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傳修道第一真經《陰符經》

《陰符經》全文釋義  黃帝陰符經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愚,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勝,我以不奇期勝。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按:《陰符經》,是與《老子》、《莊子》齊名的中華道教聖典。全篇僅有四百餘字,言深旨遠。全部經文從天、地、物、人、我五個方面,論述天人之道。尤為中華道教修鍊所宗述,奉為丹學祖經之首。仙宗祖師張紫陽詩讚曰:"陰符寶經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可見對其地位之尊崇程度。下面逐句作注,以闡其真義:  【題解】陰,隱含,內藏。符,符合。通過內在修鍊,以符合天地之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字解】觀,觀察,體悟。執,按照,執行。  【釋義】觀察天道運行之規律,並按照天之運行修鍊自身,一切修道的內容都可以包括在其中了。  修道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程度越深,修鍊的層次也就越高。故此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就等於明白了修道。這句話點明了全經主題,是全篇總綱。  【白話文】觀察天體的運行規律,掌握其規律並按其規律去做,則天地陰陽動靜之道就全包括在內了。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字解】賊,賊害,戕害。見,識別,發現。昌,精進,成功。  【釋義】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喻指五行。五行生剋制化,莫不戕害我身,使我墮入其中,嘗受生老病死之苦,不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而在修練之人,則可識其賊性,探得造化之根源,使五行顛倒,造化逆行,自能反奪五行之造化,使"賊"化為"昌",反而促使我之道成。  【白話文】天體有五行之氣,五行相生順時而行,則萬物昌盛。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字解】心,指修練人之心。天,指身外之宇宙。  【釋義】反奪五行造化,在於一心之運用。此乃空空洞洞,不執不失之道心,非世俗頑惡之人心。其所反奪之源,在於體外之宇宙。由於色身有限,宇宙無限,要從宇宙之中施行反奪,才能獲取無窮之造化。修成恆古不滅之先天元神,長生久視,"天地有壞,這個不壞"。大道之奧妙,早已揭示無遺矣。  【白話文】了解和掌握了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合天而行。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字解】手,手掌,手通心,亦指自心。  【釋義】人能認清五賊,追根溯源,還歸本來,求得宇宙總持之門,自然成為造化主人。此時無窮宇宙,如同在我掌中;萬物變化,亦好似生於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變化,自心瞭然可知。這等氣魄。若非修道之士其誰人能之。  【白話文】則宇宙就掌握在手中,萬物就生乎身上。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字解】機,時機(此經重在"機"字,包括所有的道功、法、道妙。吾人修道,採藥得丹,全在火候,全在掌握時機)。立,遵循。  【釋義】吾人未生之前,不過元神混沌之體,謂之天性;既生我後,化為後天氣質之性,謂之人心。天性既可化為人心,吾人自可明通此機,遵循天道,去掉人心,返歸天性。老子謂之"歸根復命",大道之根源在此。  【白話文】天性即是人性,人性即是天機,天人合一。天道定了,人道也就定了。  天發殺機,易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字解】易,變易,變化。龍蛇,指水患地震。  【釋義】天發殺機,日月相蝕,隕星墜落。地發殺機,洪水地震,起於四野。人發殺機,天翻地覆,災異橫起。要在人能合乎天道,天人齊發,則萬種變化,可以定其基矣,以上雖言殺機,但生殺互根,殺機即是生機。人能發殺機於天地,即是反奪生機於自身。