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本》初集第一冊-悌篇
《德育故事》初集第一冊「悌篇」
點選目錄
泰伯採藥 趙孝爭死 許武教弟 姜肱大被 繆彤自撾
王覽爭酖 庾袞侍疫 劉琎束帶 牛弘不問 田真嘆荊
李勣焚須 文本乞恩 公藝百忍 士選讓產 陳昉百犬
文燦拒間 溫公愛兄 朱顯焚券 張閏無私 章溢代戮
鄭濂碎梨 廷機教弟 嚴鳳敬兄 世恩夜待
一、【泰伯採藥】
泰伯讓國,曲順其親。之荊採藥,被發文身。
【原文】
殷泰伯,周太王長子。弟季歷,生子昌,有聖瑞,太王有傳位季歷以及昌之意。泰伯知父意,即與弟仲雍相約,因父病,以採藥為名,逃之荊蠻,被發文身,示不可用。孔子以「至德」表之。
李文耕謂,泰伯之逃,遵朱注以讓商為定論。然即其默窺太王愛季及昌之意,率仲弟飄然遠去,使王季自然得位,而太王亦無立愛之嫌。其曲全於父子兄弟間者,渾然無跡,非至德其孰能之。
【註解】
1. 殷:朝代名。商王盤庚,遷都殷墟,改號曰殷。
2. 昌,文王之名。
3. 聖瑞:指赤雀銜丹書,止於昌戶之事。
4. 傳位:傳諸侯之位。
5. 荊蠻:蠻之在荊州,後為句吳。
6. 被,與披通。
7. 文身,畫文於身也。渾然,渾淪之謂。
【白話解釋】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
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採藥。借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逃到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髮,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幹事的了。孔夫子表揚泰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趙孝爭死】
趙孝遇飢,自述體肥。願代弟死,兩得全歸。
【原文】
漢趙孝,字常平,與其弟禮相友愛。歲飢,賊據宜秋山,掠禮,將食之。孝奔賊所,曰,禮病且瘠,不堪食,我體肥,願代之。禮不允,曰,我為將軍所獲,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賊被感動,並釋之。事聞,詔分別遷授。
趙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盜賊。夫惡至殺人而食之賊,且當眾賊飢餓亟亟待食之時,尚可令起慈心,則世間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學》雲「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不其然乎。
【註解】
1. 據,拒守也。掠,奪取也。
2. 瘠,瘦也。辜,罪也。
3. 分別遷授:指孝遷長安衛尉,禮被征為御史中丞。
4. 亟,急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佔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三、【許武教弟】
許武教弟,半讀半耕。取多與寡,以成弟名。
【原文】
漢許武,父卒,二弟晏普幼。武每耕,令弟旁觀,夜教讀,不率教,即自跪家廟告罪。武舉孝廉,以弟名未顯,乃析產為三。自取肥田廣宅,劣者與弟,人皆稱弟而鄙武。及弟均得選舉,乃會宗親,泣言其故,悉推產於弟。
許武與薛包,適成一反比例。薛包讓美取惡,不欲居瘠己肥侄之名,故設種種飾詞以掩之。許武取多與寡,實默存抑己揚弟之心,故假種種貪行以顯之。事若相反,而其用心之苦,則尤甚也。
【註解】
1. 析,分也。
2. 劣:優之反,猶言不佳也。
3. 鄙,鄙薄也。
4. 反比例:算學名詞,喻事之相反者。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裡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四、【姜肱大被】
姜肱大被,曠世所稀。不言遇掠,盜悔還衣。
【原文】
漢姜肱,字伯淮,與二弟仲海季江,友愛天至。雖各娶,不忍別寢,作大被同眠。嘗偕詣郡,夜遇盜,欲殺之,兄弟爭死,賊兩釋焉,但掠衣資。至郡,見肱無衣,問其故,肱托以他詞,終不言。盜聞感悔,詣肱叩謝,還所掠物。
李文耕曰,人倫有五,惟兄弟之日長。父之生子,夫之娶妻,蚤者皆以二十年為率。惟兄弟相聚,自幼至老,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若恩意浹洽,猜忌不生,其樂豈有涯哉。姜氏兄弟,乃真知此味矣。
【註解】
1. 詣,至也。率,約數也。
2. 浹洽,猶言和洽也。
