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對北京放出驚天之語 中美聽完都嚇呆
從血統上看,李光耀是純正華人,但從教育上看則是不折不扣的「香蕉人」。李光耀新加坡國父,新加坡中國以外唯一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按理說,它應該和中國關係非常好才對。可他卻一直向美國示好,拉攏周邊國家,惡毒攻擊中國。它還是東盟最後一個和中國建交的國家。
不少中國網民抱怨「把他們當華人,他們卻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也有網民說:「李光耀說出西方發達國家既得利益者們的心裡話,唯恐中國崛起對他們的既有利益造成損害。」而我認為,這是新加坡的一種生存手段,並不是李光耀這個廣東梅州人不愛中國, 新加坡的華人不認同中國。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前新加坡是因為意識形態仇視中國政府,那現在還這樣就沒理由。
個人認為原因是:
新加坡作為馬六甲海峽入口的一個彈丸小國,淡水都靠馬來西亞供應,周邊都是仇視中國 仇視華人的國家,而中國在那裡又沒有影響力。如果新加坡高調的向中國示好,會遭到群起攻之,而中國又無力保護它。所以它只有故作姿態,甚至比其他國家還要高調的攻擊中國,以得到它們的認同。但這並不是它的本意,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沒辦法的事。
李光耀曾經發言里最具殺傷力的就是這句話:「最終,不管面對什麼挑戰,美國的核心利益讓它必須在太平洋維持佔優勢的強國地位。放棄這個地位將削弱美國在整個世界的角色。」一些中國網民的第一感覺是李和他背後的支持國家接受不了中國之崛起,於是群起而攻之。
相對而言,北京對李的發言並沒有像2004年李顯龍訪台那樣進行懲罰,外交部發言人輕描淡寫地說尊重個人言論一帶而過,相對民間的激憤顯得相當平靜.為什麼會這樣?按照一些網民的說法,一個「小國」公然鼓吹別人制衡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對中國不友好的行為,可中國為什麼連書面反駁都沒有去做?
筆者認為,中國恰恰是讀出了李光耀的弦外之音才修正了他應有的憤怒.李光耀通篇演說的目的只有一個:亞太地區在面對中國崛起的同時,怎麼最大限度地維持現狀,保持亞太各方面的勢力平衡。
李認為,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有義務在中國崛起時扮演協調人的角色,給中國定位.東南亞小國當然擔心被邊緣化,害怕區內舊平衡未被打破前,每個國家都去爭著修訂有利於自己的遊戲規則,比如日本率先提出的東亞共同體,最初的版本是不包含美國的.
中國沒有必要對李的發言表達憤怒,北京說過永遠不稱霸,和平崛起。如果這時候出來反駁李,只會越描越黑,授人口實,於己無益.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還暗暗感謝李光耀的發言,為什麼這麼說?這主要還是從多邊合作的利益出發的.中國網友憤怒了:新加坡為什麼總和中國過不去?
近幾天來,「新加坡」又一次成了中國網民們熱議的話題。李光耀在華盛頓呼籲美國「參與亞洲事務,制衡中國」。他在「中國威脅論」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明:「有了航空母艦的藍海艦隊不只是要阻止外國介入台海衝突」。更雷人的是,一個微型國家對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指手畫腳:「美國如不繼續參與亞洲事務,以制衡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可能失去全球領導地位」。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中國的和平發展難道真的威脅到新加坡仍至世界的安全了嗎?首先,中國發展軍事力量究竟是誰逼出來的?印度在藏 南咄咄逼人,甚至還有人叫喊著要把邊境推進到長城邊;中國南沙諸島被列國強佔,鑽井林立,如同春天;中國貨船屢遭「海盜」劫持,如同家常便飯;台灣常常挑戰大陸的底線,遊走於獨立的邊緣...究其原因,就是中國的軍事建設早已大大落後於經濟發展。中國如果再不加速軍隊現代化建設,30年經濟建設的成就必將毀於一旦。
而且,發展軍事並不是中國的主要任務,如何發展經濟、創造新的文化、造福於人類才是21世紀中國人關注的中心。中國人的思維還沒有狹隘到恃強凌弱、損人利己的地步。中國人引入西方的民族主義觀念,其目的來保護和發展自己經濟利益,而不是踏上西方民族主義只顧自己、危害他人的道路。中國文化中寬容、共存的傳統決定了中國尊重各國家和民族的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差,並在努力尋求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那種動不動認為中國發展軍事是對別國有野心,是不是也未免太小覷中國人的志向了吧?!