丹道謂之"大死再活"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也。  以上雖言殺機,但是生殺互根,修練人須由此悟去,殺機即是生機。人能發殺機於天地,即是反奪生機於自身。丹經謂之"大死再活","置之死地而後生"。  【白話文】五行逆行則天發殺機,星體移位,黑白顛倒,災難將至;地發殺機,則山崩水溢,龍蛇不安其位;人發殺機,則翻天覆地,山河動搖。若是人合天機同發,則萬物將在一個新的基礎上定下來。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字解】性,指人心。邪,邪妄。三要,指耳、目、口三寶。  【釋義】修練之人,要在殺機中反奪生機,必須人天合發,即人性合乎天性。但人性有巧有拙,務使伏巧為拙,使外拙而內巧,拙中藏巧,才合乎天性。但是人心有巧有拙,務使巧伏為拙,使外拙而內巧,拙中藏巧,方才合乎天性。伏藏之道,在於九竅(即耳、目、口、鼻、臍、外腎、穀道。)九竅皆邪妄出入之門戶,而關鍵更在於耳、目、口三者。精通於耳,氣通於口,神通於目,動則外漏,靜則內藏,使動化為靜,則三要皆成為三寶矣。  【白話文】人有聰明智慧的一面,也有愚蠢笨拙的一面,但都不要顯示出來,要善於隱藏。人有九竅,能招惹邪惡是非,其中唯有耳、目、口這三者是最重要的。耳能聽,目能視,口能說,它們可以動也可以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好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字解】火,指人之心火。木,木能生火,喻為元神。  【釋義】鑽木取火,古人經驗。但火性太熾,則木反為火傷。比喻人之心火過旺,必傷無神。推之治國,其理亦同,國家出了奸臣,禍國殃民,動蕩之時,必然崩潰。猶人煉意不凈,滋生妄念,定有傷丹之度。可見禍福生殺,太過不及,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識得其機,修之煉之,才是聖人。  【白話文】火生於木,火燃燒起來木就變成灰燼了。奸賊生於國內,若奸賊得逞則國家就要滅亡。唯有聖人能修身煉性,防微杜漸。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字解】盜,逆取,反奪。宜,平衡,協調。  【釋義】天生天殺,陰陽消長,乃順行之自然。但天殺之機,即是反奪生氣之機也,又為逆行修道之樞要。天地從萬物中反奪,萬物從人中反奪,人從萬物中反奪。三者互相反奪,合平衡,才合乎生殺之道,成為自然。  【白話文】天生萬物(春生夏長),天亦殺萬物(秋斂冬藏),這是自然規律。天地生萬物亦殺萬物,萬物生人亦殺人,人生萬物亦殺萬物。三者相互為盜又寓相生之理,使天、地、人各得其位,各司其職,萬物育生。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字解】食,掌握,採取。動,發動。  【釋義】欲求修鍊,貴在能知生殺予奪之時機。按時採取,從天地萬物中反奪生機,陶鑄自身筋骨,才能成為乾健之軀。乘機發動,借生殺變化之機,反奪造化,安定自身。丹功每次提高階段,都在掌握時機。  平常人只知後天思慮之神為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才是真神。大要修道,先使後天識神歸於先天不神,空空洞洞,虛靈不昧,才能時至神知,機動覺隨,反奪造化,調理百骸,得成修鍊之動。  【白話文】所以古語說:「飲食得其時,則人體得到調養生息;行動符合天機,則萬物安泰。」人只知道萬物從陰陽而生,將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稱之為「神」;卻不知道這個「神」是從至道虛無的「不神」而來的。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動生焉,神明出焉。  【字解】數,定數。定,周期。聖功,即修練之功。  【釋義】太陽東升西降,月亮晦朔弦望,皆有定數。小往則大來,大往則小來,陽大陰小,與日月之出沒相同。我能知往推來,食其時而動其機,采日精月華,奪天地正氣,自可完成修真成聖之動,神明由此而出。  【白話文】日月之行必有常數,日月之大小也有定數。聖人掌握其規律推而測之,就能昭示神明之道。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字解】固,固然。躬,躬敬,謹慎。輕,喪失,夭折。命,生命。  【釋義】盜機即反奪之機也,反奪造化之功,皆無形象可言,若有形象,便落後天,故天下無見之知之者。先有見知,便失真機。采煉之時,若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先天元肖,無形無象,不可得見,則可成丹。