3. 涯:水際也,借作窮盡意。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雖然他們兄弟三個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開了睡,所以他們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個人一同睡著。
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問姜肱這是什麼緣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並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五、【繆彤自撾】
繆彤化弟,閉戶自撾。諸婦謝罪,得以齊家。
【原文】
漢繆彤,字豫公。少孤。兄弟四人同居。及各娶妻。諸婦遂求分異。數有爭鬥之言。彤憤嘆。乃掩戶自撾曰。繆彤,汝修身謹行。學聖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更為敦睦。
李文耕曰。骨肉之間。無責善之理。父子既然。兄弟可知。觀繆公返躬自責。而諸弟及諸婦。遂人人知悔。轉為敦睦。可知天地間除自責自盡外。更無道理矣。
【註解】
1. 孤:幼而無父之稱。
2. 掩,閉也。撾,擊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繆,單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紀的時候,早已沒有了他的父親,兄弟四個人,一同住在一塊兒。等到後來各自娶了妻子,這幾個婦女們就要請求均分家產,已經有好幾次了,甚至於屢次有爭鬧的言語發生。
繆彤聽見了很感憤嘆息,就關了門,自己打著自己說道,繆彤呀繆彤,你勤修身體,謹慎行為,學了聖賢人的法則,想去整齊世界上的風俗,為什麼不能夠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
他的弟弟們和那幾個婦女聽到了,就都在門外叩著頭,謝了罪,繆彤才開了門出來。從此以後,他們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了。
六、【王覽爭酖】
王覽護兄,爭酖捨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
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共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酖祥。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
許止凈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於後世,亦太愚哉。
【註解】
1. 撻,打也。輒,即也,動輒也。
2. 酖:與鴆通,毒之也。鴆毛畫酒,飲之即死。
3. 相,視也。
4. 伋壽:衛宣公之二子也。
5. 爛,明也。
6. 我執:一己之私見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時候,王覽每每流著眼淚,抱了哥哥。他的母親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覽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趕去同做。
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葯死他。王覽知道了,就拿了藥酒來搶著喝,他的母親就急急忙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了這一件事,他母親的心裡也就感悟了。
當時呂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著的字,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王祥了。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七、【庾袞侍疫】
庾袞事兄,疫盛不避。親自扶持,晝夜不寐。
【原文】
晉庾袞,字叔褒。時值大疫,二兄死焉,次兄毗復危。癘氣方熾,父母諸弟悉外避,袞獨不去。諸父強之,袞曰,性不畏病。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間復撫柩哀泣。十餘旬,疫止,家人乃反。毗病得瘥,袞亦無恙,父老異之。
袞不畏疫,父老異之,以為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然疫非不足畏,第骨肉至情,自不當捨去,亦不忍捨去耳。此中原不容畏避心,亦不容徼幸心,世人一涉計較,便失之矣。
【註解】
1. 癘,疫氣也。熾,盛也。