再則,中國領導人多次莊嚴地向世界承諾: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始終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得到國際上的很高的讚譽。除了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以外,中國在世界上沒有派出過一兵一卒。就連中國自己的領土也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開創了世界大國為友邦慷慨解囊之先例...何來「中國威脅論」之說?!至於新加坡屢屢在中國互聯網引起憤怒,責任主要還在新加坡自己。
中國何時得罪過新加坡?!在中國大陸同胞眼裡,新加坡75%是華人,就是自家兄弟。筆者有個新馬的同學叫Rocky, 他對筆者說,他爺爺奶奶就是從中國大陸逃去的。那時中國的天上到處都是日本飛機在扔炸彈,逃難的人很多都倒在路邊等死。當他們跑到新馬的時候,奶奶說:「別再跑啦,再遠就回不去了。」後來日本人到底走了,可他們也再也回不去了。筆者聽了當場落淚,暗地下定決心:等中國強大了一定要善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
事實上,從1990年起中國就派大批人員赴新加坡旅遊、學習,他們大量購買新加坡的珠寶首飾和時裝,支撐起當地旅遊業。中國還對原產於新加坡的2739個商品實施降稅,平均優惠幅度高達約75%。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為了亞洲金融的穩定,主動犧牲了自己。以金融業為支柱產業的新加坡的受益最大。
中國把新加坡當親戚,可是中國人在新加坡得到的卻是蓄意傷害。誰都知道中國旅遊團到國外不管是商店還是賭場都是一擲千金,常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他們不問價格,將商店的金銀首飾一掃而光。以至於西方人這樣感嘆:中國人實在太有錢了!可就在新加坡,只因中國的女世界冠軍購物時買東西耽擱了一點時間就被罵為「中國雞」,還得到一些新加坡人的叫好;SARS期間新加坡領導人煽動外資撤離中國,說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近來又因為一個有居住證的中國女孩因參加國慶閱兵式而被攻擊,還揚言要將她「趕出新加坡去」...
「德新海」號事件讓新加坡發現中國原來並不那麼強大,一臉柔情立馬消失。擔心霸權國家低估了它對付中國的軍事基地的價值。一會請印度海軍來演習,一會拉美國軍隊「參與」。不惜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最可恨的就是「背主賣友」和「背後捅刀子」的小人。難怪李光耀此舉引發了中國民眾極大的憤慨,他們紛紛表示:「茶飯之德必賞,捱齜之怨必報。對付小人必須用小人之道。」還有的網友給新加坡下了三條結論:一、不是東西,二、不懷好意,三、對他們絕不能客氣!
李光耀先生的本意是把G2活生生地拆散成兩個勢不兩立的超級大國,新加坡又可以重新左右逢源,從中牟利。可惜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重創了美國經濟;伊拉克戰爭也嚴重損耗了美國硬實力;美國從70年代起國際競爭力就逐步下降;..今天的美國早已是國力衰竭,力不從心。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坦誠地說: 美國不打算再做超級大國了。為了休養生息,美國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不可能因為一個微型國家領導人的一句挑唆就去激怒中國。這次新加坡可真是看走了眼 --- 傍錯了大款,打歪了主意。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李光耀在中美之間煽風點火成功,將戰火從伊拉克引入中國南海,這對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有什麼好處?!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別忘了:炮彈可不長眼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新加坡和中國本是同文同種,血濃於水。在當前世界經濟蕭條、國際風雲多變之際,更應該相互幫襯。新加坡的政治家更應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從未來和戰略的高度來處理和鄰國的關係。像瑞士那樣保持中立才是明智之舉。中日之間曾有著血海深仇都能面向未來,朝著和解和一體化的方向努力。新加坡到底對中國有什麼難解之冤,以至於甘願為霸權主義火中取粟?!新加坡走到今天中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要拋棄宋襄公式的婦人之仁, 恩怨分明、威懾四鄰才是大國的威儀。新加坡再親美畢竟還是長在亞洲,我就不信它能飄到美國去!
新加坡,你為什麼總和中國過不去?!
新加坡獨立,李光耀為何嚎啕大哭
寫這段真實的歷史,還要從馬來西亞聯邦史開始。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併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併,就是出於美國反 華 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 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划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遺憾的是,合併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 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弔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 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 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準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 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 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
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 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
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
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 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麼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 惜,歷史不容假設)。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
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係,或直接併入中國領土?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係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係,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併入版圖。
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的雙面性.