此時若動情識,迅即化為後天濁質,可以見如,必有走漏之危,即使追回採煉,亦不能成丹。此反奪之機,君子得之固然謹慎,倍受奉行,可以長生久視。小人得之輕視造化,修功差馳,反促其壽也。  【白話文】三盜的實現都是在寂靜中完成的,形跡未露,人們看不見、摸不著,求知者對它認識不一。君子得之能順時而行,用以健壯身體、修身養性;小人得之則違時而行,恃才妄為,反而害身。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字解】師,兵事。修道與用兵理同。  【釋義】雙目失明的人,視不外漏,專一於耳,所以聽覺靈敏。兩耳失聰的人,聽不外漏,專一於目,因而視覺靈敏。專心用於一處,便可得到用兵十倍的效力。反覆晝夜地不斷用心,則可得到用兵萬倍的效力。丹法與用兵相同,二者一理,運用之妙,都在專一。  【白話文】瞎子有目不能視,卻擅長於聽;聾子有耳不能聽,卻擅長於視。不能聽或不能視就杜絕了外界的種種誘惑,勝於眾人十倍;如若再能晝夜反省自己,則就勝於眾人萬倍了。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字解】心,指人心。目,指眼睛。  【釋義】人生之初,心本虛空,漸為外物所擾,因而產生各種念想,損人心性,損盡則死。修道下手,還虛第一,蓋"魔由心生,境由心造",心若不虛,反而自惹魔障,壞我功修。故須收心離境,聚性止念。其機在目,神生於心,發於二目,乃丹動之樞機。內視、採藥、烹煉、養胎及至出神等等,均以目力機。  【白話文】心(人的思想)來源於客觀事物,並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滅亡而滅亡,其機關就在於目(目是「三要」之首)。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字解】天,指天空,於天道。  【釋義】天本空空洞洞,無識無知,毫無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時,育萬物,大恩遂生焉。迅雷烈風受其驅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隱含之力量,不可思議,修真悟道之士,當由此參證之。  【白話文】宇宙天體按著自己的規律運行著,無意施恩於萬物,而萬物卻得其恩澤雨露而生長。陰陽相交,產生了雷電風雨,使萬物自由自在地發育生長。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字解】至,到,真正。余,餘閒。廉,清廉。  【釋義】至樂的人,心胸坦蕩,性有餘閑。至靜的人,心性收斂,廉而不失。修鍊的人悟到虛靜之時,心忽開朗,舒適暢快,妙不可言,就是達到至樂至靜的境界了。  天道驅風使雷,運行四時,看似至私,而作用於萬物生化,卻無偏無倚,一視同仁,實為至公。猶天性降之於人,雖為個人所私,實際賢愚皆同,人人均有。天性與太虛等量,大公無私,若至私而實至公也。  【白話文】人的性格有「至樂」「至靜」之分,至樂者性格開朗,寬裕優容;至靜者思維縝密,廉潔無染。天也有「至公」和「至私」兩個方面,它將天地萬物都包容於一身,似其自私;然而萬物又無償地使用它,則又大公無私。  禽之制在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字解】禽,通"擒",制服之意。  【釋義】制服的訣竅在於肖,肖聚則生,肖散則死。生與死互為本根,生於何處,死於何處,人由男女而生,亦因男女而死。恩害相生,亦同於生死。由人心返還天性,為死處求生,是謂逆則成仙,即恩生於害;由天性降落人心,為生老病死,是謂順則生人,即害生於恩。  【白話文】統攝萬物者,製造萬物者,都在於一氣。萬物有生必有死,則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則死又是生的根源。人間社會也是如此,無害則無恩,因救害而有了恩;若知恩不報,則害又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字解】愚人,常人,一般的人。我,指修道之人。  【釋義】愚人以天文地理為神聖,我以隨機應變為原則。人以愚弄欺騙為神聖,我以不言而信為神聖。人以驚世駭俗為神聖,我以和光同塵為神聖。這些都是修德之要,無德便不能培道。  道家認為,道在我身上就是德;沒有德也就失去了道。有人做功出魔,或功夫停滯,就因為不注重修德之緣故。  【白話文】愚蠢的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形的,是不可知的神聖之物;而我卻認為,天地萬象都是有形的,是可知的。有的人用愚蠢的辦法揣測、預料天地的表面現象,以為自得,自稱為聖人;我卻認為,聰明智慧,能體察萬物之理的人為聖人。