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教育的心理學依據,發現孩子的心結,並輕輕地解開

問/劉晶(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銀河帝國》據說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故事中操縱人類命運的是「心理史學家」,他們通過精密的運算,預測了巨大銀河帝國的覆滅,預言了新的帝國的建立,推動世界的發展。這部鴻篇巨製之所以被歸類為科幻小說,不是幻想小說,不是玄幻小說,是因為故事中的邏輯發展是有據可依的,心理學確實有著強大的力量。

其實我們在讀《夏山學校》的時候更應該注意到,尼爾是個真正的心理學家,是個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他最擅長的是發現孩子的心結,並輕輕的解開它。雖然尼爾在履歷上體現出來的是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但是在夏山學校中,從建校之本到教育手段,從日常觀察到個別談話,都是心理學中的療愈方式。

▲尼爾的講故事時間,20世紀30年代

夏山的立校之本

任何教學要想有所建樹,首先要確立的必須是教育目標。教育目標連接著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教育理念是教育行為的發端,教育成果則是最終呈現出的學生的行為結果。夏山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呢?尼爾的教育目標是以心靈教育為根本理念的,他要培養的是自由的、無所恐懼的孩子。

夏山是個什麼學校——

「它最的優點是培養出了未被恐懼與仇恨摧毀的健康自由的孩子。」

「在開始採用哪些方法時,心理學還是一門無人知曉的科學」

「所以我們決定辦一所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的學校,為此,我們不得不放棄所有管訓、指導、約束,以及一切道德訓練和宗教教育。」

「我情願看到學校教出個快樂的清潔工,也不願看到它培養出一個神經不正常的學者。」

「我們只是對孩子有信心的家長、醫生和教師,決心不以錯誤的干擾阻止孩子心理和勝利的發展。我們也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尋求者。」

▲夏山學校的學生投票表決

尼爾談到的「自由」、「恐懼」應該放到心理學背景中,作為心理學概念來理解。

自由是什麼?

「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如果是受到了外界的強制和干涉,就是不自由了。這個自由的準確稱呼是自由意識,這是人的基本權利。自由意識下,無論自由意識會帶來什麼後果,人都會自願承擔,這就是人的如意選擇和尊嚴。無論基於什麼目地,對自由意識的干涉都是違反人的本性的邪惡行為。」

▲學生們自己制定游泳池規則,玩得很開心

由此可見,自由來源於人的感覺,自由關乎人的尊嚴,自由的概念關乎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僅僅是關於自由的概念,就著述無數。但是到了尼爾那裡,說的就特別簡單又容易理解:

「孩子們應該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生活。」

「不自由的孩子:受到嚴格制約、刻板訓練和壓抑的孩子,是不自由的孩子。

「什麼是自由發展?它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原罪不存在,也從未存在過。

「自由的意義是:在不妨礙別人自由的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你能完全自律。」

恐懼是什麼?

關於恐懼,我們可以從心理學書籍中找到明確的定義: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恐懼心理就是平常所說的『害怕』。」

之所以心理學家對恐懼心理的治療研究一直頗為熱衷,是因為外部環境和軀體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然後才產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因此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懼心理。

另一方面,恐懼會使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失去對當前情景分析、判斷的能力,並使行為失調。如旅館失火時,住在旅館的人常常顯得慌亂、緊張、不知所措、爭先恐後往外跑,跑不出去就跳樓。」

▲」這兒有一個叫尼爾的傢伙,我挺喜歡他的「

心理學書籍中會有專門的章節分析恐懼以及恐懼帶來的心理疾病。

在《夏山學校》中,尼爾用專門的章節《恐懼與傷害》討論了恐懼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以及恐懼是如何傷害到孩子們的:恐懼會讓孩子們焦慮,這會影響他們的性格,如果他們害怕,他們可能會變得懦弱、說謊、有破壞行為、也有可能往另外的方向發展,就是試著去賄賂讓他們害怕的人,變成一個永遠在逢迎討好中生活的人。

