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嘉定竹刻博物館十周年特展 —《竹緣匠心》

誕生於明代中晚期的嘉定派竹刻,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因文人的參與和匠人的精作,使得它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享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2018年是嘉定建縣800周年,也是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館開館十周年,嘉定竹刻博物館研究員趙勝土在兩年前便開始籌備十周年特展。經過兩年徵集,共展出兩岸三地,28位海內外藏家的120件作品,在5月18日於館內三個展覽空間內舉辦【竹緣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精品展】

芸書房特製《竹緣匠心》1分鐘宣傳片

來自香港、台灣和大陸的28位收藏家的竹刻展品涉及明清時期不同題材以及不同種器型,絕大多數來源於蘇富比、佳士得以及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頂級拍賣行,顧珏、朱小松、朱三松、吳之璠、鄧渭等名家作品位列其中,相當部分展品還是近幾十年來首次與觀眾見面,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之大超乎想像。通過這個展覽,使幾百年前從嘉定流散出去的嘉定竹刻精品,又一次回到它的家鄉,歷史的文脈得以延續。

展 覽 信 息

《竹緣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

展覽時間

2018/5/18 —6/17

開幕時間

2018/5/18

展覽地點

上海市嘉定區南大街321號

趙勝土老師簡介:

1965年生

研究生學歷

嘉定博物館副研究員

嘉定區收藏協會會長

嘉定博物館文物徵集專家組專家

趙勝土老師從事嘉定竹刻研究收藏十餘年,在專註學術領域的同時,常年活躍於國內外一線古董市場、拍賣行。多年從業經驗,練就了一雙鑒定明清嘉定竹刻的慧眼。

前50名購買本次展覽圖錄,可獲得策展人趙勝土老師的簽名本,欲購速從,掃二維碼購買

部分展品簡介

明 竹根雕劉海戲金蟾坐像

高6厘米

著錄:王世襄編著《竹刻鑒賞》第37頁

坐像取實心老竹根雕就,竹質細膩光潔。劉海側首俯視,左手撐地,右手雙指持一棋子,欲下欲止。人物僧衣斜披在肩,拖延及地,坦胸露肚,肋骨爆出,極見神韻;一隻小金蟾攀爬在劉海的左腿膝蓋上,注視著他的右手。整件器物造型小巧而精緻,劉海的面部表情刻畫的惟妙惟肖,眉目間流露出得意的韻味,雙手骨骼清晰,指夾棋子神態精微,將劉海欲下欲止的神韻一覽無遺,極見製作者的審美眼光和雕刻功力,長年經把玩摩梭,竹色表皮呈深紅棕色的包漿,溫潤而甜美,內斂而含蓄,更添一份古樸之美。

清早期 竹根雕彌勒佛坐像

高 11.5厘米

這尊竹根雕彌勒坐像,蹙額大腹,袒胸露肚,寬袍大袖,半跏跌坐,左臂撐持,袈裟自然滑落,坦露肩膀,右手拈念珠搭於膝頭。利用材質肌理表現人物頭頂髮根,腳趾微微上翹等細節,都極具匠心。此件竹根雕彌勒坐像雖無款識,然節理勻整,材質上乘,雕琢傳神寫照,包漿紅潤,不失為清早期嘉定竹雕之巧作。

明末清初 三松泉石 竹雕松樹紋筆筒

口徑5厘米 高10厘米

此小筆筒以一節小竹子,採用透雕、深浮雕等技法,隨形順勢而雕出正面和反面兩顆松樹,巧妙雕琢出松冠松針紋樣,紋飾清朗明晰,松枝虯突盤繞,自然迴旋。旁落「三松泉石」篆書款。

「三松泉石」 是明朱稚征的號,見於其繪畫作品中所蓋之閑章。

明末清初 竹雕松下仕女圖香筒

直徑4.8厘米 高21厘米

此香筒取材精良,呈直筒形,器體修長,色澤深紅。器表採用深浮雕兼施透雕技法。外壁透雕仕女,頭戴風帽,手拈蘭花,傍石而立。粗壯的古松穿岩而過,松桿上布滿方形松鱗。古松下石案上置一組淺浮雕筆硯。整個香筒構圖完整,人物神態生動,背景樹木蔥鬱,山石錯落,明暗有致。意境閑適幽靜,精妙絕倫。

故宮博物館藏有一隻三松款的竹雕仕女圖筆筒,其構圖及雕刻工藝都與此香筒相同。因此,此香筒雖無款識,但具有三松的雕刻風格,不失為一件明末清初竹刻精品,值得珍藏.

