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漢代玉器神韻淺析

原文地址:漢代玉器神韻淺析轉載散散心的博客(原創)作者:剪燈伴玉 隨著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代玉器的研究,近十幾年來得到了飛快的發展,形成一個古玉器研究史上的高峰,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中不斷有品種繁多、內容豐富、製作精美的古代玉器的出土,為目前的玉器研究提供眾多實物考證,而且還運用多種高科技手段來幫助配合研究工作,使古玉器研究進一步理性化,科學化。

目前,對古代玉器研究除了從人文、歷史及社會環境進行探索之外,還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手段,發展序列的演變規律,對明確出土玉器進行紋樣排比的結果,運用於對古代玉器的斷代和辨偽工作。

還有學者根據對出土古代古玉器進行「顯微痕迹研究」,用與古代治玉用相同的材質,還原模擬古代玉工治玉的程序進行線切割,片切割及鑽孔的實驗,以研究古代玉工當時所用的工具,工藝流程及工藝技法留在古玉表面的加工痕迹。

因筆者是從事美術專業工作出身,在研究古玉器過程中,對以上的工作方法及研究成果表示贊同的同時,更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對古代玉器的美學進行研究和探討。尤其是對漢代古玉器研究方面更是偏愛,下面就針對漢代古玉器的一些研究,闡述一下自己的心得,以求指正。

就目前所發掘出土及有準確記載出處的漢代時期的玉器作品來看,把漢代定為是我國玉器藝術發展史上的高峰期,是很恰當的。在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玉器發展到王玉時期的典型期,從眾多明確的考古發掘資料看,這一時期,湧現了大量的精美絕倫的玉器藝術作品,並在我國的廣闊地區都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發掘於徐州地區的漢代獅子山楚王墓,發掘於廣東省廣州市象崗的漢代南越王趙眛墓,華北地區的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以及陝西、山西、山東等地區考古發現的一些漢代玉器。通過歸納比較可以看出它們顯著的藝術特點是:突現王者威嚴;雄渾大氣;造型生動;構思巧妙;製作精良;用料考究(絕大多數為和田玉料);工藝成熟;藝術性表現力豐富。不愧是我國玉器製作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我國歷史發展到春秋晚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新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還未形成,百家爭鳴,各種思想的碰撞,交錯。直至漢代早期時期儒家學說逐漸形成一統地位。《禮記?玉藻》云: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於玉比德焉。」「君,諸侯也,玉,謂佩也。」這也引導了統治階層尊玉崇玉之風漸成風範,同時佩玉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一方面「君子們」嚴格佩玉的標準並以此來規範社會階層的禮制,顯示其威儀。另一方面「君子們」佩戴玉器來體現自身的美德和修養。這些成為把漢代玉器的製作與發展推向高峰的良好的思想基礎。

其次,從中國藝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漢代是結果的時代,許多在戰國及秦開創或萌發的藝術理念和風格都在這一時期結成累累碩果,漢代也成為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的輝煌期。

工具的改進與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隨著戰國時期鐵器大量的運用,帶動了各領域生產力的發展,玉器加工也不例外。鐵器在玉器加工業中的使用也使玉器加工過程中一些原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藝術構思變得可以實現了,它豐富了玉器製作過程中技藝和方法,突破了制玉過程中的一些「瓶頸」問題,使原來在加工玉器過程中受到制約的藝術想像力豁然開朗起來,那些呆板的製作模式被突破了,更具張揚個性的玉器藝術表現形式出現了,玉工的藝術創造力被極大的釋放出來。

漢代,它是我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封建帝國,國力的強盛造就了空前廣闊的疆土,同時也保證了上等的和田玉料源源不斷地從西域輸入帝國,當時來自西域的和田美玉順利的運進關內,同時高品質的和田玉料,除了外觀有良好的觀賞性外,它的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其具有細膩和堅韌性的主要原因。而它具有的這一特性在加工時方可遊刃有餘的處理好立邊,不至於出現過多的崩邊,爆線現象而影響美觀度。這種性能對漢代玉器中那種流暢、銳利,強烈的立體感藝術表現形式,或細若遊絲「遊絲毛雕」的琢玉風格都是不可缺少的。由於以上決定性的要素具備了,漢代玉器發展到相當的高度也就必然順勢而成了。

在鑒賞漢代玉器時,不可避免的就會提到「神韻」。在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中,神韻是以抒寫主觀審美體驗為主,追求一種生動自然、耐人回味的境界,使人能從所見之物中體味未見之意,即獲得古人常說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無窮的美感。

神韻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美學特徵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渾然天成而無造作的痕迹。用有形的載體傳達無形的意境。通俗地說,神韻也可以說,就是傳神或耐人尋味。

那麼漢代玉器的神韻在哪?下面我就著重對漢代玉器的神韻精髓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這種神韻?神韻是怎麼去鑒賞的,或引用個別具體玉器一一闡述,做個淺顯的分析。