人們以為能夠推度出神奇事物的出現是聖人;我卻認為,能體察天地、成就萬物「不奇期」者是聖人。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字解】水,指腎水,在易象為坎卦。火,指心火,在易象為離卦。  【釋義】以坎水填入離火之中,使後天坎離復為先天乾坤,則人心滅亡,而天性復現,到此築基完成。  【白話文】故古語說:「(追求「愚虞」和「奇期」的)如同於投於水火之中,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字解】浸,浸潤,充滿。勝,主宰。  【釋義】自然之道,主靜立極,空空洞洞,無中生有,《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天地萬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滿其中,天為陽,地為陰,因此陰陽之道主宰於萬事萬物之中。靜極生動,陰極生陽,陽極消長,互資互根。如此相推,則天地萬物生生化化,順其自然,不失其序也。  【白話文】天地日月依其自然規律靜靜地運行著,故天地萬物得以生存、生長。天地之道是浸潤漸進的,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互轉化,而四季成序,萬物生長,都按照一定的規律自然順暢的運動。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字解】違,違抗,改移。制,制訂,採用。契,契合,規定。  【釋義】聖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隨意違抗,因而採用至靜之法。只有靜才能體悟天道,才能識別五賊,才能天人合發,才能反奪造化。一切修為,都是從靜中自然生出。能靜片刻,可以攢簇一年之氣候,這是律歷所不能規定的。  【白話文】所以,聖人知道天地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人應該與天地合,順其道而行。至靜之道是無形的,而天文曆法是有形的,卻無法揭示和包括無形的「至靜之道」。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  【字解】奇器,奇異之器。萬象,萬象變化。象物象,指事物的本來面目。  【釋義】有奇異之器,才能產生萬象。八卦甲子之中,藏有鬼神莫測之機。陰陽相勝的法則,昭昭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了。  《參同契》、《悟真篇》等類丹經,多以卦象干支描述自身修練中的陰陽變化,亦宗此義也。  【白話文】於是,聖人就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東西,用以昭示天地萬物之象,這就是陰陽八卦和六十甲子,神之申機,鬼之屈藏,無不包括在內。陰陽相生相剋之術,與天地之道暗合(陰符),故能昭示天地之間的萬象。  《陰符經》是古今修道第一真經,它是一本講修練的書,沒有修練過的人,不是「有道之士」,是不能講的。因此,今天我不敢講經文,只就個人一些粗淺的考察,談一些概論。以下提出五點,做個報告:  修道,重在「機」字  第一點,我認為陰符經主要是在講「盜機」。這部經分上中下三篇, 中篇裡面已經話到「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明講盜機。這部經一共不過四百多個字,但是其中有七、八個「機」字,像「人心機也」、「天發殺機」、「人發殺機」(有的本子還有「地發殺機」、「其盜機也」、「機在於目」、「神機鬼藏」等),共有七、八個地方提到「機」字,可見這個「機」字在這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字眼。也可以說是修道之法,重在一個「機」字。以前人講「萬物出於機,入於機。」不懂得「機」,道是難修的。  「機」是什麼意思呢?易經里已講到這個「機」字;易大傳引孔子的話說:「機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機」是最微小的動,從這最微小的動可以導致到以後明顯的吉凶結果。這種解釋我想是偏重在人事方面來講,可以稱之為「事機」。至於在修道方面來講,有個註解把它解釋為「動之兆,升降之先覺者也。」這很明顯是套用易經里解釋「機」字的句法,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天機」,以與「事機」區別。  發機、盜機、忘機  《陰符經》雖然主要是講「機」,講「盜機」,但是細分上中下三篇所話的「機」,重點各有不同。