2. 間:暇也,乘隙也。
3. 徼,求也。幸,謂所不當得而得者,故覬所非望者曰徼幸。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庾,單名是一個袞字,表字叫做叔褒。那時候正逢著了大瘟疫,他的兩個哥哥,都傳染了疫病死了。第二個哥哥名叫庾毗的,又病得很危險,疫氣非常的盛。所以他的父親母親和弟弟們,都避到外邊去了,獨剩了庾袞一個人不肯去。
他的伯父、叔父們硬要他也出去躲避,庾袞就說道,我的生性,是一向來不怕病的,竟不肯出外。他並且親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有時候還撫著死去的兩個哥哥的靈柩,哀哀的哭。
這樣的過了一百多天,流行的時疫沒有了,家裡的人才回到家裡來。這時候庾毗的病已經好了,庾袞也沒有傳染,地方上的父老們,都覺得很奇怪。
八、【劉琎束帶】
劉琎敬兄,聞呼下榻。束帶未完,不敢遽答。
【原文】
南齊劉琎,字子敬,瓛之弟也,方毅正直。宋泰豫中,為明帝挽郎。其兄嘗於夜間隔壁呼之,琎不答,至下床著衣正立,然後應。瓛怪其遲,琎曰,向因束帶未完,故不敢應耳。其敬兄如此,是以為一代名臣。
兄弟非疏遠之人,卧室非幾席之地,夜睡非進退之時。乃以束帶未完,禮貌欠周,一應對且不敢,其敬兄可知矣。《孝經》雲,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立操如此,宜其為當代名臣矣。
【註解】
1. 泰豫:南宋明帝年號。
2. 挽郎:謂挽柩之人。
3. 應,答也。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朝有一個人,姓劉,單名是一個琎字,表字子敬,就是劉瓛的弟弟。他的做人,是很剛方並且很正直的,在南宋朝泰豫年間,曾經做過明帝的挽郎。
有一次,他的哥哥劉瓛,半夜裡在隔壁房間里,叫著他的名字,但是劉琎並不去答應他。等到下了床,穿好了衣服,到了哥哥床面前立正了以後,才答應了。劉瓛很怪他的弟弟,怎麼答應得這樣遲。
劉琎從從容容對他的哥哥說道,以前我因為身上的帶子還沒有束好,深恐防禮貌不周,得罪了兄長,所以不敢隨隨便便答應的。劉琎的敬重哥哥,是這個樣子,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
九、【牛弘不問】
牛弘之弟,酗酒殺牛。其妻往訴,不問不尤。
【原文】
隋牛弘,本姓寮。父允,為後魏侍中,賜姓牛。弘好學博問,官吏部尚書。其弟弼嘗酗酒射殺弘駕車牛,妻告曰,叔射殺牛。弘不以為意,但答曰,作脯。妻又曰,叔射殺牛,大是異事。弘答曰,已知。顏色自若,讀書不輟。
李文耕曰,兄弟之嫌,多起於婦人。然婦雖善間,豈能間無可間之骨肉。如牛弘聞弟殺牛,而第曰作脯,妻復言之,僅答曰已知。若欲再言,則已讀書去矣,饒舌婦其奈之何哉。
【註解】
1. 隋:朝代名。文帝楊堅,始受封於隨。後受北周禪為帝,旋滅陳,統一中國。以隨從辵,周齊奔走不寧,故去辵作隋,以為國號。
2. 後魏:北朝之一。拓拔珪稱帝,國號魏,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縣,史稱後魏。
3. 侍中:門下省之長官。
4. 酗,醉而怒也。射,射之也。
5. 脯,干肉也。輟,止也。饒舌,多言也。
【白話解釋】
隋朝時候,有一個人叫做牛弘的,他原來本是姓寮。他的父親名叫寮允的,做了後魏國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賜給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歡讀書,他的見聞又很廣博,後來做了吏部尚書。
他的弟弟名叫牛弼的,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駕車的一隻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訴丈夫說,叔叔今天不知道為什麼緣故,竟敢把你駕車的一隻牛射死了。
牛弘聽了這種話,也不以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說道,叔叔射殺了你一隻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經曉得了。他的臉色很自然,仍舊讀著書不息。
十、【田真嘆荊】
田真昆仲,議分紫荊。樹即枯死,悲悔同聲。
【原文】
隋田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議分財產,資皆均平。堂前有紫荊樹,茂甚,議分為三,其樹即枯。真嘆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兄弟復同居,愈相友愛,紫荊復榮茂如故。
李文耕謂,田氏久翕,其庭樹亦敷榮於和氣之中。至於析財異居,傷其和氣,即不聞分斫之議,樹亦應枯死矣。既而兄弟同居,荊花重艷,豈非和氣復回之證乎。真以兄弟比樹之同氣連枝,最為切近。
