祿東贊是吐蕃的丞相,太宗見他對答合旨,頗為歡心,以琅琊長公主外孫女相許,祿東贊以家有妻室和身負為贊普求親的重任為電、婉言謝絕了太宗的美意,成為當時的美談。

  圖中未出現文成公主的形象,更加突出主賓之間的關係。我們注意到了畫中的色彩不多,但給欣賞者的感覺卻十分豐富。

  2.連環故事畫。中國畫家在表現事物的空間是自由的,在表現事物的時間也是自由的,畫家可以在一張畫上表現多個故事情節,甚至描繪出一個事件發展的全部過程。而西方畫家只能在一幅畫上描繪一個事件的一個瞬間,如同一幅攝影照片。

  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傳為顧閎中繪製的《韓熙載夜宴圖》卷。這張畫的背景發生在1000年前中國南方一個被稱為南唐的小王國。當時,國家正面臨亡國,國王想啟用一位名叫韓熙載的大臣為宰相,韓熙載深知亡國已不可避免,他既不想擔當亡國的罪名,又怕違抗君命惹來殺身之禍,故裝做自暴自棄的樣子,天天與朋友和歌舞伎們飲酒作樂,通宵達旦。國王聽說後,就派宮廷畫家顧閎中在晚上悄悄地到韓熙載的官邸去觀察他放縱的程度。顧閎中憑藉其默記的功力,回家後繪成此圖。最後的結果是,韓熙載不久憂鬱而死,南唐被北宋滅亡,國王被俘。現在讓我們欣賞顧閎中在那天晚上看到了什麼。

  畫家把顧閎中晚間的5個娛樂的過程全部畫在一幅手卷上,整個布局有起伏,有高潮,並不是簡單地排列,形成了一個整體:1、聽樂,由靜到動。2、擊鼓觀舞,進入高潮。3、休息,情節低潮。4、清吹,再起小高潮。5、散宴,尾聲。全圖高潮起伏,富有節奏變化。每一段以傢具、屏風隔開,自然巧妙。畫中所有的人物都確有其人,許多人物重複出現,特別是韓熙載,形象統一,一直流露出憂鬱的表情,如在第3段休息里,他滿腹心事,洗手的時候,都若有所思,只用手指蘸了蘸水盆里的水。顯然,晚宴並沒有給他帶來樂趣,他只是想通過他的這种放浪的行為婉轉地告知國王,他不想過問政治。最後的結果是:韓熙載沒幾年病故了,一個叫「宋」的北方大國滅了這個南唐小國,國王躲到井裡,被士兵發現後抓走。

  七、 中國山水畫賞析

  與中國山水畫相對應的是西方繪畫中的風景畫,但是,翻譯家在翻譯的時候決不會將兩者混淆起來,其中的妙諦就是,西方的風景畫家描繪的是一個具體的實景實地,中國的山水畫家畫的不是某個具體的地方,而是將他所見到的許多自然景觀中諸多最優美的部分加上自己的想像集中於一圖,因為他與實景有相當大的距離,故稱之為山水畫。

  我們現在看到的三百多年前一個叫石濤的和尚畫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以半抽象的形式把自己一生所經歷的山川集中在一幅圖中,如圖上繪有長城,意味著這一段是取景於北京北部的群山,畫家並不是以堆砌的方式集中各地的自然風光,而是彙集了大自然給畫家帶來的種種精神感受:激勵、振奮、坦蕩、豪邁。因此,在現實生活里找不到這張畫,是畫家理想的美景,而理想的美景來自於大自然,這是他最傑出的浪漫之作,無論是創作思想、還是筆墨藝術,都體現了畫家的浪漫情懷。這種繪畫思想比西方的現代派繪畫理論要早三百年,因此石濤的繪畫思想和作品很受當代西方美術家的欣賞。

  八、 中國花鳥畫賞析

  花鳥畫包括花卉、瓜果等植物和昆蟲、鳥類、魚類、走獸等動物題材。西洋畫中畫花卉、鳥雀的繪畫稱之為靜物畫,畫家以寫實的方法對著景物寫生,甚至畫僵死的獵物。與此相對應的中國繪畫中的花鳥畫,完全是憑藉記憶默畫花卉和動物,也稱之為寫生,與西方繪畫的寫生概念不同的是,中國繪畫的寫生是表現自然物像的生命活力。此外,中國花鳥畫家借畫花鳥表達了自己的許多寓意,如畫家往往將動植物的自然屬性賦予人的社會屬性。如高大的松樹不畏風寒,將它喻為英雄,而矮小的荊棘多刺,將之喻為小人,竹子、梅花、菊花都比較耐寒,故將它們比作君子。有的花鳥畫表達了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也有的花鳥畫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懷。