那麼恐懼是哪來的呢?帶來恐懼的通常是壓制,其中尤以對性的壓制產生的危害最大,被壓制的慾望永遠是一種未被滿足的願望,即使下潛到潛意識中,不被人直覺,但是也永遠不會消失,就像一根刺,橫亘在生命的發展中,在仇恨的滋養下生根發芽,變成一片荊棘。除了發育過程中性行為受到的壓制,宗教教育和道德訓練也會帶來壓制:「宗教因人類不能也不願意麵對他的潛意識而產生、興盛。宗教將潛意識邊城魔鬼,同時警告人逃避它的 引誘……對一個孩子來說,宗教差不多永遠 意味著恐懼。」「小孩的道德觀念也不應該收到催促,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的。」

▲夏山學校的學生們,2003

在章節的結束部分,他這樣說:「養育一個沒有心結的孩子並不困難,首先你必須使孩子擺脫恐懼,並且沒有罪惡感。我們雖然不能完全消滅恐懼反應,但至少可以替孩子除去哪些不必要的恐懼,像對懲罰的恐懼,對憤怒的上帝、憤怒的家長的恐懼。」

尼爾採用的心理學技術手段

尼爾說:「夏山是一座島,它也必須是一座島。」一個什麼樣的島?——一個充滿了愛的島。尼爾的教育工具或者說教育手段就是「愛」。只不過這個「愛」也要放到心理學角度來理解。

什麼是愛?春雨、陽光?蠟炬、春蠶?奉獻、犧牲?

不,這些都不是愛。

愛是認同,是讚賞,是給予自由。所有的陽光、春雨都是由上而下的壓制,所有的蠟炬、春蠶都是以死亡來要挾,所有的奉獻和犧牲都是用付出在逼迫。這些都是壓制。

▲遊戲的寬敞場地

那什麼是愛,我覺得真沒有哪種描述有舒婷的《致橡樹》說的清楚了:「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愛,必須是建立在平等獨立基礎上的互相尊重。在心理學中談到的愛,我認為就是「接納」。我們要愛孩子,首先要先愛自己,接納現實中種種不完美的自己。尼爾說:

「如果你不認可自己,你是否能認可孩子?如果不了解自己,你便不可能認可自己,你對自己的行為和動機了解的越清楚,認可自己的可能性越大。」

「做家長的一定要變成一個獨立的人,他必須知道自己是誰,這很不容易,因為一個人不僅是他自己,也是他所有遇到的人的混合體,他會學到許多別人的價值觀念。」

「無論孩子是什麼樣子,你都得接納他,要絕對避免把他和你自己做比較。」

這些話說的清楚,想一下好像也很簡單,不就是「接納」自己嗎?不就是「接納」孩子嗎?我能做到。——可這真的是知易行難啊!

台灣的聖嚴法師在圓寂前留下十二字開言:面對他,接受他,解決他,放下他。這十二字真言描述的正是心理學中「接納「的心理過程。如果你認為你能接納自己,請閉上眼睛,想自己的一個缺點,然後問自己,你能面對這個缺點嗎?能接受嗎?解決了嗎?放下了嗎?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那麼很遺憾,你沒有做到「接納」。

「接納」這麼難,怎麼辦?也不用慌張焦慮。

▲尼爾和他的學生們,20世紀30年代

心理學在描述測評人的心理狀態時,是沒有明確的分界標準的,基本採用的是臨界狀態。如果把人的心理狀態描述成一個由白色漸變成灰色再到灰色的色帶,那麼純白透明的部分代表心理毫無問題的人,灰色部分代表有心理困擾,那麼臨近黑色就屬於心理疾病了,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問題。

現實狀況是,純白色的人是沒有的,正常人基本都在灰色地帶,會有一些心理困擾,可以自己排解掉,也可以通過傾述、諮詢得到幫助,進而解決困擾。問題在於,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狀況百出的狀態,按下葫蘆浮起了瓢,困擾會接連出現。所以正常人都是在灰色地帶的,只不過是灰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很不幸,我們的心理進入了黑色地帶,那麼基本就無葯可醫了,也許終生需要依賴精神類藥物。

談到這裡,我們才可能理解尼爾所說的「愛」與「自由」。愛就是接納,這也是為什麼夏山學校前期實際上是一所療愈孩子心理的學校。尼爾在用新興的心理學方法,幫助這些孩子重新獲得健康的發展。「自由」就是不壓制,不壓制就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困擾,孩子們會自發的接納自己,進而達到極佳的心理健康狀態。

「在夏山是愛在治療一切,是認同和自由在治療一切。」

「健康自由的孩子不害怕未來,他們會高興地迎接它,他們的下一代也不會有那種杞人憂天的病態,而能勇敢的面對現實。」

由《夏山學校》來審視自己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到底要給孩子些什麼?財富?社會地位?特長?學歷?