【註解】
1. 資,貨財也。
2. 斫:音灼,砍也,以刀擊之也。
3. 憔悴,枯槁貌。
4. 翕,合也。
【白話解釋】
隋朝時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裡同胞弟兄們,一共有三個,大的名叫田真,第二個名叫田慶,小的名叫田廣。弟兄們三個人,要想分家了,家裡的錢財產業,都已經議定平均分派。
但是堂前素來有一棵紫荊花樹,長得來非常的茂盛,因此議定把這棵紫荊花樹,也勻均分做三份。哪裡曉得這棵紫荊樹,還沒有等他們來分,就頃刻枯死了。
大哥田真見了,嘆口氣說道,樹木呢,原來是同株連根的,一知道將要分砍了,所以頃刻憔悴。照這樣看起來,那末我們的人,還及不來這株樹木呢。因此悲傷得了不得。兄弟們仍舊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愛了,那棵紫荊樹竟依舊照從前一樣的榮茂起來。
十一、【李勣焚須】
李勣在官,為姐煮粥。火焚其須,不用妾仆。
【原文】
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賜姓李,以功封英國公。初為僕射時,其姐病,勣親為燃火煮粥。風回,焚其須,姐曰,仆妾多矣,何自苦如此。勣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姐年老,勣亦老,雖欲數為姐煮粥,其可得乎。
李文耕曰,姊妹出嫁,服降弟兄一等,然固我之同氣也。況父母牽掛,尤多在於女兒,愛父母未有不愛及姊妹者。李僕射為姐煮粥,焚須不顧,讀其對姐數語,愷惻之思,溢於言外,令人凄然生感。
【註解】
1. 唐:朝代名,高祖李淵受隋禪,有天下,國號唐,都長安,即今陝西長安之地。
2. 勣,與績通。
3. 僕射:唐官制分左右僕射,為宰相之任,掌佐天子,議大政者也。
4. 燃:古作「然」,燒也。
5. 服,喪服也。牽掛,紀念之謂。
【白話解釋】
唐朝有一個大臣,叫做李勣,表字懋功。原來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愛惜他,所以賜給他也姓了李。並且因為他的功勞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國公。
當李勣做宰相的時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來,李勣就親自替他姐姐燒著火去煮粥。哪裡曉得吹了一陣風來,竟把李勣的鬍鬚燒著了。他的姐姐看見了,就說,我們家裡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為什麼要你自己辛苦得這個地步呢。
李勣回答他姐姐道,我難道是為了沒有人的緣故嗎。我是因為現在姐姐的年紀已經老了,我的年紀也老了,雖然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著粥,哪裡能夠呢。
十二、【文本乞恩】
文本有弟,太宗不悅。婉曲陳情,泣下嗚咽。
【原文】
唐岑文本,為右相,弟文昭任校書郎,多交輕薄。太宗不悅,謂文本曰,卿弟多故,朕將出之。文本曰,臣弟少孤,老母特鍾愛,令出外,母必愁瘁,無此弟,是無老母也。容臣歸,極言勸誡之。因泣下嗚咽,上愍其意而止。
情到至處,無不感動,況賢明如太宗乎。文本愛弟,出於至情,實根於至性。發悲哀之語,陳懇切之衷,且垂涕泣而道之。卒以感動君王,收回成命,得免慈親之愁瘁,兼保弱弟之安寧,殊令人嘆服不置。
【註解】
1. 右相:相位之居右者。
2. 校書郎:校勘書籍之官。
3. 鍾愛,愛之至也。瘁,病也。
4. 嗚咽,泣聲也。愍,憐恤也。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大臣姓岑,名叫文本,做了右丞相的官。他的弟弟岑文昭,做了校書郎。可是岑文昭來往的朋友,多是些輕薄的人。太宗皇帝心裡很不高興,就對岑文本說道,你的弟弟事故很多,我要把他調到外邊去。
岑文本就叩著頭,回對太宗皇帝說,我的弟弟,因為從小時候就沒有了父親,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寵愛他。現在皇上要叫他出外,那末我的母親一定是要憂愁勞瘁的。倘若沒有了這個弟弟,就等於沒有了我的老年母親了,讓我回到家裡,竭力的去勸誡他。
岑文本說完話,就流著眼淚,嗚嗚咽咽哭起來了。太宗皇帝很可憐他愛惜弟弟的情誼,也就不調他的弟弟外出了。
十三、【公藝百忍】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餘。
【原文】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問其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為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處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盡,然忍固爭之反,化之漸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結之便深,構之便大,一忍則無事矣。況相效於忍,有不和順者乎。張公治家,更有規範,然忍字固其得力處也。