  中國古代皇帝最喜歡畫的就是花鳥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百年前的宋朝皇帝趙佶畫的《芙蓉錦雞圖》軸(絹本設色,縱81.5、橫53.6厘米),在古代中國,皇帝是國家的所有者,也是道德的化身。這個皇帝畫雞、題詩的目的是借雞的五種自然天性宣揚人的五個道德品性,一,雞身上的花紋,表示有文化。二,雄雞的模樣很英武。三,雄雞打架很勇猛。四,母雞護小雞很仁慈。五,雄雞報曉很守時,表示守信用。這些都是他對大臣的要求。畫家的表現手法十分生動,一隻錦雞縱身攀上木芙蓉枝上,錦雞的重量壓彎了芙蓉枝,表現了雞的重量感。

  五百七十年前的明代皇帝朱瞻基的《苦瓜老鼠圖》卷(紙本墨筆,縱28。2、橫38。5厘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寫意畫,看到這隻機敏可愛的老鼠,使人忘記了它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最早將老鼠作為美好的藝術形象來描繪,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老鼠美感的藝術家。由於老鼠一胎多子,苦瓜裡面也有很多種子,因此將它們作為繁育能力最強的動物和植物。在這一年,即1427年,28歲的朱瞻基盼望生子多年了,終於生了第一個兒子名叫朱祁鈺,後來成為明代第七個皇帝。朱瞻基畫此圖正是為了記錄下他最幸福的一年。

  四百多年前明末畫家徐渭的沒有前面的帝王那樣的心態,更沒有優裕的生活,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古代中國,做官以前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沒有一次成功,徐渭很想為社會作出貢獻,因為懷才不遇,最後得了瘋病,他想起自己這一輩子,發出了癲狂般的感慨和憤怒,於是畫了這件作品,比喻自己是個明珠,象野葡萄一樣被拋在野藤里。人們說,這張畫的墨點就如同他辛酸的淚珠。

  比較不同身份、地位的畫家,他們的花鳥畫有著不同的情感,這就是中國古代繪畫內在不同的精神所在。

  九、中國繪畫的保存和裝裱形式

  中國繪畫作品的壽命是:紙本可保存一千年左右,絹本可保存八百年左右,目前,故宮博物院的早期書畫已大大超過了它的壽限,我們採用許多高科技的手段如恆濕、恆溫、無紅外線、無紫外線、甚至無氧的手段來保存他們,最近,還採用了高位數碼攝影的辦法儲存、展示圖像。綜合採用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將大大延長古代繪畫的壽命。

  西方油畫畫完後,需要裝入鏡框,懸掛欣賞。中國繪畫完成後,因為紙絹是柔軟的,必須裝裱,使之增強硬度,以便於長期保存。裝裱後的繪畫可以捲起來保存,便於收藏和運送。中國繪畫的裝裱起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成熟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豐富於一千年前的宋代。在日本一直保留著中國唐代的裝裱形式,在朝鮮、韓國、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華裔文化圈,均有大體相近的裝裱形式。

  裝裱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種:

  一、立軸,主要用於豎式構圖,懸掛欣賞。畫幅的上下左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題字讚賞。

  二、鏡片,即簡化了立軸的裝裱形式,也可以是橫幅構圖。用於裝在鏡框里懸掛欣賞,中國的鏡框設計講求簡練,不重雕飾。

  三、手卷,主要用於在桌面上欣賞,前、後特別是後面留有相當長的空白,供欣賞者題寫贊語或鑒定意見。

  四、冊頁,將繪畫裝裱成書的形式,在桌面上欣賞,有的冊頁是頁頁相連的,有的是活頁。

  中國繪畫,博大精深,是一本形象化了的大書,從中可以讀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看到中國的古代社會、看到千百年來大千世界的一切變化,其中包括心靈的律動、大自然的變幻……


推薦閱讀:

南海仲裁案即將裁決:中國出招打臉海牙法庭
易經五行知識--金木水火土命查詢表 - 中國國際周易風水文化聯合會
中國絕學全集
中國·平潭

TAG:中國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