尼爾說:「人類的希望在於父母願意為最佳選擇開展行動,那樣他們就能夠覺醒,站在孩子那一邊,讓孩子在工作、學習及愛情等方面都朝著自由的方向發展。」

如何展開行動?——自覺。

「自覺是擺脫偏見和幼稚的挂念,或者說可能擺脫,因為沒有人能完全避免早期生活經驗帶來的影響。自覺意味著能透過事實的表面看清真相,因為情感上的依戀,所以家長對孩子很難做到自覺。……家庭的不良影響值得是對孩子的思想和感覺沒有正確的評價和認識。……避免孩子性格扭曲、惡性循環的唯一道路,就是給自覺的父母有關孩子自由發展的早期指導。」

▲孩子們可以嘗試冒險活動

如何自覺?——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

一方面,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歷程,階段特點。只有了解了孩子行為的心理動機,我們才能避開周圍人的指摘,堅定的站到孩子那一邊,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接納。另一方面,我們需要一些分析自己的心理學方法。只有能夠明晰自己心結,才不會產生惡性循環,才能努力做到接納自己。

可是,心理學該怎麼學?

讀書,讀理論書,讀大部頭的學術著作,把自己從頭到腳武裝成一個專家。也許這在別的行業行得通,但是在心理學,行不通。自己的心結,自己是找不到的。我們需要一個讓人信任的、懂心理學的、清醒的旁觀者。他能幫你找到心結並且進行疏導。也就是說,我們可能需要一位心理諮詢師。可是,我們或許沒有充分的時間,也沒有足夠的財富去請一位心理諮詢師來指導,或者根本就沒必要去請一位心理諮詢師來分析自己。作為普通正常人,我們也沒有必要大費周章的去分析自己的潛意識。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一些小的技巧,學著使用一些易於操作的分析工具,來幫助我們面對自己的情緒,來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困擾。

就個人親身經歷來說,我認為意象心理諮詢,是一個很好的可以助人助己的辦法。

什麼是意象心理諮詢呢?——一言難盡,只能給大家推薦一些相關書籍和資料,以供有興趣的朋友學習。

推薦書目

《你有幾個靈魂》

《我是誰》

《人是什麼》

《意象對話心理治療》

意象對話心理治療簡介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文庫)

心理障礙的發生雖然大多有一些心理應激、挫折事件等誘發,但更主要的因素是與當事人的消極思維方式有關。認知理論認為,在兒童時期,我們形成了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在這個時期如果有人說我們「笨」、「不可愛」,我們就會形成這樣的基本觀念。隨著年齡增長,消極的自我看法經常是被壓制或是被隱藏於潛意識中;但當某些重要生活事件發生時,兒童時期形成的消極信念和記憶就會被激活,內心就會完全被挫折、失敗、無能或羞恥感佔據。

用榮格的話來說就是人並非是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為我們所知的力量——潛意識的控制。潛意識不僅具有負面效應,同時也具有積極作用,能賦予人創造力和獨立本能。但是人不可能直接意識到潛意識。

這些消極信念和記憶可以藉助意象反映出來,如:「房子是黑色的」,「屋子裡什麼都沒有」,或屋子裡「有坑」,「有爛樹葉」,「有蜘蛛網」,或者是「蟲子」,窗戶「小」或「沒有」, 「關著」。而當他們在治療師的誘導下產生建設性、創造性的新意象,就是從潛意識層面來學習、改變過去有缺陷取向的思維,而著手建立資源取向的、建設性思維的過程。這也就是意象對話治療技術。