【註解】
1. 責望:責人以所難而相怨也。
2. 乖,背也。
3. 憎嫌,猶言厭惡。
4. 構:附會以成之也。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姓張名叫公藝的,他家裡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塊兒不分家了。高宗皇帝就叫了張公藝來問他道,你們能夠使得族中這樣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麼法子呢。
張公藝就請求用了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就給了他紙筆。張公藝提起筆來,竟接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進到皇帝那裡。
照張公藝的意思,以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間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於尊長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禮節,或者有了不完備。大家互相責問,互相怨望,所以就發生了種種乖異和爭鬧的事情。倘然能夠大家百樣都忍耐些,那末家裡當然是很和睦的了。
十四、【士選讓產】
張氏士選,陰騭滿面。讓產青年,名傳金殿。
【原文】
五代張士選,幼喪父母,其叔育之。祖產未析,叔有七子,選年十七,叔曰,今與子析產為二,各得其一。選曰,叔有諸兄弟七人,可分為八。叔固辭,選讓愈力,因從之。時選在館,術者稱其滿面陰騭,必高第,後果然。
明代俞僧與伯之六子,七分其祖產,士選與叔之七子,八析其祖遺。俞僧因從其妻之言,士選則出於己之意,彼則後報以富,此則先報以貴。後先輝映,天之報施皆不爽,蓋士選尤賢於俞僧也。
【註解】
1. 宋齊梁陳隋為五代,後世名曰前五代。此五代,指梁唐晉漢周。
2. 術者,相士也。
3. 陰騭:猶言陰德也。
4. 高第:等第之高者。
【白話解釋】
五代時候,有個張士選,幼小年紀就沒有了父親母親,靠著他的叔父養育他。他祖父遺下來的家產,還沒有分析過。
他的叔父有七個兒子,等到張士選十七歲的時候,他的叔父對他說,現在我和你把祖父遺下來的家產,分做兩份,大家各得一份罷。張士選說道,叔父生有兄弟們七個人,那末應當把家產分做了八份才好。他的叔父一定不肯,張士選愈讓得利害,因此他的叔父也就答應他了。
這個時候,張士選還在書館裡讀書。有一個看相的,偶然走到書館裡來,看見了張士選,就指著張士選對書館裡的先生說,這個人滿臉陰騭,將來必定能夠高高的及第。後來果然應了他的話。
十五、【陳昉百犬】
陳昉眷屬,七百餘口。上下相親,孚及百狗。
【原文】
宋陳昉,自其祖崇遺制以來,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餘口,不畜婢僕,上下親睦,人無間言。每食,必群坐廣堂,未成人者別席。有犬百餘,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鄉里皆化之。州守張齊賢上其事,免其家繇。
許止凈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後之論者頗疑之,謂史氏浮誇。殊不知《孝友傳》中,感及毒蛇猛獸,化及蚊蚋蟣虱,何況於犬。《高僧傳》中,亦有犬過午不食者,何獨疑於陳氏之犬乎。
【註解】
1. 昉,音仿。
2. 崇:為陳宜都王叔明第十世孫。益置田園,戒子孫,教養兼備。崇子袞,袞子昉,遵守弗失。
3. 間言,離間之言。
4. 槽:畜獸之食器也。
5. 繇,音遙,與徭同,力役之徵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陳昉,他的家裡,自從他的祖父名叫陳崇的遺下法制以來,合族一同居住著,已經十三代了。
家裡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共有七百多個人,但是並不雇一個男女的用人。上上下下的人,都是很親睦,沒有一個人有句離間的話。他家裡吃飯的時候,一定大家坐在廣大的廳堂里,沒有成年的人,坐在另外的席上。
他家裡養了一百多隻狗,都在同一個槽子里吃著的。倘若偶然有一隻狗還沒有到,那末這一班狗一定大家等他,不肯先吃的。因此他鄉裡間的人家,也都被陳家所感化了。那時候的州官叫做張齊賢,就把這個事情奏上朝廷里,把他家裡的徭役統統都免了。
十六、【文燦拒間】
文燦之兄,醉毆暴慢。鄰人不平,怒其離間。
【原文】