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 華 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係,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 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係。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 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這些憂慮,也在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併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
沒辦法,除了與美國親近,別無選擇。
歷史就這麼特有戲劇性。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在被馬來西亞遺棄後,為國土安全計,要麼親美,要麼親華,要麼搞大國平衡外交,要麼與大國潛規則。
總之,哭著鬧著也要生存下去.現在,感覺挺好的,斯龍飛上天。
據台灣《旺報》報道,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新作《李光耀觀天下》中指出,兩岸經濟整合將讓兩岸走在一起,大陸與台灣未來終將統一。
李光耀書中有大篇幅關注中美關係,其中涉及台灣問題。他認為,台灣與大陸未來終將統一。其中原因之一為,台灣的命運早在1943年《開羅宣言》時就已經決定。斷言中美不會開戰
李光耀認為,漸進的經濟整合可以讓兩岸走在一起。他說,目前兩岸經濟關係逐漸成長,未來4年將持續發展。在國民黨在台「執政」8年後,即使民進黨拿下下屆台灣「政權」並扭轉政策方向,台灣的農民和企業家將承受苦果,民進黨依然會輸掉下次「大選」。李光耀認為,台灣的命運仍將由兩岸的現實力量以及美國是否介入而決定。但美國無須將中國視為敵人,他判斷中美不會開戰,更不致因台灣問題而發生戰爭。李光耀在新書中寫道,中美兩國都不願兵戎相見,「兩國各自都有核武庫,所以它們清楚知道潛在的(戰爭)有可能造成極其災難性的後果。」
在李光耀看來,中國需要與美國發展友好關係,以確保繼續進入美國市場、吸引美國的投資、得到美國的技術、與美國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而美國也沒有必要將中國塑造成一個長期敵人。
李光耀表示,中美之間最大的危機仍將是台灣問題。「但我不認為美國會為了讓台灣『獨立』,同中國爆發戰爭,這不值得……大陸與台灣之間重新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他並指出,由於美國有能力迫近中國海岸線12海里範圍內刺探中國情報,中國正努力確保其東部沿海地區免於被美國監視。「設想如果中國的航母接近美國的海岸,想必美國也會無法忍受的。所以你就可以了解中國人的感受了。」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不僅是新加坡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李光耀此最新著作與以往李光耀的書籍相似,也是由他口述,新加坡英文媒體《海峽時報》的記者予以記錄整理,但與過去書籍不同,李光耀在書中沒有太多回憶,也沒有太多涉及新加坡發展的論述。
無論是外交事務專家,還是國際市場投資者,任何關注國際關係的人都知道,未來25年全球發展中最大的疑問是中國的未來。歷史上,從未有哪個國家,其各方面的國力上升如此之快。僅一代人的時間,一個曾經GDP還不如西班牙的國家就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13億多人,其中超過6億人已經脫離赤貧,而其中產生的中產階級數量比整個美國人口還要多,而且還在增加。沿著目前的軌道,數以百萬的中國人將在有生之年首次體驗到生活水平數百倍的增長。
作為冉冉升起的新興大國,中國是很多問題的焦點:它能否持續這一史無前例的增長表現?中國的願景如何?中國是否願意遵循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政治經濟秩序?儘管「美國治下的和平」已建立起一套安全和經濟秩序,且在這套秩序下,中國發展得比此前5000年的任一階段都好,歷史學家還是提醒人們,一個正在興起的大國需要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這是很自然的。未來10年,中國是否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體?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及各級官員如何管理這個國家,是否延續過去的戰略?一個更強大、更自信的中國會是否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
沒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全部答案。不過,如果有人問,對這些問題,國際上誰的答案比較深思熟慮、真誠坦率、引人興趣?一個可能的回答是李光耀。華裔的李光耀是現代新加坡的締造者,他不僅建立了一個能說服中國領導人的模式,讓他們覺得也可以領導一個威權國家發展市場經濟,他還熟悉從鄧小平開始的歷屆中國領導人。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在新近出版的鄧小平傳記中提到,鄧小平和李光耀的關係非同一般 ——「鄧和很多外國領導人的關係都很密切,但與李光耀的關係則折射出更深層次的相互理解。從鄧的角度看,李光耀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在處理實際問題、與世界領導人迅速建立關係、對國際事務的掌握、把握長期趨勢、時刻準備面對現實和在發表真知灼見等方面,都很成功。」
年近90高齡的李光耀已到了其所說的「壯士暮年」。大部分讀者都沒有機會向他致敬,向他提問,聽他令人興奮、觀察入微的回答。我們很幸運能夠在過去18個月里做到了這一點,在一本今年12月即將出版的書中,和大家分享我們努力的成果。
用李光耀自己的話來說,以下是對關於中國未來最受關注的九個問題的簡潔回答:中國領導人真的準備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第一的大國?中國真的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世界第一意味著什麼?如果成為亞洲主導力量,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政策將如何改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戰略是什麼?執行這一戰略的主要障礙是什麼?中國領導人對實現亞洲乃至更大範圍的主導權有多迫切?隨著中國邁向世界第一,它如何看待美國在亞洲角色的變化?中國崛起對亞洲鄰國有何影響?未來幾十年里,中國能否保持30多年來兩位數的增長?問:中國領導人真的準備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第一的大國?
