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

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

《煙江疊嶂圖詩卷》 紙本,行書,縱49.8cm,橫413.9cm。遼寧省博物館藏  右軍被松雪譽為「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而趙孟頫承二王之脈,成為元代集書法之大成者,從而翻開了書法史新的一頁。元代的虞集曾說:「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神奧神化而不可及矣。」(《式占堂書畫匯考》卷十六)可見趙孟頫博採眾家,熔煉而成自己風格。他的書法風格的全面成熟,黃惇先生認為當在四十歲前後。也有人認為大德五年(一三O一)到至大三年(一三一O)才開始形成自己的書法特色。這後一說顯得稍為晚了點。因為大德五年的赤壁二賦、六年的吳興賦卷,都有趙書成熟期的各種標誌,他的《重修玄妙觀三門記》楷書,也是成熟的趙體風格。遼寧省博物館的《煙江疊嶂圖詩卷》,末署紀年。但這件作品應是成熟時期的作品無疑。 《煙江疊嶂圖》為宋代大畫家王詵的代表作。蘇東坡在朋友王定國處觀看了他收藏的王詵這幅畫後,寫下了一首《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詩。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使君何従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趙孟頫《題煙江疊嶂圖》紙本。大字行書,縱47厘米,橫413厘米,《煙江疊嶂圖 》是北宋畫家王詵的作品,藏上海博物館。趙孟頫實際書寫的是北宋蘇東坡題詠王詵《煙江疊嶂圖》詩一首:江上愁心千疊峰,浮空積翠如雲煙。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趙氏墨跡傳世雖多,惟大字卻少見。從中不難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後文徵明在趙孟頫書蘇軾題王詵《煙江疊嶂圖》詩後補水墨米家山水。

《中國書法》雜誌2005年第四期中載有篇名為《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三題》的文章。主要針對「遼博本是真跡還是鉤填本」做了一些鑒定。他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對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的寫作時間作考證。證實趙孟頫對王詵的畫是情有獨鍾,曾於大德七年(1303)年畫過一幅《重江疊嶂圖》,起構圖與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詩卷》相似,此畫無趙孟頫自題,而有虞集的題跋,同時趙孟頫收藏過王詵的《連山絕壑圖》,因此,趙孟頫有寫《煙江疊嶂圖詩卷》的可能性。作品中趙字已充分顯示成熟的風格,用筆嫻熟,結體俊美飄逸,書寫自然,所以認為其書寫時間應為大德六、七年間。接著有討論了趙孟頫詩跋的風格特徵與意義。最後切入主題,作者認為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詩卷》版本多,流傳混亂,畫著的前人題識、題籤、印章等一度分離,之後又有混裝的現象。趙孟頫的詩題曾裝如姚氏本圖,後有被分割。而趙書的摹本又特別多,因此遼博本是否真跡在過去就有懷疑,該卷的題首有「雙鉤贗作佳者」幾字,則是乾隆的鑒定結果。作者在細觀了遼博本後,從「筆法多有不到處」、「某些數學細節的忽視」、「個別字的筆順也與趙書相異」這三方面論證此卷是「鉤填本」

對於作者所持觀點,我仔細閱讀了這件作品。發現趙孟頫書《煙江疊嶂圖詩卷》,未署紀年,但從作品的書風看,用筆爽朗清俊,筋骨透逸,筆勢奔放揮灑自如,應是趙孟頫成熟時期的作品。而成熟時期的時間,黃惇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元明卷》中提到是在四十歲前後,認為大德五年的《前後赤壁賦》、六年的《吳興賦》都有趙書成熟時的各種標誌,他的《重修玄妙觀三門記》楷書,也是成熟的趙體風格。於是我拿這件作品與趙孟頫同時期的《前後赤壁賦》、《吳興賦》做比較,發現作品雖然整體風格近似,但中間出現許多趙孟頫此時不該出現的書寫錯誤。下面我就將其列舉:

(1)字形結果局促。第一行的「愁」字,整個字形揉作在一起,極不舒朗,作品一開始就出現此等毛病,實屬不該。第十行的「川」字,呈一個倒三角的字形,這不符合趙字的書寫習慣。另外還有「公」字,前兩筆的行筆方向幾乎一致,形成兩條平行線,這在書寫中是低級錯誤。還有「還」字,整個字的筆畫就像被繩緊緊纏繞而無法分開,筆畫之間相互疊加,有為趙體。

(2)用筆草率。趙體用筆爽朗,但無草率之意。可作品中出現了很多的敗筆,不像是趙孟頫這樣的大家所為。如第二行的「浮」字,行筆過於流滑,使得筆畫中部空洞而缺乏質感。「來」字的中豎,行筆快慢失控,中段形成斷筆,而趙孟頫一直以來以穩重著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失誤。又有「漁舟一葉」的「一」字行筆過快,缺少起伏變化,以至線條就像用排筆刷過而已。「息山」的「山」是豎折筆突然起筆,中間缺乏過渡,顯得異常突兀,不合常理。

(3)行筆交代不清。有的過於拖沓,作品中凡有捺畫的,如有出鋒,則筆畫不知是遲疑還是塗改,扭動過於厲害。有的卻沒寫完整,出現筆不到,意也不到的情況。如第七行的「中」的豎畫,行筆過半悄然而止,太過短促,不合趙孟頫平時書寫習慣。另外,文中帶有「禾」部的「積」、「稍」二字,撇、豎兩筆連寫後中間缺少過渡,只是一筆而下,讓人誤為「木」部。

(4)書寫不合常理。如「徑」、「生」兩字的最後一筆橫畫寫的太長,收放關係不明顯。「妍」、「媚」二字的「女」部筆畫交錯於一個點上,這是書寫大忌。同樣,第十一行中的「林」、「麓」二字出現在同行中,那末筆的書寫,一般書家都會進行處理使其有所變化,而這裡卻都寫成長點。同樣出現類似情況的在《吳興賦》中,一行中多次出現捺畫,趙孟頫都將其處理,絕無雷同。此外,文中兩個「絕」字都因最後一筆的文章沒放好,使其留白均勻,失去動感。可《吳興賦》中多次出現此字而沒犯此等毛病。除此之外,「翻」字左部筆順多次塗改,使人糊塗;「尋」字筆畫纖弱,形體凋疏;「歸」字的起筆肥胖臃腫,軟而無力。在我看來,趙孟頫如此高明的一位書家,不至於寫出這樣的作品。

以上是我對這件作品在書寫過程中提出的種種看法,因為只看到雜誌的印刷品,作品被縮小,無法從印章上鑒定,但從用筆、結果兩方面就可說明遼博本並非趙孟頫真跡。不過,即使為鉤摹作品,還是把握了趙體的風格面貌,對趙字有一定的研究,難怪乎乾隆爺在卷首提有雙「鉤贗作佳者」。

推薦閱讀:

趙孟頫鞍馬畫欣賞: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讀《三希堂法帖第十九冊》,賞拓工之精湛,品書法之神韻
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趙體楷書的經典之作
《三希堂法帖第二十一冊趙孟頫法帖》,拓工精湛,書法精妙,相得益彰
趙孟頫行楷書法舊字帖欣賞

TAG:趙孟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