宋周文燦之兄,性嗜酒,素仰文燦為生。一日,飲酒大醉後,無故痛毆文燦,其鄰人聞之,咸為不平。文燦怒曰,兄非毆汝,何得離間我骨肉耶。司馬溫公常書其事以戒人。
嘗聞杜衍以母改適,二兄遇之無狀,至引劍斫之,傷腦,出血數升,衍受之不怨,可謂悌矣。周文燦之兄,仰弟為生,且賴弟而得飲酒,乃乘醉毆之,宜鄰人之不平。而燦反斥為離間,其悌尤不可及。
【註解】
1. 嗜,喜飲也。毆,擊也。
2. 改適,改嫁也。
3. 無狀,猶言無理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周,他的名字就叫文燦。他有一個哥哥,生性是最喜歡吃酒。但是窮苦得很,沒有依靠的地方,所以一向靠著周文燦過著生活。
有一天,他的哥哥喝了酒,竟喝得大大的醉了,無緣無故,忽然間竟把周文燦重重的痛打了一頓。周文燦的鄰居人家曉得了,大眾替周文燦抱著不平。
哪裡曉得周文燦反而因為鄰舍的人替他抱不平,他就大大的生氣,對著那鄰舍人說,我的哥哥並非來打你們,你們哪裡可以離間我的骨肉至親呀。司馬溫公很佩服周文燦的行為,常常寫了這一樁事情,去勸戒人家,以作人家兄弟的榜樣。
十七、【溫公愛兄】
溫公兄老,愛敬情深。饑寒飽暖,刻刻關心。
【原文】
宋司馬溫公,名光,字君實,孝友忠信,為一代名儒賢相。與其兄伯康名旦,友愛甚篤。伯康年八十,公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每食少頃,則問曰,得無飢乎。天少冷,則撫其背曰,衣得無薄乎。
李文耕曰,溫公一代完人,孝友出於天性。其於伯兄,奉之如嚴父,敬之至也,保之如嬰兒,愛之至也。饑寒飽暖,刻刻關心,不幾於「聽無聲,視無形」乎。友愛至極,蔑以加矣。
【註解】
1. 嬰兒,始生之人。撫,按也。
2. 「聽無聲,視無形」二語,本《禮記·曲禮》篇,言先意承旨也。
3. 蔑,無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大賢的宰相,叫做司馬溫公。他是雙姓司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實。他的做人,對待父親母親,是極其孝順的,對待哥哥弟弟是極其友愛的,事奉皇上是極其忠心,對待朋友是極其誠信。所以大家稱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賢德宰相。
司馬溫公和他的哥哥司馬伯康名叫司馬旦的,友愛得很。司馬伯康年紀八十歲了,司馬溫公像待父親一樣的服事他,並且像小孩子一樣的保護他。
每逢到吃飯稍為遲了一些,就問著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經飢餓了嗎。天氣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說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嗎。
十八、【朱顯焚券】
朱顯兄弟,祖產已分。不敢異處,取券盡焚。
【原文】
元真定有朱顯者,至元中,其祖父已分授財產。迨至治中,顯念其侄彥昉等年幼無恃,乃謂其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氣,可異處乎。乃會拜祖墓下,取分券盡焚之,復同居焉。
兄弟,父之一氣也,從兄弟,祖父之一氣也。祖父視群孫無輕重,亦猶父視諸子無輕重也。朱顯胞弟,僅一耀耳,而群從則多貧。乃以祖父已分之券,火之而復同居,非違祖父之命,實深慰祖父之心爾。
【註解】
1. 真定,今河北正定縣。
2. 至元,世祖年號。至治,英宗年號。
3. 分券,分析之書券。
4. 群,從諸,從兄弟也。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真定的地方,出了一個大大友愛的人,姓朱單名叫做顯。在世祖皇帝至元年間,他的祖父,早已把家裡的銀錢和產業,一概均勻分好,傳授給子孫了。
到得英宗皇帝至治年間,朱顯想著他的侄兒叫朱彥昉的一班人,窮的很多,並且有的年紀太小,又沒有父親母親可靠。因為這個緣故,朱顯就對他的弟弟名叫朱耀的說道,凡是父子兄弟本來同是一氣的,哪裡可以不同住在一塊地方呢。
就會齊了各房的弟兄們和子侄輩,一同到了他的祖父墳墓前,叩頭稟告了一回。拿出向來他的祖父分給他們的分書憑據,盡數用火燒掉了,仍舊大家合攏來一同住著。
十九、【張閏無私】
張閏無私,八世同居。共織互乳,縉紳不如。
【原文】
元張閏,八世不異爨,家人百餘口,無間言。每日,使諸婦女聚在一室為女功,工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即抱哺,不問孰為己兒,兒亦不知孰為己母。搢紳之家,自謂不如,至元中,旌表其門。
先於閏者,唐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有陳昉十三世同居。後於閏者,明有鄭濂七世同居,唐宋元明,代有其人。而張閏事,與唐時張孟仁家同,後先輝映。共織一室,不為私蓄,互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