意象對話的思想未源

意象對話主要是由我國心理學家朱建軍在90年代初創立的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技術。意象對話是從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這一技術創造性地吸取了夢的心理分析技術、催眠技術、東方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等。它通過誘導來訪者做想像,了解來訪者的潛意識心理衝突,對其潛意識的意象進行修改,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治療者使用不經解釋的象徵性意象與被治療者進行心理交流,從而了解被治療者潛意識中的心理衝突,然後通過認識意象、調整意象、誘導新意象等方法予以處理。

意象對話的基本方法

意象對話的操作方法靈活多變。象徵性意象是潛意識所用的詞語。掌握了「意象」,我們就可以應用深層人格的語言來「對話」。具體步驟可以分為以下5步:

第一,引入,也就是建立咨訪關係。心理諮詢工作者首先要對來訪者簡要說明這個方法,並盡量消除對方的顧慮和擔心。告訴來訪者不要刻意地、努力地想像,而應放鬆,讓意象自動浮現在意識中,在想像過程中不要詢問諮詢者自己的意象有什麼象徵意義,以免中斷想像過程。然後讓他放鬆,坐的姿勢要舒服些,調節一下呼吸,閉上眼睛,放鬆下來後,就可以開始想像了。

第二、來訪者做想像。心理諮詢者可以先設定一個起始意象,讓來訪者想像。

例如一個我們常用的起始意象是看「鏡子」中的自己:「請想像你在一座房子里,牆上有一面鏡子,那是什麼樣子的鏡子?」,當來訪者說出鏡子的樣子後,我們再誘導說:「實際上這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一面有魔力的鏡子,現在你站在鏡子前,看到鏡子中出現的不是你現在的實際樣子,而是另外的東西,那會是什麼?」這些起始意象是針對某些特殊問題的,相當於投射性的測題。例如「鏡子」在這裡是自我知覺的象徵,當我們說「鏡子里是什麼?」的時候,實際上對方的原始認知中,就把這話理解為「你心目中的自己是什麼?」,來訪者的意象就是他在人格深層的自我知覺。根據來訪者想像出的東西,就可以判斷人格深層對自我的認知。設定的起始意象還有很多,分別可以探索心理的不同側面。比如看樹、動物、花和昆蟲,看房子等等。

第三,意象的分析。來訪者想像的意象都有象徵意義,心理諮詢者可以分析其象徵意義,但是他們一般不對來訪者解釋意象的象徵意義。不對意象解釋的好處是,避免打斷想像的過程,避免理性化的分析,也避免了來訪者不接受某些解釋時的阻抗,使心理調節的過程更為順暢。

第四,誘導,就是用象徵性意象誘導來訪者改變。比如在看「樹」這個意象中,來訪者看到的那棵樹是枯萎的,沒有枝葉的,諮詢者可以通過這樣的誘導來使來訪者改變:「你慢慢的走近它,親切地微笑地看著它,看看它有什麼變化」、「陽光照到樹上了,你給它澆水、施肥,看看這棵樹有什麼變化」等。讓來訪者從起初的自卑、沒有生命力,通過增強心理能量的意象變得自信起來,悅納自己。

第五、強化練習。我們還需要布置一些意象作業,讓來訪者回去練習。意象也是一種行為,一種心理內部的行為。一個新的行為模式要建立,不是做一次新的行為就可以的,而需要多次重複新的行為;同樣,一個新的意象要替代舊的意象,也需要多次想像這個新的意象,需要多次在想像中改造一個舊的意象。

備註 作者為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版權歸作者和童書媽媽讀書會所有,感謝劉晶女士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夏山學校》。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文章插圖選自《夏山學校的百年故事:獻給當代的教師、校長和家長》。

劉晶三歲男孩兒的媽媽,中學語文教師,教齡1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

不專家 不門派 不尚古 不崇洋

童書媽媽讀書會每年一起閱讀12本教育類圖書,線下演講式分享。

下次招募時間為2016年12月26日,有意者請密切留意

合作請聯繫ts-mama@qq.com


推薦閱讀:

教育從來無易事
為什麼非京籍家長碰見孩子沒法在北京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不離開北京。老家不行,可以長三角珠三角呀?
主題:如何應對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
長城哈佛h6.有藍標和紅標兩種,請問那一種好一些?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心靈

TAG:心理學 | 教育 | 孩子 | 心理 | 發現 | 心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