李光耀:當然,為什麼不呢?中國的經濟奇蹟已經使其從一個貧窮的社會轉型為現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高盛預言,沿著這個軌道,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緊隨美國之後,中國發射了載人飛船,有能力用導彈擊落衛星。中國有13億人口,其文化綿延數千年之久,人才濟濟。他們怎麼能不渴望成為亞洲第一,繼而世界第一呢?
今天,中國正以50年前無法想像的速度發展著,這是一個無人預料到的巨大轉變。中國人已經提高預期和抱負。每一位中國人都渴望一個強大、富裕的中國,一個和歐美、日本一樣,繁榮、先進、科技發達的中國。這種重新喚醒的使命感是一股無法抵抗的力量。
不像其他新興國家,中國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接受,而非作為西方社會的榮譽會員,並以此被世界接納。中國人想和美國平等地分享這個世紀。
問:世界第一意味著什麼?如果成為亞洲主導力量,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政策將如何改變?
李光耀:中國人內心深處是他們殖民化之前的世界,殖民給中國帶來不少剝削和恥辱。漢語中,中國是「中央王國」的意思,讓人回想起中國主導東亞的年代,當時其他國家是中國的附屬國,紛紛前往中國進貢。
隨著其工業化,中國日漸強大,中國之於東南亞,會不會像美國自1945年那樣,帶來善意呢?新加坡對這個問題不確定。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或者越南都不確定。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愈加自信並願意採取強硬立場的中國。
美國擔憂,當中國能夠挑戰其主導地位時,他們將面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亞洲很多媒體和小國家也很擔憂,他們擔心中國可能想恢復幾個世紀前的帝國地位;他們擔心可能再次淪為不得不向中國進貢的附屬國。
中國不斷告訴我們,國家之間都是平等的,中國不是霸權國家。但是,當我們做了中國不喜歡的事,他們就說你讓13億人不高興了。所以,請搞清楚你的位置。問: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戰略是什麼?
李光耀:中國宣稱,他們的最佳戰略是打造一個強大和繁榮的未來,憑藉大批受過教育、技能日益嫻熟的工人,趕超其他所有國家。他們會避免任何損害中美關係的行為。挑戰一個更加強大的科技強國將使其「和平崛起」之夢過早夭折。
中國正遵循著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中描述的道路,這部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電視片意在界定中國精英在這一問題上的討論。德國和日本錯在意圖挑戰當時已有的秩序。中國人不笨,他們已經避免了這個錯誤。GDP總量,而非人均GDP,才是國家實力的關鍵。中國不會很快追上美國的軍力,但是,它正迅速發展非對稱方式以威懾美國的軍力。中國清楚其增長依賴進口,包括能源、原材料和食品。中國還需要開放的海上航線。中國打算用30到40年——也可能是50年——的和平時間來追趕他國,建立體制,從計劃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轉變。他們必須避免德國和日本所犯的錯誤。對實力、影響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競爭,在上世紀將這兩個國家拖進了兩場可怕的戰爭。前蘇聯的錯誤在於軍費開支太高,民用技術投資太低,以致經濟被拖垮了。我認為,中國領導層已經領悟到:如果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就會輸,會破產。所以,不提競賽,繼續埋頭工作,笑看未來四五十年。
問:執行這一戰略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李光耀:內部看,主要挑戰是文化、語言、不能吸引並整合他國人才,漸漸地,國家治理方面的挑戰也會出現。
在接受移民上,即使中國和美國一樣開放,不會漢語的人又怎能輕易融入中國社會?中文特別難學——單音節,聲調多。口語幾年就可以學會,但想快速閱讀中文卻很難。我不知道中國在僱傭外國人才時,是否能克服語言障礙及相關困難,除非讓英語成為主導語言,就像新加坡一樣。新加坡小孩先學漢語,然後學英語。他們可能十幾歲就赴美留學,英語漸漸變得流利,但腦子裡仍流淌著四千年的中國名言警句。
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是,其創新能力可能永遠不能與美國匹敵,因為這需要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假定中國人才也是美國的四倍——沒有技術突破?