上篇主要緊的是「發機」。所謂「天發殺機……人發殺機」,講的是「發機」。因為機未發前談不到功法、修練。中篇才是講「盜機」,「盜機」也就是「乘機」,機來了不要失機,要能夠乘機盜機,功才能成;失機的話,功就不成了。下篇主要是講「忘機」,「盜」跟「發」這兩個字,經文裡面有,「忘」這個字經文裡面並沒有,就是說功夫到了極點的時候,連這個「機」都要整個忘掉。把「機」忘掉,真功才能夠出現。照道理講,這當然是解得通的,但何以如此呢?我個人並不真明白。勉強在經文里去找證據解釋的話,像下篇里講的「人以虞愚,我以不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那個「虞」就是「度」,度量的「度」,「忖度」的意思。「人以期其聖」,「期其」二字,有的本子作「奇期」。「人」與「我」相對,我是指著這部經的人,即修道的聖人。別人在修道「盜機」時猶有忖度、有期待,希望出一個奇異的、奇特的境界、 景象,還沒有忘掉那個「機」。我是「以不期其聖」,「以不虞聖」,正好相反。照這樣講的話,似乎也可以說是有證據的,就是說到最高境界時,是連「機」都要渾然忘掉。當然,這上中下三篇是以「盜機」為主,盜機必須要先知機、識機、盜機,最後要到忘機的地步,才能成功。所以整篇文章,我認為是在講「盜機」。  聖人才懂得盜機  前人講「盜天地,竊陰陽,奪造化」,「盜」、「竊」、「奪」都是在講「盜」。上次,師父也提過「道者,盜也。」「道」就是「盜」,這是前人就講的話,這話並不錯。這個「盜」並不犯法,有本事儘管盜好了。盜機的人是誰呢?修練者。修練者又是誰呢?就是聖人。上篇講「知之修練,謂之聖人。」中篇講「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那個「其」字,就是指前面那位「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的人,那個人正是修練者,只有聖人才能懂得「盜機」,所以這部書聖人所寫的。他寫這部經是希望後人也懂得這個道理,也能去盜機,也就是先聖啟後聖的意思。其實和儒家孔子作春秋「以俟後聖」,基本的心態是一樣的;只是所傳的東西不同而已。所以他寫這部經有薪火相傳、心心相應的意思。但這裡的聖人不完全等於是儒家的聖人,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是大聰明智能,是真正修心練道的人,所以要讀這部經書、想修練的人,心中也要自命不凡,具備信心,才可能修道有成。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第二點,怎麼「盜」。前面提到,陰符經主要是在講「盜機」,「盜」 要怎麼「盜」呢?通篇都在講怎麼個盜法,但是整個綱領就在開頭那兩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表示完全都在這裡。這話說得非常的扼要,可以說體用兼備,理論和功法都包括在內。「觀天之道」就是講「性」,「執天之行」就是講「命」,這兩句話已經包含有「性命雙修」的意思。  「天」就是一氣,包括先天後天而言,那麼「觀天之道」,可以說就是「悟先天」,「執天之行」呢?可以說是「體後天」、性命之道就是「天之道」,「天之道」也可以說就是「陰陽之道」。修道的人能夠知道天道的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這樣可以長生不死,或者說可以無生無死:但最重要的,遠是在能「觀」、能「執」。「觀」跟「執」兩個字非常重要。能「觀」能「執」的話,就能用陰陽之道來脫陰陽,依世間法來出世間,可以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這兩個字便是成仙成佛的階梯,為聖為賢的大道,所以說「盡矣」。陰符經起頭兩句,實已開宗明義,把全經的綱領都講出來了。  在殺機中盜生機  第三點,要明理數。要「觀天道,執天行」,從後天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顛倒五行,逆施造化,這須懂得理數,包括陰陽五行、八卦甲子(干支)在內。有經言「天有五賊」,「五賊」就是「五行」。「五行」為什麼說成「五賊」呢?因為,不懂得制御五行,順著五行生化的道理走,生死不已、它就是我們的賊;懂得它,可以顛倒三行,逆施造化,它就可以為我們所用,變成我們修道時最好的一個假借的工具。另外,經里而也有多處提到「陰陽」一一「陰陽相勝」、「陰陽相推」、「陰陽勝」,還有講到「八卦甲子,神機鬼藏」。所以要懂得陰陽消長升降之理,五行生剋變化之道,這樣子才能修道。  天地萬物,它有一定的理,有「定理」;也有一定的數,有「定數」。