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散記】武漢東湖寓言園

東湖寓言園位於東湖西北岸南端的聽濤景區內,三面環水,前臨「先月亭」,後靠「可竹軒」,佔地約9.5公頃,是東湖聽濤區園中國,為全國第一座寓言雕塑園。

園內以古代寓言故事為內容,先後建成了"愚公移山"、"盲人摸象"、"獵人爭雁"、"葉公好龍"等20餘組雕塑。這些作品,以古樸渾厚、概括冼練的風格,詼諧幽默、情趣盎然的藝術語言向遊人述說其中深邃的哲理。寓言雕塑以花崗岩、紅砂石等為原料,以大方塊為主,人物多具變型,以垂直線和平行線刻畫細部紋樣。

盲人摸象 出自李劼人《天魔舞》「 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時眾盲各以手觸.大王喚眾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如箕.觸其腳者言如臼.觸其脊者言如床.觸其腹者言如瓮,觸其尾者言如繩。」 比喻對事物一知半解,不對全局作判斷。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出自於《韓非子》,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麼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麼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

班門弄斧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魯班,我國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尹文子》,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含貶義,用來比喻借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原為盜鐘掩耳,為一中國成語,偷鍾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則寓言故事,原文為盜鐘,後來鍾演變成為鈴,掩耳盜鐘反而不常用了。

東郭先生 出自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講東郭先生救助中山狼,反而幾乎被狼所害的故事。釋義泛指對壞人講仁慈的糊塗人 ,比喻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人

三個和尚沒水吃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是一段寓言。其寓意是:辦一件事,如果沒規矩作保證,責任不落實,人多反而辦不成事.

射手與賣油郎 通過射手與賣油郎顯示各自藝技的故事說明:人們通過恆久的努力,也可以把一個簡單的動作練到出神入化,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爐火純青,這就是絕招、絕活。

曾子不說謊 曾子,又叫曾參,春秋 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後世傳頌。

庖丁解牛 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立意在闡明「養生"。它說明世上事物紛繁複雜,只要反覆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的說理文《五蠹之中》,列舉了一個宋國人因在田間撿到了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因而不再去務農,天天守在樹樁旁希望再次得到兔子,然而這個人最終還是沒有所得,被宋國人恥笑。韓非子原意是旨在強調變革的重要性,如今成為了家喻戶嘵的成語典故。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對牛彈琴 漢·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對牛彈琴"這句成語,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螳臂擋車 "螳臂當車"的故事,漢朝韓嬰的《韓詩外傳》和劉安的《淮南子·人間訓》都有記載。但"螳臂當車"作為一句成語,卻不是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喻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

獵人爭雁 從前,有兩個獵人看見天上飛來一群大雁,欲張弓搭箭射之。箭未發,一個說打下來烹著才好吃,另一個說還是烤了吃有味,於是他倆各執一端,爭論不休。這時來一農夫提出了兩全之策:「射下大雁,一半烹,一半烤。」此言一出,獵人的認識統一了,但大雁也早已飛走了。典故中的獵人就犯了議而不抉、拖沓等待的錯誤,在結果問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偏偏失去了獵殺大雁的最佳時機。

鶴蚌相爭 出自《戰國策》燕策二 「鷸蚌相爭」:「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就是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解鈴還須繫鈴人 這句成語源自一個叫法燈的和尚。據明代瞿汝稷所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記載:南唐時金陵清涼寺(既今清涼山公園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主持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法眼聽後,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讚揚了他。 後來這句話就被以解鈴還需系鈴人的成語流傳下來。這句成語比喻誰惹得麻煩就需要誰去解決。

伯樂相馬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之,而伯樂不常有。」 寓意是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濫竽充數 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濫竽」即不會吹竽,充數:湊數。這則寓言諷刺了無德無才、招搖撞騙的騙子,提醒人們只要嚴格把關,騙子就難行騙。告訴人們要有真才實學。

亡羊補牢 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亡羊補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古代漢族寓言故事。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後以「葉公好龍」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湯問》 ,該作品的主要的體裁是神話故事。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又何必擔心挖不平呢?"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就會成功。 浮雕長40米,寬6米,採用摩崖、高浮雕與淺浮雕相結合的手法用草青石雕刻而成,氣勢恢宏,充分體現愚公及其子孫挖山不止的堅強毅力和創業精神。

愚公移山浮雕的左部

愚公移山浮雕的中部

愚公移山浮雕的右部
推薦閱讀:

【京城之雲蒸霞蔚攝影圖片】風光旅遊攝影
【旅遊攝影】五彩十色普者黑
【旅遊攝影】夕陽醉了|『精彩貼圖』
【旅遊攝影】白城醉美夕陽莫莫格
滇南印象?牽手彩雲之南漫遊記(香格里拉篇)

TAG:攝影 | 旅遊 | 武漢 | 寓言 | 旅遊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