【註解】
1. 爨,灶也。斂貯,收藏也。
2. 稚,幼小也。哺,飼以食物也。
3. 搢紳:謂插笏帶間也。古稱仕宦之家曰「搢紳」,俗作縉紳。
4. 至元,順帝年號。
5. 旌表:謂建坊賜匾,以表異之也。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個張閏,他的家裡有八代不分炊了。家裡有一百多個人口,可是一些兒沒有間隙的閑話。每天叫家裡這一大班的婦女們,大家會聚在一個房間里,一同做著女工,做好了以後,就藏貯在一個庫里,各人的房間里,沒有一些兒私下的收藏物件。
每逢小孩子啼哭的時候,伯母嬸母們無論哪一個看見了,就抱起了給他吃奶,不去問哪一個是自己親生的兒子。這一班小孩子們,也弄得不曉得哪一個是自己生身的母親了。這時候就是縉紳的家裡,也都自以為萬萬不及張家。
到了順帝至元年間,朝廷里就派了欽差,在他們的門前旌表起來。
二十、【章溢代戮】
章溢之侄,為寇所擒。願以身代,賊亦心欽。
【原文】
元至正壬辰,黃州妖賊,自閩犯龍泉贊善。章溢同其侄存仁,避亂山中,存仁為賊所獲。溢曰,吾兄止一子,不可使無後。乃出語賊曰,兒幼無知,我願代兒。固請免戮其侄,至於號慟,賊義之,俱釋焉。
從來處變之時,最足驗人真情。章溢於流離顛沛中,兢兢焉為其兄顧一線宗祀,願捨身代侄,以獨存無父孤兒。篤志深情,處義直到盡處,苟非烈丈夫識義理者,何能若此。
【註解】
1. 至正:順帝年號。
2. 黃州:故治,即今湖北黃岡縣。
3. 閩:福建省之簡稱。
4. 龍泉:今浙江縣名。
5. 顛沛,偃仆也。
6. 兢兢,小心戒懼也。
【白話解釋】
元朝順帝至正壬辰年間,黃州的地方,有了一種妖賊,打從福建省過來,侵犯龍泉縣贊善等等地方。這個時候,那地方上有一個友悌的人,他姓章,名叫溢,同了他的侄子章存仁,逃到山裡去避亂。不料那個章存仁,忽然間被妖賊們捉去了。
章溢說道,我的哥哥,只有這一個兒子,不可以叫我的哥哥沒有後代。他就走出去對一班妖賊們說,這是我的侄兒,他的年紀幼小,還沒有知識的我情願自己來代我侄兒子的死,一定請求妖賊們不要殺他的侄兒。後來竟至於號淘大哭了。
妖賊們也被章溢感動了,因為敬重他的義氣,就把他們叔侄倆都釋放了回來。
二十一、【鄭濂碎梨】
鄭濂碎梨,食者千餘。不聽婦語,七世同居。
【原文】
明鄭濂,七世同居,門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問曰,汝家人口若干,對曰,千餘。因問治家之道,對曰「惟不聽婦人言耳」。上賜二梨,濂拜受歸,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齊謝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飲之,上大悅。
張閏八世同居百餘口,陳昉十三世同居七百餘口,可謂繁矣。而鄭濂七世同居千餘口,宜郡守旌其門為「天下第一家」也。問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聽婦言。嗚呼,婦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可不慎歟。
【註解】
1. 旌,表章之意。
2. 若干:猶俗言「幾多」也。
3. 校尉:即錦衣衛之士。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鄭濂的家裡是七代同住的,他家裡的大門上,旌表著「天下第一家」五個字。太祖皇帝召了鄭濂來問著他道,你家裡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鄭濂回對道,大約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問鄭濂用怎麼樣治家的法則,鄭濂回對說,只有不聽婦人家的言語吧了。
太祖皇帝聽了很歡喜,就送他兩個梨子,鄭濂拜謝著。受了梨子回到家裡去的時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裡跟了他去,看他有什麼舉動。
哪裡曉得鄭濂一到了家裡,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齊出來謝恩以後,便放下了兩大缸的清水,把兩個梨子弄碎了放在水裡,大家分著喝了。太祖皇帝曉得了這一回事,非常的喜歡。
二十二、【廷機教弟】
廷機教弟,仍易舊冠。奉命維謹,可謂二難。
【原文】
明李廷機,官大學士,弟布衣自家至京候兄,方巾鮮服以見。廷機詢家事及寒溫慰勞語畢,訝其巾服,問曰,入泮乎,納粟乎。弟皆曰否否。詰其原冠何在,曰,在袖中。廷機曰,仍冠此,毋徇俗。弟奉命易冠,毫無難色。
文節昆仲,可謂難兄難弟矣。兄已官至學士,而弟仍布衣,至偶戴方巾,即使易冠,人幾疑為不相容,實則愛之以德,不忍其弟失禮耳。而弟亦奉命惟謹,略無難色,尤為人所難能。
【註解】
1. 大學士:明初政歸六部,置大學士,備顧問,秩僅五品。宣宗時三楊入閣,以師保尚書兼大學士,官尊於六卿。