懂得「定理」、「定數」,才能夠加以運用,所以經中講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因為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使氣成形,人受這個氣以生以長。但是,從陽極生陰,就是先天入於後天后,五行不能和合,那就自相賊害。比方說金克木,金就是木的賊,就是所謂天之五賊,順行其氣的話,就生死不已,修道者能夠逆施造化, 顛倒五行,所以金雖然克木,但是懂得運用,這個木反而因金之克而成器;水本來是克火的,但火反而可以因這個水而不燥。水濕火燥,善用的話,火反而因為水而安得不燥。所以,克中有生,可以把這「五賊」轉換成為「五音」。  君子固窮,小人輕命  人之所以能夠「盜天地萬物之氣」者,是因為天地萬物有定數。太陽一年一周天,它有春夏秋冬,四季可見;月亮三十日一周天,它有盈虛朔望之不同可窺。大者為陽,小者為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所謂「大往小來,小來大往」,陰陽循環乃是一定不易之道。所以修道之至,能從這裡推測陰陽造化的消息,用功於一時辰之內,采鴻蒙未判之氣以為丹母,奪天地盈虧之數以為命基,「先天雨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聖功從此而生,神明由此而出,這也就是在講「盜機」。所以整何來講,至少在「盜機」的階段(可能到「忘機」的階段並不需要這些東西),一定要懂得一些陰陽、五行、八卦、 甲子;這些易、道、術,要知道一些。恆得這套的人,「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君子人得到這個之後,守死善道,只要這個;可以什麼都不要了;一切名利誘惑,再困苦的環境,他都不改變,不喪失操守。小人得到這套東西就會「輕命」,例如開班授徒以賺錢為目的,報紙登的很多,最後把自己的命賠掉的也有,像××功的掌門人壯年而逝即是了,或者有的搞男女采戰之術等等,這叫做「輕命」。君子得到之後是「固窮」,守死善道,小人得到之後,反而用這個來做賤自己的生命。前人講「為道不為生」,學道的人需懂得這個道理。  古今修道第一真經  ——《陰符經》概論(下)  眼睛是心神之竅  第四點「機在於目」。根據內經,人的眼睛跟心、肝、脾、肺、腎五臟都有關係。人醒的時候,神聚在眼;入睡覺的時候,神聚在心,所以眼睛是神之用。我們的邱祖師講過、人身除了兩個眼睛以外,其它都是死物,因為人通身都是陰,只有兩個眼睛是屬於陽的。所以一目之中,元精、元氣、元神都在。人在胎里,成胎時是先長兩隻眼睛,等到死的時候是先化兩隻眼睛。這是講眼睛的重要性。所以眼睛就是心神之竅,生死之際。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知道,「心生於物,死於物」,消極方面來講,就要「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因為我們眼睛看到外物,便觸物而動,所以要「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有的講法說是,看到美的東西,心裏面生起喜歡之心,看到丑的東西,心裏面生起厭之心;生喜歡之心就是「生」,生厭惡之心就是「死」。但我覺得這個講法比較淺一點。應該怎麼講呢?應該講「應物無住則心生,逐物易移則心死。」「逐物」的話,就是眼睛看到外物而動了心,被外物所牽引,這個心就追逐外物而去。外面有名利貨色,他就追逐名利貨色而去,那麼這個心不在本位了,變成」心役於物」,那麼這個心就「死」了。「應物」的話是「不役於物」,目雖見物,可是心並不附著在物上頭,並沒有被物所牽引、所迷惑,而始終作自己,那麼這個心才是活的。這和莊子所講的」至人之用心也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道理是一樣的。金剛經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可會通。  「目」和「觀」相通  這是消極方面來講。從積極方面來講,就是實際上在練功的時候,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這個「目」,目跟心是相通的,所以並不只是單純指眼睛而已。修練者在練己、採取烹煉的時候,運行封固的時候,十月胎息的時候,三年哺乳、還有出神、收神的時候,都要用到這個「目」,即所謂的「觀」。例如十月懷胎的時候(這從書上看的,我完全不知道),要目光下視,所謂「照胎」,這時候只能下視,不能上視。十月功滿的時候,也就是到出神的時候,要有出神的法訣,否則是出不來的;這個時候目光要上視,用真意把神從頂上牽出來。造眼睛是屬於純陽的,所以出神的時候要用到這個眼睛,以繡花針破頂而出(書上這麼寫的)。