清初 竹根雕牧童戲牛擺件

寬13厘米 高12厘米

此竹根雕牧童戲牛擺件,構思巧妙。牧牛二小童,一趴卧牛背,翹首向天若睹浮雲飛鳥,一欲攀牛首而上,雙手握其角右足抵牛額,仰首相呼,牛則側首略曲左前腳,小童之天真頑皮,水牛之憨態呼之欲出,使人觀之如在眼前幾欲忘為雕刻矣!通觀全器,細微之處盡顯精雕之工,一絲一毫均為神來之筆,極富意境,實乃清初竹根雕之精品。

明末清初 竹雕踏雪尋梅圖大香筒

直徑8.8厘米 高35.5厘米

香筒外壁施深浮雕兼透雕法,刻露精深、巧窮毫髮;一襲冬裝,袖間夾眝策鞭,坐駕在驢兒之上,神情沉吟入思;驢兒緩步悠遊,蹄聲沓沓迸碎雪地里的寧靜。家僮引路在前,合袖斜捧折枝梅花,瑟瑟的寒意,令他畏縮怯凍,邁步快行又頻回首,目光示意驢兒加緊跟隨。迎面有怪石矗立,石畔有古松為鄰;松葉為大雪所覆壓,垂枝已貼近地面。

「踏雪尋梅」,典故又名「灞橋驢背」,出自張岱《夜航船》里所記載,唐代詩人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後以亦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本件作品製作精益求精,卻不流於瑣碎賣弄,加之器型碩大,更顯雍容大方之氣勢。其布局巧妙,層次清晰,用刀如筆,刀隨心走,將人物之靈動,驢兒之憨態,蒼松之古茂,山石之嚴壑,刻畫的惟妙惟肖,畫面情景交融,意蘊無窮,實乃明末清初竹雕作品中之翹楚,定為竹刻大家之力作。

清早期 竹雕三顧茅廬圖筆筒

口徑13.9厘米 高15.5厘米

此竹雕筆筒取材精良,形制扁圓,口直、矮足,以精湛的深浮雕兼施淺浮雕技法,把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三顧茅廬的故事展示在筆筒之上。茅廬內,諸葛亮倚桌假寐,桌上一書翻開,似為諸葛亮看書倦了而眠,表現了諸葛亮身居茅廬而心繫天下三分事的胸懷。桌後置一大床,侍童站於床側,手持蒲扇,為諸葛亮扇涼。劉備立於床側,靜候諸葛,狀極謙恭,表現出漢皇叔求賢若渴的樣子。茅廬外關雲長對劉備受諸葛亮冷落而扼腕,張飛怒目相向,看似十分氣憤,恨不得將諸葛亮通打一頓。二隨從分別站立於馬側,頗不耐煩。畫面以極為細緻的刀法,刻畫出人物的不同表情,展示其不同的個人性格,人物栩栩如生。畫面中蒼松挺拔,松針攢簇,絕無苟施之刀

清早期 吳之璠 竹雕松溪浴馬圖筆筒

口徑11厘米 高15厘米

採用「薄地陽文」技法雕成。清溪曲折,懸崖垂瀑,溪流平緩處一人引馬而行,馬則引首而行鼻翼翕動,鬃毛剛梳理過齊整有序,馬尾微翹中打一綰結,散落處臨風不亂,馬四足?行若聞水聲。溪岸處三松相間高欲拂雲,松下二人一豐一瘦,一多髯一少須,兩人坐於石上,一前俯一後踞。前有一馬韁繩繫於巨松之上則回首作嘶鳴狀。整個筆筒布局妥帖,用物象邊緣的厚薄、起伏來塑造體積,這是「薄地陽文」淺浮雕工藝的佳妙之處。一側岩石上方刻陰文「吳之璠」行書款。

吳之璠為清代嘉定竹刻第一高手洵非虛名,其人物鞍馬則從趙孟頫上溯李公麟一派,而樹石水法則胎息於李唐郭熙,以宋元畫法入於竹雕創薄地陽文法。

清早期 顧珏 竹雕迎駕圖筆筒

高17.2厘米

此竹雕筆筒選材精良,外形扁圓,色澤深渾含蓄、光潤靜穆,外壁通景雕刻郭子儀返鄉圖。整體運用了陷地深浮雕兼陰刻技法,描繪了大唐汾陽王郭子儀返鄉受到地方官員、鄉紳隱士及家人恭迎的情景。畫面中山石崖壁林立,上有流雲涌動,中間蒼松虯枝螭屈,龍鱗錯落。下有迎駕官員一行十數人在路口迎候。汾陽王身著官服端坐御輦,戰馬牽御輦徐徐前行,隨從官員,或舉兵器護衛,或手撐華蓋,或提劍相隨,或執靈壽杖侍奉左右。整體場面氣勢磅礴,大有拔地倚天氣吞山河之勢,全景蒼松翠柏,馬匹人物,相交錯落,結構連貫,虛實應和,層次分明,韻味十足。同時在崖璧留白處陰刻:「建節東行是舊遊 歡聲喜氣滿吳州 郡人重得黃丞相 童子爭迎郭細侯 癸丑荷月摘唐人句 顧珏制」,右上左下分別陽刻「倚倚」、「宗玉」印章二枚。所刻字體流暢舒展,為筆筒更添幾份文氣。