鑒於其國土之大,問題之棘手,設施之落後,機構之薄弱,仿效斯大林模式建立起來的經濟體制轉型困難很大,中國在未來發展中面臨的障礙要遠超人們意識到的。問:中國對實現亞洲乃至更大範圍的主導有多迫切?
李光耀:中國並不急於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也不急於承擔那個位置上的重任。眼下,中國對大型國際組織,如G-20的成員身份很滿足,在這裡,中國的意見受到重視,經濟利益得以維護,但是,責任由20個成員共同承擔。
毫無疑問,有聲音呼籲中國加快建立自身優勢,要求與其身份相匹配的尊重,扮演好大國角色,但是,中國領導層的重心依然偏向謹慎和保守。他們以共識為基、著眼長遠。儘管有人可能想像21世紀屬於中國,但也有人希望在建立「中國世紀」前,能和美國分享這個世紀。
問:隨著中國邁向世界第一,它如何看待美國在亞洲角色的變化?
李光耀:中國領導層意識到,作為亞洲地區「二戰」以來的主導力量,美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造就了包括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高速發展。中國知道它要利用美國市場、美國技術以及留美學生帶回的前沿思想。因此,未來二三十年,對抗美國對中國毫無益處,可能還會損害目前這些利益。
中國的策略是在這個框架下發展,等待時機,直到變得足夠強大,可以重新定義政治經濟秩序。在安全領域,中國明白美國對華優勢明顯。在技術發展和應用上超過美國前,難以想像中國會選擇在軍事上與美國抗衡。
中國無需爭奪東亞。中國會逐漸加強與東亞的經濟聯繫,向他們提供一個有著13億消費者的市場。再有十年,20年,中國將成為東亞最大的進出口國。
我不認為美國會從亞洲撤離。但是,我認為中國的國力在增強。中國的態度是,「我們不反對且歡迎美國在亞太的存在」。在經濟發達水平和軍事上,在百年內中國不可能追上美國,但中國可以通過不對稱的發展給美國施加巨大的傷害。問:中國崛起對亞洲鄰國有何影響?
李光耀:中國志在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鄰國的對華政策,都已考慮到這點。 這些國家都在重新定位自身,因為他們知道,中國核心利益遭到威脅時,自己就會面臨嚴重的後果。中國13億人民的收入和購買力正不斷增強,僅憑市場准入,中國就可以實行經濟制裁。中國對東南亞的戰略很簡單:中國告訴這一地區的國家,「和我一起發展」。同時,中國領導人想留下這樣一種印象: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各國需要權衡他們是想做朋友還是敵人。中國也願意通過與東盟國家接觸的調整獲益或表達不滿。
通過巨大的市場和日益提高的購買力,中國正逐步將東南亞國家吸入其經濟體系中。日本和韓國也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中國無需武力即可做到這點。中國的鄰國想讓美國參與亞太事務,以免淪為中國的人質。美國應該在30年前,早在中國這塊磁鐵將東南亞吸入其軌道前,就在亞洲建立起自由貿易區。經濟大勢決定了根本的趨勢,他國很難制抵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影響力。
問:未來幾十年里,中國能否保持30多年來兩位數的增長?
李光耀: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經濟以大約每年10%的速度快速發展,有時甚至超過12%。中國能不能,至少在下一個十年里,維持如此高速的增長?我認為可以。中國起點低,加上13億國內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這個增速可以維持。
問:中國真的會成為世界第一嗎?
李光耀:中國出錯的幾率大約是20%. 我沒說一點也沒有,因為中國的問題比較嚴峻:體制變革、商業文化變革、反腐以及新思想體系的形成。中國明白,如果希望繼續「和平崛起」,並在經濟和科技爭取第一,他們就不能輸。
21世紀將見證亞洲恢復其全球地位。東亞過去30年的進步,使其對未來非常樂觀。如果不發生不可預料的重大災害,中國民眾的再組織、再教育、自我訓練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將利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果,加快發展步伐,建設成一個全面工業化的高科技社會,如果不是50年內,也是100年內。
推薦閱讀:
※六弦琴上的故事
※北京明確將在通州建行政副中心 2017年取得成效
※北京標婷到底可靠么?
※北上廣深哪個城市在本地美食上的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