2. 布衣:庶人也。古時庶人耄老而後衣絲,其餘則僅麻枲,故曰布衣,又稱白衣。
3. 京:京師即今北平。
4. 巾:幘也,冠之屬。
5. 寒溫:與寒暄同,初見時言天氣冷暖以為酬應也。
6. 慰勞:以溫語安撫之也。
7. 訝:音牙,去聲,疑怪也。
8. 入泮:謂童子初入學為生員也,古謂學曰「泮宮」,故云。
9. 納粟:捐粟米於官也。
10. 詰,問也。
11. 仍:冠之,冠,戴之也。
12. 徇:與「殉」通,以身從之也。
13. 文節:廷機之謚。
【白話解釋】
明朝的李廷機,做了大學士的官。他的弟弟是一個白衣人,打從家裡到了京城裡來問候他的哥哥,就戴了新鮮的方巾,穿了新鮮的衣服,進去拜見。
李廷機問了他家裡的事情,和寒暄慰勞的言語。講完了以後,見了他弟弟的方巾衣服,很為奇怪。就問他弟弟道,你是不是已經進了學,中了秀才嗎。他的弟弟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機又說,你是不是納了粟,捐了官職嗎。他的弟弟又回答道,不是的。
李廷機問他弟弟原來的帽子,到哪裡去了。他的弟弟說,放在袖子里。李廷機說,你仍舊戴這個好了,不要跟著世俗去做。他的弟弟奉了命,就立刻把帽子換下了,絲毫沒有為難的神氣。
二十三、【嚴鳳敬兄】
嚴鳳宴客,進箸稍遲。兄批其頰,欣然受之。
【原文】
明嚴鳳,性孝友,事兄如父。致仕歸,兄老而貧,迎養於家。凡宴客,必兄遞杯,自執箸從。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欣然受之,終席盡歡,既醉,送兄歸卧。日未明,已候榻前,問昨飲暢否,卧安否。兄尋卒,哭葬盡禮。
先生悌德素著。里中施佐、施佑兄弟爭產,先生謂佑曰,吾兄懦,吾恆憂之,使得如若兄之強力,能奪吾田,吾復何憂。因揮涕不已。佑因此悟,佐亦慰解,乃各以田相讓,友愛終身。其篤愛之感人如此。
【註解】
1. 致仕,辭官而歸也。
2. 遞,順次相授也。
3. 箸,筷也。批,手擊也。
4. 頰:面旁也,俗稱嘴巴。
5. 席,酒席也。
6. 榻:床之狹而長者。
7. 懦,薄弱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嚴鳳,天性非常的孝友,服事他的哥哥,像服事他的父親一般。後來嚴鳳做官告老回來,這時候,他的哥哥年紀已經老了,家裡又很窮苦,嚴鳳就把他迎養到家裡。
每逢請客的時候,必定叫他的哥哥去遞著杯,自己執了筷子跟在哥哥的後面。有一天,嚴鳳把筷子送上去遲了一些,他的哥哥生了氣,就給他吃了一個耳光。嚴鳳欣然的順受,仍舊在這個酒席上盡了歡才散。他的哥哥醉了,嚴鳳就親自送哥哥去睡了。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已經在哥哥的卧榻前面等候了。並且問他昨天的酒,喝得暢快不暢快,睡得好不好。過了不多時候,他的哥哥死了,嚴鳳痛哭安葬,都很盡了禮的。
二十四、【世恩夜待】
世恩待弟,問食問衣。盡情憂恤,弟不暮歸。
【原文】
明陳世恩,萬曆己丑進士,長兄孝廉。季弟好游狎,早出暮歸,長兄規之不改。世恩曰,傷愛無益。乃每夜親守外戶,待弟入,手自扃鑰,問以寒暖饑飽,憂恤之情,形於言貌。如是數夕,弟乃大悔,不復暮歸。
世恩善於化弟,無論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貴時,其兄已卒。有小民吳三者,兄妾之弟也,來省其姐,衣服藍縷,世恩邀與對食。季弟問之,則曰,庶嫂子女皆無,青年為兄守節,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註解】
1. 萬曆,神宗年號。
2. 孝廉:世俗尊稱舉人之名。
3. 游狎:親昵外人也。
4. 扃鑰,關鎖也。
5. 藍縷:敝衣也,亦作襤褸。
6. 庶嫂,指兄妾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陳名叫世恩的,是神宗皇帝萬曆己丑年中的進士,他的大哥哥是個舉人。他的小弟弟最喜歡遊盪,天天很早的出去,很遲的回來,他的大哥哥屢次的規勸他,他究竟不肯改過。陳世恩說,這個樣子,徒然損傷了兄弟間的友愛,是沒有益處的。
於是陳世恩就每夜親自守著大門,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來了,又親手下了鎖。並且問他的弟弟身上冷不冷,暖不暖,肚裡餓不餓,飽不飽。憂恤他弟弟的神氣,完全在說話里和臉面上表現了出來。
這樣的有了好幾夜,他的弟弟就大大的悔悟,不敢再到晚上回家了。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課本中的歷史
※幽默段子:想當年,我就是因為英語課本丟了,所以才當了物理老師
※【六一特輯】差點忘了我們曾有項技能叫「背誦並默寫」
※《凈土修學課本》第一冊
※《凈土修學課本》第二冊 (3)阿彌陀佛報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