所以在修練功法上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目」,「目」跟「觀」字是相通的。陰符經開篇即告訴我們「觀天之道」。華嚴心經首句也是「觀自在菩薩」,小說《西遊記》也是從觀音起,以觀音終,這些都不是巧合。一般都認為《西遊記》是神怪小說,實際上這部書也是道書。有人講,《西遊記》就是我們邱祖師作的,這當然在學術上遠是個爭論的問題。是不是丘祖師作的,暫且不論,但《西遊記》的確是一部道書,這個有專書講,是可以歷歷指證的。  不遇真帥莫煉丹  第五點,「不遇真師莫煉丹」。這部經,它原來只有經文,沒有注的。傳、注、疏,都是以後出的。如果只有經文,從經文來看,很多地方是不可解的;如果當時沒有口授、講解的話,是讀不懂的。比方說像「天有五賊」,「五賊」是什麼啊?看不出來的。我們剛剛講是「五行」,「五行」只是其中解釋之一,有人把這「五賊」就講成「命、物、思、功、神」,有的又講成「耳、目、口、鼻、身」。這個如果沒有口授,沒有師傅,再聰明也沒有用。除此之外,「九竅之邪,在乎三要。」「三要」指「目、耳、口」,有的講是「精、氣、神」,並沒有明白說出來。「九竅」還可以猜,「三要」怎麼定呢?「宇宙在乎手」,也可以把它當做一種形容來看,但也可能這是指功法而言,這將來師父可能會講。「機在於目」,這正如剛才所講的,這裡面包括有功法,如果只是從文字表面看,絕對不會了解它有這麼多的內容。「禽之制在氣」,或者「瀋水入水,自取滅亡」,我認為這些應該都有它獨特的解釋,不是照一般字面來講。「爰有奇器,是生萬象。」這個「奇器」是什麼呢?有不同的講法。我們也可以把它講成是「人」,一個修道的人。人是「載道之器」,一切生物裡面,大概就是我們人修道最容易。人身最複雜,修道反而最容易,所謂藉假練真,你要假命修性,性沒有命的話,這個性還沒有著落,不易修成。人身最容易修練,也最容易成道。人最容易做好事,也最容易做壞事,在所有生物裡面大概是這個樣子。有的就把它講成是「太極」,或講成老子所講的「玄牝之門」。有各種不同的講法。如果當時沒有口授的話,你不知道他講些什麼東西。甚至陰符經的「陰符」兩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也有不同的講法。但我認為要點並不在於這兩個字怎麼講,而在於這部經文怎麼講。如果經文講得明白,那兩個字的解釋只要不與經文本身所講的意思衝突違背,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它的確是有很多不同的講法。若要了解經文,我想在當初一定有師傳口授。  道由聖傳修在己  不但如此,中國古代有許多學問從開始的時候,就是師師相傳,口口傳授的。像太極拳,我們知道,沒有老師教,怎麼能登堂入室呢?不可能的事情。甚至連棋道都有師傳,最近有一部熱門小說叫「棋王」,裡面就講棋通有家傳,也有師傳的東西。現在當然有的也可以自修,但最後要講到精微入聖的地方,那是有師傳口授的。像易經,那是很難自修的東西,丹道也是如此。所以從前人講,「道由聖傳修在己,善由人積不由天。」修練是在自己,但是道是由古聖歷世傳下來的,所以,不遇到真師,你不能煉丹。練也可以,那個叫做「盲修瞎練」。我個人在學生時代,在讀大學、研究所的時候,也曾經自己學打坐,那時候也看過一些書,也知道不能自己胡搞,胡搞搞不出名堂來,而且很可能會出毛病,所以後來就沒敢繼續下去。  這部經,從經文表面看,文字並沒有特別難的地方,每個字你都認得,但是你就是不明白它真正的意思跟奧妙之所在,這跟一般的書是不一樣的。它寫得非常簡括,以前人講「至言必簡」,這最高的道理反而是用最簡單的話、最簡單的文字表現出來。「至言必簡」,可是它「言簡而賅」,可以包含很多意思,也可以從很多不同的店面去解釋它,講出不同的道理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修練的人跟沒有修練的人來看這部書,他的體會完全不一樣;文字功夫跟修練功夫深淺不同的人,該它的時候,感覺、體會也是不一樣的;淺的人看了就淺,深的人看了就深。所以我要強調,以前人講的「不遇真師莫煉丹」,這真的是要有師父來講解、傳授的。  我跟各位都很幸運,遇到了師父,我本來不敢講這部經的,因為它跟其它經書不同。今天我所以勉強答應師父的要求,在此作一報告,主要是拋磚引玉,希望師父在不久的將來能給我們講一講這部古今修道第一真經。謝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修佛的大多數最後就是個陰神」的說法?
如何學習專註?有什麼具體練習方法?
那些修道有成者,是不是已經沒有煩惱和悲傷需要傾訴,沒有喜怒哀樂需要和人分享?
修仙是順天還是逆天還是什麼別的?

TAG: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