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班走讀生家長會上的發言
2008. 2. 28
首先,歡迎各位家長的到來,對大家辛苦一趟來到這裡支持學校的工作表示感謝。
今天請大家來,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向家長同志們通報一下學校發生的一些與孩子有關的新變化;第二件事,想和家長們交流探討一下在這種新變化下,家長們該怎樣做,配合學校共同搞好孩子的學習。沒有指導大家的意思,只是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怎樣做對孩子才更有利。
首先我來通報一下教育系統發生的與孩子有關的新變化。
根據年前全省素質教育專題會議和年後全省高中校長培訓會議的要求,學校對學生上課時間和在校時間做了很大的調整。
第一個變化是,學生到校時間晚了。咱們全聊城市統一了時間表。走讀生到校時間最早不超過7:00,咱們學校規定走讀生到校不遲於7:25。
第二個變化是,下午第四節課後,也就是5:45以後,走讀生就可以回家,學校不再統一組織上晚自習,只剩住校生上晚自習。老師也不再輔導,只是值班負責秩序和安全。
第三個變化是,周六和周日上午學校不再統一組織上課,走讀生可以不來,只剩住校生上自習,也是由老師值班,不講課。
第四個變化是,高二下學期末組織的學業水平測試對考風考紀的要求提高了,變得非常嚴格。學業水平考試每年都在進行,以前在考風考紀方面要求不是很嚴格,學生平常不怎麼學,考試時動動心眼兒,做做小手腳,大部分也就過關了。再通過動心眼做手腳恐怕是行不通了。這種考試的內容是高中階段開設的全部文化課程和信息技術,也就是電腦操作。並不是孩子學的理科就只考理科科目,孩子學的文科就只考文科科目。換句話說,理科生也必須參加政史地的考試,文科生也必須參加理化生的考試。考試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順利畢業,能否按時拿到畢業證。
以上是教育系統發生的和孩子有關的新變化。
下面我想和咱們家長交流一下,在這些新變化下,咱們家長應該做哪些工作,來幫助孩子適應這些新變化,防止孩子掉隊。還是那句話,沒有指導的意思,只是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怎樣做對孩子才更有利。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舉一個例子,大家耐心聽一聽。在美國,有兩個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孫。一個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學家嘉納塞·愛德華。由於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並代代相傳,在他的八代子孫中共出了1位副總統、1位外交官、13位大學院長、103位大學教授、60位醫生、20多個議員……。在長達兩個世紀中,競沒有一人被關、被捕、被判刑的。另一個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紐約州的馬克斯·菜克,他是個臭名昭著的賭棍加酒鬼,開設賭館,對子女教育不聞不問。在他們八代子孫中有7個殺人犯、65個盜竊犯、324個乞丐,因狂飲夭亡或成為殘廢者的多達400多人。
這兩個家族的八代發家史,告訴我們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響,將會直接關係到子女的成長和今後的發展。這個例子也說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以一己之力承擔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本應三方承擔的義務,不堪重負。家長大多數情況下把孩子送到學校就算萬事大吉了。相當一部分家長沒有時間也沒有督促孩子學習的意識,甚至有個別家長錯誤的認為,孩子成績的好壞,全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不上晚自習了,周六周日也不上課了。學校不再越俎代庖,代替家長實施家庭教育。那麼,家長就應該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配合學校搞好孩子的學習。
那麼,咱們家長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成長學習的良好家庭環境和氛圍。有一句廣告詞說的好: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思想、行為和生活習慣等都會真實自然地表現出來。孩子身臨其境,耳濡目染,無時無刻不受父母的熏陶感染和影響。因此,孩子能不能在家裡順利成長,保質保量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和氛圍。和諧、和睦、安靜、寬鬆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安心學習,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而嘈雜、緊張、充滿爭吵甚至暴力的家庭環境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具體地說,家裡應儘力避免出現聚眾飲酒、賭博,家庭瑣事引發的家人間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等情況,也就是說,家長要用自己的良好的形象為孩子樹立榜樣。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咱們的床頭、餐桌旁、電視機前,都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文化氛圍,讓孩子從健康的「床頭文化」「餐桌文化」中獲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些對孩子關心的家長,家裡連電視都不用閉路(王松的家長,北京商業大學),買了電腦也不上網線或者把電腦讓別人使用(丁明海的家長)
其次,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保證孩子學習時不受干擾。
第三,營造一個家庭讀書的氛圍。孩子總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不然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我相信在一個舉手就可拿到書的環境里成長,很少有孩子會對書籍產生抗拒。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需要我們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少看電視多讀書,經常交流讀書的心得和樂趣,讓孩子從父母的喜悅中漸漸體會到讀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擋不住的。平常我們可以多帶孩子逛逛書市,幫孩子挑選幾本好書。有些對孩子關心的家長,陪著學生讀書,孩子學習,家長就看書,一直到深夜孩子就寢。(彭諍的家長)
第四、關心孩子的學習,留意其他的行為習慣。這包括:
孩子能否按時起床,按時到校?是否有過遲到現象?孩子放學後能否按時到家。如果不能及時回家,孩子幹什麼去了,會不會出現意外;孩子回到家後能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嗎?作業的書寫是否乾淨整潔?孩子平時和哪些人在一起?你對這些人放心嗎?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親子溝通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與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進行良好的溝通,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以下建議供你參考。
1.做孩子的朋友。放棄家長的權威,改變控制孩子的意願。儘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應該」「不要」等命令式的詞語。尊重孩子,在態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2.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孩子應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讓孩子有時間有空間做他自己的事,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給他自由,父母更容易引導孩子走向獨立,獲得自信。
3.給孩子以寬容。成長中的孩子容易犯錯誤,孩子是在犯錯中長大的,所以,任何時候都要接納孩子。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提出批評,批評要就事論事,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幫助分析原因,引導他怎麼做,而不是數落、責罵。要寬容、要幫助,使孩子在成長中更自信。
4.講究溝通的技巧。孩子高興的時候、傷心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不要錯過關心孩子、傾聽孩子的機會;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不要急著去講道理,更不要去埋怨、嘮叨、指責,你可默默地關注。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指責,做到經常交流溝通,才能增強親子關係。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詹姆斯·畢伯庫克曾對1300多位稱職的父母做了調查研究,他歸納出了要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喜歡且經常與孩子親近,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2、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樂於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困難;
3、善於和孩子交流和溝通思想感情;
4、家庭在有明確的「公約」,使孩子有章可循;
5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6、按照孩子的程度,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和要求;
7、致力於創造一個和諧、歡樂的家庭氛圍。
今天羅里羅嗦,說了不少,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說白了,意思只有一個,按省里的規定,走讀生不上晚自習了,周六周日也可以不到校了,學校鞭長莫及了,孩子可就交給咱們家長啦。你看著辦吧。放心呢,有精力管呢,就讓孩子在家裡學;不放心呢,還可以把孩子放在學校,但您要保證孩子在路上的安全。
這裡有一個表格,它既是這次家長會的簽到表,也是學生是否在校上晚自習,周六周日是否在校上自習的申請表或證明表。請各位家長到孩子各自的班主任那兒填寫。
我要說的就這些,再次表示感謝,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研討會發言摘登
※優秀幼兒園小班家長會班主任發言稿_家長會發言稿
※《發言稿開頭》
※最精彩的發言
※簡議祖國文化奇書《公案禪》 /發言人:宋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