顧珏,字宗玉,世居嘉定城南,生卒年不詳,通過《竹人錄》記載推算大約活躍在清康熙到雍正時期。「刻露精深,細如毫髮,一器必須二三載而成」。「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充分說明了顧珏對於每一件作品創作的用心和他的作品的稀有和珍貴。該作品雕刻之精細、構圖之巧妙、布局之合理,是當今已被公認的最完美的顧珏的存世作品。

清早期 竹根雕佛手擺件

長12厘米

依照竹根天然形制,將光滑的細竹根與粗竹根糙澀的部位進行巧妙組合,佛手上棕點麻皮表現逼真,運用圓雕、透雕等多種技藝將果實、莖葉琢刻得惟妙惟肖,彎折掩映深淺多變,從不同角度觀賞皆有不同效果,極具古典之天然意趣。

佛手,屬芸香科香櫞的一個變種,果皮粗而厚,可入葯。文人將之往茶几案頭一置,香氣四溢,滿室清芬,更與「福壽」二字諧音,亦受到世人的追捧。

此擺件與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朱小松款竹根雕佛手相似,二者諸如出筋陽刻佛手筋脈、雙陰線刻葉脈、枝稦局部留皮等表現技法如出一轍,為典型清早期嘉定竹根雕精品。

清早期 竹雕蘭亭雅集圖大香筒

直徑9厘米 高30厘米

此件香筒截取大口徑竹材所制,其色呈棗紅,包漿滋潤。采深浮雕兼透雕法,通景刻繪蘭亭雅集圖。其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文人雅士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列坐其次,聚二攢三,撫琴、品茗,或坐或卧,曲水流觴,暢敘幽情,令人心生嚮往。此器用刀如筆,宛若長卷,雕刻工藝頗精。布局巧妙,層次清晰,繁而不亂。尤以鏤空竹枝為材,更顯竹林之深遠,山石之嚴壑,人物之靈動。而且直徑達9厘米,遠大於普通的5到6厘米,實乃同類作品中之翹楚之作。

清早期竹根雕采芝老人像

高12厘米

此像採用竹根雕技法,刻清癯一翁,寬袍廣袖,衣著素樸,坐歇石上。左手執芝,右手提篾籃入懷。籃中瓊草仙葩,靈芝瑞果蓬髮躍出。老翁捻取靈芝一株,似最契心意,觀之心生歡喜,笑容無掩。此間一瞬,竟被刻者攝於刀下,轉瞬成永恆。此類人物題材,認為是東漢霸陵賣葯人韓康。韓康是漢代隱士,淺山避世。時採藥以售,一次於市中被人認出,遂遁入山中,世不復見。故作者以采芝老人為題材抒發他的隱逸之意。

清中期 竹根雕蜂猴筆架

寬6.2厘米 高3.5厘米

此件竹根雕蜂猴筆架,像生制,借猴子和蜜蜂喻「封侯」。小猴右爪握蜜蜂,悠然坐於地上,淘氣可愛,雙眸似在向人張望,神態憨掬,圈眼點耳,張唇露齒,刀法遊刃有餘而呼之欲活,讓人不覺溶入其境而不忍離去,目之可愛而忘卻世間煩擾。

明代以後,文人們對文房用具的藝術追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其可與「筆、墨、紙、硯」相配套,而且要具有很好的觀賞性,筆架就是其中之一。筆架素以型簡意深、天然渾合、意境悠長為貴。小小筆架雕琢成各種造型,擱置於文人書齋案頭,猶如一首首無聲之詩,一幅幅立體的畫,濃縮了自然雅趣,可用、可觀、可賞。

清早期 竹雕東山報捷圖筆筒

口徑9.2厘米 高16.2厘米

東山報捷圖,為我國傳統故事題材,取材於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本件竹雕筆筒即為此戰役中東山報捷的場景。松下三人安坐對弈,一旁侍女手持蓮花和書匣,顧盼低語。另一方山岩古柏間,信使策馬飛馳,與氣度自若、神閑雍容的謝安形成強度對比。筆筒皮色瑩潤,周身泛深褐色,層次分明,景緻入微,以筆法入刀,以刀法施筆,透雕浮雕,精湛相合;精巧玲瓏剔透、大氣自然,不失為上乘佳器。此作品雕琢紋樣繁複,施以精鏤細刻之工,樹木及山石的表現呈現出獨特鮮明的面貌,具有清早期顧宗玉風格特徵。

推薦閱讀:

唐繪手鑒 筆耕園(2)東京國立博物館藏(60幅精品)
保利博物館合集
我們需要怎樣的博物館文化
亞振帶您暢遊世界著名博物館
元 張中《芙蓉鴛鴦圖》上海博物館藏

TAG:博物館 | 博物 |