漢代是我國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時代,玉器是皇室專用的,它的賞玩佩戴主流群體是統治階級上層,所受的教育是天子帝王之學,那麼首先所體現出的是王者之氣韻, 「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公羊傳?成公元年》。王者之氣是威嚴,獰厲可畏,唯我獨尊的霸氣;君臨天下,氣吞山河的雄心;御鳳乘龍,遨遊天際的超凡能力。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後成為帝王的象徵和化身,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而真正奠定漢代玉器在我國玉器發展歷史中地位的,就是在漢代玉器中最為常見龍、鳳為題材的玉器作品。在漢代早期玉器作品種龍鳳造型已達到傳神境界,我們可以看到造型上有這些特點:

圖1

整體看構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形式程式化的構造模式,更多的是尋求生動變化無常型構圖設計,不拘泥於表面的對稱平衡,而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呼應,經常看到有一龍仰天長吟,一鳳回首相和。或一大螭龍穿雲而出,一小螭龍環繞凝視。這樣的構成,區別於原有傳統造型中左右幾乎為鏡像的那種靜止的對稱。也就是我國古人稱謂的 「象外之象」的意境,從而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有內涵的平衡。(見圖1)

圖2

軀體塑造多呈「S」形彎曲,「S」型是極富美學含義的造型,軀體粗細有變化,生動錯落有序,轉彎處流暢而無絲毫阻涉感,圓中有方,並有張力和有彈性的感覺。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來,軀體上少了很多的裝飾紋樣,更加簡潔,洗鍊。擯棄了戰國玉器中龍的軀體多以卧蠶紋,勾連雲紋,網紋為主要裝飾風格的樣式,為了出表現軀體的立體感,肌肉感,龍軀邊緣的用弧面來塑造。僅以很少的遊絲毛雕線來裝飾軀體,其目的也是強調關節轉折的力度和動感,還有一些極少的竹節紋,它的功用也僅僅對軀體各個部分誇張拉長而顯得單調時做一個黃金分割而已。局部點綴的流雲紋或捲雲紋,既避免大塊留白不足,又襯托出龍行天下,翱翔雲際的主題。(見圖2)

圖3

在龍的四肢表現上,古代玉工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推敲的。無論是騰起飛躍還是闊步前行,四肢的配合都很巧妙,總是一側肢體開始發力,另側的肢體便開始蓄勢力量,總有前力還未用完,後力已蓄勢而動的感覺。同時,還可以觀察到,或前張後馳,或左松右緊,緊繃和放鬆的肢體交替與敏感的軀幹相結合,這是在中外藝術史上優秀的作品中都廣泛運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便稱為「對偶到列」,其效果給人以生動有力的感覺。表現出的是潛力無窮。(見圖3)

圖4

細部刻畫上眼珠凸起明顯並有誇張感,上眼帘加工出起突,往上平緩過渡,眼皮與眼睦結合部邊緣陡立,眼梢拉得很長,比較誇張,增添幾分威嚴感;下眼瞼短且圍繞在眼球下半圈,並且也加工出起突,向下平緩過渡。這種雕琢手法使得眼部位的高低落差明顯,輪廓線明顯,增強立體效果。觀看上去自然有一種眼神凌厲,不怒自威,不敢正視的感受。透過表象的塑造,蘊涵的是一種威儀不可輕的意味。(見圖4)

嘴型大張,龍的牙齒與嘴的接合部用圓弧線勾勒,齒尖彎曲銳利。

圖5

這種雕琢手法還同樣運用在龍,鳳的指爪部位,看到指端粒粒飽滿,充滿力量,指尖內彎尖銳如鉤;關節轉折部位雕琢同樣如此,強化了線形表現的立體感,同時線本身園中有方,用直砣線一點一點的接轉過來,顯得更為硬朗,雖然有砣線接轉的毛糙感,卻更好的地凸現出力度來。(見圖5)

圖6

概括的講:漢代玉器上表現出的王者風範,君臨天下雄視四方的霸氣,「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顯示出維護疆域的完整和國家的尊嚴的決心和意志,御風而行,靈動無極,自由奔放的豪邁。蘊含「天人合一」的哲學。藝術價值含量極高,一些成熟的藝術構想和表現技法運用其中,達到一個化臻的境界。

隨著漢王朝疆域漸趨穩定,政權日益鞏固,生活越發安逸,漢代的玉雕作品的風格和神韻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從「無為而治」奠定了

圖7

漢王朝的立國之本;到「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政權的長治久安;龍,鳳的面目造型日漸柔美了許多,「S」形的身軀也變得優美感多了,力量感減少了,甚至尖牙利爪也要表現的幾分優雅漂亮來。(見圖6 ,7)從製作玉藝上來說卻是更加成熟,剔底工藝,拋光工藝也少了西漢前期製作中的毛躁,修飾的更為美好。

以下就以有代表性的漢代玉器的個體為例,來更加詳細的談談漢代玉器神韻是如何鑒賞的:

圖8

廣東象崗南越王墓是西漢初期南粵王趙眛的墓葬,出土了大量漢早期玉器,其中以龍鳳紋玉環為例(見圖8)直徑10.6厘米,孔徑5.2厘米,厚0.5厘米,此玉環分內外兩環,內環中間為一游龍呈「S」曲形狀,(「S」曲線是極富於美學觀念的一種構圖形式)游龍成騰飛狀,前肢關節轉折的部位,後肢與軀幹連接的部位收束緊湊,彷彿正在積蓄著無限的力量,準備下一次的騰躍,前、後肢及爪部卻又伸展很開,肢體部幾乎達到「一」字型,並突破內環,龍爪牢牢的扒住外環內壁上,給人以強烈的動感,用闊步青雲的來形容似乎還顯不足。龍首部位的收縮與軀幹尾部的張揚的結合,使我們看到「對偶到列」原則的不斷運用。爪尖用隱起陰刻線勾勒出,指丁飽滿,指尖彎曲與外環內壁相接,彷彿全身的力量集中於一指尖,指尖的力度足以開山裂石的感覺。龍嘴張闊,似在長吟,兇悍無比,內,外環之間右邊雕琢一鳳鳥,體態輕盈,佇立於游龍前爪之上,回眸凝視游龍,鳳鳴不止,似在回應,頗有龍一吟,鳳一鳴而天下寧的意味。鳳的形態阿娜優美卻不柔弱,鳳冠和尾羽均作誇張的捲雲紋,與龍的卷尾一齊填滿內,外環之間的空間,外環上陰線刻五組竹節紋飾,把外環等分為五部分,把五個竹節紋連接起來,剛好是符合黃金分割定律的五邊

圖9

形,(見圖9:紅色連線)連接其中兩點(見圖9:黃線連線)剛好是這個玉璧的黃金分割線,龍和鳳的眼珠恰恰就在這條線上。古代玉工認識及掌握美學要素的深度令我們嘆服。整體構圖的特點是:主次分明,張弛有度,疏密得宜,極有動感。鏤空雕技術與「遊絲毛雕」的線刻技法有機的結合,龍,鳳肢體的邊緣用小弧面過渡,頗顯浮雕感,陰刻線的表現細若遊絲,弧線部位轉折流暢,張力飽滿,線斷卻神不斷。既氣宇軒昂又優美流暢,實屬漢代古玉難得之珍品。

圖10

又如山東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的這件玉劍王彘,(圖10)雕琢大小兩條螭龍,兩螭對視,大螭龍身軀舒展,動勢靈活,絞絲紋尾,旋轉有力,肢體伸展適度,錯落有致,肢體和軀體的邊緣陡立,立體感強烈。眼中似有柔情,注視著小螭龍。小螭龍為穿雲狀,狀態活潑而有朝氣,回首張望大螭龍,含著幾分依戀,此件為西漢中期製作,兇悍的造型中流露著了幾分柔美,舔犢之情躍然而出。

圖11

山東省青州博物館,蒲紋出廓「宜子孫」玉壁,高20.8cm,(圖11),此壁為東漢時期製作,出廊部分為兩條螭龍纏繞環抱著篆書「宜子孫」 螭龍形態比起漢早期的龍形來要纖弱柔美得多,龍角和龍的卷尾變化出許多小弧形來,與雲形裝飾紋交錯,顯得華麗而優雅,立邊進行修飾,形成柔和的圓弧的過渡,臉面部分眼神也不再兇悍而多了幾分可愛,而沒有漢早期的兇狠,身軀的「S」線更趨圓滑,更多是的柔美,而少了漢早期的力量的體現。壁的外圈部分的淺浮雕螭龍造型也同樣是這樣的風格,內圈的蒲紋,乳丁紋製作也還飽滿,規矩。其工藝製作精良,剔底及打磨工藝細緻認真,但從藝術表現力來看其中神韻正是從野性奔放,震懾四方的雄渾大氣而轉向細緻優雅,富有尊貴的精雕細琢演變的。這便是漢代玉器發展過程中的風格變化的主線,也是其藝術表現形式方向的演變,更是漢代玉器神韻的脈絡。通過分析並把這些感受到的脈絡理清楚,對於對漢代玉器的鑒賞及辨偽是很重要的。

總而言之,漢代玉器是王玉的典範,龍鳳為題材的玉器作品的神韻又是漢代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此後「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在鑒賞時一定要以王者的視角來體會其中的神韻,一方唯我獨尊的霸氣,捨我其誰的勇氣,天地四方的博大。這種氣質是後世難以比擬的,即便科技進步了,工具發展了,工藝先進了,但這種氣韻卻似凝固在那個歷史時期了,即便後世從宋就開始仿製直到清代有組織的,傾國之力來模仿,抑或現在利用高科技手段來仿做,唯有貌似卻難有神似。因此漢代玉器的那種神韻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遐想和敬仰。

推薦閱讀:

[轉載]凶日課引起的災難
[轉載]論六親
【轉載】太極拳為入道之基!
[轉載]紫薇

TAG:轉載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